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粤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实践的罗南村经验

2021-03-02冯锡樑梁惠和杨培涛岑一臻李梓菡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设

冯锡樑 梁惠和 杨培涛 岑一臻 李梓菡

摘要: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佛山市罗南村大力推动乡村振兴项目,从自然环境建设、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人文环境建设三方面积极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成果斐然。罗南村的成功经验在于罗南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注重长期乡村规划建设,同时建立河长制等长效管护机制,以及制定较为完善的环境、治安制度。文章针对罗南村缺少环境监察专门机构的问题,展望罗南村能及时设立环境监察专门机构,能够从制度上保障人居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完善。

关键词:生态宜居乡村;罗南村;建设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2019年,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本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提出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广东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实践有着不同凡响的表现,其“罗南村经验”就非常典型。罗南村现为佛山市西部、面积4.7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500多人、经济总收入约3.6亿元、人均分红4.5万元的国家级生态示范乡村。改革开放之前,罗南村只是一个“地上无特产,地下无矿产”的贫困小村。20世纪80年代,罗南村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创了一批效益可观的建陶企业,但同时也带来空气污染的严重后果。2008年罗南村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大力着手生态乡村建设,次年成为佛山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目前,罗南已成为一个“远望像林园,近望像花园,细看人民生活在幸福乐园”的美丽乡村。

一、罗南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及其成效

(一)河网整治与空气净化

1. 河涌水网污染与整治。流经罗南村的主要涌道有3条,总长度约5.4公里,另有5条附属支涌。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涌因疏于管理而导致污染十分严重,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鉴于此,罗南村两委干部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必须两手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推出河涌整治的大量举措,以实现“碧水蓝天”之图景:2014年4月起,罗南村对罗南涌两侧的养猪场进行清拆,完成辖内禽畜养殖场的清理,有效清除水污染源头。整治后,罗南涌水达V类水质标准。2015年,罗南村积极配合南庄镇水利所对辖区内的罗南涌实施综合治理,改善该河涌的水体环境及沿岸景观。2018年,罗南村全面铺设污水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罗南涌作为重点整治河涌,水质达到了三类水标准。

2. 空气环境污染与清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罗南村陶瓷厂遍地开花,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空气极度污染。“以前几乎都看不到蓝天,一天到晚天空都是灰蒙蒙的。那时候村北面还有很多陶瓷厂,一到刮北风的时候,将陶瓷厂的废气刮过来,那味道十分难闻。对健康也有很大损害……记得当时道路两旁的果树,年年都不结果。”曾经恶劣的空气景象深刻在村民记忆中。2008年,罗南村借着“腾笼换鸟”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2家陶瓷厂全部关停搬迁,最大空气污染源悄然离去,大气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降幅为66%。2009年罗南村荣获佛山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称号。

(二)基础设施夯实和管理

1. 厕所和垃圾治理。自2014年起,罗南村推进“厕所革命”,斥资210万元建成15座标准化公厕。全村公厕以及各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制定《罗南村公厕卫生保洁制度》,规定每日冲洗清洁公厕2次,定期对公厕进行日常護理,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

罗南村现有公共垃圾桶约70个,每家每户配置统一规格的有盖垃圾桶,规范生活垃圾倾倒。2007年起,各村小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由罗南村环境卫生队负责,而各村小组配备环境卫生监督员。2015年制定《罗南村垃圾收运管理制度》,规范垃圾收运工作的管理。

2. 道路和停车位建设。20世纪90年代,罗南村便实现村内主要干道和村巷道的硬底化。近些年又完成村内主干道沥青路面铺设并道路划线,是佛山市较早完成村内道路沥青铺设的乡村之一。罗南村现已有环村公路网30多公里,主干道路面积为98386平方米。2017年,制定《罗南村农村公路管养制度》、《罗南村沿线公路及店铺卫生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道路的维护。另一方面,近年来为解决村内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罗南村将部分道路拓宽,新设多个停车场,并对道路停车位进行划线。罗南村现有划线约1420个停车位供村民自用,另有多个停车场可提供数百个车位,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路边还可停放车辆。这些举措大大解决了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

