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茶山绸衣灯公研究

2021-03-03陈怡君代慧婷

天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茶山公仔泥塑

文 陈怡君 代慧婷

泥塑,是中国民间雕塑工艺品,发源于陕西凤翔,流行于陕西、天津、广东、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广东地域的民间泥塑有潮州大吴泥塑、东莞茶山泥塑等。

广东东莞,一座工业化的城市,有“世界工厂”之名,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跟民间技艺的挖掘愈发重要,从“文化沙漠”走向“文化名城”,这座宋代因“莞草”“莞香”而得名的城市,千年的文化积淀跟无数手艺匠人坚守工艺,挺起本土文化自信的脊梁。

笔者对茶山绸衣灯公进行了将近3 年的实地调研,深入跟传承人李翠薇进行了20 余小时的访谈,并多次邀请李翠薇到我校开展讲座,调查研究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由来、制作工艺、传承方法与现状、现有的发展对策。前往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市墟、地标性建筑国贸城、热门景点南社明清古村落进行摆摊并线上线下发放问卷,多次参加相关展会宣传“绸衣灯公”(如图1)并拍摄纪录片,体会手工艺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寄托在公仔上的情感。

笔者发现东莞茶山泥塑至今有700 多年历史,从宋末元初的四位英雄故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逐渐发展为穿着绸衣的捏塑绸衣灯公和彩色的模塑茶山公仔,本文所研究的绸衣灯公“顾前不顾后,着绸缎彩衣”,区别于拥有更高知名度的茶山公仔,不管是鼎盛时期,还是没落时期,一代代林屋人的坚守,关键时刻李翠薇的“抢救性传承”,让拥有极高价值的绸衣灯公得以活态传承,其寄寓着莞邑民众对先祖的崇敬和对英雄的感恩,更体现了手工艺人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研究东莞市茶山镇及附近“开灯”风俗的镇人文情况的重要密匙。泥塑艺术这种承载传统精神、传统价值的载体,必定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中架起一座桥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保持着适度的张力。[1]

图1 广东省“挑战杯”现场宣传绸衣灯公

一、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溯源

(一)明朝前:“英雄化泥去,塑身佑子孙”

欲究绸衣灯公起源,必究“茶山”之名从何而来。茶山如何得名,不同学者有各自的见解。其一,据《茶山乡志(民国24 年出版本)》记载:“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僧人在寺下村后山,创建雁塔寺,并沿途种茶叶,茶山之名实始于此。”[2]当地有诗曰:“茶山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和尚,和尚沿山种茶,派给老百姓,所以叫茶山”,可见“茶山”的名字约定俗成;其二,茶山起源于“查(chá)园”,这里是抗元义士查(zhā)开祥的故乡,当时的查山人为了避祸,将“查山”的“查”字改成了同音的“茶”字,查氏族人将查氏的“查”改成“香”,姓氏取一横后来居上的意思,在东莞横沥镇村头村,曾流传千百年的歌谣“来到茶山不见查(zhā),只见桃红柳绿家,袁林卫叶初抽蕊,欧卜岑彭始吐芽”,诗中都是茶山原居民的姓氏,香氏的源头是唯一源于东莞的姓氏,以此佐证。据《茶山乡志》记载:“茶山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林亦巨族,而灯酒之夕,祖祠反不陈列灯公,而偏悬莞城所制之纸灯。”[2]为何巨族林家不用陈列自家所造灯公,反而要去莞城请千角灯呢?这其中必定有蹊跷,茶山镇上埗村林始祖天舆公,乃南宋末年郡马爷孙婿(故称“巨族”),他命人以文天祥、查开祥、张世杰、陆秀夫四位大宋忠臣的模样捏制泥塑,每年正月,分派给老百姓,借“开灯”之名让百姓祭拜和追悼殉国臣子,由于林始祖天舆是郡马爷的孙婿,“林氏”为皇族遗民,主仆有别,不祭拜臣子,便到莞城请千角宫灯(千角宫灯为宋朝皇姑所制),以悼前朝。为避祸,林氏所制作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查开祥像统称为“四兄弟”,由于查开祥仍在世,避免元军追杀,制作“四兄弟”时,将其脸部做成花脸,不以真面目示人。

