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泾州所辖诸郡建置沿革考
——以石刻资料为中心

2021-02-24王怀宥黄寿成

敦煌学辑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盘县陇东墓志

王怀宥 黄寿成

(1.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甘肃华亭市博物馆,甘肃 华亭 744100)

北魏于太延五年(439)灭北凉,结束了北方地区自十六国以来政权林立、战乱纷争的局面。随即而来的是着手在新占领地建立自己的统治机构与体系,推行州郡县制。而在此之前,北魏已灭赫连氏大夏政权,并且在陇山以东的平凉等地设立泾州。《魏书·地形志》(以下简称《地形志》)载泾州治临泾城,领六郡、十七县。六郡分别是安定、陇东、新平、赵平、平原及平凉(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18-2620页。。但是,由于《地形志》记载较为混乱,导致学界对泾州建置沿革争论不休,目前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陇东、平原与平凉这三郡。另外,赵平郡的情况几乎模糊不清。本文拟以本地及其附近出土石刻资料为切入点,并结合历史文献,对以上四郡再加以考证,梳理还原其沿革流变与政区边界。

一、陇东郡

陇东郡领三县,分别是泾阳(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属,后复。有薄落山、泾水出焉。白城、方石渊、陇山。)。祖居(前汉属,罢,后复,属武威,晋罢,后复属。)抚夷(前汉属安定,后汉、晋罢,后复属。)(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第2619页。。

据刘满、张多勇等人调查与考证,汉至北魏泾阳县古城位置在平凉崆峒区以西安国镇油坊庄(6)刘满《陇东访古记—回中、回中宫、回中道考索》,收入氏著《河陇历史地理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33-236页。张多勇《从居延E·P·T59·582汉简看汉代泾阳县、乌氏县、月氏道城址》,《敦煌研究》2008年第2期,第65-70页。。祖居与抚夷二县在北魏《嵩显寺碑》及《南石窟寺碑》有载(7)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陇东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16页。,具体位置不明。《南石窟寺碑》载“陇东郡守领汧城戍……”(8)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庆阳北石窟文物保管所《陇东石窟》,第13页。又新出《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收录《东魏王忻墓志》载王忻为“姚汧城镇将、陇东太守,归投大魏,明元皇帝太常八季,除建节将军、归亲侯,太武皇帝除鹰杨(扬)将军、里润镇将宽之曾孙。”(9)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110页。由两方石刻文献看陇东郡与汧城有关。汧县即今陇县,陇东太守兼领汧城戍主或镇将。按照北魏镇戍制度,地方行政长官兼任军镇长官或二者相反,说明军镇与地方行政建制并存于一地。因此,陇东郡治必在汧城。

另外,在文献记载中也可找到证据。《太平寰宇记》载:“(北)魏初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即今陇东郡故地也。孝明正光三年(522)分泾州、歧州之地,兼置东秦州于故汧城,领陇东、安夷、汧阳三郡。至孝昌三年(527),为万俟丑奴所破。孝武永熙元年(532)仍于州所理置汧阴县。”(1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2《关西道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84页。分析以上记载,陇东郡即汧县从泾州划分出去又组建了东秦州。据《魏书·肃宗纪》载:孝昌三年,“萧宝夤、元恒芝大败于泾州,大陇都督、南平王仲冏,小陇都督高聿并相寻退散,东秦州刺史潘义渊以汧城降贼。”(1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9《肃宗纪》,第246页。万俟丑奴领导的高平起义军一路向南、势如破竹,北魏东秦州刺史以汧城降,结合《太平寰宇记》可知陇东郡就在汧县,与泾阳等县无关,《地形志》记载有误。

又《汉书·地理志》载:“汧,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12)[东汉]班固撰《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7页。《水经注》亦有相关记载。汧水与芮水的发源地均在甘肃华亭南部,因此可知汉到北魏时期的汧县范围为陇县及华亭南部。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6),陕北卢水胡盖吴起兵于杏城,“遣其部落帅白广平掠新平,安定诸夷酋皆聚众应之,杀汧城守将。”(1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第99页。白广平率军从东向西而来,而安定诸领民酋帅却同向攻打汧城,不符合常理。其实应是此时陇东郡已废,故地入安定郡,这里的“安定诸夷酋”实则指的是居住在汧城及其附近的部族首领。而到孝文帝太和六年(482),“泾州民张羌郎扇惑陇东,聚众千余人,州军讨之不能制。罗汉率步骑一千击羌郎,擒之。”(1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51《吕罗汉传》,第1139页。此时,陇东郡又再次出现,说明太和初年陇东郡已复置。