3. 污水管网及自来水网建设。2017年9月,罗南村投入3500万元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项目。该项目把污水管网接入到村中1100多户家中,对村内各主要排污口位置进行截流,把截流后的污水通过村中污水管网排进污水主干管,并最终运输到南庄污水厂进行处理。污水管网建设完成后,罗南村实现“雨污分流”,从根源上解决河涌治水效果反复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供水管网老化,各村小组供水管网出现水质变差、水压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为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保障村民用水质量,减少自来水的流失损耗。2017年,罗南村借着污水管网改造之机,投入500余万元对未进行供水管网改造的村小组统一更换PVC供水管材,改造涉及主管、巷管。改造完成后,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4. 休闲、文化设施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罗南村就在各村小组启动“三个一”工程,每个村小组建一座文化楼、一个灯光篮球场、至少一个休闲村心公园。罗南村现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十一个灯光篮球场,九座文化楼以及十一个休闲公园。2014年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与“五好”新村居建设,罗南村对村内公园进行了改造升级,重新改造了各村小组的休闲村心公园,目前罗南村绿化覆盖率为33.8%。此外,2004年斥资1500万元兴建罗南文化中心,内设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配置自助图书馆、展览馆、舞台、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和老人活动中心,并建有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供罗南村民进行休闲活动。

5. 城中村改造。罗南村位于南庄镇中心地区,其下沙村民小组四周被南庄镇城区所包围,属于典型的城中村。2016年,罗南村斥资1589万元进行罗南下沙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下沙城中村改造主要是通过改造现有的灯光篮球场,改造荷花池风景长廊,结合罗南古村落特色改造旧建筑,升级村内下沙公园,规范村内电线网线拉接等举措,升级了下沙村的休闲娱乐设施,改善了下沙村的休闲环境,体现罗南的古村落特色,切实地提高了下沙村民的生活质量。2018年下沙城中村改造升级项目竣工,是年荣获2018佛山市城市治理“十大明星项目”。

(三)弘扬传统,德润罗南

1. 发扬传统风俗。生态宜居不仅体现在环境上的宜居,也表现在文化上的宜居。罗南村在发展中,时刻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扬。祠堂是传统社会宗族的象征,旧时为处理宗族事务的场所,现在更是村民婚礼的场所,因此罗南村非常重视对祠堂的建设和维护,九个村小组均建有一个祠堂。此外,罗南村的龙舟赛事历史十分悠久,赛龙舟不仅体现出罗南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也展示了罗南自强不息、力争上游、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2. 兴办文化活动。悠久的粤剧传统文化根植在罗南村的文化底蕴中,爱好者对粤剧文化的热情高涨,弘扬和维系已成为情结,最接地气的传统文化成为凝聚力的纽带,目前曲艺“私伙局”爱好者多达100多人。近年来,罗南曲艺社积极参加村举办的各项文娱演出、新年团拜、重阳慰问等活动。出色的演出深受广大村民的好评。此外,每年暑假举办的村居篮球赛、足球赛、征文比赛等,吸引了无数村民积极参加及观看,为罗南村每年的一大盛事。而五人龙舟赛、罗南村徒步活动、女子学堂等文体活动的举办,更是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实践之罗南村经验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农村变不变,基础在党建;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1世纪初罗南村就已是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末又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罗南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与强有力的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引领分不开。

2006年罗南村就成立了佛山市第一个农村一级党委。罗南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抓住了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两个重点。通过强化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巡村访户活动”,倾听村民意见,使之能够直接反映到村党支部,加强了村民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举措,从村党支部到村党总支再到村党委,罗南村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有计划且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2007年,罗南村成立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确立“政经分离”的分权制度。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罗南村的“三资”,包括负责招标、投标、验收等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的环节,而村两委则不能经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村里每一笔支出公开透明。通过制度确立和信息公开,有力地规范村两委资金支出,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下,减少腐败出现的可能。

在坚强的领导核心——罗南村党委的领导下,罗南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在产业转型、生态事业、文教事业、社会基建等各个方面,都取得斐然成就。

(二)注重统一乡村建设规划

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孔祥智先生认为,当今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过程中,各地普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缺少后期管护措施以及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困境。罗南村生态建设则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后期管护措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生态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统一的专业规划指导。

规划是村镇建设的灵魂和龙头,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与质量。罗南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先后制定过两次“30年规划”,可以称得上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也较少见到。早在1987年,在南庄镇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罗南村就对新村的建设进行详细规划。1995年,罗南集团明确规划各村小组的土地使用,规定村里土地不能全都用来发展工业,要留一大部分土地作为绿地和湿地使用,保护好罗南村的良好环境。1998年,在南海市规划局的帮助下编制了《罗南村总体规划》,描绘出罗南村今后的发展蓝图。2003年,禅城区政府编制了《罗南村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将罗南村的发展定位为建设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和良好自然生态的居住区、田园观光旅游区、岭南传统文化展示区。按照规划,罗南村居住区和工业区严格区分开来。工业区均设立在南庄大道一边,极大地避免了工业区生产对村民居住生活的影响。严格规定村民自建房的面积大小、楼层高度、房屋间距,使得村民房屋整齐划一,街道美观大方,并在整个村庄布局中统一施划村内停车位。

