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沂南:大棚蔬菜靠滴灌“硬核”发展,销路却成了“软肋”

2021-03-02中国农资郑晓

中国农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销路散户硬核

《中国农资》记者 郑晓

春节刚过,村里田间地头上还留有放过的红色鞭炮,伴随着春天的气息,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年初二,老乡们见面互道一声“过年好啊!”便急急忙忙赶去地里给大棚揭开盖帘,开始一天的劳作。山东省沂南县是记者的老家。此次回乡过年,正巧碰见前交粮村的黄瓜大棚种植能手王九香,她热情地跟记者聊了一下近况。

科学种植 省时又省力

来到王九香的黄瓜大棚,只见她走到一个机器面前,按动按钮,大棚上面盖着的草帘子都被一个大“摇臂”有序的揭开,全程不超过五分钟。我正感叹,科技节省劳动力啊。王九香表示,原来都要靠人爬到大棚上面,用一个很长的竹竿把一个个的草帘子钩住,一条一条地卷到大棚顶部,这过程中至少要两个人共同协作,耗费人力。现在有了这个自动卷帘机,根本不用费劲,早晚按一下按钮就完成了。

一打开门,大棚里的热气迅速把眼镜蒙上一层白雾,虽然屋外寒风阵阵,屋内却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黄瓜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待摘的黄瓜顶着露珠油亮亮的。王九香种植黄瓜已有26年了,算是这个村最先一批开始用大棚种植黄瓜的代表,已经琢磨出很多的经验。王九香介绍:“棚内白天的温度保持在25℃左右,夜里不能低于15℃,湿度在70%左右,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导致瓜苗生长滞缓。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7-10天即可采摘,这个不到一亩的大棚,一天要摘几百斤呢。”

水肥一体化 高效又增收

王九香穿梭在黄瓜大棚间,开始干起活来,不一会儿就摘了几筐新鲜的黄瓜,全部用塑料布盖上,她把随手摘的黄瓜简单地用清水冲洗了一下,递给了记者让品尝。一口咬下去,味道清脆爽口,与超市买的果然不一样,爽脆中透着一股清甜。几年前,记者也来过她家的大棚,那时候又矮又低,干活不得不弯着身子,施肥的时候要顺着秧苗一趟趟地来回穿梭,一会儿人就累得满身大汗,而如今却像换了一副模样,完全看不到浇水施肥的痕迹,也闻不到化肥特殊的气味。

在问到现在施肥的情况时,她指着最前排一个机器说:“现在全部用的是进口水溶肥,都是从镇上的配肥站直接配好了用三轮车拉回来,放在这个机器里,浇水和施肥都是通过管道直接施到地里,省时省力。”

“靠这个大棚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我这个大棚不到一亩地,除去薄膜、肥料、杀虫剂等,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块吧!”

疫情伤农 产销需对接

今年,家乡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菜价各方面都保持稳定。然而,当记者问:“去年菜价一个劲地涨,收入一定比往年高一些吧?”她却说:“恰恰相反,去年疫情的时候,根本没有准备就封村了。菜贩子根本不来收,摘好的黄瓜卖不出去。今年春节期间,黄瓜价格稍微好一点能卖到3.5元/斤(平时收购价格在2.5元/斤左右),但是去年几毛钱也没人要,很多都烂了,好的黄瓜也贱卖了,损失特别大。”

在问到村里有没有专业合作社帮助散户找销路之类的,王九香说:“有合作社,但是没有什么作用,也没有人来组织散户把农产品销出去。现在,我们生产环节很成熟了,但是销售环节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都是农民自己把黄瓜摘了,用三轮车拉到镇上的菜贩子那里,相当于自己找销路。价格也不稳定,主动权都在菜贩子手里,散户本来也没什么竞争力,所以遇到像疫情这种特殊的情况,农民就没有办法了,销售这环节说断就断。”

从王九香家的大棚出来后,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家正在劳作的大棚种植户。大家反映,农产品销路是个大问题,亟待解决。一位叫李荣和的农民说:“合作社在本地的组织建设还有待提高,农技方面可以给农民一些帮助,但是销售方面,真希望合作社能对接散户和收购企业,帮农民把优质的农产品销出去,在价格上能有一定的话语权。不管遇到什么突发情况,都不能断了销路。”

在此次新春基层走访的过程中,记者感叹农民对科学种植的重视,水肥一体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同时也感受到,一家一户的农产品的卖难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疫情期间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保证农产品不断供、不涨价,但是基层的散户农民的销售环节却是最脆弱的一环,但愿当地能加强合作社的组织建设,让合作社真正地发挥作用,带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销路散户硬核
给土特产穿“花衣” 打开销路闯出富路
莫须有的“散户抱团”吊打了谁?
硬核爷爷炼成记
疫战中的“硬核”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不当“接盘侠”
散户身大师心
人民日报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