二、平原郡

《地形志》载平原郡领阴盘一县:二汉属安定,晋属京兆,后属。有安城、安武城。(1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第2620页。祝世林(16)祝世林《十六国北魏时期的陇东郡、平凉郡、平原郡》,《平凉市志资料》(内部刊物),1987年第2期,第4-5页。、秦明智(17)秦明智《北魏泾州二碑考》,《西北史地》1984年第3期,第33-40页。等人认为平原郡不存在。《隋书·地理志上》称:“阴盘后魏置平凉郡,开皇初郡废。有卢水。”(18)[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9《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10页。《隋书》与《魏书》记载相异,目前的考古发现能够佐证《隋书》说法正确。1964年,宁夏彭阳县彭阳乡出土北魏景明二年(501)《贠标墓志》,其志云贠标系泾州平凉郡阴盘县武都里人。(19)杨宁国《宁夏彭阳县出土北魏贠标墓志砖》,《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第92页。当然,在中古时期的墓志里面记载墓主所在地为旧贯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也就是说,墓主埋葬地并不一定就是墓志所载地方。但是从另一方墓志当中可知阴盘县确属平凉郡。1982年在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庙底下村出土《唐潘原镇将刘自政墓志铭》载:“窆公于潘原县北三里小卢谷龙涡庄东……”(20)刘玉林《唐刘自政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第26-31页。又《旧唐书·地理志》潘原下注云:“隋阴盘县。天宝元年(742),改为潘原,县界有潘原废县。”(2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6页。从中得知庙底下村就是北魏阴盘县城所在地,今小路河即唐代的小卢谷、《隋书》所载卢水。综上所述,北魏阴盘县属平凉郡而非平原郡。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阴盘在最初属平凉郡,后来政区调整后又属平原郡,《贠标墓志》所载时间为北魏景明二年,其后发生变化也极有可能。

《地形志》自序云:“永安末年,胡贼入洛,官司文簿,散弃者多,往时编户,全无追访。今录武定之世以为《志》焉。州郡创改,随而注之,不知则关。内史及相仍代相沿。魏自明、庄,寇难纷纠,攻伐既广,启土逾众,王公锡社,一地累封,不可备举,故总以为郡。其沦陷诸州户,据永熙绾籍,无者不录焉。”(2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二上》,第2455页。由于北魏晚期战乱频繁,国家的官司文簿大多散佚不存,故而魏收撰写《地形志》时只能利用北魏末东魏初的资料,有则记之,无则不录,纰漏在所难免,其所记录北魏政区实则是后期的建置情况。

假设平原郡后来设在阴盘县,再看平凉郡的情况。平凉郡领二县:鹑阴,郡治。(前汉属安定,后汉属武威,晋罢,后复属。有凡亭、泾阳、平凉城。),阴密(前汉属安定,后汉罢,晋复,后属。)(2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第2619页。。以《地形志》记载,汉代的鹑阴县在北魏从武威迁到了陇东,王仲荦考证鹑阴县在今华亭县西部马峡镇,其依据是北周田弘曾被封为鹑阴县子(24)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关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1-82页。。《周书·田弘传》载:“又以迎魏孝武功,封鹑阴县子,邑五百户。”(25)[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27《田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449页。整个北朝时期,唯一能见到鹑阴县的记载就仅与田弘有关。但是据华林甫考证,以爵号考证政区的方法并不可靠(26)华林甫《论杨守敬考证〈隋书·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第92-108页。,换言之,爵号所见地名在当时并不一定实际存在,虚封现象并不鲜见。因此,王仲荦的结论并不一定靠谱。

北魏时期华亭的建置情况文献阙载,好在考古发现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华亭南部安口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北朝佛教石刻造像,据笔者考证,此为北朝屠各人遗存,正是文献中记载活动在陇山地区的南山屠各与陇东屠各。(27)王怀宥《甘肃华亭县出土北朝佛教石刻造像供养人族属考》,《敦煌学辑刊》2016年第2期,第133-145页。造像题记中与北魏华亭建置直接相关的有两条:

1.北魏熙平二年(517)郭熙造像。题记曰:熙平二年太岁次申七月三日平凉郡郭熙张妃为七世父母/七世父母造像供养愿□张妃河门大小当得□□

2.北魏永熙三年(534)张牛德造像塔。题记曰:永熙三年太岁在寅八月十四日弟子/□县张牛德为忘息大奴敬/造石佛□三劫愿上生天上□诸佛下生人间□王长者若□/三□速令解脱善愿从心

