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上教育同城帮扶”的思考与实践

2021-02-22王荷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帮扶教研技术

王荷琴

【摘 要】“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计划是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公平的探索创新。“云上同城帮扶”,硬件保障需先行,为了让直播课堂、云上教学扎实有效,本文围绕积极培训,“扎根”技术;创新教学新方式,“灵活”课堂;线上线下,“丰富”教研几个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云上教育 帮扶 技术 课堂 教研

“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计划是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公平的探索创新,是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先行先试的重要任务,是发挥“5G”时代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赋能作用的主动尝试。2020年1月,张家港市启动对随迁子女学校的同城帮扶计划。根据《苏州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计划》通知的要求,张家港市4所公办小学与8所民办新市民子女学校结对,落实直播课堂,开展线上教研。

2020年3月,学校正式成为张家港市“1+4”模式同城帮扶云上教育项目学校,“1”即一个主讲端,设在学校,“4”即四个听课端,分别设在张家港市白云学校(2个)、张家港市蓝天学校(2个)。2020年9月,在完成所有设备调试后,云上直播课堂正式启动。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运用“网授+面辅”的“双师”教学团队模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学科的直播课堂。为了让直播课堂、云上教学扎实有效,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积极培训,“扎根”技术

“一切技术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是学校始终不变的教学理念,“‘技术永远不会取代人,但会技术的一定会取代不会技术的’,永远不要停止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好奇和探索,每一个人都是终身学习者”,这也是学校倡导的教师理念。一个学期下来,三所学校分别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教导处密切配合,各校配备一名信息技术专职人员,形成行政、技术、教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教育技术装备室有针对性地对信息化管理者、信息技术专职人员、主讲教师、助教教师分类开展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初步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各学科教师队伍。对管理者培训,主要是更新管理者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理念的变革。对教师进行的则是全员全学科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悉新技术,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如何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信息素养,为云上同城帮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同时,教育局基教科通过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结合、组建公办学校和新市民子女学校的研修共同体、公办学校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的培训,加强校际的了解和沟通,从而为云上直播课提供更有效的实践探索。

二、创新教学新方式,“灵活”课堂

云技術能打破地域限制,助力教育帮扶落地生根。云上教育同城帮扶注重的是“内生式”培养,当授课对象、学习方式、空间管理等条件发生改变时,课堂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过一学期的思考和课堂实践,我们积极探索出“全课+微课+自教”的教学新样式,让云端课堂更灵活、更有实效。

(一)全课教学

全课教学是指主讲教师教授整堂课,我们构建了“三段教学法”的教学流程。

1.落实课前预学同步备课

课前预学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是否能有效落实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能否真正转变。主讲教师和助教要一起商讨制订授课计划,一起研读领悟教材,设计预学导读单,共同思考教学设计,最后由主讲教师定稿并共享教学设计和课件。课前,助教要做到熟悉教学设计,对每课时的重难点了如指掌。总之,要求做到助教教师和主讲教师同步“读教材”、同步“备课”。

2.有效组织课中云端教学

如何让云端课堂真正落地?如何让隔着屏幕的学习真发生?我们三位主讲教师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走进了这两所学校,与学生们进行直接对话和交流。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感受到,屏幕中的沙老师、王老师、赵老师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真实老师,他们一样亲切、友好,而又真实存在;屏幕中的学生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心理学上说,情感倾向是学生是否能投入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师生、生生心理上的距离近了,他们就能更好地融入多元的教学时空。此外,主讲教师要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尽量以任务驱动、大问题导向来组织学习,课中,教师多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共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这个环节,助教要参与到课堂,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伙伴和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3.依学情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不搞一刀切,在听课端助教要根据班级学情和当堂课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校际的个性化需求。

(二)微课

主讲教师讲主要知识、内容,助教教师根据学情后续组织教学。如语文习作指导或点评,半节课由主讲教师主讲,其余时间由助教组织教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前20分钟梳理知识要点,后20分钟由助教根据学情组织练习和巩固知识;英语教学Grammar time环节,主讲教师重点点拨相关的语法知识及易错点,助教根据本班学情,辅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以巩固知识。

(三)自教

提供教学设计与课件,明确教学目标要求,由助教自己教。如语文的单元教学,主讲教师精讲第一篇课文,后两篇同类课文教学,就放手让助教用相同的方法完成教学。对助教来说,这是教学方法迁移和运用的最好实践,更是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线上线下,“丰富”教研

线下教研具有交互性强、情绪体验丰富等优点,因此我们定期组织三所学校的教师参加学校的线下教研活动。网络时代,线上教研具有跨时空优势,其带来的便捷性更受到教师们的喜爱。因此,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型教研模式,成了三所学校常用的教研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相长,互联互通

学校主讲教师和12位助教教师成立了一个网络教研共同体,主讲教师依托学校“优教云”智慧教学平台遴选精品微课、图书、课件、习题等资源,通过平台或QQ群定期推送给助教,同时,为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助教在共享这些资源时,也需要从中筛选对自己最有价值、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并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教研组共同学习的方式习得。

(二)开展聚焦主题的“互联网+教研”

“互联网+”时代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定位,同时“互联网+”教研有着去中心化的特点,每位教师可以平等参与;每次网络教研目标明确,有活动主题、活动过程记录、活动评价、活动反思与总结;每月制订一个教研主题,在网络教研的执行过程中做到三个“定”:定内容、定形式、定发言人,不受时空限制,畅所欲言,实现主讲教师和助教零距离的互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研”。

(三)重视“解决真实问题”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研讨,我们更多的都是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下促进教师间互相研讨,帮助教师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解决主讲教师如何更多关注听课端学生的学情;从课堂设计方面来说,主要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效果方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说,主要解决如何分层作业、如何提优补差、如何尊重差异和面对差异等问题。我们每月解决一个小问题,每月一个小成果,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改变了角色的认同感、成就感,教师们的科研意识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

“云上教育同城帮扶”将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师生联结成跨时空共同体,既将公办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到新市民子女学校,又将新市民子女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共享到公办学校,持续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使同步课堂实现双边效益最大化,仍需要我们在实践场域中深耕和创新。

猜你喜欢

帮扶教研技术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