绸衣灯公的四兄弟人物形象,可溯于宋末“抗元斗争”和“崖山之战”,公元1276 年,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保护南宋皇子赵昰(shì)和赵昺(bǐng)南逃;公元1278 年,文天祥不幸被俘,拒绝劝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宋元激战,查开祥身受重伤,被送至香山修养;1279 年,枢密副使张世杰海战后徙至新会县崖山,促成著名的“崖山之战”,张世杰斩断碇缆突围离开,宰相陆秀夫负少帝赴海死,张世杰重返崖山收残卒,后覆舟而亡。崖山之战使南宋最后的赵昰、赵昺“二王行朝”覆亡。[3]正是因为这段历史,所以绸衣灯公背面没有“装”,只有裸露的泥面,这也是区别茶山泥塑与其他泥塑的根本点“顾前不顾后”。南宋虽然覆灭了,但查开祥的故事还在继续,为了掩护忠臣的潜逃,保存查氏血脉,查开祥弟弟查开瑞建议兄长保护家小而登岸,宋氏遗老的查开祥逃亡到了洋平(今东莞市横沥村头村),自改姓氏为“香”,后来居上,香开祥依然以旧朝遗老自居,用新姓氏的他开始远离江湖的生活,世代香民皆以农耕为生,读书耕织,隐居南粤。茶山镇上埗村林天舆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先祖的感恩,以四兄弟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查开祥寓意为“英雄的化身”。

(二)明朝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明朝嘉靖年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兴起建立宗祠的风潮,在东莞、惠州博罗甚至是如今珠三角地区的祠堂兴建之风兴起,各地纷纷效仿,也带动了“开灯”的习俗传开,“开灯”指的是凡添丁(男孩子)之家,须在翌年元宵节前举行“开灯”仪式,同时请亲朋好友到家中或者祠堂中饮“灯酒”。茶山泥塑成为当地人开灯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大宗货,跟手工艺品本身所蕴含的美好寓意有很大关系:一是庆祝贺喜之意,二是将孩子的名字写进族谱中,让家族内承认孩子是族内一员,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因此,绸衣灯公走向鼎盛。后来随着粤剧的悄然兴起和木偶剧的广泛流传,绸衣灯公的工艺人从人物装扮中得到启发,在人物故事、服装发饰、脸谱等方面,吸纳戏剧元素,既给泥公仔打面(即面部化妆),又制作绸缎服装给泥人着装,结合塑、画、剪、錾、絮、粘工艺,部分服装亦用广绣缝制丝绸服装,强调“以白衬色,以金缀色”,创作出许多戏曲人物形象,逐渐形成现在的“茶山绸衣灯公”,绸衣灯公不断精益求精,将脸部化妆及服饰做得越发精致。

1965 年5 月,东莞文化馆、茶山人民公社在茶山圩举办东莞县茶山公社泥塑展览,展出的泥塑形象逼真,向人们展示阶级斗争劳动人民的血泪史和茶山取得的成就。绸衣灯公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衰败。茶山绸衣灯公逐渐退出手工技艺的舞台,在人们逐渐淡忘的时候,李翠薇翻阅《茶山乡志》发现“绸衣灯公”。茶山绸衣灯公是贵族林氏家族所创造,在每年大年初一“添灯酒”的时候,祖祠不摆设绸衣灯公,反而悬挂上莞城千角灯,千角灯源于宋朝开国皇帝的妹妹赵美容逃于莞城之时所轧制,千角灯与绸衣灯公现在都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为“非遗”),千角灯谐音“千个丁”,寓意“千个丁子孙满堂”,观看千角灯,祈求添丁的寓意想法跟泥公仔“开灯”的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处,其背后亦有相关联的故事让我们深思。