从题记可以看出,华亭在熙平二年属平凉郡,永熙三年又出现了□县,此县设置时间就在二者之间。华亭在北魏末期才设县,这与北魏政府对陇山地区屠各等部族难以实行有效管辖有关,本地区部落大量存在,即所谓“皇权不下县”。石刻文献表明华亭确属平凉郡管辖,但从未设过鹑阴县。北魏在这里一度连县级机构都无法设立,而且华亭地处陇山东麓腹地,交通不便,因此这里压根不可能成为平凉郡的郡治。如果平原郡在阴盘,那么在陇东地区这个不大的区域空间内就无法设立平凉郡。

如果仔细对比《地形志》,泾阳与鹑阴二县的记载则是重复与矛盾的。泾阳有薄落山、泾水出焉。薄落山指泾阳以北的六盘山,泾水发源于固原原州区大湾乡,流经地有瓦亭、弹筝峡。而鹑阴有凡亭、泾阳、平凉城。这三个地名实则从北到南有序排列,其中两个与泾阳所辖地名重复,凡亭即瓦亭之误写,泾阳重复出现。再往东南则是平凉城,实际上就是阴盘县城。既然平原郡治阴盘,为何鹑阴县又有此城?可见《地形志》记载混乱不堪。再结合前面考证,可知在泾州政区内是不存在平原郡及鹑阴县的。

《周书·王德传》载:“及侯莫陈悦害岳,德与寇洛等定议翊戴太祖。加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平凉郡守。德虽不知书,至于断决处分,良吏无以过也。泾州所部五郡,而德常为最。”(28)[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17《王德传》,第285页。王德与寇洛等人拥立宇文泰时间在永熙三年(533),即将进入西魏。除去平原郡不存在,另外,陇东郡于正光三年设东秦州,此时的泾州实际只剩下四郡,所部五郡另外一郡又是哪个?《隋书·地理志上》载安定郡下辖的朝那县:“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县。开皇三年郡县并废入焉。”(29)[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9《地理志上》,第810页。从时间上判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安武郡,其设置时间应该在北魏末。

三、平凉郡

平凉郡从高平迁往阴盘的时间在北魏灭大夏前夕。《太平寰宇记》引郭缘生《述征记》云:“阴盘县旧属安定郡,遇乱徙于新丰。”又引《帝王记》云:“赫连定于胜光二年(429)又自京兆移此,属平凉郡也。”(30)[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51《陇右道二》,第2920页。大夏胜光二年,阴盘县从京兆郡移至今平凉崆峒区四十里铺,替代高平成为平凉郡治。胜光三年(430)大夏灭亡,北魏旋即在此年置泾州,平凉郡正式成为其中一郡。

太延元年(435),“诏长安及平凉民徙在京师,其孤老不能自存者,听还乡里。”(3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4上《世祖纪上》,第84页。在太和六年司州却出现了平凉郡,严耀中据此认为,当地的平凉郡随着居民被徙也被废弃。孝文帝迁洛后,司州地位下降,平凉郡与平齐郡命运可能一样,当时被解散,又在原地恢复平凉郡建制(32)严耀中《北魏平凉郡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考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21-225页。。严氏的论断可能并不准确。太延五年(439),太武帝车驾西讨沮渠牧犍。“秋七月己巳,车驾至上郡属国城,大飨群臣,讲武马射。壬午,留辎重,分部诸军:抚军大将军、永昌王健,尚书令、钜鹿公刘洁督诸军,与常山王素二道并进,为前锋;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太宰、阳平王杜超,督平凉、鄜城诸军为后继。”(3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4上《世祖纪上》,第89页。显然,这里的平凉非指司州之平凉,而是原来的平凉郡。可知北魏虽徙平凉民于平城,但原平凉郡其实并未废置。

平凉郡在北魏正光五年大规模调整政区之前一直保持稳定,其所辖范围也基本能够清晰准确勾勒出来。据前考证,《地形志》所载泾阳、祖居(厉)、抚夷三县与陇东郡无关。泾阳东邻阴盘,西靠陇山,因此,此三县实属平凉郡。平凉郡下辖阴盘、泾阳、祖居、抚夷、阴密五县以及不设县的陇山东麓地区。下面就以上五县具体区域做一考证。

