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多维取向

2021-02-16陈睿

江淮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热点

陈睿

摘要:语言景观研究作为相对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为研究城市语言多样性和多语言现象的映射提供了一种跨学科创新路径。梳理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探讨语言景观最新定义和主体范围,结合语言政策差异化、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语言身份认同、共时和历时聚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交互及语言资源的跨局域化多维热点问题,探析现代社会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转变和延伸,提高全球化城市治理过程中语言互通服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可为中国特色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景观;研究热点;多维取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6-0187-00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凝聚力量和释放能量,提升语言服务能力。语言景观反映和描绘了社会语言使用的现实状况,在空间语言和社会复杂的交互过程研究中有潜在优势。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已开始对语言景观内容的研究,但当时并未引入国外“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而后为国内语言学界正式提出[1]:公共道路标志、广告牌、街道名称、地名、商业商店标志和政府大楼上的公共标志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地区、地域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2]该定义符合现代民族语言假设,即用某种特定语言与某特殊的社会或种族往往存在一致性。2015年首次出版的国际期刊《Linguistic Landscap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可行的新定义:语言景观试图理解在公共空间中的动机、用途、意识形态、语言多样性和争议各种形式的“语言”[3]191,取代以前的定义。

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多聚焦于两个层面:一是对国内外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的综述,如吴剑锋、章近勇《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4],孔珍《国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5],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6],徐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7],夏娜、夏百川《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8],闵杰、侯建波《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国内外语言研究比较》[9]以及张杰《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10]等,主要回顾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现状,对比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厘清研究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二是对实体语言景观的共时个案描述性研究,为国内学者分析城市语言服务规范和公示语翻译问题提供了借鉴。但对历时性、移动性多模态景观及深层次社会权势、身份认同和经济、文化因素等问题聚焦不足。国外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地理学等交叉融合,如Biró在《More Than a Facebook Share: Exploring Virtual Linguistic Landscape》一文中對动态移动性虚拟社区开展了深入研究[3]181-192,Gorter认为不仅要研究符号语言的纯经济价值,也要考察非市场价值和多语言主义的附加价值[11],重点关注共历时多模态语言表征、虚拟空间及社会权势地位、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落差等宏微观研究前沿。通过对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成果的梳理,透视语言景观研究最新热点问题及取向动因,探析全球各地多模态语言景观如何反映复杂的社会语言现实及语言角色,可更好地服务国内语言景观建设与发展。

一、语言景观研究热点问题的取向内容

语言景观创新研究推动了定义和研究对象分类的更新和延伸,研究问题热点呈现多维取向,主要体现在语言政策差异化、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语言身份认同集体化、语言资源共时和历时的聚合化及教育环境的跨局域化等层面。

(一)语言政策差异化:有意识的景观塑造

对公共标志语言使用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政策和规划领域。公共语言符号研究是探索和塑造城市多元文化生态的语言管理工具。语言景观作为城市语言多样性表征,重点关注公共领域中语言文字符号的使用和语言政策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语言景观是语言政策施行效果的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语言社区的社会冲突背景下,以语言划分空间的方式被认为是解决或缓解社区间摩擦的制度化策略,表面上反映了特定群体中语言的多样性,实际却使某些语言意识形态和地位永久化,如日语在大连的多语言景观中的高可见性,反映了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12]大多官方语言政策都暗示了特定的环境中谁负责或掌握权力,官方存在过度使用标识语言的做法,如欧洲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活动人士经常把写错的标牌涂上颜色,发出争取语言权利的信号。

另一方面,官方语言政策规定会影响标准通用语、外语和方言的语言实践。语言政策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语言规划中自下而上的语言实际使用情况[13],结合国家语言政策提出规范化的建议。在种族冲突的背景下,由于公共空间有些独特的规则和规定,官方标志的语言使用可能具有高度的象征价值,政治和社会领域有争议的语言景观往往会违反公开的政策,扭曲政策施行的效果。语言景观曾成为意大利一些城镇的政治战场,当地通过立法禁止汉语出现在商店招牌上,确保意大利语主导地位。

因此,语言景观成为政府施行政策的方式之一,利用公开的权力控制和引导语言选择与使用,优先考虑某些语言群体,规定使用某些语言,排除或减少其他语言群体的存在,进而严格管制其他语言。世界范围内语言景观政策存在两个极端案例,加拿大魁北克的“法案101”保护了法语在所有官方和商业公共标识的可见性,而东京采用没有法律约束力,且限于行政管理的日语语言政策建议和指导方针。[14]全球大多数城市、地区或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定在官方标志上使用官方语言,而商业和私人铭文则不受约束。大型跨国公司使用全球标牌呈现国际公认的形象,本地的商业企业可能需要符合当地政策,个体商户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预期读者进行选择。国家权力往往与企业利益相混合,官方自上而下和非官方自下而上的标志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使得政府标识语言与私人标牌语言之间的差异成为语言景观研究的焦点之一。