20 世纪80 年代,李翠薇14 岁在温雄先生处偶见绸衣灯公《嫦娥奔月》(如图2),被嫦娥华美的刺绣所吸引,一直坚持刺绣制作,后在东莞本地找寻多年,才找到可以手捏泥人的林炯恩先生,林炯恩先生是茶山绸衣灯公在世唯一能独立完成整套工序的传承人,手捏泥人制作服饰、面部化妆等功夫毫不生疏,后收李翠薇为徒,李翠薇作为一名古村落研究学者,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

茶山绸衣灯公销声匿迹60 多年,李翠薇老师跟林炯恩老先生的师徒故事亦是师徒佳话,李翠薇“抢救性传承”绸衣灯公,终使茶山绸衣灯公技艺得以传承,从挖掘抢救工作开始至林炯恩老先生病逝仅10 个月,故目前其工艺传承存在一定缺陷,李翠薇正不断学习、探索技艺,并得到泥人张张锠、大吴泥塑吴闻鑫等老师的指导。

图2 绸衣灯公《嫦娥奔月》 温雄先生/藏

二、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过程与题材种类

(一)茶山绸衣灯公的制作过程

1.采泥

采泥是制作茶山绸衣灯公第一个步骤,绸衣灯公采用的是蛤泥,蛤泥是指在田间或者池塘底部的泥,蛤泥从稻田或河涌挖出来,将适合的泥去杂质,放在一旁备用。一件绸衣灯公作品得以保留的时间由泥的质量来决定,由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蛤泥越发不见踪影,最好的泥原料越发难寻,原材料的缺失亦是绸衣灯公传承发展遇到的最大阻碍之一。传承人林炯恩老先生跟李翠薇老师在传承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泥一直是一大难题,林炯恩老先生现今存留于世的作品,大多用了泥质比较好的泥,现保存得比较好。现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没法找到最好的蛤泥,前期曾用陶泥来代替,后发现陶泥制作的绸衣灯公容易出现“大小脸”,改良后选择木质泥。

2.炼泥

把风干后的泥巴敲碎,将泥土过筛,去除杂质,再以清水和泥,用脚踩拌,并用特制大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把泥巴炼到适中的坚韧度,以不黏手为宜。

3.塑身

第一步是做公仔骨,用泥巴捏出的泥筒、木头、竹子都可以作为骨架,再将捏好的头部插入颈腔中;第二步是贴塑,绸衣灯公的特色就是用“加法”贴塑,用木棍将泥巴擀成片状,再根据不同部位剪裁大小,给公仔补泥巴。接下来,进行手工捏塑雕刻,刻画人物细节。装上竹脚之后,放在阴凉的地方风干。

4.裁剪与描花

“预大不预小,长短五更修”,根据角色的特点,将绸衣灯公需要的绸缎、彩纸进行选择并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使用手绘或者广绣中的平绣等方法制作绸缎的花纹,用“剪”“錾”“镶”“嵌”等方式制作出各种装饰图案,再在衣服上用颜色进行精描,布片的花纹图案通常会使用万字纹、山水纹等传统的花纹衣饰,万字纹表达吉祥之意,总体来说,色彩搭配善用“描白”“描金”,讲究“以白衬色,以金缀色”这一原则。角色为武将,则需要着铠甲,铠甲后需要絮花,其中林炯恩制作的绸衣灯公铠甲是用漏勺压制出来的,现使用亮片的布料简化铠甲的工序。