(三)建立长效的乡村管护机制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河长制体系的构建,一个是环卫负责制的确立。

目前,佛山已经构建起从市、区、镇到村的四级河长制体系,实现了自上而下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罗南村则在实施河长制的具体过程中,积极调动基层社会力量,发动河涌沿岸村民与河长一起参与到治水过程中,形成人人共治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河涌的治理:

1. 建立村級河长制工作组。组长为村级河长,各村小组组长为成员。下设日常巡查组,各村小组委派一名协管员,与村环卫队河涌保洁员组成日常巡查专管队伍,加强日常监督。

2. 形成两轨河涌巡查机制。 其中一轨为河长周巡、月巡。村级河长每周一有空闲就会对辖区内的河涌进行全面巡查一遍,主要是针对河面河岸保洁、河道淤积、水体气味颜色、违法排放、捕鱼及养殖畜禽等情形进行纠察。另一轨为专管队日巡。各村协管员与河涌保洁员组成日常巡查小组负责每日巡查工作。各村协管员负责巡查其所属村小组的河道并将巡查情况如实上报,而河涌保洁员则全面负责河面河岸清洁卫生,对发现到的河面垃圾要立即处理。

3. 建立上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其一为结合直联机制,接受上级监督。罗南村充分利用每周二的直联机会,把驻点直联、走访和河涌巡查有机结合,联合驻村领导不定期落村走访巡查,定期对罗南村内河涌进行检查,接受上级对河长制工作情况的监督。其二为建立群众举报监督机制,提高村民河涌保护意识。各村宣传栏均向村民公布河长制举报热线。村民如发现有河涌旁企业偷排废水、有人向河涌乱扔垃圾、破坏河涌环境等现象,可以拨打河长制热线,将问题反馈到河长制工作组,推动工作组加快处理问题。这既加强了对河涌环境的监督力度,提高了河涌治理的效率,也调动了村民积极性,提高村民参与河涌环保事业的热情。

罗南环卫绿化消杀队成立于2018年1月1日,负责维护罗南村的自然环境及人居环境。主要工作职责为花卉修剪、垃圾转运、河道清理、绿化洒水以及除四害。罗南环卫队由直属于村委会的大队和各村小组管理的小队组成。村委会环卫大队共12人,各村小组环卫小队约4人,共约48人。大队主要负责村委会、工业区及河涌生态维护,小队负责处理本村小组环境卫生事务。通过成立直属村委会管理的环卫队伍,有力地解决了之前清洁外包难管理、成效少的问题,并为本村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打造了环境卫生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制定较为完善的具体制度

为了更好地加强对罗南村的村民治安和环境卫生的管理,羅南村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如为了加强沿线公路和店铺卫生清洁而制定的《罗南村沿线公路及店铺卫生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罗南村环卫绿化队伍建设水平而制定的《罗南村环卫绿化队管理制度》等等。此外,还通过制定《罗南村除四害工作管理制度》、《罗南村工业区卫生公约》、《罗南村垃圾收运管理制度》、《罗南村环境保护制度》、《罗南村委会环境卫生公约》、《罗南村出租屋、外来人员管理制度》等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村民行为,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和维护国家级生态示范村的成果。营造村内良好的卫生环境,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以制度保障罗南村在治安和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正因为罗南村重视制度建设,以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具体制度运作,罗南村才能团结一心,维护好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

未来展望:希望罗南村尽快设立环境监察专门机构,从制度上保障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维护。2020年初,同属佛山市南庄镇的紫南村设立环境监察专门机构,设立环境监察办公室对紫南村进行环境整治巡查。建议罗南村及时成立类似环境监察机构,定期公开各村小组环境卫生情况评分,将村小组环境评分作为村小组长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从制度上协调村委会与各村小组之间的关系,调动村小组积极性,更好地维护和建设罗南村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苹苹.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宜居乡村的实现路径[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06):59-62.

[2]孔祥智,卢洋啸.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9(01):19-2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

猜你喜欢

建设
城市共享街道建设探析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高中生涯规划”信息技术建设应用探究
《语文建设》(下半月)2019年1—12月总目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泪流满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荐书目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