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上哈巴河:西北之北的人间大地

2021-03-02杨献平

西部 2021年1期

杨献平

西北气息与唐朝往事

到乌鲁木齐,一下飞机,多年前的那种熟稔兜头袭来。关键是西北地区的那种特有的气息,羊肉的膻味、空旷天地之间干燥的尘土,地域人群饮食和风俗习惯,都是与众不同且独具色彩和风味的,使得人能够明显地觉察到一种复杂的纯粹,辽远的迫近,行走的无奈,回旋的空荡……如此种种,再加上各种树叶在空中和地面上的舞蹈与滑行,不多的行人、车辆,以及大面积普照的日光,特有的混血的建筑与人的面孔,语言的多样性与现实存在的某种疏离和亲近,都难以言说,却又让人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多年前,我在巴丹吉林沙漠从军,闲暇时候,时常在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的废墟、戈壁沙漠、河流与海子之间游荡,天长日久,便对西北这一人间高地有了一种切肤的体察。

整个西北,给人的感觉都是大的,是无限的大,无拘束的大,无来由的空,无界限感的纵和横。斯时,夕阳落尽,取而代之的是稀薄的黑暗。因为天地清朗,毫无阻隔,再加上明月繁星,西北的黑夜也有些透明的味道。和一群人乘坐火车向着更北的方向行进。我透过车窗,看到外面稀疏的村镇及照亮它们的人间灯火,以及大地边缘漂浮的黧黑色,内心轰然响起一阵急骤的马蹄声。

领头的那个人,身穿铁甲,头盔上的红缨在烈风中如同散开的微型旗帜,甚至像不断舞动的血丝。他叫高仙芝。跟随其后的是封常清。这两个人,大抵是安史之乱爆发前,唐帝国在安西和北庭的最高军事长官。

当然,在高仙芝之前,还有郭元振、夫蒙灵詧、张孝嵩等等战将。《新唐书》上说,高仙芝其父也是一位軍官,名位不显。高仙芝少年从军,长相极其俊美,“鲜衣怒马”一词便是用来形容高仙芝的。而封常清则有点跛脚,先前,他曾经多次投奔高仙芝麾下,高仙芝嫌他长相丑陋而不允。封常清自荐多次无果,最后一次亲自至都护府前直接面见高仙芝。高仙芝问他有何能耐,封常清叫人拿来笔墨纸砚等,请高仙芝现场命题。高仙芝以书写战报试之。封常清执笔片刻,文书立就。此等机敏文采,征服众人,高仙芝破例收纳了他。这两个将军,在随后的安西都护府,一位主管军官,一位作为营田大使,配合默契,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成为最亲密的兄弟,更是有效的作战组合。

我们在夜色中行进的大地,便是唐帝国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的辖区,也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游牧与崛起、此消彼长争战的疆域。陆上丝绸之路之所以在前唐和中唐获得了历史上最大的兴盛,除了国家的雍容开放姿态及其施行的多种举措之外,最有力的保障就是唐帝国在西北——丝绸之路沿途部署的强大军力,这些军力不仅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也配备了很强的营田机构。其中,推荐狄仁杰进入武则天政权内阁的娄师德(“唾面自干”成语的主人公)便是这方面的超群名臣。但是,由于安史之乱,高仙芝和封常清等人也成为唐帝国在西北——欧亚大陆上曾经最强大的军事存在——最后的著名将领。

高仙芝爱钱财但又不爱据为己有,他获得了财富,又把财富分给部众。大概,这位高丽人享受的是分授财宝给他人的那种过程。长期的胜利滋生骄傲,在著名的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和封常清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他们当年突袭大小勃律,以及在西北和中亚地区长期的军事胜利从此结束。也由此,整个唐帝国在安禄山猛烈攻击下荣光不再。随后,高仙芝和封常清二位名将,也在潼关军前被双双斩首。

如此一段往事,在我脑海里盘旋,以至于由乌鲁木齐至北屯的夜火车也充满了某些雄壮与悲伤的色彩。古老的大地上,英雄和先烈无处不有。无论是怎样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其结局都是令人感喟的。如今,我们这些后来者于此乘坐夜火车行进,身体内外浸漫的,依旧是这苍凉大地上亘古的辽阔气息。电气化的工具,让我们更加迅捷与省力地旅行,走了很远身体依旧不觉得累,精神和灵魂也感觉不到真正的震撼。那些雄武、大气和悲怆的往事,也只能在那些略知历史的人内心偶尔旧铜钟一般响起,而且是断续的、缺乏必要温度的。

