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文化型绿道选线规划研究
——以温江杨柳河为例

2021-02-26王天驰冉清红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温江温江区绿道

王天驰 冉清红*

(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1300)

三国文化型绿道即指以绿道为载体推广和宣传三国蜀汉文化的现代新型绿道。现代绿道在我国引入较早,但绿道建设实践起步较晚。张文[1]等从国外绿色通道研究的价值谈起,讲述了国外绿道的发展起源及形成历史、绿色通道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近年来的河滨绿道的规划案例,分析了绿色通道面临的挑战,是国内第一次从理论层面介绍绿道;俞孔坚[2]等立足于古中国绿道思想的起源,分析了中国绿色廊道的演变历史,为绿道概念提供了历史背景;胡剑双[3]等系统阐述了中国绿道研究的进展,提出了我国绿道研究的空缺和后续研究的展望,指出国内研究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理论方面近乎空白。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绿道展开了探讨。田逢军[4]等以上海市为例对游憩型绿道进行了设计;岳邦瑞[5]等以秦岭北麓线段为例,对山麓型绿道选线方法进行了探究;侯琳[6]等对成都德阳区域的骑游绿道展开选线建设研究;吴志才[7]等以广州增城为例,对景区型绿道进行了实证分析;王甫园[8]等则从珠三角城市群绿道出发,提出了优化“生态游憩空间-绿道”的分布模式。孙奎利[9]、黎贝[10]、朱梦悦[11]等分别从天津市、成都市、南京市的绿道系统规划展开研究分析。

主流的绿道研究主要从其网络化布局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与其功能展开各层次的探讨。在有关绿道功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注重于绿道的生态保护与休闲休憩功能,较少涉及到绿道的文化保护功能。从文化角度对绿道选线进行规划分析,结合各地区地域情况建立绿道规划依据与原则,从而提出三国文化型绿道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对绿道线路的建设施工及景观设计提出具体建议。

1 绿道发展概况

绿道在早期指代注重景观功能的林荫大道,经历了2 个多世纪的研究发展与演变,现代绿道主要指注重绿地生态网络功能的一系列生态廊道。国外对绿道的研究始于1990 年,其主题多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生态学科联系。近十年来,绿道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均飞速发展,除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较早开展的国家以外,意大利、德国、法国、新西兰、埃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绿道规划研究[12]。

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通常情况下绿道可分为城市河流型、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型与综合型五大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绿道也体现出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以美国、加拿大国家为首的美洲国家,其绿道多注重于其生态保护与休闲游憩功能。美国弗罗里达州希尔斯伯勒县的绿道系统、美国东部地区的阿巴拉契亚游步道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游憩廊道则注重于为游客提供休闲、游憩的功能;新加坡与日本两国的绿道建设在亚洲国家中发展较早,其绿道多注重于绿地与水体串联的网格化功能。

主流的绿道研究主要从其网络化布局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与其功能展开不同层次的探讨。在有关绿道功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注重于绿道的生态保护与休闲休憩功能,较少涉及到绿道的文化保护功能。因此,对三国文化型绿道选线规划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新颖且有意义的方向,不仅填充了文化型绿道研究的空白,同时也蕴含地方特色,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绿道的理论需要。

2 研究区概况

2.1 成都市绿道规划与温江区绿道建设概况。2018年3 月以来,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及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背景下,成都提出“全域增绿”行动,以环城生态区主干绿道为枢纽,构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天府绿道体系。追溯成都市温江区的绿道历史,早在2010 年5 月温江区与周边区县便陆续开始了绿道系统的建设。到2020 年底,温江区计划完成351 公里绿道及460 公里慢行系统主次结构搭建。

2.2 温江区主要绿道现状分析。温江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地称天府,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古鱼凫王墓遗址、文庙、陈家桅杆、大乘院等名胜古迹,流传着鱼凫王墓、古城埂、金乌池等许多动听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

温江绿道迄今为止已建成140 公里,延伸到了农村群众的家门口。为发挥绿道的健身功能,温江区依托健身绿道体系,在绿道沿线规划和建设了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垂钓池等户外运动设施,改善了群众的健身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温江绿道系统建设较为成熟。绿道着力实施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和沿河、沿沟、沿湖植树栽花工程,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目前,温江绿道各段正在打造创意景观小品,绿道融入鱼凫文化、文化创意等元素后,增添了景观的趣味性、文化性、艺术性。

