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研究

2021-02-18陈雪茹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

陈雪茹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革命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挑战。面对传播主体不够灵活、传播受体自身乏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传播媒介更新迟缓等问题,利用新媒体传播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革命文化传播路径,对推进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新媒体;革命文化;传播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好革命文化、赓续好红色基因、发扬好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革命先烈为祖国、民族奋斗、献身的精神,体现了追求先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是最珍贵、最鲜活的教材。[1]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高校,传播革命文化,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步骤,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面临着冲击与挑战。因此,应该基于新媒体视角研究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传播革命文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作用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特革命遗存、革命风貌、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思想品质的体现。蕴涵着党的奋斗和建设经验、党的崇高信念和优良作风。革命文化的传播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作用。革命文化和传播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革命文化是传播的文化,新媒体的传播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条件。

(一)传承革命文化理论,发挥先进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理论和文化,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将是其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革命文化传播。为了革命文化的长久不衰,我们必须重视革命文化传播问题。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实现革命文化理论的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精华永葆生机和活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对革命文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内容,为我国先进文化传播提供新思想和新理念,提升先进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

(二)提供新型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新媒体拓展了革命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趋势加剧,网站、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丰富了革命文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推动革命文化传播朝着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新媒体的相关研究,有助于突破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性,为革命文化传播提供新的传播方法,努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革命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果。运用新媒体对革命文化的传播可以作为高校现有的传播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和延伸,提升革命文化高校传播时效性。[2]

(三)推进革命文化“入脑、入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传播革命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新媒体传播下高校革命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加强革命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融合、更好推进革命文化“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3]

二、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为革命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提供了新鲜的动力,可以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除了有利影响外,也应该注意到新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冲突与挑战。

(一)传播手段不够新颖

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是一种以課本为基础、以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符合科学的学习记忆规律,但是仅靠这一种手段在面对互联网知识爆炸的冲击时已经稍显“落伍”。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主体,高校亟待探寻一种符合新时代宣传教育特点的传播方式,开辟“第二战场”,在人员、渠道、管理机制方面做全方位的革新,不能单纯地依托于传统的书本、课堂开展教学,而应采用更加新颖的传播手段进行符合时代的创造性革新。

(二)内容形象受到影响

高校思政课堂的革命文化学习总是围绕着无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高校学生们通过对种种革命案例的分析了解事件的全貌,完成革命历史人物形象的构建。在过去的经验看来,这种教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一代又一代人成功地形成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但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革命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最主要的是传统革命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盛行使青年学生更加乐于去跳出刻板印象,去重新审视革命符号,与其学习革命故事,他们更希望用自己的眼光来思考革命案例。

(三)传播受众缺乏动力

当代青年的成长过程已经完全远离了战争年代,对于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感知程度不强,他们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革命英雄们为什么会舍弃自己的生活跟随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推着手推车跟着解放军南征北战。如今的高校学生对于与自己的实践经历相关的事情能够引发共鸣,他们认同的是感同身受的相互理解,希望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别人的经历与故事。革命烈士刘胡兰牺牲时不到15岁,而这个年纪正是高校学生在刻苦读书应对中学考试的时候,他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学习第一”,因此很难让自己理解信仰大于生命的人生境界,无法切身体会。充满革命性与斗争性的革命文化故事无疑难以调动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

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高校校园近些年来遭遇了功利主义思潮抬头的境况。革命文化本身包含着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倡导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行为准则,这与“个人优先”的功利主义存在着“利他”还是“利己”的根本矛盾,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高校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转变。某大学进行过一次关于转专业动机的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未来专业的就业前景占转专业的首位,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哪个专业更利于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对所学专业的兴趣。”[4]有65%的学生因为原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理想而选择转入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因此大量学生选择进入金融与会计等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继续学习。有28%的学生选择“该专业属于热门专业,能进去是一种荣耀”,5.3%的学生“一时冲动”转入新专业。在功利主义的“熏陶”下,专业选择可见一斑,革命文化所倡导的奉献与牺牲在高校学生眼里则更加显得与社会“脱节”,与个人利益“背道而驰”,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成为了革命文化在高校内传播的巨大绊脚石。