大地上的奔行

所有的早上都是惺忪的,好像一次再生。睡和醒绝对是人生的截然相反的两极,犹如古老的阴阳理论。至阳和至阴,以及少阳和老阳、少阴和老阴的次序转化。2020年9月25日,我醒来的地方却是陌生的北屯。天色微明,大地在深秋之间,四野透射着从古至今的凉意。这种冷,我也是熟悉的。在西北,日光及其温度是决定性的,它照耀的时候,众生温暖,它隐藏或者拥有了阴影,人间就会变凉甚至冷。站在有很多人的月台上,这样的气氛,我立马想起了岑参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也想起了他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出站,再乘班车。强光正撕开沉沉的黎明,镶金边的黑色云彩沉积在地平线上空,深沉、极冷,连续横亘成一座庞大城池的模样。其中有执矛的军士站在城楼和垛口边,一些宛如飞扬的旗帜,策马奔腾的小股军队,穿城而走的骆驼和商人。如此逼真的景象,使我再次确认,西北的天地云霓之间都是互通的、相互辉映的。正如俗语:“天上有的,地上一定也有。”这种古老的对应理论或者说认知,是深有道理的,也可能是事实。我拿出手机,拍了几张全景,将这一奇异的云朵“构造”的奇境物理性地留存了下来。

然后是昏沉沉的长途。穿过额尔齐斯河,却看不到它的真实身段儿,众多的白桦树和杨树,还有沙枣树、红柳和茅草跟随着它,在空阔的戈壁和草场之间,雄浑地蜿蜒,毫不遮掩地拉近和走远。这条著名的界河,新疆第二大河,汇聚了阿尔泰山的雪水、神灵的骨血与大地的胎衣,以流态的方式,在阿勒泰地区,在中国的最西北部,泱泱不止而又平静若斯,使我想起“上善若水”和“静水流深”等道家思想。

沿途的玉米还没有收割,长叶子还青着,大片大片地。相对于更平阔的大地,人类的庄稼只是其中的一块补丁。从植被看,这里确实是一个水草丰茂之地,是游牧者最好的牧场。只不过,以前的人们是骑着马牧羊放牛,现在多数骑着摩托车或者开着汽车放牧。科技和工具的进化,不仅生动而显著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在深刻地校正着人类对于历史、现实、自身、他者乃至未来的种种看法。

我睡着了。醒来,看到一处亮丽所在。是的,只能用“亮丽”来形容。这个词所包含的意境是“清亮、安静、幽秘、明媚”。旁边的朋友说,哈巴河县就要到了。我从白雾的窗户上看到,外面的白桦树林正在呈现秋天的颜色,青着的叶子占据多数。林子之间的海子和小型湖泊很多,周边的草长得粗壮而富有向上的力量。有些白鹭或者野鸭,在水塘里联袂游弋。我想,那水大抵还是有着某种温暖的。

哈巴河,白桦林

哈巴河,这个名字有些新鲜的土腥气,或者别意在内。县城里非常安静,没有多少人和车,一切都均匀而又散漫地暴露在直射的日光下,宛如另一种幽秘存在。我住的房间外面,长着一些小的白桦树,它们的叶子正在变红,与窗玻璃的白映在一起,瞬间便有了一种和谐的味道。

这里的吃食相对简单,但有珍贵的牛肝菌。辣椒、茄子、西红柿、土豆、洋葱,构成了最常见的蔬菜。羊肉居多,牛肉也有,还有鱼,据说产自哈巴河。酸奶是自制的,可以用碗舀着大口大口地喝。尽管如此,相对于西南和东南之地,西北的吃还是简单的、质朴的,几乎没有太多的花样。这样的饮食方式,其实与当地气候物产有关系,也与人的生活有关。很多年前,我就隐约地意识到,气候才是改变和推进人类文明的主动力,比如早期西北地区民族、部落之间的轮番推演,以及欧亚大陆上不断的民族大迁徙等等。

去白桦林。这林子,据说是亚洲最大的白桦林,品种之多,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白桦,似乎是地球较早的物种之一,蔓延至今,且生机勃勃,端的是奇迹。步入其中,我发现,这林子里异常湿润,其中有海子和水流的天然沟渠。这可能也是这片白桦树茁长的原因之一。再查看哈巴河的海拔,居然有460多米。由此,我想到,在阿勒泰,尽管四面高山,白雪成为所有高大之物的冠冕,但其中部分地区的海拔还是不高的,甚至不如内地,包括我出生的太行山(具体村子的海拔827米)。

