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的言语形式及其意蕴

2021-02-21张晓毓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木兰诗

摘要:关于《木兰诗》的教学重点,除了在情节内容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外,还需要抓住文本言语形式的特点,通过品析诗中的关键字、双音叠词、复叠句式和整体风格,引导学生进行由“言”到“意”的理解,从而把握木兰形象及诗歌情感。

关键词:《木兰诗》;言语形式;木兰形象;情感主旨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选文,作为一首叙事长诗,理解木兰形象是教学的重点。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师设计了“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英雄”的主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了木兰孝顺、恋家、爱美的形象特点。从表面看来,学生结合情节内容发言,课堂参与度高,但因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言语内核进行有质量的品读,学生没有读出诗歌独特的韵致,整节课只在情节层面泛泛而谈,而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在语文学习中,情节内容固然重要,但言语形式是形成文本言说风格与特质的关键,大致体现在遣词造句、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言风格、谋篇布局等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木兰诗》的字里行间,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的高妙。本文拟从叙述人称、特色词语、典型句式、篇章风格等“有意味的形式”入手,探讨《木兰诗》的言语形式及其意蕴。

一、第一人称“我”

《木兰诗》以木兰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由此成为封建社会里难得的女英雄形象。木兰的形象是健康明朗的,这种风采首先体现为她身上丝毫没有因受男权社会压制而带来的地位与处境的卑微感,诗人用鲜明跳脱的第一人称“我”来表现木兰对女性身份的自豪。

“我”是孝顺娇羞、牵挂亲人的女儿。面对父母,木兰七次自称“女”。回到家乡,木兰是阿姊的“妹”,是小弟的“姊”。面对可汗,木兰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儿”字常用的意项是“青年男子”,《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将这里的“儿”解释为“年轻女子的自称”。木兰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面前表达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时,用了这个性别指向不甚鲜明、情感内涵丰富的称呼。木兰成为英雄的根本原因在于女儿对父亲的孝顺,辞官拒赏的根本原因在于女儿对亲人的依恋,她忠实于完成替父从军的使命,而功成之后的赏赐与她的意愿无关,这种看似淡泊名利的举动与古代文人士大夫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有着本质的不同。

木兰归家后更是明确地表现了对性别的认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连用四个“我”彰显了浓郁的自我意识。她是那么兴奋欢乐,这里坐坐,那里看看,脱下战袍,换回女装,这哪里是一个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分明是爱美爱生活的女儿。正因为如此,当木兰穿上女装直面伙伴时,没有丝毫的羞涩腼腆,而伙伴的“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感叹,雄兔雌兔的比喻,以及“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反问,都衬托出木兰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自豪。

二、特色双音叠词

《木兰诗》多处使用双音叠词,既有拟声也有摹状,使描绘的场面或事物更加形象,使木兰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也使语言形式整饬,音律和谐,更增添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诗中的双音叠词巧妙地表现了木兰对父亲的极度忧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开篇即是木兰边织布边叹息的场景。“唧唧”摹擬人物的叹息声,两个叠声词“唧唧”连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得知老父亲即将从军后,对父亲的担心、忧虑以及内心的波澜起伏。诗人似乎觉得两个叠声词分量不够重,又加上“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两句再作阐释,烘托了木兰此刻凝重的心情。木兰叹息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双音叠词“卷卷”映照数量词“十二卷”和“大点兵”的“大”,极力渲染局势的严峻、征兵的紧急和父亲从军的必然,而家中没有男丁,无人替父亲分忧,木兰辗转反侧,彻夜未眠,才会重重叹息。

双音叠词还传达了木兰对父母的无尽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溅溅”和“啾啾”两个拟声词与前文的“唧唧”相似,都属于开口较小的齐齿呼,发音不那么响亮昂扬,在表达效果上,不会让我们联想起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气势与咆哮场面,也完全不同于战场上杀声阵阵、战马嘶鸣带来的悲壮残酷,读来有凄切清苦之感,好像黄河水也与木兰心有戚戚,因她对父母的强烈思念而沉郁呜咽,好像胡马也因这一切而黯然伤感,叫声低沉含悲。拟声叠词的音韵效果很好地烘托了木兰的内心情感。

