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晋六朝皖地诗考述

2021-02-16陆路

江淮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诗歌

陆路

摘要:皖地处于“吴头楚尾”,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沿淮地区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区域,早在汉代就有淮南王文学集团,沿江区域则是六朝皖地诗的主要创作地。现可知汉晋六朝时期约有40余位诗人(包括无名氏)在皖地留下近90首诗歌。对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系统考述,可为该时期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的研究提供基础。因皖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该研究还有助于深入探讨六朝荆杨政治文化交流等问题。

关键词:汉晋;六朝;皖地;诗歌;文学地理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6-0170-010

今安徽省以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为界,分为淮北、江淮、徽州三大地理区域,相应产生三大文化区。淮北属于中原文化区,安徽地名来自安庆府与徽州府,分别属于江淮、徽州文化区,故皖文化区主要就是指今安徽一带的江淮与皖南文化区。本文所说的皖地就主要包括指今安徽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晋代的丹阳郡的西部、宣城郡、庐江郡、淮南郡(这些地区属皖地江淮文化区)以及新安郡的西部(属皖地徽州文化区)。(1)汉晋六朝时期除新安郡的西部外,其余为皖地诗歌的主要创作地。皖地处于“吴头楚尾”,东临江东文化区,西接荆楚文化区,北承中原文化区,南近江州文化区,是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早在汉代,寿春一带就因淮南王刘安招宾客著书而一度成为学术文化兴盛地,也是皖地较早的诗歌创作地,六朝时沿淮一带作为边境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亦时有诗人在此留下诗篇。沿江地区作为连接吴楚的大动脉,则是六朝皖地诗歌最主要的创作地。唐先田、陈友冰主编《安徽文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研究先秦至当代的安徽文学,主要介绍原籍在今安徽政区的作家的文学活动,也涉及部分曾在安徽活动的著名作家,限于体例,未能专门研究作于皖地的诗歌。本文拟以郡为纲,按时间顺序,系统考索汉晋六朝皖地诗歌的创作状况(诗歌系地研究遵循属地原则,作于某地的诗歌即为该地诗歌),亦可为汉晋六朝皖地文学、文学地理研究等提供基础。

一、汉晋六朝皖地诗考

(一)丹阳尹西部

丹阳尹的西部属于皖地的江淮文化区,大致包括西晋丹阳郡西部的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丹阳镇)、于湖(今安徽当涂县南)、芜湖(今安徽芜湖市)等县,约相当于今安徽省辖马鞍山市、芜湖市的长江以南地区(不包括繁昌县、南陵县等)。

1.晋。袁宏《咏史》二首,《晋书》卷九二《文苑传·袁宏》:“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1]2391袁临汝郎即临汝令袁勗子袁宏,为临汝郎袁勖子。可知袁宏《咏史》作于牛渚一带的江面上,牛渚在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江边。谢尚于晋穆帝永和元年至升平元年为豫州刺史五年,永和元年豫州镇历阳(今安徽和县),永和二年移镇芜湖(今安徽芜湖),永和四年进屯寿春(今安徽寿县)。[2]3475永和四年八月谢尚为安西将军(《晋书》卷八《穆帝纪》)[1]194。历阳在江北,与牛渚隔江相望,芜湖在江南临近牛渚,则袁宏在牛渚一带作《咏史》为谢尚所闻,约在永和四年春夏(八月前)。