在林子中,周边都是高大的树木,树皮白色,灰白的白,其中的纹路呈黑色,仿佛刀子刻或者遭受外力所致。有整体像是雪狼面部的,也有像牦牛的,更有如同年轮一般的均匀刻痕。白桦树的皮是细腻和光滑的,触摸时候,像是某个人的皮肤,似乎有些弹性。可越是美的事物,其遭受的厄难更多也更大。这些白桦的树皮,每隔几十厘米,便会有黑色的印痕。绝大多数是自身的问题,也不排除外力的作用。或许,上天总是会对大地上的每一事物施以必要的灾难,借以考验我们的信心和勇气。也用这样的方式,使人类牢记,一切都是脆弱的。在天道、地道之间,人虽居其一,但本质上是与君子自强不息的“天”和“厚德载物”的“地”的力量无法相比的。

穿过林中小径,幽静,自在,有独行天地的苍凉,也有卸去世俗的轻松。道家或者修行之人之所以寻找僻静之处,大抵是他们已经看穿了同类乃至俗世之中的那些麻烦和纠缠。唯有在山川河流与草木禽兽之间,才能真正师从“自然”,进而把自己融入自然,最终羽化登仙。

到河边,哈巴河的汇流之处,一处水来自另一条沟壑,与这一条沟壑之间的水,在某片滩涂上合而为一,体积壮大,河道也在自觉加宽。这种随意的行为,体现的是河流最本质的特征,即老子《道德经》之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我站在哈巴河边,以对岸的白桦林为背景,以幽蓝的天空作为幕布,驻足观看、冥想。在阿勒泰和阿尔泰山,在中哈、中俄边界,一片白桦林和一条河流,一个人在它们身体之上,多么轻盈又多么沉重,多么容易被忽略,又自觉多么庞大。

多尕特山谷

可以找到世上所有的动物,一群群,一片片,一堆堆,构成了一个凝固的、坚硬的石头动物群落。在多尕特山谷,所有的石头都是有生命的,只不过,它们选择了雕像这种最为永恒的方式。也或许,作为雕像,是动物们永生的唯一途径。肉身太迅疾太容易腐朽了,唯有石头,唯有以坚硬之物包裹、雕刻自身,才可以抵抗如刀如割的光阴。人类则不同,总是喜欢以肉体的方式,使得自己活得久一些、再久一些。事实上,人的肉体总是虚妄的,也总是在一次次的虚妄中自以为快乐,尔后一次次地重复。

登临高处,俯瞰和仰望,横亘数十公里的多尕特山谷,黑色的岩石凸出地面,以海龟、狮子、鳄鱼、雪豹、棕熊、黄牛、奔马等姿态,矗立在山中,莽莽苍苍、硬扎扎地组合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我甚至想,这样的景观,大抵是第一次造山运动时,那些没有来得及躲避的动物,不甘于瞬间死亡,而以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受力、坚定之心与感天动地的愿想力,在阿勒泰、在哈巴河所属的此地,构筑了一个惨烈而又壮观的生命世界。

我注意到,尽管巨石横陈,但山坡上还长着多种杂草和荆棘,还有诸多的虫子。这说明,多尕特山谷并非孤立,而是坚硬的丰饶、庞大的细碎,其中洋溢的是冷峻的温情和粗粝的爱意。这样奇异的组合,令人心怀敬意的地质构成,是极少见的,尤其是在大漠戈壁、雪山高冈的西北。多尕特山谷的存在,体现的是新疆——北方之北对大地及其生物的多层次的包容和呈現。在山中,我还发现一些住户,羊群和牛群,还有骑着马的牧人。他们把房子建在巨石之间松软之地上,借助巨石,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牛羊圈和人之所居。这种生活,大抵也是坚硬的,大抵是依靠着牛羊马的体温,以及牲畜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在深山的日子有滋有味,比喧闹之处少了很多的麻烦和无奈。

多尕特山谷之中,最有名的便是岩画。其中一处,居然刻绘有一架样式先进的飞机的形状。我们纷纷进洞去看。惊叹,又觉得不真实。那些彩绘,究竟是何年何月刻绘在此的呢?倘若是现在,那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据考古人员说,这些岩画绝非近人伪造而成。

