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2021-02-25方宝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期
关键词:名著初中语文策略

方宝强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方面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既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要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在附加题板块的成绩。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研究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名著导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策略

阅读名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积极地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

可是,当不少初中生翻开厚厚的名著,面对数以万计的文字时,往往“望而却步”,出现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部分学生习惯阅读快餐式的文学作品,而无法静心、耐心地品读名著内容。

2.现在的初中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所以部分学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无法安排比较多的时间来品读名著。

3.部分学生更喜欢阅读侦探悬疑小说、网络言情小说等,而面对《朝花夕拾》《水浒传》等名著,有时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难以读懂,或者是觉得书中的内容距离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太遥远了,无法找到共鸣点,所以往往提不起兴趣去深入阅读。

4.班級阅读名著的氛围不浓,会对学生阅读名著造成消极影响。

5.名著附加题的难度有时比较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6.有的学生本来已经读完整本名著了,但由于时间过去已久,当考到比较细致的情节时,印象模糊,始终记不起具体的故事情节,心中萌生了挫败感。

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在名著导读教学方面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既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要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在附加题板块的成绩。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初步探究了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浅谈如下:

一、组织师生共读名著的活动

2015年,我校师生共读一本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安排一定的时间阅读,然后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当时,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比如,“说说我心目中的汤姆索亚”“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情节”……有的学生还画出自己心目中汤姆索亚的形象来。而教师每人撰写了一篇读书心得,从不同角度去剖析文本。例如,“波莉姨妈的刀子嘴、豆腐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西游记》的比较阅读”“汤姆索亚与孙悟空的相似之处”“汤姆索亚是不是一个好孩子”等,然后,教师在班级、学校交流会上分享心得,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在学校掀起了阅读名著的浪潮,为校园名著阅读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有效地促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教师能够熟悉名著内容,对于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益处。比如,有位教师在讲《童年》时,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即“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当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自然补充相关情节,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情节中人物所表现的性格。这样,师生教学相长,互为补充,使课堂节奏紧凑,互动热烈。

在师生共读名著中,有位教师在读书过程中一旦有所感悟,则作批注;他也建议学生多作批注,然后,师生可就批注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互动,是思维火花的碰撞。

二、让学生“超前”阅读名著

每次讲解名著前,教师应让学生提前一两个星期去看书,去准备自己布置的思考任务。若等到要讲名著时,才匆忙地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是来不及看完整本名著的。这样也势必会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每学期期末可让学生在假期先去阅读下学期必读的名著。每学期的开学初,是各个科目作业最少的时候,也是学生相对轻松、空闲时间比较多的时候,所以,教师应在学期初布置学生阅读相关名著。

三、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名著

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英雄”的小作文。教师收集优秀作品并打印出来,在课堂上分享精彩纷呈的作品,也可以在期末把这些宝贵的作品作为珍藏版礼品奖励学生。此外,教师可让学生把阅读时想到的问题及时写下来,如,“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云把师父背到西天取经,为何还要辛辛苦苦地行走十万八千里呢?”“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无敌,为何在取经路上经常连一个普通的妖怪都打不过呢?”等问题。然后,学生可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并汇总交流成果。

四、举办名著阅读趣味活动

举行《水浒传》名著竞赛活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在PPT里设置了一些抢答题。比如,“《水浒传》中林冲、吴用等的绰号是什么?”“绰号为神行太保的英雄是谁?”“书中有两位打虎英雄,是谁呢?”答对的一组加分,最后分数最高的一组可以获得相关的奖品。

举办名著阅读辩论赛。如,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教师把全体学生分为两队。正方辩题是“汤姆索亚是一个好孩子”,而反方辩题是“汤姆索亚是一个坏孩子”。这样,学生在激烈而自由的辩论中能学以致用,能更熟悉名著内容,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穿插分角色朗读环节。如,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众酒客调笑、戏弄孔乙己时的话语;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老都管公开反抗杨志的矛盾激化的情节……

举行课本剧表演。如,让学生表演范进发疯的精彩情节,表演孙侦探敲诈祥子的凄惨片段,表演梁山好汉声东击西、浑水摸鱼,巧下药从而智取生辰纲的机智环节……

笔者认为,有时在教学中用潮汕方言来讲故事,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讲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故事时,把普通话和潮汕话结合起来,故事显得活灵活现。

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氛围变得非常热烈开放,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五、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

很多名著中的精故事情节,往往被改编拍摄成经典电影。因此,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教学。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学生喜欢的电影有《汤姆索亚历险记》《水浒传》《城南旧事》等。

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有的教师穿插播放《三国演义》里隆中对的视频片段,使得学生对刘关张和诸葛亮的表演印象深刻;教学辛弃疾的词时,用辛弃疾带50人冲进金国军营擒拿张安国的电影片段来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投入课堂的心。当然,有的电影由于拍摄年代久远,(下转第22版)     (上接第21版)视觉效果比较差,比如《骆驼祥子》是黑白电影,屏幕也比较模糊。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与名著相关的音乐作品。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香菱学诗》时,就以《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作为导入,快速把学生和听课教师带入到情境当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朗读英雄人物的诗词或致敬词时,也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浓厚的氛围。如,赞颂辛弃疾时,教师播放《英雄的黎明》作为背景音乐,极大地感染了学生;而读《破阵子》时,也可播放《十面埋伏》的背景音乐,渲染壮烈的气氛……

