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课堂,点燃学习兴趣

2021-02-25杨璇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期
关键词:纳兰性板书意境

杨璇惠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优秀的古诗,往往有深厚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深爱。然而,受应试指挥棒的左右,古诗词教学课堂教学上看似有序发展,但是,这个系统程序设计缺乏创新活力和生机。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古诗词课,通过学习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在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发展才能引起并激发我们的学生进行学习古诗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操作:

一、品味语言,培养学习兴趣

古诗词的语言表述文字精练、优美,有一些精妙之笔通过一个句的分析,甚至于我们通过学习一个字的分析便可呈现。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握住这些微妙的信息,我们就能激活整首诗词。

1.挖掘画龙点睛的诗题

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江南美在哪,让学生把江南的美与作者旅居江南的经历联系起来;接着分两次板书课题,起先板书“江南”二字,而后再板书“忆”字。这一巧妙的板书“不经意”之间流淌出了统领全诗的内容。这一点拨,有助于学生独立深入地学习诗歌。

2.咀嚼精确妙用的诗眼

如《泊船瓜舟》,看似一首简单且比较平直的诗歌,实则不然。教学时,我们认为只要通过学生自我理解便可以抓住关键一、二字,重点问题在进行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更可以体会一、二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用“只”字问:“钟山”和“京口”,为什么在这里诗人说“只隔数重山”,用“只”分开?一句话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人通过自己具有强烈的思乡之情。除“只”字之外,学生抓住一个“绿”字假设: “绿”字可以直接替换成哪个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最后,诗的最后我们用一行“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进行抒情句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情感。这些字,这些句就是“诗眼”。在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积极进行引导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挖掘抓住这些诗句中的“诗眼”。

3.传诵千古佳句

名诗名词之间必有一个名句。其实这些名句是全诗中“醒目”的句子。有的名句内容是全诗灵魂之所在;有的诗句在表现不同形式主义手法方面具有一定独特性。在古诗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充分体味到中国传统古诗词的韵律美感和节奏快感。

二、想象画面,提高审美水平

在古代,许多不同风格诗人的诗词,集诗与画于一身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含诗”——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国传统山水人物画在诗中是通过绘画的意境来呈现的。因此,“画”可以发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种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调动语言中蕴含的形象和画面的“电影化”或再现。曾有一教师在《长相思》教学里,使创设的情景与文本研究内容设计浑然融合成为有机一体:听着民间音乐琵琶,深沉的陈述。

师:可以同时通过学习让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个穿越,回到词中作者的家乡,走进“清初名相纳兰明珠之子”的故园。

生1:我看到纳兰性德的“老家”,那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他和家人在院子里聊天,孩子们在小巷里里玩耍,姑娘们坐在她们们自己的门上绣花。家乡充满活力。

老师:这是他看到的,你们又看到了一个什么?

学生2:我看到一天晚上,月光灿烂。纳兰性德的亲戚们坐在自己老家旧居窗前,看着一个圆圆的月亮,听到一些外面“低声”的风声,亲人生活安静和睦,他们多么希望远在他乡的纳兰性德能回老家与他们团聚啊。

师:多么宁静美丽的夜晚啊。你看到什么?

生3:在一个心情像阳光一样万里无云的日子里,妻子正愉悦地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开心地游戏,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

……

然后,让学生之间开展评价、讨论。这不仅仅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美和愉悦的培养。

三、感悟意境,增强语言鉴赏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富有一定的意境。关于中国诗词的意境,感悟性比理解性的逻辑分析更加重要和管用。

如何将《长相思》诠释得深刻而生动,仿佛挖掘了一口古井,泉水不斷涌出?这里需要我们除了读,更有必要创设这样一个意境,教师不仅可以春风化雨的点拨、开发。还可以挖握学生的个性进行鉴赏。

师:现在我们来问两个更重要的问题,看看你是否很好地掌握了大致意思。(板书“身体”)第一个具有重要发展的问题,作者通过诗词告诉我们他自己的身体在哪里?

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

师:请站在山海关外面。继续,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体在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前往的山海关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有没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在哪?

师: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体可能出现在哪?

生4:他的身体可能在营地。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我们可以选择站着一二三四四位同学。作者的身体当时在哪儿?他穿过了山脉,他穿过了外面的山海关,他穿过了这样一个绿色的军营帐篷……一句话,通过作者自己的途径知道他是一个身在征途上的人。(黑板书:在“身体”后面写“在路上”)

师:坐下,让我问同学们第二个问题。

黑板上写上“心”,伟大爱国词人的心在哪里?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师:课文里有一个字,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生:(齐回答)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好。(黑板写: 在黑板上写上“家乡”两字)孩子们,身在千里征途上,心却在与己相距千里之外的故园。把它们连在一起,(板书:这两字分别画个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千里征途,但是他的心却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

师:不错。你们继续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护国家,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到养育他的北京了。

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觉得纳兰性德离家很远,但他的心里总想着家。

师:好,一个词人远离自己家乡,对家乡满满的都是牵挂。同学们,我们可以带着自己思考过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对《长相思》的讲授,这里没有为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灌输冲动,有的是细雨一样的灌输,有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但这却是最有效,最吸引人的课堂。

四、拓展学习,发挥个性潜能

从古诗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扩展阅读资料的方法如下:

1.从作者的角度,选择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阅读教学教材。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可以有效补充学生课后阅读。

2.从时代经济发展研究背景出发进行选择史实让学生阅读。

3.诗歌的情感中选择进行教学设计素材。

一些语文诗歌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知识和认知水平,制约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们不妨给学生发展提供与诗歌进行相关的背景信息资料。例如,在讲解《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后半部分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如何通过汪伦表达自己的深情?使学生在他们了解社会发展背景的前提下,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一位诗人与朋友在朴素诗篇中的离别之情。

学生在诗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和穿插,以此来阐释诗歌,改变我们过去总是在教材中调查和探索的做法。例如,《赠汪伦》在这一部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关资料的拓展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和亲友分离的经历,你能不能真正理解一个诗人和朋友分离时的感受。”这一发展性社会现实问题的设计,使诗文与学生信息进行的学习能力更加紧密联系,也领悟到友情、亲情的珍贵。

实践问题研究结果证明,将教材与阅读材料方面进行一个有机结合的古诗词教学,可以达到耗时少、效率高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愉快学习古汉语语言的理想状态。

猜你喜欢

纳兰性板书意境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春色满园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