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褱”形义考

2021-02-24余沛壹

关键词:尔雅方言

余沛壹

(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近日阅读小学经典,翻开《尔雅》,遂将释诂、释言二卷所释之字与同时代其他文字学著作比较。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有少数字的释义较为瞩目,如“褱”字(以下褱、懷关键字仍保持繁体):

(1)格,升也。(《尔雅·释诂》)[1]2

(2)格、懷,至也。(《尔雅·释诂》)[1]10

(3)格、懷,来也。(《尔雅·释言》)[1]23

郭璞对此做了详细的注释,如例(1)注曰:“《方言》曰:鲁卫之间曰‘骘’,梁孟曰‘格’,《礼记》曰‘天王登遐’,《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1]2例(2)注:“齐楚之会郊曰‘懷’,宋曰‘届’,《诗》曰‘先祖于摧’,又曰‘六日不詹’,詹、摧皆楚语方言云。”[1]10郭注是,扬雄《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条,释“格”为“正”;释“懷”为“思、至、来”,与《尔雅》相合。

(1)郁悠、懷、惄、惟、虑、愿、念、靖、慎,思也。(《方言》第一)[2]6

由此,在《尔雅》释言一卷的众多词条中,我们取“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此与其时代相当的字书(《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的释义进行对比探讨。

一、从“各”字说起

《说文》对“格”字的说解为“木长貌”,显然,它与《尔雅》《方言》的释义有很大不同。段玉裁曰:

以木长别于上文长木者。长木,言木之美。木长,言长之美也。木长貌者,格之本义,引伸之长必有所至。故《释诂》曰:格,至也。抑《诗》传亦曰:格,至也。凡《尚书》“格于上下、格于艺祖、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也。此接于彼曰至,彼接于此则曰来。郑注《大学》曰:格,来也。凡《尚书》“格尔众庶、格汝众”,是也。至则有摩杚之义焉,如云“格君心之非”是也。或借假为之,如云《汉传》曰“假,至也”,《尚书》格字,今文《尚书》皆作假是也。有借格为庋阁字者,亦有借格为捍垎字者。[3]251

段氏认为“格”的本义为木长,由此而引申,才有了至、到来等意义。然而《尔雅》释“格”为“至、来”,《方言》释为“正”,并没有提及“木之长”,且若是仔细观察“格”的构形,我们不免要怀疑段氏所说的“木长貌者,格之本义。引伸之长必有所至。”“格”字从“各”,“各”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金文字中,它从夂、从凵,像脚从洞穴中走出的情形,表示来、至。它的古文形体如下:

图1 “各”字的形体演变(1)图摘自李学勤主编《字源》第94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表示到来这一意义的“各”是很常见的。譬如:

(2)大水不各。(《甲骨文合集·33348》第十一册)

(3)昃又各雨。(《甲骨文合集·33918》第十一册)

(4)旦。王各太室。(《殷周金文集成·七年趞曹鼎》)(3)本文所用金文材料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2007 年版。下文均已表明具体的器物名。

(5)王各大师宫。(《殷周金文集成·善鼎》)

(6)王在吴。各吴大庙。(《殷周金文集成·师酉簋》)

(7)王各于周庙。(《殷周金文集成·无专鼎》)

再来说“格”。显然,它是一个形声字,从木、各声,似乎与走路这一动作并没有联系。然同声必同部,“格”“各”在上古定然可通假,因此我们说,表示“至、来”这一意义的“格”,当是假借“各”的本义,二者可能为通假关系,并非段氏《说文注》中所说的引申。其实,作为“至、来”的“格”,在文献中也并非罕见,譬如:

(1)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尚书·商书·汤誓》)[4]216

(2)格于上下。(《尚书·虞书·尧典》)[4]35

(3)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5]33

(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6]485

综上,我们认为《尔雅》《方言》所释“至、来、归来”,当为“各”较古的意义;“格”与“各”同声同源,因此“格”作“至、到来”时,极可能是同声假借。“升、正”等意义也由此引申而来。除了“格”之外,其实许多从“各”得声之字也都与“到、来”这些意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如:

2.改革综合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整合交叉学科内容,通过“双创”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整体研究思维。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展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角色互换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新教法[10]。在“双创”教学体系下,整合单一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规范综合性训练模块,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针对各年级学生状况,逐渐加大课程难度和深度。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同侪教学、PBL、TBL、一对一教学等,建立健全系统训练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双创”人才培养教学新体系。

在这些同源孳乳字中,“各”作为一个声符,也有一定的揭示来源的作用。谐声系统和同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叉关系,由此也可看出。