政府语言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公共空间的标识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了解一个特定的城市、地区或国家的语言景观是如何被有意识地塑造的。

(二)少数民族语言商品化:非忠实的可见性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和种族的商品化涉及所有的语言种类和说话者,少数民族语言景观体现群体社会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分析民族语言景观,将符号看作是社会政治结构领域内的族群多模态交际的历史痕迹,探求不同社区不同民族存在和所有权的社会语言超多样性动态过程。

少数民族语言景观的可见性受语言政策具体实施效果的影响,是少数民族语言社区的活力和语言技能的象征,直接反映特定环境下语言群体的力量和地位。一方面,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反映了特定语境中少数民族语言受支持或限制的程度,是少数民族语言意识形态建设和谈判的工具。有力和积极的语言政策可以保护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对商业产生先富带后富的涓滴效应。[15]另一方面,语言景观作为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手段,如将少数民族地名包含在标牌中,确保少数民族语言在语言景观中的可见性来影响人们的语言行为。但该可见性多为经济因素,被视为一种异国情调的象征或装饰,该语言频率的增加也并非实际语言行为或语言活力的反映,仅服务于休闲和消费主义。东巴文作为一种濒危文化资源,政府期待通过旅游复兴东巴文景观,但流于形式,成为仅具有象征功能的旅游商业符号,缺乏支撑语言活力的信息功能。[16]

语言景观的呈现与社会经济分层有关,在政治和经济因素基础上探究语言景观构建的经济动因和政策规划,把主导语言和多语价值最大化。[17]奢侈品店标准化的语言标牌服务于上层社会,必需品店的手工制作标牌面向社会低层次人群。近现代少数民族社区的商业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和种族的分离,如华盛顿唐人街汉语商品化,汉语标牌是当地华人社区充满语言活力的直接体现。华人迁出后,为了继续凸显其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特色,当地政府制定了汉语标牌保护政策。

分析不同语种在公共标牌使用上的差异和地位,不同语言族群使用不同的语言景观表征,反映了社会种族文化与种族隔离的状况。少数民族语言往往为可见性而挣扎,但并非忠实语言本身,一方面可能会为少数民族语言开辟新的领域,创造衍生商品化效应,增加新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濒危语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减少至仅有象征功能,可能使该语言在当地、国家和全球语言市场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三)身份认同集体化:社会权势地位的映射

多语社区的符号聚合如何塑造社会环境,是评估和研究语言景观多语言现象和跨语言现象的最佳方式。语言景观是识别身份流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身份,不同背景的人通过语言使用、运用和协商身份,形成新的群体身份。白俄罗斯、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经历了巨大转变,其国家意識形态塑造着语言景观的发展和分层。[18]国家意识形态的决策者与私人景观的设计者之间权力不断地斡旋,语言景观在地方和全球之间扮演了调解者角色,其超多元性、移动性和标准性的全球化倾向明显。[19]

在政治冲突和争议激烈的地区,公共空间语言景观的存在是群体争议的来源之一,一些语言群体比其他语言群体更有机会在公共领域显示,反映了集体身份的认同。从言语社区理论看语言景观的分类标准,进一步证实了“官民不同、内外有别”语言景观分类标准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20]语言景观被视为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种言语行为,店铺以设计者身份按照游客预期放置标牌,展示国家身份以吸引游客,满足其身份认同的需要,创造旅行记忆。随着国际化程度加深,公共空间语言文字指数竞争性凸显,反映了民族、文化、政治和集体国家认同身份的关系。

语言景观研究是多元文化接触中社会权力和地位关系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社会权势层级与语言景观政策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会将自身语言利益最大化。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潜在思想、意识形态、冲突和权力斗争,发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并不总是如实反映于当地环境中的语言景观。城市多语景观作为社会过程中特定语言群体身份所有权的展示,是空间所有权和合法性、政策和意识形态不同权力斗争的结果。

(四)历时共时聚合化:时空的移动和延伸

语言景观兼具静态和动态符号语料集合,是地区景观系统和空间的必然组成元素,是对空间具有标示作用的宝贵语言资源。根据标牌的显示方式和语言的使用方式的变化,分析多语言社会演变的历史痕迹,反映现实社会语言状况。

1.历时研究:记录语言分层的长期变化

语言景观是不断变化的公共空间中出现或陈列的文本,具有历史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文化遗产研究。对不同时段的可见性语言标牌进行历时调查,明晰语言标志分层现象的成因,如华盛顿唐人街语言标牌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上海南京路一百多年间的语言景观历时考察。[21]语言景观的历史与文字的历史一样悠久,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22],以历时方法研究不同时期视觉景观的长期变化及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包括过去的痕迹壁画、硬币、手稿、图片、自己照片中的标牌以及类似考古研究或旅行者回忆录。