5.打面跟开面

打面跟开面又叫面部化妆,给泥塑的脸部化妆,颜色要均匀,首先要涂上一层牛胶或桃胶,牛胶味道重的价格低,桃胶无色无味的价格较高,保护层可以使之不容易出现裂痕。脸部衬衣着,脸谱辩角色,脸谱寄寓意。[4]老人的脸色要红润,年轻人的脸部则要白嫩,女性的眉眼要细长、嘴巴要小巧,粤剧脸谱的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黑白分明通常是忠正耿直的忠角,红色代表血性忠勇。[5]绸衣灯公的脸谱世代相承,《三国演义》有云:“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6]绸衣灯公关羽形象的红脸、卧蚕眉和五缕长须,跟粤剧舞台中关羽形象的红面、绿袍、黑须一脉相通,脸谱展现人物的良善,张飞的脸谱叫蝴蝶脸(如图3),包公的脸谱是额上有白色半月形的黑底脸谱,白鼻哥的丑角脸谱需要往鼻梁抹一块白粉。绸衣灯公不同的人物的脸谱和铠甲都有其意义,绸衣灯公代表作《四兄弟》,文天祥的红色铠甲代表忠义,陆秀夫的绿色铠甲与粤语中的“陆”谐音,丞相张世杰的蓝色铠甲代表桀骜不驯,而勤王后依然活着的查开祥是花脸。绸衣灯公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灵活,在创作过程中不离其宗,又保持创造力。

李翠薇创作的《金木水火土》,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五行的观念,金使用了金色脸谱,木使用了绿色,水使用了蓝色,火使用了红色,土使用了土咖色,五行相互依赖、平衡,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体现在作品之中。

6.着装与装饰

着装与装饰是制作茶山绸衣灯公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有别于其他泥塑的重要步骤。将裁剪与描花好的绸缎跟彩纸对灯公进行装饰,头发和发饰、服装、武器的装饰都在这一步完成,工具跟道具的选择不拘一格,毛线、绸条作为胡须粘在脸上,用木棍或者竹签当作兵器,善用生活各种小物件,关公的刀柄是竹子,刀是用奶粉罐的铝片,吕布的方天画戟用药片的包装锡纸;背旗的颜色根据衣服的颜色进行搭配,人物的衣服或者铠甲跟背旗相对应。

(二)茶山绸衣灯公的题材种类

根据绸衣灯公作品不同的选材,基本分为五类。

1.以古典故事为题材的茶山绸衣灯公

图3 张飞的脸谱

取古典故事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三英战吕布》(一套四件)出自《三国演义》,采用了第五回的故事,制作吕布人物的时候,着装要求浮夸,需要配上紫色的雌鸡尾,作品写了足智多谋刘备、忠肝义胆关羽、猛龙过江张飞在虎牢关面对骁勇善战的吕布展开大战。《黛玉葬花》(一套三件)出自《红楼梦》,包括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跟花装饰,通过作品表达现实无奈、爱情无望;亦有绸衣灯公《姜太公遇文王》出自《东周列国志》,《野猪林》(泥塑)出自《水浒传》。茶山绸衣灯公总能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将值得我们歌颂跟学习的精神寄予作品中。

2.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茶山绸衣灯公

开灯的大宗货《四兄弟》(如图4)就是根据崖山之战的四位将领的故事为题材,“四兄弟”是拥有忠贞高尚的爱国情操、崇高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忠臣义士——查开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的故事可溯于宋末“抗元斗争”和“崖山之战”这段历史,正是因为“崖山之后无中华”,茶山绸衣灯公背后没有装,“顾前不顾后”是东莞茶山泥塑的重要特征;《六国大封相》(一套七件),即战国时期纵横家、谋略家苏秦,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

3.以戏曲为题材的茶山绸衣灯公

《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仙配)》又叫《董永卖身》,绸衣灯公该作品一套四件,两个人物,两件装饰,作品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最后悲剧结局。《凤仪亭》《醉打金枝》《吕布戏貂蝉》亦是由戏曲改编,创作茶山绸衣灯公。

4.以民间风俗为题材的茶山绸衣灯公

东莞婚嫁习俗的套组作品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婚嫁习俗。婚俗包括梳头、揭帕两套,一套三件,体现东莞茶山一带的嫁娶礼俗,婚俗梳头中新娘穿着黑白嫁衣,是因为传说这样的打扮出嫁后,来生才能遇到今生的亲生父母,而揭帕作品将新娘、新郎跟媒婆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民间风俗的绸衣灯公由第三代传承人林炯恩先生创新,东莞的婚嫁习俗有别于潮汕、客家等地。

