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 家转地蜂场2013-2019 年组织结构、人文素质的调查分析

2021-02-18胡元强黄堂松李淑琼

蜜蜂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蜂场场长养蜂

胡元强 ,黄堂松,李淑琼

(1.浙江省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浙江 缙云 321400;2.缙云县科学技术协会,浙江 缙云321400;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养蜂业是蜜蜂产业基础,蜜粉源是养蜂业基础。转地蜂场突破本地蜜粉源限制,追踪各地蜜粉源,生态养蜂是生产商品蜂产品的主力军,为 “健康中国” 作出贡献,蜂农脱贫致富;并且蜜蜂无偿大范围为各地农作物授粉,生态效益贡献大。浙江省饲养100 多万群西方蜜蜂,大部分为转地放蜂。缙云地处浙南山区,是革命老区,原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饲养西方蜜蜂已有60 年历史,现有西蜂15 000余群。鉴于本地蜜粉源不佳,基本转地放蜂,饲养技术在浙江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转地蜂场组织结构、人文素质如何,是否可持续发展,这是必须调查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从1994 年开始追踪本地60 家转地蜂场调查研究,从2005 年开始扩大到80 家转地蜂场。笔者在原有基础上将2013-2019 年调查资料有关组织结构、人文素质部分,进行整理归纳研究,以飨读者。

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3-2019 年每年的10~12 月,地点是浙江省缙云县与近邻仙居县。

2 调查方法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制定的方法[1],笔者实地追踪调查浙江省缙云县、仙居县转地蜂场,以比较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的80 家转地蜂场是1995 年以来与2005-2012 年调查蜂场的延续[2-5],每年因各种原因更换蜂场1~4 家,占总数的1.25%~5.0%,因而具有可比性。

3 调查结果

80 家转地蜂场组织结构、人文素质见表1、表2,图1、图2、图3

图1 80 家转地蜂场2005-2019 年人均饲养蜂群示意图

图3 80 家转地蜂场蜂农2009-2019 年平均工龄示意图

表1 转地蜂场组织结构统计

表2 转地蜂场蜂农年龄结构与文化程度统计

表1 表明,80 家转地蜂场全部是饲养西方蜜蜂的家庭结构专业化养蜂场,以夫妻蜂场为主,并招聘民工;2013-2019 年组织结构:2人蜂场分别为21 家、24 家、21 家、36 家、36家、41 家、46 家,分别占总数的26.25%、30.00% 、 26.25% 、 45.00% 、 45.00% 、51.25%、57.50%,呈逐年增加;3 人蜂场分别为47 家、45 家、48 家、36 家、36 家、29 家、28 家, 分 别 占 总 数 的58.75% 、 56.25% 、60.00%、45%、45%、36.25%、35.00%,呈逐年下降;4 人蜂场分别为10 家、8 家、9 家、8 家、 8 家、 8 家、 6 家, 分别占总数的12.50% 、 10.00% 、 11.25% 、 10.00% 、10.00%、10.00%、7.50%,呈逐年减少;5人蜂场分别为2 家、3 家、2 家、0 家、0 家、2 家、0 家,分别占总数的2.50%、3.75%、2.50%、0、0、2.50%、0,呈逐年减少为0。蜂农属地本县占总数的77.31%~85.00%,外地占总数的22.69%~15.00%。

蜂农人均饲养蜂群数量是生产力高低的标志。图1 可知,2005-2012 年,80 家转地蜂场养蜂从42.02 群/ 人增加到52.62 群/ 人;增加1.33 群/ 年。2013-2019 年,人均养蜂从52.73群增加到64.85 群,人均增加1.73 群/ 年,同比增长30.08%。

表2、图2 表明,2013-2019 年蜂农平均年龄分别为39.71 岁、 40.46 岁、 41.41 岁、42.43 岁、 43.57 岁、 44.65 岁、 45.75 岁,17~50 岁分别占总数的89.08%、 83.91%、84.48% 、 78.77% 、 76.42% 、 72.51% 、66.50%。其中场长平均年龄为44.14 岁、44.41岁、44.98 岁、46.31 岁、45.68 岁、46.75 岁、47.74 岁,51~70 岁分别占15.00%、21.25%、21.25%、30.00%、25.00%、32.50%、40.00%。蜂农上述年龄表明:目前转地蜂场蜂农以青壮年为主,适应于劳动强度较大转地放蜂。

图3 表明,2013-2019 年蜂农平均工龄分别为13.87 年、14.70 年,14.71 年、15.99 年、17.57 年、17.68 年、19.19 年。其中场长平均工龄分别为20.99 年、 20.93 年、 21.56 年、23.36 年、22.23 年、23.23 年、24.31 年。目前转地蜂场蜂农学徒学习养蜂基本是以师带徒方式传授养蜂技术;另一方面蜂农在养蜂实践中逐步增长才干,也就是实践出真知。上述数据表明:蜂农通过长期养蜂实践积累养蜂经验,尤其是场长工龄长达21~24 年,养蜂技术成熟。

表2 表明,2013-2019 年,80 家转地蜂场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占比总数由5.88%下降到4.00%,初中由83.61%减少到78.50%,高中由9.66%提高到15.50%,大专由0.84%增长到2.00%。这表明转地蜂场蜂农文化程度逐步提高,高中、大专毕业生加入养蜂队伍逐渐壮大,有利于提高蜂农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养蜂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4 讨论与分析