多尕特岩画的刻绘时间据说在一万年以前,那么久远的年代,人类如何认识或者想象飞机这种近现代才有的飞行器呢?也或许,人类的文明不止一次,毁灭、再生,如此循环数次至今,也不是没有可能。不仅多尕特岩画,金字塔、巨石阵等等,至今也是未解之谜。或许,飞碟、UFO之类的发现,并不只是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有可能是实际存在,只是我们自诩为无所不能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具备真正的通天彻地、穷尽万物本源的能力。

日落之际,坐在多尕特岩画上的巨石顶上,环顾四周,我忽然想,这多尕特山谷,也有可能是先民的飞机场或者说飞行器的制造点与起降地……在令人费解的奇迹面前,怎么样的猜想都不为过。

红树林静坐

远处雪山,连绵不休;近处荒草萋萋,密密层层。这种对比,像极了世上所有的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如生和死。我蹲下,拍了几张照片。旁边的哈萨克美女说,那雪山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我眺望,那皑皑的白雪,好像堆在一起的白色丝绸,沉重又轻盈。这令我想起,在数千年之前,沿着欧亚大陆一直西去,出现在古埃及法老身上与陵墓中的“赛里斯”。即便在唐代,中国的丝绸也和黄金一样,是横行各国和各部落的硬通货。

可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现在的各种衣物和织品,大幅度地丰富了人们的遮羞之物,然而丝绸再度成为身份、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细想起来,有种诡异的味道。

上到另一座山冈上,面前展开的,是高低之间散落的欧洲山杨,一棵棵,一片片,长在斜斜的山坡上。这里介于沙漠与草原、雪山与河流之间,山坡上不仅有茅草和黑石,还有些地方干脆就是沙丘。叶子开始变红的欧洲山杨坐落其间,个子都不太高,有点像低密的法国梧桐树。叶子阔大,椭圆形,与新疆白杨的叶子有些雷同。若不是有人提醒,我还以为这些树,就是矮化了的新疆白杨呢。

众人照相。美景总是能够陶醉人的,也是人之所爱。人和大地及其所有物种之间的关系向来是紧密的,只是有些人天性中排斥某些物种,有些则与之有天然的亲密感。这其中的秘密,肯定难以一言说清。就像这些欧洲山杨,长在中哈边境,长在中国的哈巴河县境内,肯定也是它们长期以来自我选择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整个欧亚大陆本身就是密切相连的,物种的分布当然也有它们自身的要求和规律。这些欧洲山杨于此繁盛,且在深秋时节呈现出如此的艳丽颜色,当然也是对大地、对看到它们的人的馈赠。

我也是随俗之人,对美景的热爱,当然也发自内心,甚至蒙受了冥冥中的某种召唤。深入林中,与其他朋友一起照相,在这无边的密林里流连忘返,被那些开始变红的叶子投射的颜色所迷惑。欧洲山杨叶子到了飘落的时候了,变红是它们不甘或者勇于死亡的一种表现,也或者,变红的叶子,实际上是树木的灵魂在流血。

我们和欧洲山杨之间,始终隔着一层幽怨和悲怆,无法感知它们的内心,更无法获得它们的叶子在生命最后的思想。唯有以置身事外的热烈,借用它们绚丽的外衣,为自己的肉体影像增加一些灿烂的背景。对此,好在欧洲山杨根本不在乎。一阵高兴之后,我返回,一个人在山坡上捡了一块平整的黑石片,坐下来,看着四周的欧洲山杨。它们密集、飒飒有声,叶子摇荡,模样很性灵,红色的和正在变成红色的相互碰撞,好像在安慰和告别。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远处有雪山,也有沙漠。深山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旷远、寂寥,充满被世界远离的悲怆感。起身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只黑甲虫,像个逃亡者,手脚不停,仓仓皇皇地从一块石头上遁入枯干的草丛中。正是下午,日光的温度还能感觉到。我点了一根香烟,凝望着红树林,内心里充斥着这样一幅生活场景:白色的帐篷,扎在这树林之间,提奶桶的妇女和小孩,骑马的男子和山岭上放哨站岗的军卒,在平坦处操练军事的可汗和王者……我敢肯定地说,在遥远的年代,这里驻扎过多个部落,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大抵如此。警觉、军事准备和操练,日常的生产、繁衍、劳作和爱情,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基本生存姿态。

上车后,我回望了几次。这片红树林,像一座敞开的宫殿,慢慢地闭合在了原来的地方。夜里,我在手机上写道:

