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词“锦鲤”之浅析

2021-02-21高佳佳

今传媒 2021年2期
关键词:模因论锦鲤寓意

高佳佳

摘 要:因网络的助推,网络流行词飞快的兴起,其个别词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迅速蹿红,进入大众的日常交流中。这种网络流行词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引起人们探究其迅速蹿红背后的原理及意义。本文从网络热词“锦鲤”入手,探究其起源和词义演变,并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锦鲤”这一网络流行词的产生、构词方式、演变与扩散机制。

关键词:“锦鲤”;含义演变;寓意;构词方式;模因论;扩散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122-03

一、引 言

古时候,“锦鲤”是一种看起来比较高贵的、观赏性的鱼,“锦鲤”通常被人们誉为“水中活宝石” “会游泳的艺术品”。古代的达官贵人、高雅人士很喜欢这种鱼,因为相传锦鲤能为人们带来好运,所以锦鲤一直被视作吉祥、好运的象征。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推出寻找“中国锦鲤”转发抽奖活动,以此来提高支付宝的知名度,并且中奖者即为“中国锦鲤”,支付宝的这次活动吸引了300多万次的转发。也因此,“锦鲤”出现在各种社交平台,成为网络热词。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中,各大商家也纷纷借势推出以“锦鲤”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知名度,甚至还在网络上掀起转发配有“锦鲤转运”“锦鲤祈愿”“锦鲤保佑”“锦鲤还愿”等文字的锦鲤图像热潮。“锦鲤”走红及其意义的泛化,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同时,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其语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有关“锦鲤”的故事起源说

“锦鲤”在古代本是一种观赏鱼,带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锦鲤和孔子的渊源也较深,相传,春秋时期,当楚襄王得知孔子喜得贵子时,就让人把自己养的一尾爱鲤赐予他,孔子为表达感激之情,将他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还有像“鲤趋”一词的出现,“鲤趋”是一个典故,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鲤“趋而过庭”,说的就是他的父亲孔子教训他要学诗、学礼,后因以“鲤庭”为子受父训的典故,又作“鲤趋”。

另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如中国有个动画片就叫《鲤鱼跳龙门》,后来人们用“鲤鱼跳龙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列仙传》说赵国人秦高骑着一条红色鲤鱼从河里游来,《广古今五行记》曾记述鲤鱼与龙在空中争斗的情景。古代君王即位,总要以祥瑞吉兆附会,进而出现“乘鲤”一词。自此,“乘鲤”一词就有了登仙、成仙的含义。

三、有关“锦鲤”的诗句及其含义演变

含义1:鳞光闪烁的鲤鱼。

“锦鲤冲风掷,丝琴掠浪飞”——【唐】陆龟蒙《丹阳道中寄友生》

含义2:传说中的鲤鱼。

“鲤鱼……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含义3:书信的美称。

鲤,代指书信。有了“鲤书”一词,指的就是“书信”,后以“烹鲤”借指收到亲友的来信,“赠鲤”指的是寄人以书信,“剖鲤”指的拆信。

“就使裁书锦鲤,抒情陇梅”——【明】徐复祚《红梨记·忆友》

含义4:网络用语,指运气好的意思。

古时候人们认为鲤鱼能给人带来好运,且鲤鱼活的较久,也就是说,人们认为鲤鱼是一种吉祥、好运的象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流行,“锦鲤”一词成为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是“幸运儿”的代名词,微博用户“信小呆”因成为支付宝2018“中国锦鲤”而被大家所熟知,幸运的他获得了“中國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并回复称“下半辈子是不是不用工作了?”。自此,“锦鲤”一词走红,网络上掀起了转发配有“锦鲤转运” “锦鲤祈愿” “锦鲤保佑” “锦鲤还愿”等文字的锦鲤图像的热潮。“锦鲤”一词出现之初的本义是指鱼,一种鲤鱼。在2018年开始出现指人的意思,在被赋予“幸运儿”这一含义之后,这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在各大社交网站上。随之又衍生出一系列有关“锦鲤”的词语,如“锦鲤本鲤” “战斗机型锦鲤” “电竞锦鲤”等网络热词。

四、“锦鲤”一词的流行原因

1.信息化时代下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网络媒体是促使“锦鲤”迅速传播与扩散的一大助力。起初“锦鲤”一词主要在支付宝平台流行,后来逐渐扩散到使用网络媒介的大众网民中。到现在它的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网络,在平面媒体以及电视的娱乐等节目中均有使用。

2.外部压力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代青年人仍是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正处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所以部分青年人抱有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或者说他们相信幸运会降临。“锦鲤”已成为“幸运儿”的代名词,其深受欢迎也因为大众都期望被幸运“宠幸”。