按照“一主线五组团”的划分,对温江主要绿道进行调查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温江区主要绿道现状分析

通过对温江区主要绿道的绿道面积、绿道长度及绿道密度进行对照分析,发现温江区主要绿道建设存在两个方面问题:①绿道密度偏低。与我国绿道系统发展成熟的珠三角地区做对比,温江区绿道建设密度相对不足,主要绿道密度偏低,如图1 所示。②区域绿道发展不平衡。从当前温江绿道布局来看,绿道组团建设不平衡,中心区绿道建设优于非中心区绿道。

图1 温江区主要绿道密度与长度对比图

2.3 温江杨柳河流域现状。杨柳河是岷江支流之一,其自温江玉石堤分水,贯通双流,途径新津花源,沿牧马山麓流经普兴、金华两地,最终流入岷江。河流全长23.8 公里,水运时代是连接温江、双流、新津三县间的重要水上通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的杨柳河流域,河水清澈穿城而过,道路绿化也依河而建,以桥梁作为重要节点,如图2 所示,将两桥之间的流域定为一个区段,可把杨柳河流域划分为不同的区段。

图2 温江区杨柳河流域重要区段对比图

与温江江安河主干线绿道相比,杨柳河流域还未有较为成熟的绿道系统。流域两侧道路步行骑行空间少,公园绿地已成体系但缺乏相应规划相互串联,绿道开放空间和慢行系统融合不充分。提出相应的绿道建设与发展方案,能较好地解决该流域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与完善温江绿道系统的构建。

3 三国文化型绿道选线方案及建设建议

3.1 三国文化主题骑游线路。选取源头、三合桥、德通桥流域段,参考北京三山五园绿道创意。以微缩景观的形式,修建富有三国特色的绿道地标模型,为绿道骑游客提供不一样的观光体验,如图3 所示。

图3 三国文化主题线路骑游路段选址图

杨柳河源头到德通桥流域道路长度较长,现有道路系统已较为成熟,非常适合修建骑游线路。绿道建设可借用已有的道路布局,将道路两侧绿化植被改造为“三国地标”,聘用园艺师打造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等具有三国特色的绿色雕塑,复刻三国景观,弘扬三国人物的正面形象,增强其文化底蕴。并附上背景故事介绍牌进行补充说明,以此丰富文化背景。此段流域的绿道建设以观光为主要功能,道路建设上需要拓宽道路的长度,以便于骑游旅客的出行,缓解交通压力。

3.2 古蜀文化智慧体验线路。三国文化源远流长,除了丰富历史底蕴的三国人物故事外,各式各样的兵法、阵型等也丰富了三国文化的遗存。选取德通桥、云凤桥、柳台桥、南浦桥流域段道路,打造古蜀文化智慧体验线路,将道路与兵法、阵型相结合,使游客在欣赏绿道景观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普及三国文化知识,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选址路段如图4 所示。

图4 古蜀文化智慧体验路段选址图

在杨柳河流域德通桥到南浦桥段,可以主打梅花桩和八卦迷阵阵法故事,将两侧道路变换为具有特色的梅花桩路段、八卦迷阵迷宫路段。因“阵法型绿道”易造成交通拥挤,故需实施交通分流,将绿道划分为自行车专用道与智慧体验道。计划建成的道路分叉路较多,需加强交通指示,设立绿道标识、地图指示牌予以区分。

古蜀文化智慧体验线路傍河而建,是附近居民或游客饭后娱乐、健行散步的好去处。可在此段线路定期开展迷宫竞赛、模型制作、鱼塘垂钓、美食探寻等活动,让游客在多变的道路中感受浓郁的三国文化,舒缓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体验融入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健康生活方式。

3.3 蜀汉历史重现线路。随着5G 时代的来临,VR等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这为游客体验三国文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蜀汉历史重现型线路,是指基于模型与地标的建设基础上,选择最有名的三国文化故事,在南浦桥到南熏桥段绿道上放置专有设备,结合VR 投影形式,使游客获得沉浸式的怡情观光体验,在绿道上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国文化故事,选址路段如图5 所示。