三、高校新媒体传播革命文化的路径

正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对国家、社会与个人产生积极影响与正向反馈,高校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新媒体理念与技术手段推动革命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一)革新传播创作形式

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体整合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出于校园文化建设与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需要,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广播站、大学生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等平台,配合院校及学生组织的宣传部门,形成了系统的宣传体系。将这些校园媒体进行横向整合,建立具备采编、加工、制作等全功能的新媒体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兴办“革命文化新媒体工作室”,以负责统筹规划与协调高校革命文化的宣传工作。

(二)创新传播内容形式

从形式上讲,以往“听我说”的文化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现如今的传播节奏,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渴望“我来说”,亲自参与革命文化的弘扬过程。在建军9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人民日报》推出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推出两天浏览量就突破了两亿。将自己的正面照上传后,利用P图技术就可以自动生成自己穿着不同时代的军装的照片,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制作出了自己在不同时代的军装照。目前H5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制作门槛较低,可以轻松做出换装换脸的特效。抛开《人民日报》巨大的粉丝体量,这种传播客体主动参与的宣传模式本身就可以吸引到足够高的参与度与关注度。高校的新媒体工作室可以改变各类革命文化作品的输出形式,不再局限于推出完整的文章视频,采用诸如可以选择不同结局的互动视频、革命故事续写、H5作品征集等模式,加强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这种更加亲切的切入点能够借助新媒体从内容与形式两方向将传播客体变得生动饱满,使受众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革命文化教育。[5]

(三)营造资源的传播环境

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言,每一个掌握了革命文化宣传话语权的校园中环境就是一个舆论统一体,他们的声音会产生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国家和社会对革命文化宣传体系的构建。这种全平台、一体化的宣传模式,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抵御西方错误思想的渗透,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遇到涉及革命文化的舆情时,新媒体工作室可以第一时间用同一种声音发布最权威、最及时的回应,将错误言论的负面影响消除在源头。良好的校园革命文化宣传中环境向下辐射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小环境的改善。由于新媒体涵盖了全平台,在每一个宣传渠道出现的革命文化负面影响因素都可以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使其肩负净化不同平台的职能,用正面的声音压过负面的声音,使不利于革命文化传播的噪音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促进传播媒介融合创新

融媒体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校园媒体组织结构上的转变,配合着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文化内容在空间上的无限延伸。现阶段校园媒体的宣传方式主要采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将现实的事件装进了虚拟空间,利用屏幕对文化内容进行最终表达,而以VR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多媒体技术,是对这种传统模式的革命性升级。以VR为代表的新闻生产模式在革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能够将那些经典的、难以复制的革命历史场景重现在高校学生的面前,大大拉近他们与革命历史的距离,使其细细品味革命文化的背景故事。

四、結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中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6]高校作为面向当代青年输出主流价值观的桥头堡,在宣传革命文化时也应该学习、利用这种新兴传播方式。新媒体在智能时代利用新技术,依托新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利用新媒体发展理念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瑰宝,让革命英雄人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新媒体在革命文化的传播弘扬中一定大有可为。如何利用好这个新兴的工具讲好过去的故事,探索好未来的传播路径,是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绍勇.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百年赓续的精神解码及其文化涵育[J].思想教育研究,2021(06):73-78.

[2]胡杨.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3]韦家旭.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8):85.

[4]何善亮.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STEM教育——基于美国《Science Fusion》教材工程技术教育特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2):42-46.

[5]苑素梅,苗得雨.融媒体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01-105.

[6]习近平. 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 人民日报, 2020-07-01(001).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机械革命Code01
谁远谁近?
中国的出行革命
传承 民族 文化
粉红革命
什么是文化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