APP下载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伴骨髓及外周血类Auer小体1例

2021-03-04聂志文房建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体涂片淋巴瘤

聂志文,高 谦,房建伟,厉 倩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940

Auer小体一般被认为是区分髓系和淋系白血病的重要形态标志,在髓系以外,偶见类Auer小体包涵体。本院查见1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其骨髓及外周血细胞胞质中均可见类Auer小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3岁,首诊以头晕收治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 ℃,心率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8/72 mm Hg;身高170 cm,体质量50 kg;神志清醒,精神尚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淋巴结肿大,胸廓正常,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腹部平坦,肋下未扪及肝脾,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分),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常规检查中,血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白细胞计数为10.95×109/L;白细胞分类不出结果,仪器报警提示白细胞散点图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可能有原始淋巴细胞存在或异形淋巴细胞存在。外周血涂片白细胞镜检分类可见23%的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以下简称“原幼细胞”);骨髓涂片和细胞化学染色:镜检分类可见38%的原幼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可能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骨髓活检提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伴骨髓浸润。

2 实验室检查

2.1外周血白细胞镜检 该群细胞胞体较大,核染色质较细致,核仁明显可见,细胞质内可见疑似Auer小体的粉红色棒状小体,该小体可呈针形、圆形、长杆、短杆状结构,见图1A。

2.2骨髓涂片和细胞化学染色 该群细胞胞体较大,核染色质较细致,核仁明显可见,细胞质内同样可见疑似Auer小体的粉红色棒状小体,见图1B;POX染色后,细胞质中能见到类似Auer小体的粉红色棒状小体,细胞群POX均为阴性。见图2。

注:箭头所指为细胞质内棒状小体;A为外周血涂片结果;B为骨髓涂片结果。

注:下面箭头所指为POX阳性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上面箭头所指细胞为POX阴性原幼细胞。

2.3骨髓细胞免疫学检验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骨髓中的抗原,在CD45/SSC点图上设门进行分析。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的0.1%,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53.2%,CD45+CD19+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42.1%,表达HLA-DR、CD5、CD19、CD20、CD22、CD25、cCD79a、sKappa、cKappa,部分细胞表达CD25、CD33、CD38,不表达FMC-7、CD10、CD11c、CD103、CD200、Bcl-2、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45+CD19+细胞群中,CD5+占81.2%,CD20+占99.4%,CD22+占98.6%,CD25+占82.6%,cCD79a+占99.4%,sKappa+占98.4%,cKappa+占93.4%,CD23+占25.1%,CD38+占21.0%,CD33+占51.0%,提示可能为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2.4骨髓活检 呈增生活跃,骨小梁间区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细胞体积中等,细胞质少,核呈类圆形,染色质细致,正常造血组织中粒、红系细胞增殖水平低下,两系细胞以中、晚阶段细胞为主,散在分布,巨核细胞每高倍视野下3~5个,为多叶核,未见纤维化,提示为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2.5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检测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为46XY(5),染色体检查5个细胞,未发现与肿瘤有关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上的异常;基因检测结果为BCR/ABL(P190型)阴性,BCR/ABL(P210型)阴性,BCR/ABL(P230型)阴性。

3 讨 论

Auer小体最早在白血病细胞胞质中被发现,为呈尖锐的红色杆状或针状的细胞质包涵体,含POX、溶酶体酶及结晶状包涵体等,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uer小体POX、糖原染色(PAS)等阳性,但脂肪酶或核酸染色呈阴性。Auer小体是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1-2],是溶酶体物质,常被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的标志,是区分髓系与淋系白血病的重要形态学特征。

类Auer小体与Auer小体外观形态相似,但本质成分不同,可见于AML外的其他疾病,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3],急性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脾淋巴瘤和结节边缘淋巴瘤等[4-5]。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少见,目前国内外少见报道[6-7]。关于类Auer小体的性质在过去一直存有争议,因类Auer小体POX、PAS染色阴性,有人推测其来源于免疫球蛋白,有人认为来源于淀粉酶。而HUTTER等[8]研究发现,类Auer小体与免疫球蛋白、轻链蛋白及淀粉酶A抗体均无反应,是一种具有α-N-酯酶活性的溶酶体来源的包涵体。在本病例中,这些小体是粉红色棒状的,该小体可呈针形、圆形、长杆、短杆状结构,POX、PAS染色阴性,找不到该小体是溶酶体起源的细胞化学证据。

本病例标本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中均可见比例大于20%、核仁明显的原幼细胞,且在外周血、骨髓涂片原幼细胞的细胞质中均可见明显的紫红色棒状小体,这种形态学改变在淋巴系统肿瘤中非常少见,如果单纯依靠形态学诊断,极易误认为是Auer小体,从而误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此时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表型显得尤为重要。本病例中这些原幼细胞的POX染色呈阴性,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原始细胞(CD34+)的比例为0.1%,不表达TdT,免疫表型符合成熟B细胞淋巴瘤。这表明镜检所见的含有明显核仁结构的细胞并非真正的原始母细胞。

WHO对白血病的分型标准为MICM联合诊断分型,在FAB形态学分型标准基础上,综合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使得白血病诊断从细胞形态学水平上升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对于白血病的诊断,不仅要观察细胞形态,还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项目综合分析、联合诊断。通过本病例的报道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形态学工作者更好地掌握Auer小体与类Auer小体的本质区别,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客观的诊断依据。

志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白萍、丁静老师的指导。

猜你喜欢

小体涂片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一种优化小鼠成纤维细胞中自噬小体示踪的方法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