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01凌曲平钟万杨沛华

医疗装备 2021年24期
关键词:碘油癌栓包膜

凌曲平,钟万,杨沛华

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1 影像科,2 肝病科 (江西赣州 341000)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在发病早期,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对该病患者进行根治,但由于PHC早期症状不明显,且进展迅速,发现时大多已进展至中晚期,不适合进行手术,故多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1]。但采取介入方法治疗后的疗效通常不确定,还需通过复查判断治疗结果,因此,术后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灶残留情况及复发情况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PHC最准确的复查方式,但属于有创检查,患者的诊疗体验较差,接受度较低。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临床上多采用CT、MRI等影像学方式对其进行复查[2]。基于此,本研究比较CT与MRI在诊断PHC介入治疗后病灶残留及复发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82例PH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26~69岁,平均(47.51±5.38)岁;病程3个月至4年,平均(25.13±3.49)个月;肿瘤直径0.6~7.5 cm,平均(4.06±0.81)cm;病灶数目1个55例,2个21例,3个及以上6例,共118个病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PHC[3];年龄18~70岁;接受TACE治疗;经CT、MRI、DSA复查,且相关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肿瘤细胞已转移;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存在造血系统疾病等较为严重的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伴有精神障碍,意识和认知不全。

1.2 方法

82例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治疗后3个月,采用CT、MRI、DSA对其进行复查,均于1周内完成。(1)使用16排螺旋CT机(美国GE公司,型号 GE Discovery CT 750 HD)进行CT检查:设置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120 mAs,层厚为5.0 mm,扫描层间距为5.0 mm,矩阵为242×242;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从膈顶扫描至肾脏下缘后,注射碘佛醇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30,规格 100 ml︰67.8 g)100 ml为对比剂,注射速度为2.0~3.0 ml/s;分别在注射对比剂后20 s、60 s、5 min时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获得扫描图像。(2)使用MRI扫描仪(美国GE公司,型号 Signa HDx Echosed 15T)进行MRI检查:设置层厚为6.0 mm,扫描层间距为1.0 mm,视野为35 cm,矩阵为125×256;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从膈顶扫描至肾脏下缘,然后为患者注射25 ml钆喷酸葡胺造影剂(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127,规格 15 ml︰7.04 g),注射速度为2.0~3.0 ml/s;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20 s、60 s、5 min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重点扫描横断面和冠状面,获得扫描图像。(3)使用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荷兰飞利浦公司,型号 Allura Xper FD20)进行DSA检查:患者取平卧位,行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后,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丝、导管置入患者体内;对患者肝总动脉、左右动脉、腹膜上动脉、门静脉进行造影,注射碘普罗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国药准字J20180042,规格 50 ml︰38.44 g)100 ml为造影剂,注射速度为3~6 ml/s,采集患者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图像。

1.3 评估标准

(1)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分析CT与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CT诊断肿瘤病灶残留/复发的表现: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低密度;碘油沉积缺损区存活肿瘤组织呈不同程度强化。MRI诊断肿瘤病灶残留/复发的表现:碘油沉积缺损区存在不同程度强化。(2)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碘油沉积类型下CT与MRI对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根据Nishimine分型,将碘油沉积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碘油均匀沉积在肿瘤内;Ⅱ型为碘油沉积部位有缺损,多位于边缘处,且不均匀;Ⅲ型为碘油分散沉积,总和≤30%;Ⅳ型为碘油无或较少沉积[4]。(3)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与MRI诊断病灶包膜、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准确度,包膜在CT及MRI图像中的表现:病灶周围呈现不完整或完整的环状强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在CT及MRI图像中的表现:在CT图像中的表现为淋巴结较小,且形态变化,存在环形强化,在MRI中的表现为淋巴结高信号,且高于同层面脊髓部位;TACE治疗后出现门静脉癌栓属于肿瘤或病灶复发情况之一,门静脉癌栓形成在CT及MRI图像中的表现:在CT中的表现为延迟期门静脉内充盈缺损,在MRI中的表现为门静脉加宽且出现异常信号,后期见充盈缺损。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T与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结果比较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灵敏度为63.93%(39/61),特异度为84.21%(48/57),阳性预测值为81.25%(39/48),阴性预测值为68.57%(48/70),准确度为73.73%(87/118),Kappa值为0.478,一致性中等;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灵敏度为81.97%(50/61),特异度为91.23%(52/57),阳性预测值为90.91%(50/55),阴性预测值为82.54%(52/63),准确度为86.44%(102/118),Kappa值为0.729,一致性较高;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准确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8,P=0.014),见表1。