2.共时研究:多模态语言资源的高度移动

特定物理位置的多模式符号是不同规模资源高度移动的结果,将空间视为符号化过程中的一个活跃因素。语言景观受多语言主义的语境重构影响,成为蕴涵潜在意义的移动资源。目前互联网虚拟语言景观研究尚少,虚拟环境不断变化交互,语言被重新定位和包装,虚拟语言生活成为新时代话语的传播地。新的传播方式与旧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从大都市到世界边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重塑现有的传播经济。虚拟和真实环境融为一体,线上和线下世界的区别正在变得模糊。

技术革新、全球化、移民、少数民族语言的复兴和旅游业发展,促使人们参与公共空间多语种信息互动,不同语言资源对标牌的顺序重新区域化和语境化。不断变化的视觉和文字,成为目标受众沟通和共享内容的一种有效方式。商家希望人们直接参与到可识别的数字互动中,如线上直播购物,社交媒体上分享公司信息等,以分析公共场所的公众参与行为,提供个性化的实时广告。用手机摄像头扫描获取二维码符号背后的内容及信息,比如网站或视频,很快会为人工智能识别软件所取代,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文本、静止图像和视频。

语言智能高速发展时期,人机共处模式促进全球语言治理。传统的地域性语言田野调查模式转向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在线标牌信息的研究,大量网络平台的在线订阅者,播放多语言的服务视频,其线上影响力远远大于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在线学习和使用活力不高的语言,对保护传统濒危语言资源有重要意义。

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场景非常广泛,真实世界与数字数据的叠加可改变人们对语言景观的感知和体验,路人或潜在的客户可以直接与数字环境进行交互。根据预期用户的主导语言间接和被动地进行语言选择,影响和改变周围的语言环境,如虚拟街景可对所有地方进行虚拟访问以添加旅游信息;VR头盔使用户沉浸在三维的人工世界,谷歌眼镜将环境投射到用户眼中,附加物体信息并自动翻译,为用户提供需要的单语或多语景观版本。

线上线下虚拟语言景观是网络社区中描绘语言共同体的身份标牌,提供文本访问和语言表达的选择,含蓄地引导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隐射集体语言选择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关系。但个人的语言选择和社会行为受周围语言环境影响,无法忠实反映真实的语言生态,应结合语言实际,用语言智能支撑语言景观的创新。

(五)教育环境跨局域化:语言资源的优化配置

语言景观研究对象转向为具有前景的半公共语言空间,如政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医院和学校,反映了符号置放区域人们的语言储备。语言政策影响语言教育,进而塑造着校园语言景观,校园语言景观反作用于语言教育。语言景观研究记录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多语言主义,可评估当地语言政策及其争议,在鼓励居民提高语言学习能力的行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语言服务的有力工具。

教育领域多语标牌的出现与第二或第三语言习得意识相关,语言环境会对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产生影响,教育环境拓展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视野,为语言意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语言景观在二语习得中,作为额外真实语境的语言输入来源的作用,如开展阅读语言景观的项目,采用多语言的读写实践教学策略。公共空间符号语言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地位的认知,影响着人们语言意识和语言行为,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生活的社会政治环境。结合类型学和多模式理论,分析张贴在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标牌组成,了解知识流动过程和科学探究的程序,反映集体意识形态及其传播科学和教育理念的学习目标。[23]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分析学校语言环境的不同符号,描述不同年龄段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景观共同构建语言意识的活动,有助于探析地区语言在丰富民族文化,象征历史痕迹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渠道。

语言景观被应用为多语言学习和解释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教育工具,结合多模态和多语言的各种跨学科理论解释教育机构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文本,可以使人们亲身体验和思考教育环境中的语言实践,了解现实语言生态。

二、语言景观研究热点的取向动因

随着经济和科技要素全球化的流动,语言景观研究热点逐渐转向标牌背后的身份认同、语言政策和权势关系等问题,其动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空差异使语言景观呈多样性的分布。不同地域由于行政区划、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城市语言规划建设与发展速度不同步,城市居民语言生活出现社会分化,各阶层对城市语言的态度和使用状况存在差异,成为族群身份、地位、边界的重要标志。

二是身份认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身份认同和语言使用的关系密切,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对不同层级的语言关系有影响,同时加强了语言群体层级的分类。不同语言地位的差异、语言资源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强弱会导致身份认同的变化。

三是多方互动产生的话语赋权结果。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群不同程度地重塑著语言景观的形态。每个社会成员既是语言的使用者,又是语言的生产者,不同群体成员对不同语言资源的使用和评价存在差异,呈现于语言景观中的可视性和突显性,反映各语言群体占有社会空间资源的程度。