图5 蜀汉历史重现路段选址图

以南浦桥到南熏桥流域段为蜀汉历史重现道路线路区域,在温江大学城附近进行绿道的推广。三国文化故事选择可以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等富有画面感与打斗感的故事为主,打造一系列的绿道景观模型与地标建设,为绿道增添东汉末年战乱纷争的气氛,利用VR 设备充分塑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羽斩华雄的英勇气概以及关羽的忠义典范。

3.4 三国风情体验线路。三国风情体验型线路侧重于将画展、艺术展、园游会等形式融于杨柳河南熏桥到源尾绿道段中,将人文活动与绿道景观相结合。游客在欣赏绿道景观的同时也能在特定的区域参与活动,领略三国文化的风情体验,选址路段如图6 所示。

图6 三国风情体验路段选址图

绿道选址以温江大学城附近为主,邀请大学生组织或参与人文活动中,融入专业特色对绿道进行宣传。故事可选择桃园三结义和曹操献刀等故事,丰富此段绿道的文化背景。建设风情体验型绿道给游客仪式型观光体验,以真人舞台的形式展现桃园三结义,结合cosplay 的形式展现“曹操献刀”,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该区段道路情况良好,但人流量较大,来往车辆较多,需加强对交通的疏导与管理,同时增设交通标识。可在该线路打造一系列的文创、游憩产品,依托杨柳河与温江大学城人文风情与自然景观,开展主题摄影、蜀食小赏、三国文化节等主题活动。

4 结论

4.1 三国文化型绿道构建具有可行性。现代绿道在概念提出后研究火热,国内外学者均对此提出了广泛的探讨,主流的绿道研究主要从其网络化布局出发,针对不同类型的绿道与其功能展开不同层次的探讨。在有关绿道功能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注重于绿道的生态保护与休闲休憩功能,较少涉及到绿道的文化保护功能。三国文化型绿道选线规划的研究是一个相对新颖且有意义的方向,不仅填充了文化型绿道研究的空白,同时也蕴含地方特色,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绿道的理论需要。

根据绿道数据及实地调查,温江区绿道整体建设成熟,基础设施系统较为完善。与温江江安河主干线绿道相比,杨柳河流域还未有较为成熟的绿道系统。流域两侧道路步行骑行空间少,公园绿地已成体系但缺乏相应规划相互串联,绿道开放空间和慢行系统融合不充分。提出相应的绿道建设与发展方案,能较好地解决该流域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充与完善温江绿道系统的构建。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而四川也是三国文化中蜀文化的发源地。蜀汉人物在文学著作与历史文献中多以正面形象为主,而其文化故事应为更多人所知。但四川真正的三国旅游线太长,人们游玩一圈所耗费时间太过冗长,不能更好的满足快节奏生活的游憩需求。因此,在温江杨柳河流域打造一条简便快捷的文化型绿道,以绿道为载体推广和宣传三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可行性与公益性。

4.2 多方案结合的绿道发展方式更适合杨柳河绿道的建设。温江绿道系统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与建设中,温江区各组团主要绿道多以景观型绿道为主,通过植入古蜀鱼凫文化、天府文化等文化元素来提升绿道的文化价值,致力打造一条功能齐全、景观优美、彰显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景观轴、产业带、致富路。

杨柳河流域绿道建设情况欠佳,未有成熟的绿道系统。在后续绿道的建设中,融入三国文化型绿道建设创意方案,对杨柳河流域绿道进行改建,符合温江绿道的发展模式,也能补充对三国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杨柳河流域道路较长,以桥梁为重要节点可划分为不同的道路区段。源头到德通桥流域段道路系统较为成熟,适用于打造三国文化主题骑游线路。德通桥、云凤桥、柳台桥、南浦桥流域道路多步行游客,打造古蜀文化智慧体验线路,将道路与兵法、阵型相结合,更能增强游客的观光体验。南浦桥到源尾流域段毗邻温江大学城,蜀汉历史重现线路和三国风情体验线路更适合绿道的发展。针对杨柳河流域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多种三国文化型绿道发展结合的方式,更适合杨柳河绿道的建设,更能促进绿道、文化与游客和谐关系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温江温江区绿道
温江区:联企清风为企业减压力增活力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温江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大黑狗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方寸之间的文化与艺术
成都市温江区:“现场检讨”问责“为官不为”
温江地区职业学校现状分析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