当我孤独,请打开有关大地或宇宙的赞歌

爱着的时候,需要一把小刀

往心里捅。当我残忍了,请给我蚂蚁和佛陀之心

当我欲壑难填,请卸下天空的肋骨

当我坐下来,给我静谧

天籁。在这深秋,树林万般喧哗,亦万般寂静和空阔

这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界,已经变红的欧洲山杨

映照着我,以粗粝的善意,审慎的空旷

哈巴河看云

真正看到水天一色,是在哈巴河。河域不宽,这是哈巴河的某一处,大致有十平方米左右。天空上乱云堆积,颜色发黑,形若打散了的豆腐块,不规则地分布在湛蓝的天空之上。它们的背部,无不被太阳光镀亮,好像一群乌鸦驮着巨大的金块。河水幽蓝清澈,细小的波纹在其上荡漾。站在河边,水在天上,天在水里。一高一低,一玄一白,遥相呼应,又浑然一体。这使我想起易经中的“兑”卦。兑者,泽也,小,但可映照和囊括整个宇宙。

古人的观察和判断是精准的,胜过现代的科学仪器。这其中,一定包含了某些玄秘的气息,甚或,在蛮荒年代,智者的感应能力是强大的,也是精微的。我时常为他们的预言和判断所折服,如通用至今的农历节气,可以精准、恰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在哈巴河看云,我觉得幸运,也觉得新鲜。好像从前在西北看到的瑰丽的云朵记忆,再次被刷新一样。在巴丹吉林沙漠和河西走廊那些年,每当看到天空上奇形怪状、灿烂非凡的云彩,我就想到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或者李邕的“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就想到一些普通的象形动物,如奔马、战阵、商旅、龙腾、虎奔、豹闪等等,以及佛陀、仙女、天使之类的。在哈巴河,我却发现,这里的天空云朵大抵是与当代的现实生活呼应,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它们拒绝象形,而采取了夸张、变异、撕裂、隐晦、象征、暗喻等等方式,与当下的人类的内心和精神对应起来。

诗人彭惊宇与我有着同样的观感,他给我看了一幅状似巨型飞鱼的云彩照片,我看的第一眼,便觉得是潜艇或者说飞船。它在以巨大的方式,近距离地贴近白桦树林和这无际的人间。坐在车上,透过明净的窗玻璃,我看到诸多云朵,好像人的面孔。起初是一位老人的面孔,棱角分明,充盈着沧桑的世事历练。仔细盯着的时候,那面孔又在快速分裂,丝状的链接慢慢撕开,逐渐成为一个少女的面庞,云鬓上还插着簪子,两腮绯红,白皙的面颊上似乎还有明显的高原红。再如那朵如麒麟的云,乍看起来威武,细看,却像一条翘着尾巴的土狗。那彩练飞天的仙子雍容端庄,瞬间裂变成为一个在修指甲的现代都市女子,衣着时尚但姿势略微轻佻。傍晚时分,我站在哈巴河县城的街道上,注视西天边的晚霞,隆重、庄严得宛若宫阙,与慢慢隆起的黑交错之后,瞬间消失无踪。最好的该是晚上,临近中秋的月亮正在圆润,空中的云朵也都是潔白的、丝状的,其中一些,真的好像是围着那只硕大的玉盘翩翩起舞的伎乐天,曼妙、深情、自在。到了后半夜,月光更加明亮,那些伎乐天却转换成了怒目金刚和地狱使者的模样,狰狞、凶煞,令人心中发凉。

早上的云朵堆在地平线以上,有些变形、夸张,像什么和不像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夸张和变形的云朵所揭示的现代人的内心和精神撕裂的状态,如焦虑、无奈,无端的仇恨、恐惧的幸福、难以理喻的俗世要求,对自己的厌恶和对他人不自觉的恶意,如此等等。哈巴河的云霓真正地找到了当代人的内心,勾勒出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精神和灵魂本相。

这是可怕的,又是真实的。哈巴河,这个面积大、人口少的边地所在,上空的云朵大抵是灵性甚至神性的。它端坐北方之西北,以高渺的姿态,使得整个人世乃至每个人的人生都在此找到了对应,灵魂的影像昭然若揭、活灵活现。当然,更多的云朵是饱含阴雨和象征意味的。而这些意味,只存在于每个观望者的内心,尤其是他们的良知、秉性与觉悟之中,至于结果和颖悟的境界,当然也有高下之分。我想,所有有心的人,于深秋之际,在哈巴河看云,当是参阅和打开一部异常丰盛的精神与灵魂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