三、典型复叠句式

《木兰诗》多处将同一个字词或短语重复运用,以复叠句式来叙述场景和描述行为情态,突出了木兰的情感,也显示出女性言说的话语风格,以及鲜明的民歌特色。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四句诗句式结构两两相同,“思”和“忆”同义,亲人一再追问木兰“你在想什么呢?”木兰一再掩饰地回答“我没想什么”,呈现出木兰与亲人之间的极具现场感的反复问答的过程。我们可以读出木兰因父亲将要从军参战而满面愁云、忧心忡忡、焦虑不已,也可以读出父母对女儿的关切与疼爱。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每句诗一个“买”字,何其繁复!这不仅突出了木兰出征前的忙碌,也反衬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但诗人写这一切却不是为了揭露战争的残酷。紧接着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其中“旦辞”“暮宿”“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复叠出现,虽然突出了军情紧急、行军之苦,但其表意的侧重点在于木兰离家越行越远,她对父母的思念和父母对木兰的牵挂就越来越深,再以黄河流水的“溅溅”声与燕山胡骑的“啾啾”声进行烘托,更觉凄凉惆怅。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个“闻”字写出了一家人只是听到消息,就已忙碌开来,老父老母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兴奋地梳妆打扮,弟弟更是杀猪宰羊要庆贺一番,生动地呈现了全家人的喜悦、激动和热切。这三幅画面不在于表现木兰衣锦还乡的荣耀与风光,而是突出一家人相亲相爱和幸福团圆的可贵,也让木兰拒绝“赏赐百千强”和“不用尚书郎”的行为显得顺理成章。

复叠句式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呈现女性情感的细腻,其口语化表达、反复回环的特点,符合一般意义上女性言语风格,体现了《木兰诗》作为一首民歌的独特魅力。

四、独特的整体风格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有关。”言语形式造就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风格。一般来说,战争文学描绘狼烟四起的战斗场面,塑造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表达英雄主义主题,体现豪迈、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作为一首以战争为背景的叙事诗,《木兰诗》的整体风格却是清新质朴的,诗人用口语化问答的形式描述生活场景,表现女儿情态,不惜笔墨地为读者“直播”参战准备和得胜回家的实况,用复叠句式造成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这样缓慢的叙述节奏,加上不断渲染的木兰思乡思亲之情,冲淡了战事的紧迫与残酷之感。

全诗与战争有关的诗句只有六句,作者可谓惜墨如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行军路途遥远、军情紧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行军宿营的环境艰苦,直接反映战事的就只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高度概括了战事之惨烈,持续时间之久,却没有正面描写木兰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显然,诗人的目的不在于反映战争本身,也不在于突出木兰的战斗英雄的形象。木兰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她是一位没有英雄感的女英雄,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說:“木兰更使我们感到亲切,而不是使我们感到崇高。她可以被称为英雄,但作者却不是以英雄人物的形象来塑造她、描写她的。”这正是木兰形象的特质所在。

回到课堂教学上来,在“结合诗句,说说木兰是一位怎样的英雄”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品读诗句的能力上,重视挖掘蕴含言语形式的教学价值,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和言语特点,进行由“言”到“意”的真品读,不应只是追求结论,也不要贴标签式的伪分析和华而不实的“自由谈”。由此,才能引导学生领悟言语主体的心声,培养学生细腻的语感、敏锐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谈欣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晓毓(1975— ),女,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文学博士,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与评价。

猜你喜欢

木兰诗
由《木兰诗》教学引发的思考
借助乡土资源,课内外结合学好《木兰诗》
赏析《木兰诗》的修辞美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浅谈《木兰诗》的语言运用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木兰诗》中声响描写所体现的女性柔情及英雄气概
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比较
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