4.1 家庭蜂场适度规模化

本次调查表明,2013-2019 年以2 人蜂场与3 人蜂场为主,分别占总量的85.00%、86.25% 、 86.25% 、 90.00% 、 90 .00 % 、87.50%,92.50%。2 人蜂场占比由26.25%上升到57.50%,3 人蜂场占比由58.75%下降到35%,这是因为蜂场招工难引起的。转地蜂场以夫妻蜂场为主再招聘民工,近10 年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外出民工减少;再是民工原月工资从3 000 元上涨到7 000 元,用工成本提高。年轻夫妻2 人宁愿不招人以减少成本支出。据转地蜂场2004-2010 年养蜂规模效益调查结果显示3 人蜂场是养蜂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最好的[6]。目前调查表明,部分夫妻蜂场的儿子高中、大专毕业加入蜂场组成3 人蜂场,稳定性最好,大有前途;但是部分蜂场儿子高中、大专毕业不愿接班,嫌转地放蜂劳累、收益不稳。今后可通过养蜂机械化来减轻转地放蜂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增加收入,吸引年轻人加入养蜂队伍。

4.2 转地蜂场是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4.2.1 人均养蜂量不断提高

家庭蜂场人均饲养蜂群数量是衡量转地蜂场生产力的综合指标。调查结果表明,转地蜂场2005 年饲养42.02 群/ 人,2019 年饲养64.85 群/ 人,人均增长1.52 群/ 年,15 年来人均蜂群饲养量持续增长是养蜂工效提高的标志,表明转地蜂场蒸蒸日上,持续发展。

4.2.2 蜂农以青壮年为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转地蜂场蜂农平均年龄2013-2019 年为39.71~45.75 岁,17~50 岁蜂农占89.08%~66.50%。蜂农以青壮年为主力,表明养蜂业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

4.2.3 养蜂技术成熟, 蜂农队伍稳定

本次调查转地蜂场蜂农工龄2013-2019 年平均为13.87~19.19 年。这表明蜂农通过长期养蜂实践,积累经验,技术成熟;另一方面表明养蜂队伍相对比较稳定。这是以夫妻、父子为主的家庭蜂场长期稳定,变动的人员主要是招聘民工。蜂农养蜂技术成熟,养蜂队伍长期稳定是养蜂业持续发展的标志之一。

4.2.4 蜂农文化程度逐年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蜂农文化程度仍然以初中为主(83.61%~78.50%),但是小学初中减少,高中、大专增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蜂农文化程度逐年提高有利于科学普及,养蜂新技术推广,促进养蜂业健康持续发展。

4.3 蜜蜂转地授粉的生态价值

美国农业部1984 年公告,蜜蜂授粉产生生态效益是蜂产品效益的143 倍。调查表明,80 家转地蜂场在春季为本地油菜和江苏油菜授粉,接着为衢州柑橘授粉及山东烟台、辽宁大连苹果授粉;夏秋季,转地到东北、内蒙古为油菜、向日葵、荞麦授粉,秋季返回本地为油茶授粉。科学实验表明蜜蜂为油菜授粉,能增产油菜籽19.00%~37.00%,蜜蜂为柑橘授粉增产24.93%~35.26%;蜜蜂为苹果授粉增产220%,并提高苹果质量;蜜蜂为向日葵、荞麦、油茶授粉分别增产27.20%~34.00%、25.00%~64.30%、300.00%~500.00%[7]。转地蜂场蜂群数量多、群势强,大范围不断地为各地农作物授粉,生态效益贡献远远高于定地蜂场。但是目前大部分蜂场都是无偿授粉得不到生态补偿。

4.4 为贫困地区培养养蜂人才, 养蜂扶贫贡献大

转地蜂场每年招聘外地民工主要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调查表明,2013-2019 年来自中西部地区蜂农学徒共计300 余人。这批蜂农学徒通过以师带徒养蜂实践,积累技术,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养蜂骨干,发展养蜂,脱贫致富。转地蜂场养蜂扶贫贡献大。

4.5 场长逐年老龄化, 培养职业蜂农刻不容缓

场长是蜂场的领导核心。本次调查表明,场长2019 平均年龄为47.74 岁,51 岁以上占40%。按此推算10 年后现有场长的40%年龄在60 岁以上。这32 位场长家庭成员经调查有15 位场长因后代是女儿或子女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无法接班致使养蜂逐步停业。所以从现在开始培养新型年轻化职业蜂农刻不容缓。浙江省政府10 年前开办农民大学,省、市、县三级学校培养职业农民。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已开始筹办养蜂学院。笔者希望年轻蜂农搭上这班车,通过专业培训提高养蜂技术及管理水平,成为新型职业蜂农,带动蜂农养蜂致富。

4.6 转地蜂场亟待政府政策扶持、 科技支撑

转地蜂场劳动强度大,地处野外生活艰苦,但是蜜蜂连续为各地农作物授粉,生态效益显著;根据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理所当然应得到政府优惠政策。2010 年交通运输部开辟蜜蜂运输 “绿色通道”,转地蜂场每年可节省3 000~4 000 元。浙江省政府2016-2018 年下拨资金2 000 万元资助养蜂转型升级,但是在丽水市养中蜂有补助,养西蜂没有。丽水市是浙江省政府重点扶贫地区,养中蜂是扶贫有资助,养西蜂就不列入扶贫工程,这显然有悖于当前的政策,有失公平。农业农村部对种畜引进都有补贴,唯蜂场购置种王没有补贴。所以政府对转地蜂场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扶持养蜂业。转地蜂场劳动强度大、招工难,极需实用性强的智能养蜂机械来解决难题。笔者希望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加强对转地蜂场的科技支撑,促进养蜂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蜂场场长养蜂
《当养蜂技术员的日子》之(二十六)— —在大山里跑蜂场之不易
《当养蜂技术员的日子》之(二十五)
———迎接东北黑蜂保护区联合大检查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养蜂车的应用与效益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死去活来
异曲同工
苍鹰是我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