四是语言资源的不平衡发展。语言资源的分化加剧和地位差异的凸显,使少数民族语言在优势语码夹攻之下语言活力偏低,甚至被边缘化,自我认同感偏低,倾向于通过学习优势语码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出现了语言转用的现象。

五是线上和线下公共空间交错的复杂联系。随着全球化深入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数以亿计的个体参与到复杂多模态虚拟空间交际中,语言选择呈现多元化开放和多样非物质性特征。语言景观功能的范围延伸至定制化、移动性和流动性交互式语言空间,与用户的语言库、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联系起来,产生不同的符号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三、语言景观研究热点取向的影响及意义

全球化以及城市化的纵深发展,语言景观概念、术语逐渐规范化,跨学科理论研究视角丰富多元,使研究热点转向全球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经济语言学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拓宽跨学科研究视角。语言景观是分析特定调查地点所蕴含的宏观和微观、长期和短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话语聚合的描述性工具。民族语言活力、语言资源全球化、语言身份认同和二语习得等问题的研究,丰富了语言景观的分析框架,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推动了语言景观发展。

其次,展现多维的语言现实。根据不同环境和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转向关注全球化、城市进程中语言发展与语言景观共历时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考察开放多元的非典型实体和虚拟社交空间的多语使用状况。语言智能对语言景观支撑服务能力的提高,使语言呈现的物质载体和形式也日益多元化。拓宽语言景观研究对象,超越实体标志,扩展到公共空间的语言文本、图像、物体、时空位置,包括半公共空间实验室、涂鸦以及人类自身,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等人文地理过程的理解。

再次,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语言景观研究反映地区对国家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对语言政策的制定有积极的反馈作用,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现实依据,提高语言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协调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语言问题,促进集体身份认同。

语言景观的演变影响人们对城市的集体记忆,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在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保证语言景观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协调发展,才能发挥语言服务于社会的整合实效,构建和谐的语言景观生态。

结 语

随着社会公共空间中语言作用的不断变化,语言景观研究对其他领域理论兼收并蓄的能力使其蓬勃发展。语言景观热点问题为传统语言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要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体系,重点关注历时和共时聚合、实体和虚拟空间交互、身份认同和权势差异等宏观视角以及不同场域表征的微观视角,加深对城市语言使用者和社会多语现象的多维动态性理解,有助于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全球治理过程中我国语言服务研究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参考文献:

[1]孙利.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153-156.

[2]Landry,R.,Bourhis,R.Y.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16(1):23-49.

[3]Biró,E.More Than a Facebook Share: Exploring Virtual Linguistic Landscape[J].Acta Universitatis Sapientiae,Philologica,2018,10(2):181-192.

[4]吴剑锋,章近勇.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2(6):50-56.

[5]孔珍.国际语言景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2):192-200.

[6]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 1-7.

[7]徐茗.国外语言景观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J].语言战略研究,2017,(2):57-64.

[8]夏娜,夏百川.国内外语言景观研究与展望[J].现代语文,2018,(3):66-70.

[9]闵杰,侯建波.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国内外语言研究比较[J].语言产业研究,2021,(3):161-172.

[10]张杰.语言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4-7(2).

[11]Gorter,Durk.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as a New Approach to Multilingual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 1-6.

[12]孙莲花,王思美.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的日文语言景观为例[J].教学实践研究,2017,(4):226-227.

[13]赵守辉,张东波.语言规划的国际化趋势: 一个语言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J].外国语,2012,(4):2-11.

[14]Backhaus,P.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Linguistic Landscaping: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In E.Shohamy &D.Gorter(Eds.),Lingui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London: Routledge,2009:157-172.

[15]Cenoz,J.,Gorter,D.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1): 67-80.

[16]徐紅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102-110.

[17]尚国文.语言景观的语言经济学分析——以新马泰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6,(4):83-91.

[18]Sloboda,M., Szabó-Gilinger, E., Vigers, D. &           ,L. Carrying Out a Language Policy Change: Advocacy Coalitions and the Management of Linguistic Landscape[J].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10,(11): 95-113.

[19]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20]张媛媛.从言语社区理论看语言景观的分类标准[J].语言战略研究,2017,(2):43-49.

[21]彭国跃.上海南京路上语言景观的百年变迁:历史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J].语言变异,2015,(1):52-68.

[22]Coulmas,F. Lingustic Landscaping and the Seed of the Public Sphere[C]// E. Shohamy & D. Gorter(eds.). Lingustic Landscape: Expanding the Scenery. New York: Routledge,2009:253-269.

[23]Hanauer,D. Labratory Identity: a Linguistic Landscape Analysis of Personalized Space within a Microbiology Laboratory[J].Crticial Inquiry in Language Studies,2010,7(2):152-172.

(责任编辑 黄胜江)

猜你喜欢

语言景观研究热点
语言政策对语言景观的影响研究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中国电子档案袋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以城市形象提升为导向的石家庄语言景观翻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