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产业链导向下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研究
——以北方国际种苗小镇为例

2021-03-01李道勇刘孟格张勃田驰张惠惠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种苗产业链小镇

李道勇,刘孟格,张勃,田驰,张惠惠

(1.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2.内蒙古华地方圆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小镇,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业产业则是实践这一战略以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基。此外,根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要求,全国乡村产业规划将制定关于完善产业结构、构建全产业链、优化空间布局等政策以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此,诸多政策背景推动了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培育对象。

然而,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了若干共性问题,如产业联动薄弱、产业结构能级较低和产城融合不足等,导致许多农业特色小镇陷入进退两难困境。对此,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重点集中于特色产业的筛选和孵化等方面,提出了可采用产业链思维进行产业体系构建与空间规划[1-3],促进农产品流通业转型升级进而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4-6],并可对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建设都市农业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格局[7-9],进而以全产业链模式解决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发展难题。

实践证明,诸多研究成果对于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全产业链导向下,针对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实施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依然较少。因此,基于全产业链构建的视角,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北方国际种苗小镇,采用实地和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分析其产业发展基础、全产业链体系、功能空间布局和实施路径,探讨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的建设经验与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参考。

1 全产业链导向下的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发展研判

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距赤峰市区仅35 km,离出海口最近处约200 km。小镇地形整体平坦、局部丘陵,总体规划面积约3.48 km2(图1)。小镇重点建设有新品种试验示范高新技术区与生态农业休闲区、优质种苗繁育与种植区、冷藏保鲜加工区、民俗体验区和会议中心等辅助功能区。依托国家政策背景以及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小镇得以迅速发展,这为小镇奠定了较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前景。

1.1 发展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居于中心城市和多元交通辐射半径内。种苗小镇所在的赤峰市是内蒙古境内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该市借助水陆空交通线构建了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辽宁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经济圈”和连接俄蒙国际通道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可经由京通、赤岭、赤锦、赤呼铁路以及赤朝、赤通等高速公路快速到达(图1)。

2)战略节点优势突出,占据内蒙古自治区战略节点要位。当前,国家设立了面向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的国家级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种苗小镇用好支持政策、提升竞争优势、开放合作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同时,内蒙古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锡赤通经济区升级战略为种苗小镇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培育环境基础。

3)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设施农业规模不断壮大。自2007 年以来,赤峰市设施农业每年以近6 500 hm2的速度推进,10 年内增长至9.47 万hm2,带动全市每年设施农业总投资增达18 亿元。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加之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措施,促进该市经济环境持续向好。2010 年至2018 年间,赤峰市GDP 稳步提升(图2),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长(图3),为种苗小镇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依托种苗产业龙头企业的产业资源和影响力,种苗小镇将特色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与地方产业资源优势深度融合,为探索新时期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拓展了成长空间。

4)区域生态环境优美,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赤峰市拥有优良级旅游资源109 个,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被誉为“内蒙古的缩影”和“自治区的名片”。此外,境内名胜古迹较多,菜、乳、肉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丰富多元的生态基础资源为种苗小镇特色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可塑点。

1.2 发展劣势

1)种苗产业发展迅速,其经营规模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基于市场调研数据,2014—2018 年间种苗小镇的各类种苗年生产量由6.97 亿株提升至9.12 亿株,但赤峰市种苗年需求量却由17.48 亿株增长至20.33 亿株(图4),生产量占需求量仅为44.89%,种苗生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种苗需求量。可见,种苗供需差距为特色小镇带来发展机遇,但当前部分设施落后、产业要素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也直接限制了种苗小镇发展前景。

2)产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产业链体系难以跨越转型。近年来,虽然种苗小镇种苗产业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种苗产业仍主要集中于种植、养殖、初加工等低附加值环节,产销链、集成链等产业链体系衔接断层,种苗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业态和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产业上的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3)城市功能有待完善,产城融合发展需加强推进。产业立镇、产业建镇、产业兴镇是特色小镇形成与兴盛的起点,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匹配度是特色小镇百盛不衰的关键。种苗小镇虽然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但仍需完善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文化休闲、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以实现产业兴城、以城促产和产城一体[10-11]。