图4 《四兄弟》 李翠薇/作

5.以流行歌曲、时政新闻、生活故事等为题材创作茶山绸衣灯公

李翠薇“抢救性传承”绸衣灯公之后,不断对工艺进行精进和创新,根据流行歌曲泥塑创新《片片枫叶情》,以秋风叶为线索的现代爱情故事跃然泥塑之上,创作的《妈妈去打怪兽》、《无悔》(一套三件)、《忠诚》、《中国脊梁》四组绸衣灯公作品等,表达对一线的医生护士最崇高的敬意,绸衣灯公不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行传承,同时也在时代发展中激流勇进,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

(三)绸衣灯公与茶山公仔的区别

东莞茶山泥塑包括但不限于素塑、彩塑、绸衣灯公与茶山公仔等,其中绸衣灯公跟茶山公仔“同根同源”。针对这一论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证。

1.从制作过程中对比

茶山绸衣灯公是捏塑,手艺人做好公仔骨后,用手捏制灯公的身体跟头部;茶山公仔则是模塑,最重要的步骤是上模,茶山公仔有非常多不同而精致的模具,不同泥模能印出茶山公仔不同的形状,在采泥、炼泥之后,将炼好的泥块需要在模具压实,用刮板刮平,倒出后将公仔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上模之后完成上色,上色最后涂上鸡蛋清。

2.从传承现状中对比

茶山绸衣灯公之前销声匿迹,在2015 年被李翠薇“抢救性传承”,茶山公仔为可持续性传承跟生产性传承相结合,一直由林家人制作传承。“茶山绸衣灯公”与“茶山公仔”作为传统美术,在2018 年,茶山绸衣灯公入选“省第七批非遗名录”,市级传承人为李翠薇;在2012 年,茶山公仔入选“省第四批非遗名录”,省级传承人为林暖钦。

3.从茶山泥塑的“四兄弟”文化内涵来对比

绸衣灯公的四兄弟为查开祥、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是为了追悼旧臣;茶山公仔的四兄弟为刘备、关公、张飞、赵云,生下一男丁,四兄弟团结、齐心协力、添丁发财,两者的文化内涵不同。

4.从传承关系来说

茶山绸衣灯公是祖传与师承的关系,谱系为林展芳—林谢稳—林炯恩—李翠薇—林湘君、林楚奇;茶山公仔是世传关系,三代谱系为林达康—林暖钦—林伟强。

三、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与文化认同实现路径

(一)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有心有骨”

绸衣灯公源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衰于乱世,复苏于今,至今有7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可考的茶山绸衣灯公传承谱系五代。

清末,东莞茶山镇上埗林屋林炳进(字展芳)秉承祖传的绸衣灯公老手艺,在茶园泥公仔街以纸扎业为生,兼塑大像、绸衣灯公。[4]林炳进长子林稳(1903—1982)得父亲真传,制作绸衣灯公。清末民初,林稳(又名林谢稳)在茶园泥公仔街开设“仁泰纸铺”。林稳手巧,仁泰纸铺除了加工制作麒麟头、纸扎用品外,还加工制作绸衣灯公,并将绸衣灯公的手艺传授给其子林炯恩。[4]

林炯恩七八岁时开始接触泥塑,熟读古典文学,对当中的人物故事了于心中。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林稳去做大件泥塑,林氏的叔叔、伯伯都很认同林炯恩的手艺,年纪小却拿了大工的工钱,公私合营期间,仁泰纸铺关闭,林炯恩就去广州谋生,还学会做面塑公仔,可惜面塑公仔不能维持生计,工作调动后,他到国营企业上班,绸衣灯公这门老手艺被放下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培军与如今的传承人李翠薇老师因在翻阅《茶山乡志》时看到“茶山绸衣灯公尽由林家所造,林亦巨族,而灯酒之夕,祖祠反不陈列灯公,而偏悬莞城所制之纸灯”[2]这句话而追寻了两三年,当寻到林炯恩老先生时,林炯恩因过去的老观念和顾虑拒绝了李老师的访谈,经过多次的沟通,林炯恩先生终于被李老师感动,决定将李翠薇老师收为徒(如图5)。