阴盘县。考古发现为阴盘县提供了地理坐标。《北魏贠标墓志》表明彭阳南部当时属阴盘。《唐刘自政墓志》确定阴盘县城在平凉崆峒区四十里铺庙底下村。唐代潘原县东界在今潘阳涧河即古代潘水。潘原县前身就是阴盘县,唐代天宝年间改名,因此也是阴盘县界。潘水以东便是安定郡,北部为朝那县、南部属临泾。《地形志》云朝那县为泾州安定郡所辖,“有当原城、胡城。”(3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06下《地形志二下》,第2618页。当原城一直延续至今,明代《平凉府志》记载泾州山川形势谓:“兼山之西二十里曰皇甫头,又十里曰阁道,又十里曰当原城。”(35)[明]赵时春撰,张维校补《嘉靖平凉府志》,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13》,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第124页。当原古城就在泾川县西北的党原乡境内,“党”为“当”的同音异写。张多勇考证北魏的朝那县城在镇原中原乡武亭村(36)张多勇《泾河中上游安定郡属县城址及其变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1-43页。。北魏朝那县在泾川西北、镇原西南这一区域。

北朝泾州治临泾县的位置以前学界普遍认为在镇原县东南部,但是新的考古发现则否定了这一观点。2001年在泾川县南部太平乡发现北魏墓葬,出土砖质墓志铭三块,其中第一块开头就载:“惟大魏正始四年(507)十一月五日临泾民王羽生”(37)墓砖现存于泾川县博物馆。,石刻文献表明临泾县就在泾川县,其城址就是泾川县城水泉寺遗址。按照方位判断,朝那以南必是临泾。

阴盘县城以东已靠近崇信县西北部不远,一般情况下县城会设在县域中心区域,也就是说,崇信县西北部在当时属阴盘县,再往东南方地接阴密县。

阴密县。汉代已设县。从灵台境内出土的大量汉代陶罐上有大量“密市”“密亭”戳记(38)陶罐现存于灵台县博物馆。判断,汉代阴密县就在灵台。北魏的阴密县学界也是笼统地认为在灵台。20世纪70年代初在陕西宝鸡麟游县丈八乡出土《北魏卢水统酋彭成兴墓志》记载墓主彭成兴系赵平郡鹑觚县卢水胡部落首领(39)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图版第4页,录文第12页。。出土地紧靠灵台东南部,由此判断鹑觚县领地还包括灵台东部地区,因此可知阴密县辖灵台西部及崇信南部地区。

泾阳县的位置已经非常明确,即崆峒区西部地区。再往西就是宁夏泾源县,处在陇山东麓腹地,仍然是部族活跃的地区,依华亭当时之情形,这里设县的可能性甚微。

祖居与抚夷二县在北魏永平二年《南石窟寺碑》中出现,但在文献中几乎找不见能够定位其位置的记载。通过以上考述,可将二县位置推定在彭阳北部以及镇原境内。但具体相对位置及边界还只能待今后新的考古资料来说明。

综上考述,平凉郡的边界已经勾勒出来,包括宁夏彭阳与泾源二县、甘肃平凉崆峒区、崇信西部、华亭北部以及灵台西部,地跨甘宁二省。而且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平凉郡一直沿着陇山东麓自北向南延伸。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为平息六镇起义事件,朝廷决定“诸州镇军贯,元非犯配者,悉免为民,镇改为州,依旧立称。”(40)[北齐]魏收撰《魏书》卷9《肃宗纪》,第237页。北魏境内政区出现了一次大的调整,陇东地区的高平镇改名原州,设二郡领四县。高平郡辖高平与里亭,长城郡领黄石与白池。《隋书·地理志》记载平凉郡百泉县的沿革:“后魏置长城郡及黃石县,西魏改黃石为长城。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县改为百泉。”(41)[唐]魏徵等撰《隋书》卷29《地理志上》,812页。由此可知,隋代百泉县的前身是北魏的黄石县。而《元和郡县图志》载百泉县本是汉朝那县地,北魏孝明帝时在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隋炀帝改为百泉县(42)[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第60页。。阳晋川即今红河,位于彭阳东南部。可见这次调整,将平凉郡北部区域划拨到原州辖地,原来的祖居与抚夷二县被废置,阴盘县北部也被分割出去。