3.当代人追求新潮的心理。随着网络的愈加发达,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新词(如教科书式、佛系、官宣、杠精等),这些新词的出现和使用都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当代人对新事物极其敏感,对伴随新流行、新想法而产生的新词语有很大的好感和浓厚的兴趣,有新词使用便会追随潮流。正是这种语用心理为“锦鲤”的“走红”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五、网络流行语“锦鲤”一词的构词方式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它是基于传统语言发展而来的。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在网络交际活动中,网民根据网络交际活动的需要,利用比喻、借代、仿拟等修辞手法,为一些传统语言中的词汇赋予新的网络语言意义,对传统语言中的词汇进行扩展、引申或借用,以达到创造新词的目的[1]。所以说,修辞学可以用来解释网络流行词的出现与演变。当前,已有很多学者对网络流行词进行了研究,如郭伏良、赵艳平对网络新词“卡哇伊”进行了分析[2];操珊珊对网络新词“打call”进行分析[3];蒋平对网络上出现的“单身狗”一词及其衍生词进行认知研究[4];还有王金丽对网络词“呵呵”的词类归属及语言变化进行了浅析[5]。这说明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受修辞学的影响,同时,其构词方式、衍生机制也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提到,隐喻的深层结构,需要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其中,两个成分指:1.所描绘的对象,叫做“本体”;2.用来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两个条件指:1.本体与喻体不同质,有差异之处;2.两者之间有相似点[6]。而隐喻又是比喻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国的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在其论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也说到:“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喻是普遍存在在思想和行动中的”[7]。也就是说,隐喻现在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在网络用语中,网民大量借用了传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对其赋予新的含义,这是隐喻的典型用法。“锦鲤”一词的构词方式就是隐喻。“锦鲤”本来是一种鲤鱼,进而衍生出 “幸运儿”的意思,用来指人,不再是字面意思上的鱼,这就蕴含着将人比喻成鱼这样的一个隐喻。“锦鲤”在中国古代是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养的观赏鱼,被人们当作风水鱼,认为能带来福气,进而使“锦鲤”一词的语义发生变化,使之具有“幸运儿”的含义。“鲤”在中国古代指的就是鲤鱼,因为自古就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其被称为力量的代表;又传说鲤鱼的寿命比较长,所以又被赋予“长寿”的含义。古代人们把它当作“观赏鱼”来养,认为能带来好运,进而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其语义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六、网络流行语“锦鲤”一词的产生与扩散的语言学解释:模因

目前,网络语言这种新的变体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人们在网络中消费文化,也在创造文化,其中一些新的网络流行语随之扩展开来。但并不是每个网络用语都会被扩散,有些甚至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引起公众注意。学者对于出现的网络流行语的解读,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蒋秀玲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8];赵改梅、王晓斌指出流行语的传播与模因有一定的关系[9];武小燕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出发,探讨流行语中的模因[10];张家瑞、高蓓蓓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秘密就是模因[11]。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模因论是有关联的。模因论(Memetics)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模因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用来解释文化进化的新规律。模因论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化领域也有类似于基因的东西存在,从而在文化的进化过程中起作用。他把这种类似于基因的东西就称为模因,也叫文化复制因子,因子的核心就是模仿。道金斯的观点就是,模因要经过几个周期,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所以,网络用语要广泛的传播,必须要有宿主重新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网络用语就进入传输的阶段,这样网络用语就流行起来。网络流行语“锦鲤”一词的复制与传播就是这样的过程。“锦鲤”一词刚开始出现在2018年,是因为支付宝的活动,中奖者即为“中国锦鲤”,这个活动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以致大家都纷纷转发。“锦鲤”一词也因此迅速蹿红于网络,逐渐成为“运气”“幸运儿”的代名词进入人们的记忆中,最终获得大众的接受和认可。“锦鲤”这个词简短,便于记忆,又有着“幸运儿”的含义,所以容易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引起同化反应。用“XX锦鲤”作为词缀来表明某个领域的幸运儿,很容易使受众受到感染,通过在使用中只保留形式而变换各种新的内容来满足不同的表达需求。例如,各大商家通过转发“XX锦鲤”来提高知名度,再如,“对外汉语锦鲤” “足球锦鲤”等。从而对模因重新编码和传播,使这一词汇成为热门词汇,因此这一模因就得到表达和传输,这其实是現代“商业传播体制受到市场规律制约”的必然表现[12]。模因被传输的次数越多,感染的群体也就越多,从而被保存下来,以致于让这一词汇成为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

七、小 结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而且网络语的产生是有理可循的。除此之外,相关研究将模因论与语言学、词汇学、语音学结合起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模因论为网络新词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网络流行词“锦鲤”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模因论的影响,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0-391.

[2]郭伏良,赵艳平.网络新词“卡哇伊”[J].语文建设,2013(21):27-28.

[3]操姗姗.网络新词“打call”之浅析[J].汉字文化,2018(20):85-87.

[4]蒋平.网络词“单身狗”及其衍生词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刊,2016(6):35-36.

[5]王金丽.浅析网络词“呵呵”的词类归属及语义变化[J].北方文学(下旬),2017(2):104-106.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Lakoff,Johsons.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8]蒋秀玲.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扩散机制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

[9]赵改梅,王晓斌.模因与流行语传播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25-27.

[10]武小燕.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0-82.

[11]张家瑞,高蓓蓓.网络流行语的秘密:模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55-59.

[12]樊柯.文学、文化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14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模因论锦鲤寓意
锦鲤出征,高考必胜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小编,来条“锦鲤”
模仿老鹰的乌鸦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