自林炯恩老先生后现存的第四代传承人,拜于林炯恩先生膝下的是李翠薇老师与叶焕全老师,茶山绸衣灯公是李翠薇老师进行的“抢救性传承”,基本能够完成整套绸衣灯公作品的制作。李翠薇不断对工艺进行精进和创新,不仅完成《四兄弟》《七仙女》等经典题材作品,同时根据流行歌曲创新绸衣灯公《片片枫叶情》,为歌颂医生、护士创作的《妈妈去打怪兽》《无悔》《忠诚》《中国脊梁》四组绸衣灯公作品等,不断将“做人也好,做公仔也好,一定要有心有骨”的师训传承下去。林炯恩老先生的孙子林楚奇与孙女林湘君师从李翠薇,第五代传承人也正在学习这门技艺。

绸衣灯公师父的教诲对手艺人都至关重要:“唔理系做人,或系搞公仔,最紧要有心同埋有骨(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公仔,都要有心有骨)。”从制作技艺来说,“有心”是指制作过程没有图,相貌、衣饰以及人物故事背景都必须心中有数;“有骨”是指做绸衣灯公必然会有一个骨架,可以是泥架、木架或者竹筒,才能慢慢用贴塑的方法补泥巴做灯公。从手艺人情感来说,“有心”是指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绸衣灯公在茶山人心中是英雄的化身,制作绸衣灯公时,手艺人要用一种庄重尊敬的心情去完成,甚至可以跟泥塑对话;“有骨”是指做人做手艺都要有骨气。而请灯公时,要问灯公师父手工费用为多少,请灯公的人觉得贵了可以去下一家请灯公,但不能讲价,请的时候必须带上鞭炮来请,请灯公的时候必须“添”福“添”寿“添”丁“添”财,可以只添一分,添几百元也不嫌多,取祝福之意。

(二)茶山绸衣灯公的文化认同实现路径

1.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出台和完善相关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办[2005]18 号)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根据这一方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就有了合理性、合法性。[7]保护好茶山绸衣灯公等民俗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要做好普查工作,逐步建立不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并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2.政府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机制

茶山镇文广保护绸衣灯公的传承,由东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驻扎谢膺书院进行宣传与推广工作,要全面实施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就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物质保证。[8]所以,国家应设立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采录、保护、教学、研究、传播、出版,以及资助培养传承人等。[8]李翠薇开展“匠心传承·茶山绸衣灯公非遗课堂进高校”活动、“绸衣灯公走进茶山当地中小学”和非遗市墟等活动,并进行各项非遗的交流,打造茶山亮丽名片。

图5 2016 年8 月22 日,林炯恩最后一次教李翠薇制作茶山绸衣灯公

3.相关部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茶山绸衣灯公进行媒体宣传

加强传统文化跟民俗的宣传教育,提高当地人对茶山泥塑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邀请相关传承人到学校、社区、文化广场等地方举办茶山泥塑文化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茶山泥塑文化的魅力;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与茶山泥塑相关的手工DIY 体验,提高民众们对茶山泥塑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结合现保存的“开灯”习俗跟茶山镇当地的茶园游会举办相关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利用短视频平台跟直播平台,直播李翠薇制作绸衣灯公并拍摄纪录片,可以重现旧日“开灯”习俗和“公仔街”盛景,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片,向公众展现茶山泥塑文化的制作工艺及辉煌历史。

4.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要培养和保护民俗传承人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意: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概念,指明“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有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9]我国传承人需要更健全的培养与保护体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的重大行动中,冯骥才在调查中发现,民间文化处于最濒危的现状有两种,一种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另一种是传承人的问题。[10]2015 年,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人林炯恩身患疾病,却未将绸衣灯公手艺传承给后代,李翠薇找寻到林炯恩师父之后,用极短的时间把绸衣灯公的基本步骤学会,抢救与保护绸衣灯公是当时最紧急的事情,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很好地传承到灯公压纸工艺,可想而知,提前培养和保护民俗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性。