二、“褱”形义分析

“懷”字出现的时间非常晚,直到西周晚期,表示“懷”义的字,形体也仅作“褱”。《说文》对“褱”的说解为“侠也。从衣、眔声。”段玉裁注曰:“侠当作夹,转写之误。亦部曰:夹,盗窃褱物也,从亦有所持。”[3]392“侠”也就是夹携,即用衣服夹带。徐铉为“褱”注曰:“眔非声,未详。”[7]168徐铉所说是,眔在缉部,褱在微部,二部鲜通。《一切经音义》“败坏”条引《说文》,正作“从衣从眔”[8]341(4)据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佛典资料库引用说明载,此条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册,2128经,第341页第3栏的第1行。,可知今本《说文》有误。万光泰《经韵谐声》释“褱”为“从衣从眔”[9]305,可取。《说文》训“眔”为“目相及也”,盗窃褱物者,其神态目光怯疑,四处张望,非常形象。故“褱”有逮及义。

“褱夹”义引申为安抚、归附、懷有等,《释名》所释“懷”为“回也,归也,来归已也”[10]35,即是由此引申而来。“褱”当是“懷”之初文,直到后来才添加形旁“心”以明确表义。例如:

(1)沈子其顾褱多公能福。(《殷周金文集成·沈子它簋盖》)

(2)文王孙亡弗褱井。(《殷周金文集成·班簋》)

(3)率褱不廷方。(《殷周金文集成·毛公鼎》)

以上金器铭文中的“褱”均与今天“懷”的常用义同,例(1)即“懷受多公的威能与福气”;例(2)即“文王之孙没有胸懷典型”(井即型。一说为刑,意为法度);例(3)即“懷柔那些不来朝见的方邦”。《尔雅》《方言》《释名》均释“懷”为表动作的动词:到、来、归来。相比其夹带、心中所感所想等义来讲,这些似乎在古汉语文献中不算常见;但根据以上分析来看,“懷”的到、来、至、归等意义绝非无中生有,与其构件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是在后来的汉字体系中,“褱”“眔”成了不能独立成字的构件,“来、至”这一义,却由“懷”保留了下来。由此,“懷”便与“格”同义。

三、“懷”之归至义考察

检阅先秦文献还可以发现,表示归至义的“懷”其实也并不鲜见。

(一)《周易》

(1)以刚居中,而应于上,在师而得其中者也。承上之宠,为师之主,任大役重,无功则凶,故吉乃无咎也。行师得吉,莫善懷邦,邦懷众服,锡莫重焉,故乃得成命。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懷万邦也。(《周易注疏·师卦》卷三)[11]3

孔颖达正义曰:“承天宠者,释在师中吉之义也。正谓承受五之恩宠,故中吉也。懷万邦也者,以其有功,能招懷万邦,故被王三锡命也。”[11]3这几处“懷”均可释为“来、至”,表招来、招致义。《周易·旅卦》还有“懷其资”之说,“懷其资”之“懷”,用法与上述相同。

(2)旅即次,懷其资,得童仆,贞。(《周易注疏·旅卦》卷九)[11]30

王弼注曰:“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懷,来也。得位居中,体柔奉上,以此寄旅,必获次舍。懷来资货,得童仆之所正也。旅不可以处盛,故其美尽于童仆之正也。过斯以往,则见害矣。童仆之正,义足而已。”孔颖达正义曰:“旅即次,懷其资,得童仆贞者,得位居中,体柔承上,以此而为寄旅,必为主君所安,旅得次舍,懷来资货,又得童仆之正,不同初六贱役,故曰旅即次,懷其资,得童仆贞。”[11]30王、孔均释“懷其资”为“懷来货资”,通。近人多将“懷其资”作“懷藏资财”解,即本条卦的辞意为“行旅时寓居客舍,带着足够多的钱财,有忠心的童仆”。考察下文“得童仆”,即得到、拥有童仆(相助),如此看来,似乎“懷其资”也应是得到外界的援助,与“得”相对应,因此“懷”作招来、招致讲则更为通达妥当。

汉人陆贾在《新语·道基》中有“附远宁近,懷来万邦”一句,和上述《周易》“懷邦”用法一致。此外,其他传世文献里,亦可见“懷来”(亦作“懷徕”)一词。如范晔《后汉书》:“以爱惠为政,懷来异俗。”再如毕沅《续资治通鉴》:“遣人分赐诸蛮,传朝廷懷徕之意,降附日众。”[12]788

(二)《诗经》

(1)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毛诗注疏》卷二十《北山之什·鼓钟》)[13]39

郑玄笺曰:“懷,至也。古者善人君子,其用礼乐名得其宜,至信不可忘。”[13]39-40朱熹《诗集传》:“懷,思也。”[14]236郑说是。善人君子,尽到了最大的诚信,因而不会相忘。

(2)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懷止!(《毛诗注疏》卷八《齐风·南山》)[13]20