1.3 发展模式研判

通过对北方国际种苗小镇进行现状研判,可知小镇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其地理区位、国家战略节点、设施农业规模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为种苗小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小镇仍面临产业经营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初始化、产业链难转型和产城融合不足等发展困境。

针对上述现状问题,规划提出全产业链导向下的北方国际种苗小镇现代化发展策略。全产业链是指产品从生产资料供应、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和物流,到创建品牌、营销等多环节构成的产业链系统。在北方国际种苗小镇现代化发展规划中,即以全产业链延伸、功能联动和产城融合为抓手,营建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增长极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在全产业链构建领域,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全产业链体系、突出重点产业为核心,构建智慧循环的农业特色小镇全产业链。在功能联动领域,建设集总部经济管理、创新科技研发、产品展示交流和交易结算为一体的集群式功能片区。在产城融合领域,提出“一心、三区、四园”的产城融合发展区。

2 全产业链导向下的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发展策略

规划依托小镇现有产业基础,以全产业链延伸、重点产业突出、功能联动、产城融合为种苗小镇现代化发展策略,探索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模式。具体而言,通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推动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升级供应链,促进各类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2.1 多元产业汇聚成链:构建智慧循环的全产业链

2.1.1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是决定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的内在因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能级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产品附加值由低端向高端提升的过程[12-13]。在种苗小镇的实践中,以第一产业为发展基础,适当增加第二、三产业高附加值要素,进而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14-16]。即以种苗生物育种与种植为产业基础并扩大其市场规模,结合种苗产品精深加工、种苗产业科技研发及农业成果转化带动三次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为避免三产局限于旅游观光等业态[17],规划将生态+、文化+、智慧+、健康+等新型产业要素融合入种苗小镇产业体系中,形成生态研发、文化旅游、智慧产销和生命健康产业集合链。

2.1.2 全产业链构建 传统农业特色小镇在产业链组织上多关注农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环节[18],对其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不足,降低了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效益的外溢功能[19-20]。基于全产业链发展理念,种苗小镇注重农业生产与社会化服务并重,提升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进而形成上中下游全链接通的种苗产品产业链。

1)双维度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种苗小镇各产业从分工、互动、融合到共生,形成双维度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图5),围绕种苗产业形成横向发展、纵向衍生、外围循环的双维度产业链,推动各要素资源自由平等均衡流动。其中,横向以种苗繁育为核心,前端拓展包含新品种研发、育种测试等项目的种苗研发孵化产业,后端延伸包含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等项目的种苗应用消费产业;纵向则以种苗繁殖为载体,衍生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等新型消费产业,包含文化博览、鲜食体验、中医制造、健康疗养等业态。通过合纵连横、联动发展打造种业全产业链,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产业要素在各个环节流通、结合,实现种苗特色小镇全产业链高质量现代化融合发展。

2)生态循环智慧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人工智能、微生物科技等现代科技为技术支撑,将种植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等三次产业梯度结合[21],在种苗产业板块间形成智慧循环的整体生态链(图6)。以绿色生态、健康食品和健康生活为核心,前端衍生文化旅游产业,后端衍生生命健康产业。纵向包含禽畜养殖、废弃物利用、种苗培育和食品加工等一级循环体系,以及牲畜养殖、粪便收集、种苗种植和有机食品精深加工等二级循环体系。

3)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基于种苗小镇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推动以生产加工为主导的“321”产业发展路径。该路径通过构建以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和区域要素聚集平台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平台,进而推动以种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及以种苗种植、特色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其中,第一产业包括种苗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和观光休息农业建设,涵盖蔬菜与花卉培育、家禽与黑猪养殖、家庭农场等业态。第二产业包括蔬菜瓜果加工、特色食品加工和农资产品加工等业态。第三产业包括建设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区域要素聚集平台,涵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服务引领战略,实施层面体现为产业金融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等六大建设中心(图7)。基于“321”产业发展路径,实现种苗小镇三次产业优势资源合理流动、各产业要素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示范。

