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索

2021-02-27吴文力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视野思政大学

吴文力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英语教学思政探索的保障举措

(一)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思政素质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中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前沿阵地。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育德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走向和实践效果,所以要从教师群体入手,通过全面系统教育帮助英语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德育实践能力[2]。外语教师首先要转变认识上的偏差所带来的“课程思政”理念的缺乏;转变注重知识传授、过级考试而轻视价值引领的观念;积极培养外语课程思政意识,了解国内国外时事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体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同时,外语教师需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当今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只有成为一名有学识、有责任、有品格的高校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才能起到表率作用。

(二)加入思政考核比重,完善评价机制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外,考核评价也是检测学生产出的重要一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完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教师除了一如既往强调学生学科水平考核评价外,还需加入思政考核比重,并形成多样化的思政考核过程性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思政学习档案,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阐述个人观点;通过小组合作主题汇报、演讲、撰写反思报告等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及时记录好各小组及其成员的评价情况,并将相关数据纳入学生最终成绩评定体系,比重可以设为总成绩的10%左右。

(三)注意方法方式,做好课堂思政教学

大学公共外语课堂的思政教育要注重呈现方式,不要生搬硬套;要能够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既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获得了正能量,把学生培养成情感、政治、思想各方面健全的人。

二、大学英语教学思政探索的实施思路

教师应依托现有的教材内容,着重挖掘其思政教育素材,激发英语课堂教学活力,在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预期效果[2]。

(一)深挖现有教材,夯实德育基础

教师应深挖教材资源,做到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步。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Unit One 中Text A《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和Text B《我们的期盼》,两篇文章分别以校长和父母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充实大学时光,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一方面,教师通过篇章分析,着重挖掘出文本中长者们的经验建议,引以自用;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大学的主题是什么?是单纯求学,还是要发展为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此为延伸,通过感人、励志的实例引入“中国梦”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鼓励学生从自身出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Presentation,通过课上所学所思,描述他们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期许。再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呈现的情况,引导学生珍惜宝贵的四年时间,学好专业知识,锻炼能力。再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Unit Four《Heroes of our time》Text A 和Text B 的两篇英雄故事,教师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当得起英雄的称号。基于此,教师可以延伸挖掘出课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敬业和爱国。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解读英雄内涵,揭示英雄就在身边,领悟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担当。由于课文选材全来自西方,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后准备presentation,介绍中国的、大家身边的英雄事迹人物,如抗疫期间的逆行者、防洪救灾一线的官兵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心。在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习俗的同时,应强调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知识自如地介绍我国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增强互相了解,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对方。

(二)深挖现有教材,关照现实生活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好教材引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Unit Five Text A《花钱还是存钱》一文为例,教师在做好文本梳理和讲解的同时,可以结合以讨论为主的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课题为辩题,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讨论他们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以及影响这些观念形成的社会因素。教师总结发言时可以以校园贷和裸贷等实例来做好学生的疏导和教育工作,告诫学生在金钱消费上要“量入而出”;帮助学生理性看待金钱与消费,引导学生不要盲目攀比,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教育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明确当前自身的任务与责任。同样,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Unit Three Text A《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和Text B《过犹不及—真正的成瘾》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分析文本结构外,还可以就文中提到的互联网利弊,对学生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成本、费用成本进行课堂调查,了解学生们相应的得失、感悟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与行为动态,从而进行引导。

(三)深挖现有教材,培养思辨能力

语言学科的教学不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还强调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重要性,以锻炼学生在国际视野中的思辨能力。《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的许多单元经常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两个观点完全不同的文章让学生学习。例如第二册Unit Seven《Women:Making a difference today》,Text A《女性管理者》介绍女性在职场取得成就作出贡献,鼓励女性在社会上取得成就;Text B《自豪的家庭主妇》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全职家庭主妇对社会、家庭作出的贡献,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幸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学生观点表达与交流,形成自我价值判断,在众说纷纭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形成包容、开放、辩证看待事物的态度,更能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表达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故事[3]。

(四)深挖现有教材,提高文化自信

除了挖掘文本内容,课后练习也是一份融入思政教育的好材料。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其课后练习中的翻译题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建设发展、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教师可以利用翻译作业的讲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相关句型表达的同时,为学生补充最新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上也能与时俱进,并能运用这些新知识很好地论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使英语成为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利器,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让这些语言素材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慢慢沁入心脾。

三、结语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高校思政德育功能与大学英语课程特性相结合,深挖思政教育元素,利用英语语言文化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播洒学科特色的德育之光。

猜你喜欢

新视野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后冥王星时代“新视野”要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