表1 CT与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结果比较(个)

2.2 不同碘油沉积类型下CT与MRI对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比较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对Ⅱ型沉积类型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对Ⅰ、Ⅲ、Ⅳ型沉积类型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碘油沉积类型下CT与MRI对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比较[个(%)]

2.3 CT与MRI对病灶包膜检测结果比较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病灶包膜的准确度为87.29%(103/118),高于CT诊断病灶包膜的准确度[74.58%(88/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8,P=0.013),见表3。

表3 CT与MRI对病灶包膜检测结果比较(个)

2.4 CT与MRI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结果比较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准确度[91.53%(108/118)]高于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准确度[81.36%(96/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6,P=0.023),见表4。

表4 CT和MRI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结果比较(个)

2.5 CT与MRI诊断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结果比较

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准确度[95.76%(113/118)]高于CT诊断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准确度[87.29%(10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2,P=0.019),见表5。

表5 CT与MRI诊断门静脉癌栓形成的结果比较(个)

3 讨论

DSA是准确度最高的肿瘤诊断方式,但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重复性较差,且患者接受度较低。因此,临床上需要准确度较高的无创影像学检查代替DSA对接受介入治疗后的PHC患者进行诊断,依据诊断结果为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CT和MRI是临床上常用于观察肝脏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式。CT诊断可观察患者体内碘油的分布和沉积情况、病灶包膜情况及转移情况。对PHC患者进行TACE治疗后,可通过观察其肝脏碘油的沉积情况来推测肿瘤组织的状态,但CT扫描难以穿透碘油,对周围组织的分辨受碘油沉积区的干扰较大,组织分辨力较低[5]。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Kappa值为0.729,一致性较高;CT诊断残留/复发病灶Kappa值为0.478,一致性中等;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准确度高于CT,MRI对Ⅱ型沉积类型残留/复发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诊断残留/复发病灶的结果更为准确。其原因在于,MRI信号来源于患者机体中的H质子,碘油对MRI诊断结果的影响较小,且MRI图像为多平面立体图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三维立体状态,有利于医师判断TACE的治疗效果[6]。TACE术后,被栓塞的肿瘤组织可能出现包膜,抑制肿瘤的转移和生长。包膜也是评价TACE治疗效果的标准之一[7]。同时需及时诊断术后癌细胞的转移情况,以便积极处理,延长患者生存时间。PH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PHC易突破门静脉并以其为基部,沿门静脉生长成癌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TACE治疗术后PHC患者需观察其门静脉癌栓形成情况,以观察PHC复发情况并辅助判断TACE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情况,有利于临床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MRI诊断病灶包膜、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准确度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在诊断TACE术后包膜形成、肿瘤细胞转移及栓塞形成方面均具有优势。其原因在于,MRI扫描通过三维立体成像可观察肿瘤供血情况,且能显示出与治疗前不同的肿瘤病灶部位[9],故可较为准确地判断肿瘤包膜形成情况、门静脉癌栓形成及肿瘤转移情况,以便医师对介入治疗术后PHC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与CT比较,MRI诊断PHC介入治疗后残留/复发病灶更为准确全面,可减少对包膜、淋巴结转移和门静脉癌栓的漏诊和误诊,有利于临床准确判断介入治疗后PHC患者的预后,并为其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碘油癌栓包膜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新型碘油制剂及肝癌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勘误: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肝癌TACE术后并发碘油异位脑栓塞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