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人物特点,渗透思品教育

2021-02-27李美彩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课堂渗透

李美彩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学知识,培养性格和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时期,课堂必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们通过学习《将相和》这个故事进行品读和领悟。学会理清思路结构,感悟语言内涵,抓住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品质,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品读语言;课堂渗透;思品教育

文章通常都会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将相和》中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篇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本文写了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引起蔺相如与廉颇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我们在学习中要捋清他们的内在联系,学习时既要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来渲染方法,又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感悟,还要从事件的意义上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理清思路结构,感受人物形象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看图片从其它故事中引出课文,如《三顾茅庐》《卧薪尝胆》《指鹿为马》等,观看后问:“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历史故事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1:负荆请罪。

生2:完璧归赵。

……

师:很好。那这两个故事出自哪里呢?

生:《将相和》。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呢?(指名回答)

生:《将相和》根据司马迁的《史记·颇蔺相如列传》。

师:同学们,真棒,回答得很好。我们给掌声鼓励。

笔者首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当时的历史背景,找出文中的关键人物,关键词。然后让学生用快速默读法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笔者归纳整理。

师: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可以体会作者抓住哪方面来写的?(板书:语言 动作)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看这三个故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品读“完璧归赵”,请说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引出主要人物,(蔺相如出场)抓住人物的语言,理解文中含义,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会从文中找关键词理解课文的方法去分析人物的心理。如,课文中出示的“绝口不提”“捧”“称赞”等词语,说明了什么?寻找故事的结果,以此来分析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如,文中“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并引导学生,作者在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假设关系的语句,不妨找出来读一读、比一比,体会语言的精髓。

如此,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思考、感悟,然后去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二、揣摩语言特色,感悟人物特点

品读“渑池之会”,引导学生思考:在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提到廉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这个故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当廉颇不服气的时候,蔺相如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请病假。

师:很好。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认真品读。

生:在写法上作者运用了“对比,反问,假设”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更加鲜明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回答很棒。“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你发现特点了吗?蔺相如为什么要跟秦王说这一句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既能体会他们的距离之近,又能突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教学时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总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分清好坏。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为什么写秦王让赵王击缶?蔺相如又是怎样解决了这一尴尬局面的。从中表现了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笔者认为,抓住关键性的地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教育学生向蔺相如这样的人学习,做一个机智勇敢、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三、抓住人物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师:品读“负荆请罪”,同学们,首先我们来解释“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讲的是谁?

生:廉颇。

师:廉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了解这三个故事的相互联系。我们繼续交流,课文是怎样抓住语言动作来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们品读思考一下,这句话的体会是什么?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是否体会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课文中蔺相如的“避”“撞”“拼”这三个动作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更加有力地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体会到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爱国情怀。品读文中精彩语句,感悟人物性格特点。从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也体会到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勇于改错的性格特点。一个将军都能知错就改,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廉颇一样知错能改,勇于改错。我们要学会思考,遇事冷静处理。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就要靠地球上的每一份子。

师:很好。课文出现了哪一个成语?

生:同心协力

师:谁能解释一下?

指名回答。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同心协力,以和为贵,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园。

为了创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教育好下一代,应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国强。”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特点,品读语言,还要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加深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再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去学更多的文化知识,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学以致用,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六年级)[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

[3]谢鼓平.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年级语文[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课堂渗透
立足课堂,做好青春期教育
初中数学课堂渗透“学”思想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浅析课堂中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
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科渗透的发展体系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
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优化学生学习心理环境
高职英语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