另外,还有华亭境内在熙平二年至永熙三年之间所设“□县”,由于题记磨损,具体县名不得而知,但能确定是一单字县。虽然正光五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但如前所述华亭处在部族盘踞的区域,和平时期都无法设县,遑论此时。废镇设郡、调整区划的出发点本来就有安抚意味,六镇起兵不久,关陇民族也是纷纷揭竿而起,因此北魏政府更不可能在此以设县的名义加强对当地部族的控制,以免加深激化矛盾。故而只有在彻底平定这一带的反叛力量之后才具备条件,这也是某政权在新占领地的通行做法。关陇起义始于正光五年,下讫永安三年(530),历时六年之久。永安三年七月,白马龙凅胡王庆云及万俟道乐领导的军队在水洛城(甘肃庄浪县)被尔朱天光包围镇压,其本人也成为俘虏。(4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74《尔朱荣传》,第1653页。自兹以后,反抗活动平息,北魏才得以重新控制这一地区。因此,笔者以为,北魏在华亭设县时间应该就在永安三年。

四、赵平郡

《地形志》载北魏赵平郡领二县,鹑觚县为郡治,前汉属北地,后汉、晋属安定,后属。有□孤原、亭台山,另外还有东阴县(44)[北齐]魏收撰《魏书》106下《地形志二下》,第2619页。。据《元和郡县图志》与《太平寰宇记》则为东阴盘县。阴盘县是平凉郡治,故二书所载是,《魏书》缺一“阴”字。又《太平寰宇记》引《周地图记》云:“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析鹑觚县置东阴盘县。废帝元年以县南临宜禄川,又改为宜禄县,属赵平郡,隶泾州。”(4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4《关西道十》,第722页。说明熙平二年之前的赵平郡只领鹑觚县,之后鹑觚县一分为二,另设东阴盘县。鲁西奇先生认为北魏设赵平郡的时间不会早于太和末年,之前属于安定郡(46)鲁西奇《甘肃灵台、陕西长武所出北魏地券考释》,《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17页。,此论断准确,与前述陇东郡情况相同。北魏泾州行政区划应该在太和年之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调整,从安定郡中又分割区域设郡。

目前对北魏赵平郡的政区界线认识仍然非常模糊。《彭成兴墓志》等石刻资料的出土提供了定位坐标。墓志出土地位于麟游东北,地接灵台东南、长武西南。1977年在长武亭口镇支村出土《北魏太和元年鹑觚县郭孟给地券》(47)长武县文体旅游局《长武县文物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108页。,此地位于长武南部,靠近彬县。鹑觚县有□孤原,当缺“鹑”字,《太平寰宇记》载宜禄县有鹑觚原,一名浅水原(48)[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34《关西道十》,第733页。。《元和郡县图志》载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49)[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关内道三》,第63页。。昭仁寺在长武县城内,可知长武县城所在地就是浅水原即鹑觚原。宜禄县下还有长武城,城址位于泾川东部泾水南岸的泾明乡境内。

综上所考,北魏赵平郡沿革及辖区已梳理清楚。约自北魏太和年后期置,仅领鹑觚一县。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析鹑觚县置东阴盘县,西魏废帝元年又改为宜禄县。所辖大致地域即今灵台与泾川二县东部、麟游北部以及长武全境,亦即最初的鹑觚县。而后来分置的东阴盘县所辖地为泾川东部及毗邻的长武。

结语

通过以上考证和梳理,订正了《地形志》里面诸多舛误,北魏泾州诸郡沿革与边界也变得明朗清晰,可总结如下:

其二,北魏初设陇东郡,辖汧县即今陇县及华亭南部地区。而《地形志》所载泾阳、祖居与抚夷三县实则属平凉郡。正光三年后,陇东郡属东秦州。

其三,平凉郡在北魏自始至终一直存在,虽然太延元年徙平凉户居平城,并且在司州境内出现了新的平凉郡,但原地的平凉郡建置仍然存在。平凉郡下辖阴盘、泾阳、祖居、抚夷与阴密五县以及西部陇山不设县区域。正光五年,废镇设州,将祖居、抚夷二县以及阴盘北部地区划拨给原州长城郡,另设黄石和白池二县。此时平凉郡的管辖范围大幅缩小,领三县。永安三年,在华亭北部又设一县,增加到四县。平凉郡管辖范围最大时包括今宁夏固原之彭阳与泾源、平凉的崆峒区、崇信西部、华亭北部及灵台西部等区域。

其四,赵平郡设置时间较晚,大致在五世纪末,初领鹑觚一县。熙平二年又从鹑觚县分割一部分另设东阴盘县,赵平郡所辖范围为甘肃灵台与泾川二县东部、陕西麟游北部以及长武全境。

猜你喜欢

盘县陇东墓志
春日 陇东花事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陇东唢呐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盘县关工委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盘县老年门球队在协作赛上获第一名
盘县老年大学建立老年书画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