2.1.3 重点产业突出 全产业链发展与重点产业发展并驾齐驱,实现有特色、有重点的多元化发展。遵循优势性、市场性、前瞻性、关联性、生态性和地方性原则,搭建以现代种苗产业为核心产业,集文化旅游、生命健康、生活服务等配套产业于一体的“1+3”重点产业体系。在保护小镇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农业技术、农产品展销和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使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现代多元的种苗特色小镇转型,发挥各产业要素价值的乘数效应[22]。

1)现代种苗业。上游以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为依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等前沿技术,联合科研机构及高校力量,以北方寒冷地带蔬菜、花卉、苗木等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标准化繁育为重点,发展育种基础研究、育种智能装备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等业态,以提高育种自动化水平(图8)。

中游聚焦种苗业生产加工,以智能化技术为依托,发展蔬菜、花卉、经济林和中草药等种苗的繁育、生产以及相关种养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业态,逐渐形成“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种苗产业示范基地。例如小镇的种苗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培育:番茄、辣椒等蔬菜,红掌、竹竽等花卉;特色养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传统黑猪、乌兰哈达猪等特色养殖产业;精深加工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当地特色豆制品等传统特色食品;农资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叶面肥、微生物肥、养根肥等化肥和优质农药(图8)。

下游聚焦种业营销与服务,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重点发展服务于育种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于种苗交易的交易结算平台、服务于育种展览的高端会议会展、服务于种苗繁育的农资服务、服务于育种配送的智慧物流、服务于育种生产的科技商务(图8)。

2)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探寻赤峰地区种苗产业可塑点以及地方文化价值,利用资源的在地性和体验性将文化特色进行多要素、全方位展现。在具体实施中,种苗小镇的特色蔬菜、花卉用作景观绿化植被,实现当地经济内需循环,保留小镇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小镇可利用田园客厅、亲子农庄、设施农业、民俗特色等资源,创建集农家采摘、农耕体验、农耕文化展示、农学知识讲座、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种苗文化特色旅游业态。

3)生命健康产业。以中医疗服务为出发点,依托中草药种植产业、现代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前端衍生医药器材产业、种植加工产业,后端衍生健康服务产业。首先,可凭借种苗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中医疗养条件,发展药品研发、医药生产、药品检测以及中医器械研发与生产等医药器械业态。其次,依据种苗小镇用户需求和资源优势,发展药材种植与精深加工等种植加工业态。根据用户需求、产业特色增加健康管理、休闲旅游等健康服务业态。最终形成医药医疗、康养旅游和健康服务协调发展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图9)。

4)生活服务业。围绕特色小镇发展需求,培育现代化的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等配套生产设施。同时,围绕居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配置功能齐全、规模匹配、便捷高效的配套生活设施,打造绿色发展、智慧生态、宜业宜居的种苗特色小镇发展环境。

2.2 服务功能精准定位:形成联动共生的功能体系

在服务功能定位上,根据整体协调、三产融合的规划原则,将小镇划分为多个集群式功能区。具体而言,种苗小镇集种苗科技研发、交易结算、智慧物流、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功能于一体(图10),产业发展内容多元化,联动共生却不失农业主题[23-25]。其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基础科研中心、培育重点实验室、交易结算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冷藏储存库、金融大厦、会展博览中心、中医疗养院等,以构建全方位、现代化、高质量的国际种苗产业示范基地。在此过程中,应避免小镇特色均质化和同一化[26-27],宜结合小镇建设基础和特色资源,突出农业总部经济区、研发创新先导区、展览交流示范区等功能定位,从功能联动领域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而加快农业特色小镇现代化发展、提升小镇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2.3 空间布局整合优化:打造产城融合的空间格局

基于小镇产业优势、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构建了“一心、三区、四园”的产城融合空间格局,形成集合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八大复合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图11),从空间层面推动全产业链与全生产要素组合。在产城融合空间格局中,“一心”指现代农业博览中心,具有交易结算、电子商务和会议会展等功能。“三区”指农业总部经济区,配备有总部管理、金融和商务等相关配套设施;产城融合示范区,配置有教育培训、特色餐饮、医疗配套和社区居住等功能;生命健康养生区,可提供药材种植、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等功能。“四园”指设施农业展示观光园、科技研发创新展示园、农业主题文化体验园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

