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德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2021-02-25吴海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渗透策略

吴海霞

【摘要】新时期人们對小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提升文化素养,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渗透的有利内容,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有良好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意义;渗透策略

一、引言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一直被后人所推崇,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此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素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礼仪文化

中国十分重视礼仪,自古以来被封为礼仪之邦,历代以来要求子子孙孙遵守礼仪。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延续到今日依然被推崇,是当代社会应该具备的。因此,应利用传统的优秀礼仪文化,规范现代人思想和行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爱国忧患意识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出现许许多多的爱国事件。其中,包括很多国人为国捐躯的伟大事迹,这些事迹折射出历代伟人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从古至今,我国人民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顽强意志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得以传承与发展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一直鞭策国人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定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上下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典范。中国人民早已将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作为民族信仰的一部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华历史增添了色彩。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还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弘扬,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几千年来,很多文人骚客和圣人贤者都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表示赞扬和称颂。在封建时代选择帝王传承人时,更是将“德行”作为选择的标准之一。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能够被称之为贤者的人必定有优秀的德行,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成为社会学习的优秀榜样。因此,在小学德育课程中要重视德行教育,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精髓,助力小学德育课程良好发展,获得动力源泉。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小学是帮助小学生固定基础思维和品行的重要场所,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当中得到传承与发扬,以此来抵制社会不良之气,改善社会风气面貌,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三观”思想,从而改变当代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

四、小学德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德育教材

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应用到的主要工具就是教材,而教材的内容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教材中已经初步具备相对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材编排与选择上一定要科学合理。在教材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并结合教材进行良好的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展开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德育教材编排的过程中中要明确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怀。但就目前来看,一部分小学在教材内容编排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教材内容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比重过大,而有关爱国情怀的内容却很少进行增加或者更新。针对这一现象,在对德育教材进行编制过程中,要合理增加爱国教育,并将爱国情怀放在人格培养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在提升学生人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编排,确保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能在进行德育渗透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因此,要将语言组织为现代学生喜欢看的文字,同时要搭配一些图片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与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渗透教学氛围

小学是学生人格与思想的形成阶段,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渗透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德育渗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1.定期组织社团活动

在小学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组织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度。比如,可以开设书画、音乐、舞蹈、武术等社团活动。这不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熏陶学生的思想,从而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社团活动还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无形之中就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丰富德育方式

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不利于在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因此,为了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思维及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赛诵读经典美文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认真高效的阅读。教师可以选用《论语》《三字经》《诗经》等优秀作品,在班级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从而收到育人无痕的良好效果。

3.開展传统节日活动

学校可借助一些传统节日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通过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感受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升华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层面。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屈原的精神。通过传统节日的德育渗透,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春节是我国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因此,教师要在寒假前布置一个特殊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搜集有关春节的神话故事与传说等,从而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在元宵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猜一猜活动,猜传统灯谜,在猜灯谜活动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同时,也要积极组织“三月学雷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一件学雷锋的事迹后,不断提升满足感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有效渗透,需在校园内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如,通过学校广播或者黑板报的宣传等, 绘制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学校也可借助一些活动,如田径比赛等,在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在加油口号中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合理编辑。利用校园文化墙、展板、宣传栏等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展示,营造出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气氛,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教育中得以提升。

五、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德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价值,并通过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德育教材,营造好的渗透氛围,加强宣传力度,不断促进德育文化的发展。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杨巍.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其渗透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8):1.

[2]唐俊,余才权,杨蓉等.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的研究[C].教育学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10.

[3]黎惠霞.小粤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文理导航,2018(3): 87.

[4]常永生.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 2.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德育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