四、茶山绸衣灯公的文化价值

(一)茶山绸衣灯公的教育价值

茶山绸衣灯公具有教育价值,展现了东莞市茶山镇的人文风情和地方文化,其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和英雄情怀,值得我们研究。茶山绸衣灯公蕴含着英雄精神,“四兄弟”查开祥、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是宋朝忠臣,文天祥是南宋末期抗元的代表性人物,“宋末三杰”这段故事不仅在历史学科有教育意义,更有古诗《过零丁洋》在语文学科的知识考查,可以从多方面教育不同年龄的学生。

清代的公仔街历史被清代里人记载,袁意亭写灯市诗有道:古人说泥土可以做成人的模样,混沌之中没有失去纯真。都说泥人只顾着前面的塑造而不顾后面,泥塑手艺高的可以称神。在该诗后面也提到“茶山”,这正是展现茶山的民俗文化之诗,提到了公仔街的盛况,茶山绸衣灯公所蕴含的不仅是当年人们爱看花灯的热闹场景,更是人们对于节日气氛跟家族孩童出生的期待,这跟开灯的习俗不谋而合。古时,之所以有“开灯”仪式,并非重男轻女,而是因为男子16 岁之后需要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在男子出生之后第一个正月“开灯”,将贺喜之意传达。

(二)茶山绸衣灯公的审美价值

绸衣灯公制作过程中,运用了粤剧脸谱和广绣等工艺。着衣这一步采用了精致的绸衣跟描花,其形象多采用粤剧造型,装修衣服的彩衣注重描白跟描金。

绸衣灯公《七仙女》(如图6)作为一套作品,在着衣部分,有丝绸手绘、刺绣两种绘制方法,每一个不同的仙女的描花跟头饰都有所不同,同时又把不同的民俗故事加入作品之中。绸衣灯公的造型跟绸衣搭配都有审美价值,在绸衣灯公身上除了造型的搭配规则,自李翠薇老师“抢救性传承”之后,创新中绸衣灯公的审美价值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将传统绸衣灯公用泥捏的固定公仔手臂改成铁线,增加茶山绸衣灯公的灵活性;也设计了一款“双面绸衣灯公”,既能保留茶山绸衣灯公的传统意义,又能弥补背后的遗憾。通过运用亚克力等现代装饰材料,使绸衣灯公的头饰、衣饰更加精美。绸衣灯公不仅拥有其本身的价值,其蕴含的故事情感、审美价值更高。

五、结语

用匠心敬传统,焕新非遗瑰宝。东莞绸衣灯公文化起源于南宋末年,最初的绸衣灯公只是一尊手捏的泥像,后来随着朝代更迭,有了颜色有了绸衣,“开灯”习俗渐渐在莞邑大地遍地开花,渐渐将粤剧元素融入其中,以戏曲人物和民间传说为原型创作了许多新造型,还给泥公仔上了颜色,绸衣灯公曾面临“抢救性传承”,一门有文化价值的手工艺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茶山绸衣灯公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亦是东莞地区人民崇拜英雄及生产生活的直接反映。无法否认的是茶山绸衣灯公身上,不仅寄寓着莞邑人民对先祖的感恩和对英雄的崇敬,更是能被挖掘到“开灯”、查氏、粤剧脸谱等深层的含义。追寻茶山绸衣灯公3 年期间,看着传承人李翠薇制作的绸衣灯公越发别致,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绸衣灯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路漫漫其修远兮,初心不改,绸衣灯公如同接近遗失的明珠,源于宋末元初的历史值得被大众知晓,绸衣灯公销声匿迹五六十年,李翠薇老师的“抢救性传承”亦证明“人去艺绝”的遗憾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传承与文化实现路径是需要集政府、社会、传承人多方努力,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相信通过越来越多人的努力,一定能向世界展现出更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图6 《七仙女》 李翠薇/作

猜你喜欢

茶山公仔泥塑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茶山自拍
茶山仙境
可爱的袜子公仔
毛毛公仔的称重大赛
比较:公仔找相同
整理公仔
快乐茶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