也可播放一些名家解读名著的视频或公众号,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去解读名著,减少审美疲劳,加深阅读理解。还可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站的作用,在放学时段朗读名著选段或赏析文章,在校园里营造阅读名著的浓厚氛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把阅读名著电子书作为名著阅读的辅助方式。

六、采用多样化的课堂名著导读教学模式

1.可以由书中个别人物的遭遇拓展延伸到整本书的主题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可由范进中举发疯,剖析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接下来,由社会各阶层的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变化,自然得出封建科举制度已是古代整个社会的流毒。教师进而拓展联系《儒林外史》一书中的周进、严监生等读书人的可悲可恨可笑遭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儒林外史》这本书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辛辣批判。

这种主题扩大化的方法,由个别深入到一般,符合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也让学生通过《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产生了进一步阅读《儒林外史》整本书的兴趣。

2.结合考点,从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到赏析名著精彩片段,由面到点,步步深入

在教学《骆驼祥子》一课时,教师首先设置了概括祥子的“三起三落”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人物的主要经历,也把握整本书的主要情节。然后,在“一落”的情节中穿插祥子丢车时的心理描写,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朗读这一片段,并体会当时祥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二起”“二落”“三起”“三落”中,概括情节后再简单地勾连相关情节。比如,讲“三起”时,虎妞出钱为祥子向二强子低价买了一辆车,教师则勾连了祥子拉着这辆车的心情。他拉着这辆车时是别扭的、晦气的,因为这辆车是二强子酗酒后打死老婆,为下葬老婆而无奈卖掉的。祥子觉得这辆黑身白杆的车就像一口棺材似的,所以拉着它并不感到开心。这样的情节勾连使课堂丰富充实,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探究祥子“三起三落”前后有什么变化,从而归纳总结祥子的性格特点。其中,教师可穿插描写祥子的三个精彩片段,且这三个片段都含有“蹭”字。然后,让学生来品味这三个“蹭”在不同的文段当中有何不同涵义,分别表现了祥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祥子之变。接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祥子堕落的原因,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个人、社会、生活环境等入手分析,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总结后,穿插孙侦探敲诈祥子的片段,让学生模仿孙侦探和祥子进行表演,生动地体现了孙侦探的蛮横无耻、连哄带骗、软硬兼施以及祥子的软弱无奈、撕心裂肺,进而深刻体会到祥子堕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黑暗。另外也勾连老马的哭诉、四合院的破败景象……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作品的主题——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样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有微观的字词品读和精彩的朗读表演。课堂形式多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个课例,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威尼斯商人》时,先整体把握书中结构和内容,然后重点聚焦在“法庭审理”这一精彩文段上。这部分是整本書的高潮部分,人物矛盾最集中,人物斗争最激烈,人物对话最精彩,也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重点品读这一部分,能让学生很快深入到文本当中,也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一课一得”,目标明确

有位教师在教学《朝花夕拾》一书时,围绕“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介绍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目标明确,使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该教师先复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回顾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阿长说话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有很多繁文缛节以及帮“我”买《山海经》等典型事例。事例表现了阿长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关爱孩子,真诚帮助孩子的伟大一面。接着,该教师自然总结出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藤野先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性格特征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这节课,学生有意识地带着方法进行文本阅读,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积累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七、让学生在名著当中体验到美

有位教师在讲授《繁星春水》时,让学生朗读冰心短小精美的诗歌,然后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体验名著的语言与哲理之美。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让学生自读文本,自由探究“智”体现在哪里。学生会在人物的矛盾冲突中,惊叹于七位英雄好汉的智谋是如此天衣无缝,胆识是多么超群过人,让学生体验到名著的智慧之美。

还有在《水浒传》中,作者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那三拳的精彩描绘,对“风雪山神庙”一节中的狂风暴雪的环境描写,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文笔之精妙。

八、提高学生记忆名著的能力

学生读完名著,为避免把情节忘了,应反复识记,或向同学复述故事。复述故事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加深记忆。

九、多做附加题,熟悉考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语言赏析、提炼主题等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有“京味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艺术特色有“穿插书信体”等,这些要靠学生多总结,多参考辅导书,多做练习题才能掌握并巩固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并融会贯通。

熟悉考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如,有道题考“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在墙上写了哪七个字?”答案是“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另有道题考“保尔在大雪天修铁路时,是谁送给他一双鞋子?”答案是“朱赫来”。这些考题警醒学生,试题可以考得很细致,那么平常阅读名著时,就需要品读得细致。

总之,名著阅读与名著教学相辅相成,任重而道远,需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下苦工夫去识记、品读、钻研,提升附加题的答题水平;需教师不断融合教学策略,优化导读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也需学校参与其中,营造浓厚的名著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商务印书馆,2018.

猜你喜欢

名著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