(3)谁能烹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懷之好音。(《毛诗注疏》卷十三《桧风·匪风》)[13]12

毛传:“懷,归也。”[13]12懷之好音,即带来吉祥的消息。

(4)懷柔百神,及河乔岳。(《毛诗注疏》卷二十六《清庙之什·时迈》)[13]30

毛传:“懷,来。柔,安。”郑玄笺曰:“来安群神,望于山川,皆以尊卑祭之。”[13]30-31即招来神祇、使群神安处,类似于祭祀山川的一种礼。据《汉语大词典》载,后世文献中“懷柔”也有“懷柔百神”这样的用法:“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汉书·郊祀志》)[12]789

当然,我们在现代汉语中更常接触到的“懷柔”,通常指笼络、安抚外邦(或者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以温和的手段使远方的人归附于我方,把“懷柔”对象指向了各邦国、民族。这样的用法始见于《礼记·中庸》: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懷诸侯则天下畏之。……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以薄来,所以懷诸侯也。[6]419

之后,“懷柔”一词在行文中逐渐固定下来,逐渐成为一个双音节词语,后面接接受笼络的对象。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

(1)懷柔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新书·无蓄》)[12]789

(2)倡导休风,懷柔百越。(《三国志·吴志·吴主传》)[12]789

后世文人仿古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将“懷柔百神、笼络外邦”这一义保留了下来。

(1)圣天子在上,凡所以懷柔之礼,莫不备至。(苏轼《凤翔太白山祈雨文》)[12]789

(2)汉起匹夫,亲搏天下,不数年而据秦之故地,此其为仁义道德,足以懷柔其民者何在?(叶适《外论一》)[12]789

(3)圣清承天右序,懷柔百神,祀事咸秩。(冯桂芬《上海重建武帝庙记》)[12]789

今北京市怀柔区的名称由来亦是如此。据《怀柔县志》《日下旧闻考》等文献所载,唐时,今顺义县境内已设置怀柔县,是为怀柔县立县之始:

唐自贞观中已置有懷柔矣。而天宝后复改为归化。乾元中已复旧名矣。(《懷柔县志》)[15]2

“懷柔”“归化”意义相当,不难看出,其名便取自“懷柔百神”之“懷柔”。不管是“懷柔”还是“归化”,以此作为地名,都托有吉祥而美好的寓意,义为使其来、归附。

(三)《尚书》

《尚书》中就常出现“黎民懷之”,“懷”即归服、归附。

(1)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尚书·虞书·大禹谟》)[4]107

孔颖达正义曰:“迈行种布降下懐归也。言己无德。民所不能依。皋陶布行其德。下治于民。民归服之。”[4]107

(2)禹曰: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尚书·虞书·皋陶谟》)[4]121

孔颖达正义曰:“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4]121以上“黎民懷之”均释为“归”。孔氏所说是十分妥当的:广布美好的品德来安抚百姓,那么黎民就都纷纷归附了。

余 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不免要再次思考起这些文字训诂著作的性质问题。与《说文》不同的是,《尔雅》《方言》《释名》终究不是专门从古文字形体本身出发来讲解字义的书,这几者训释的主要条例及其主要方式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整体而言,它们所释之义大多也都与字词的本义相去甚远。从《尔雅》对“格”的训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汇编各种名物释义的训诂专著,《尔雅》里面的训释,可能并不算这些词语在文献中的常用义,但若溯其本源,在先秦儒家经典中大多也都可检阅到,其“解经”这一用途是不言而喻的。这些字书词书均保存不少先秦古义,这对我们今天阅读先秦文献、解读汉字形体及其字的本义,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从“懷”字训释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尔雅》《方言》存在的密切关联。《尔雅》仅仅释“懷”为“来也”,扬雄在《方言》中又明确记录了它来自齐鲁之间。在《释名》里,刘熙尝试用声训的方式来探寻字词的本义,其方法未必科学,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解释中观察到一个词的诸多义项。譬如本文所说的“懷”字,其释义为“回也。本有去意,回来就已也。亦言归也,来归已也。”短短一句话,就说到了“懷”字“回、归”这些义项,这些对于研究汉语的构词,也是极有帮助的。

阅读经典、咬文嚼字,需要综合考虑汉字的形、音、义各方面。我们读《说文》,学习文字训诂学,一般较侧重讲究字的形体,从形训角度出发来看待被释字,《尔雅》《释名》《方言》的训诂条例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从形训、音训、义训的不同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用甲金文字材料与传世文献相互佐证,在研究中定然会有意外的收获。

猜你喜欢

尔雅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英文目录与摘要
浅探《尔雅》与《说文》的继承发展关系
——基于《尔雅·释天》与《说文·雨部》相应训诂条例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好班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