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的几点质疑和思考

2021-02-21李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

摘要:《湖心亭看雪》实属一篇意境高远的美文。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收集的资料增多,学生心中的疑惑也会增加,自然也会有更多的思考。张岱借助对雪景印象的描写来达到独抒性灵的目的,通过巧设对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一代才人孤傲俊逸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质疑和思考;独抒性灵;巧设对话

一、问题来源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的作品,其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同被著名作家、学者梁衡先生誉为“秋月冬雪两轴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为课文,鄂教版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部编本语文教材将此文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足见教材编写者对其价值的肯定和重视。作为教者,每教一次这篇文章就会仔细地读上几遍,再结合教学参考书看看编者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可每当读到教学参考书中 “‘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 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这两个地方时,就会产生疑问:“使用明朝纪年是否能表示作者不忘故国呢?饮酒一处,后面有‘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字样,说明作者和这个人之前是不认识的,为什么就成了知己了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又阅读了一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其中有解读文本内容的,有分析写景一段量词作用的,有分析文章中的精神世界的,還有解读张岱的“痴”的。随着阅读的深入,笔者心中的疑惑释然了一些,但读着这些解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章,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二、质疑和思考

1.明朝纪年能否标示不忘故国

教学参考书中在课文研读部分说 “一开头‘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解读就会让人生疑:“为什么使用明朝纪年就标示自己不忘故国呢?如果不用明朝纪年那该用什么年号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阅读了一些关于《湖心亭看雪》解读的文章,发现有作者同样对“‘崇祯五年标示明朝纪年,已示不忘故国”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湖心亭看雪》第一句‘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之后明王朝又存续了12年之久,清朝尚未诞生,何来‘为什么用明朝纪年一问?”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知,如果以吴三桂降清的1644年来算,1632年确实是不能算清朝时间的,明朝纪年应该属于很正常的标明时间的方式。正如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写道:“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作者告诉我们,《陶庵梦忆》一书所写的事,都是回忆以前所发生的事,按理,以前发生的事就只能用当时的纪年了,就像出生在民国时期的老年人给我们讲故事一样,给我们讲故事的时间已经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了,但讲述的却是民国期间的事情,当然还是要用民国时期的纪年了。

2.写雪景寄情山水还是独抒性灵

教学参考书在解读“西湖雪景”时,一是重点分析了“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个句子,用三个“与”字将天空、云层、湖水连在一起,渲染一种“白茫茫浑然一体、难分难辨的景象”;二是重点分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白描手法和诸如“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 的变化,得出一幅“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无疑,这段是这篇小品文的核心,如何解读是理解此文思想内涵的关键,教学参考书将其解读为是作者在追求“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还特别解读一个“独”字,认为是“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有的老师认为,通过“天、云、山、水连成一体,尽显寥廓、混沌等的意境”,“痕、点、芥、粒等一个小似一个的量词,成功营造了朦胧、缥缈的意境”来表现张岱寄情山水之“痴”。这两种解读的共同点都是通过雪景的分析,来达到证明作者寄情山水的目的,这是分析实景散文的常用方法。然而多次阅读这篇文章后,笔者觉得作者并不是写的某一次赏雪后的实景,而是在写一种对雪景的印象。换句话说,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并非在一次赏雪后写成,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起来的对雪景的总体印象,目的在于抒写一种人生如雪景般梦幻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流露,是一种独特性灵的抒写。此时,不是一次赏雪的有感而发,情随景生,相反,是作者心有所愤,借景来达到一种内心体验的宣泄,所以才会用白描的手法写得如此简略。这种看法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这篇文章收录在《陶庵梦忆》一书中,梦忆本身带有回忆的性质,按照周作人先生在《陶庵梦忆序》中的说法,“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背景”,“《梦忆》大抵都是很有趣的。对于‘现在,大家总有点不满足,而且身在情景之中,总是有点迷惘似的,没有玩味的馀暇。所以人多有逃现世之倾向,觉得只有梦想或是回忆是最甜美的世界。”从这个说法来看,这篇文章所写雪景印象用来作为背景是符合逻辑的,目的是为了抒写自己独特的体验,这也是文章题目为什么用“看雪”而不是“赏雪”的原因。二是张岱生活在明朝末期,他受到袁宏道、钟惺等人为文独抒性灵、标新立异思想的影响,为文不拘格套,加上他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晚年变得穷困潦倒,强烈的反差,难免使人有人生如梦,变幻无常的慨叹,这种感慨,正如他自己在《自为墓志铭》中说“回首二十年,真如隔世”。这种变幻无常的世事就如雪景般朦胧迷离,而个人对于世事的变迁却显得那么渺小,想有所改变是力不从心的,自然让人生发出,世事变幻如梦,人生渺小无能的感慨,这种感觉和读完《红楼梦》的感觉相类似。

3.巧遇知音还是巧设对话

对于“湖中巧遇”一节,教学参考书依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解读为“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有的老师根据文章结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认为张岱默许了舟子的说法,进而认为“他在内心引金陵人为知音”。总之,这两种解读虽然所取的角度不同,但结论都认为是巧遇知音。而文章对此并没有更多的详载,只有客人的“大喜”和“拉余强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题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表情和动作怎么能判断二者就是知音呢?如果不是,“湖中巧遇”又是为了什么而写进文章里呢?张岱出生在明朝末期,“才情横溢,为文直继公安”,公安派倡导为文除了思想上的“独抒性灵”还有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幽深孤俏”,这样看来,与其说是“巧遇知音”还不如说是“巧设对话”,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更能凸显其孤傲俊逸之狂,这种狂是一般的文人雅士所不具备的,这份洒脱,如仙人般飘逸难寻,不做作,不雕饰。金陵人的“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是一般的文人雅士赏雪的境界,张岱“独往湖心亭”是仙踪难觅的飘逸境界,两种境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梦幻般的朦胧雪景中,张岱卓尔不群的孤傲俊逸的个性跃然而出。这样的安排,有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安排的客人一样,用主客的对话来引出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而已。

4.“客此”是否表示不效力清廷

有的教师在解读《湖心亭看雪》时提出“张岱这个绍兴人‘明亡后不仕,不想给清廷效力,所以说‘客此”。这个说法如果成立,只能进一步证明张岱借客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罢了,问题是“客此”能够证明张岱不想给清廷效力吗?综观张岱的一生,不仅没为清廷效力,也没能为明朝效力,正如他在《自题小像》中所说:“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从这里可看出,张岱曾经是有“功名”追求的,可结果只得了个“落空”,曾经对“富贵”是有追求的,可结果只是“如梦”,明亡后,他也曾想过作“忠臣”,可终是落得“怕痛”而已。张岱晚年的生活如何呢?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说:“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由此可见,张岱的晚年生活是悲苦的。对于曾经有过“诗和远方”的张岱来说,“客此”似乎更能表达此时的心境了,虽然世事如棋,可对于有追求的张岱来说,不管哪一局,自己都不是局中人,要么不让参于,要么不想参与,总之都是一个旁观者的存在,就如一个居无定所,心无所托的漂泊旅人一般,身份只能是客人。

参考文献:

[1]石才亮.解读张岱之“痴”[J].语文教学通讯,2018(1).

[3]王桂梅.说说张岱之“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1).

[3]郭预衡.中国散文简史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李华(1977— ),男,重庆市黔江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