可见,特色小镇在明确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体系后,为推动产城高度融合、提高规划指导性,更重要的是将全产业链的各项产业在国土空间中予以落实[28-29]。在此过程中,划分各产业与空间的主次关系、发展轴线,进而强化小镇主体功能和特色产业,进一步明晰特色产业与小镇文脉、生态资源和交通网络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统一体。

3 全产业链导向下的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实施路径

3.1 优化产业决策思路:构建SWOT 现代化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决策关乎特色小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发展途径,决定了小镇的总体定位、发展方向。在特色产业选择决策上,依据北方国际种苗小镇的资源特点进行了SWOT 分析,发挥其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定位优势、配套设施优势等资源禀赋,明确了种苗小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重点化解了种苗小镇建设所面对的劣势,进而避免了小镇功能陷入单一化、同质化困境。

3.2 营建精准化发展环境:升级核心支持政策

政策支持环境对农业小镇的健康有序发展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协调公共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化融资途径、小镇品牌塑造、人才引进条件等方面。在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创建期内,赤峰市政府、元宝山区政府在公共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给予专项扶持与奖励政策,创新了融资模式和发展途径,设立了种苗小镇建设基金用于建设初期补贴,并结合PPP 融资模式强化政府与社会持方、境外资本、小镇原住民合作,鼓励农民以土地权利作价入股积极参与种苗小镇的建设。同时在品牌塑造上,植入IP(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以培育种苗小镇地域特色品牌,突出全产业链、特色产业中的核心影响力。此外,规划建议地方政府与小镇企业可制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设置专项发展基金,吸引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加入小镇建设。

3.3 完善系统规划编制:构建“1+N”多规合一综合体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指引下进行系统化发展。种苗小镇选取了“1+N”的发展方案,通过编制农业特色小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系统性规划,形成了“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结。即以种苗产业为核心,以文化旅游、生命健康和生活配套等系列产业为延伸,进而营建了产业成链、重点产业突出、功能联动和产城融合的总体布局,形成了功能协调、结构清晰的特色小镇有机体,实现特色小镇的价值提升和模式传播。

3.4 促进多方合作运营:形成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共同体

在种苗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元宝山区政府组织成立了由区长领衔的专项工作小组,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定位等关键要素,并与龙头企业(和润)组建了北方国际种苗小镇合作框架,协调与管理小镇的规划编制、开发建设以及相关运营工作。同时,为保障建设活动的有序和健康,积极引导了原住民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其认同感和获得感。并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入驻,吸引创新型人才汇聚,形成多方积极协作的特色小镇建设共同体。

3.5 强化特色小镇项目落地性:制定项目分期行动计划

小镇建设行动计划的合理与有序,对提高项目的落地性尤为关键。种苗小镇立足其项目特色和实施目标,明确了近期、中期和远期行动计划。在近期行动上采取了政企联合开发模式,即赤峰市政府、元宝山区政府、和润农业企业,三者合力聚焦产业特色、延伸全产业链、策划重大项目、组织功能分区和小镇品牌IP 塑造等。同时,从区域、产业和资源等维度规划构建完整的项目体系,对重大项目的选择位置、建设模式、项目预算、建设内容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中后期进一步加强小镇原住民的参与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原住民三者合作的实施平台,进而实现了以特色小镇为引领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

4 结语

农业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破解我国农业供需结构性失衡的关键举措。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构建,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要素联动、提升农业生产和要素流通效率,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特色产业选择决策上,可依据农业特色小镇资源、区位、定位、配套设施等特点进行SWOT 分析,明确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产业体系构建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双向发展,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升级;在功能定位上,构建集群功能区,重点突出农业总部经济管理、研发创新等要素;在空间布局上,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形成产城融合空间格局,融入创新功能区;在政策支持上,协调公共服务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融资途径、小镇品牌塑造、人才引进条件等。

十四五时期农业特色小镇建设迎来新机遇,建设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并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要素,为农业特色小镇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激发活力。

猜你喜欢

种苗产业链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CK小镇”的美好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