顾恺之《拜桓宣武墓》,《舆地纪胜》卷一八:“桓温墓,《寰宇记》云:‘桓玄父墓,今谓之司马陵。’桓温女冢。《寰宇记》:‘在当涂县南,齐宜都王铿为南豫州刺史,镇姑孰,于时人发桓温女冢,得金巾箱,织金蔑为奁器,又有金蚕银蠒等物甚多,铿自往修复,纎毫无犯。”[3]889桓温墓在今安徽当涂青山上。《晋书》卷九二《顾恺之传》:“顾恺之,字长康……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甚见亲昵。温薨后,恺之拜温墓,赋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或问之曰:‘卿凭重桓公乃尔,哭状其可见乎?’答曰:‘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1]2404桓温卒于宁康元年(373),《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宁康元年三月,温有疾,停建康十四日,甲午,还姑孰。秋七月己亥,南郡宣武公桓温薨……温以世子熙才弱,使冲领其众。于是桓秘与熙弟谋共杀冲,冲密知之,不敢入。俄顷,温薨,冲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秘遂被废弃,熙、济俱徙长沙。诏葬温依汉霍光及安平献王故事。冲称温遗命,以少子玄为嗣,时方五岁,袭封南郡公。”[4]3262桓温正是卒于当涂,此为桓温常年镇守之地,故葬于是,其子继续镇守该地。顾恺之为桓温司马,故桓温安葬后拜谒其陵。是诗至早作于宁康元年秋拜谒桓温陵时。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南州,即姑孰。九井,即九井山,在姑孰。《文选》卷二二该诗李善注:“《水经注》曰:淮南郡于湖县南,所谓姑孰,即南州矣。庾仲雍《江图》曰:姑孰至直渎十里,东通丹阳湖,南有铜山,一名九井山,山有九井,井与江通。”[5]1361《晋书》卷五五《刘毅传》:“初,桓玄于南州起斋,悉画盘龙于其上,号为盘龙斋。”[1]2207《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江南道四》:“九井山,在(当涂)县南一十里。殷仲文九日从桓温登九井赋诗,即此山也。”[6]684《资治通鉴》卷一一二《晋纪》:“元兴元年夏四月,太尉玄出屯姑孰,辞录尚书事,诏许之;而大政皆就咨焉,小事则决于尚书令桓谦及卞范之……元兴二年九月,侍中殷仲文、散常侍卞范之劝大将军玄早受禅,阴撰九锡文及册命……丙子册命玄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楚王,加九锡,楚国置丞相以下官。”[4]3543,3552殷仲文为桓玄姐夫,随桓玄镇姑孰。诗云:“景气多明远,风物自凄紧。夹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5]1362此诗约元兴元年(402)或二年秋作于姑孰(今安徽当涂)。庾阐《登楚山》,《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白纻山,在(当涂)县东五里。本名楚山,桓温领妓游山奏乐,好为白纻歌,因改为白纻山。”[7]2082《资治通鉴》卷二三《晋纪二十三》:“兴宁三年春正月,大司马温移镇姑孰。二月乙未,以其弟右将军豁监荆州、扬州之义城、雍州之京兆诸军事,领荆州刺史;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并假节。”[4]3197则桓温在姑孰携妓游楚山奏白纻歌至早在兴宁三年(365),而据曹道衡先生考证庾阐卒于永和(345—355)中[8]203,即便卒于永和十二年(355),也远在桓温镇姑孰前,故庾阐之时,当涂此山正名为楚山。诗云:“拂驾升西岭,寓目临浚波。想望七德耀,詠此九功歌。龙驷释阳林,朝服集三河。回首盼宇宙,一无济邦家。”[9]123姑孰为建康的门户,一直是东晋南朝的军事重地,在此想到建功立业的抱负是非常自然的。今湖北南漳县一带的荆山又名楚山,《水经注》卷四十:“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东条山也。卞和得玉璞于是山,楚王不理怀璧哭于其下,后使玉人理之,所谓和氏之玉焉。”[10]955此山因为和氏璧的典故而成为最有名的楚山。该地属于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但终庾阐一生未到过这一带,故诗中楚山非此荆山明矣。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2.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作》《还都道中》三首,此二题四诗为元嘉十七年(440)冬随临川王自江州赴南兖州(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岗上)途中还都作[11]51,《文选》卷二七鲍照《还都道中作》李善注:“《集》曰:‘上浔阳,还都道中作。’都,谓扬州也。”该诗云:“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5]1713《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南陵戍,在今太平府繁昌县西南。”[12]171则是诗当作于繁昌(今安徽繁昌县东北)至建康间的江面上。《鲍氏集》卷五该诗题作“浔阳还都道中”、《古诗纪》卷六十一作“上浔阳还都道中作”,结合《文选》李善注所引鲍照集注释可知,皆是把小注中说明创作背景的文字混入了诗题中。《还都道中》其一云:“孤兽啼夜侣,离鸿噪霜群。”[13]379冬天之风遒劲,季节正与鲍照随临川王义庆离开江州时节相符。鲍照《遇铜山掘黄金》,铜山即九井山,在姑孰。诗云:“蹀蹀寒叶离,灇灇秋水积。松色随野深,月露依草白。”[13]397写冬景。从建康到江州或荆州,及从那些地方回建康都会经过姑孰,鲍照两次到荆州都会经过此地,第一次由建康到荆州入临川王义庆幕,在元嘉九年(432)夏,第二次到荆州是随临海王子顼,在大明六年(462)七月,皆与诗中描述的冬景不符。元嘉十七年冬十月随临川王义庆自江州返回建康,正与该诗描述景象相符,且自寻阳回建康必然经过姑孰,故此诗作于此时。

3.南朝梁。何逊《慈姥矶》,慈姥矶在今安徽当涂西北。此诗大约天监九年(510)随建安王伟至江州过慈姥矶时作。吴均《咏慈姥矶石上松》,天监九年六月随萧伟到江州(治寻阳,今江西九江)。天监十二年九月吴均随萧伟回建康,该诗约作于是年自江州回建康途中经过慈姥矶时。吴均在梁武帝时并不得志,诗云:“赖我有贞心,终凌细草辈。”[14]687越是不得志越是要表现自己的坚贞,故借松咏之。

萧纲《泛舟横大江》、王台卿《奉和泛江》,萧纲诗云:“沧波白日晖,游子出王畿。旁望重山转,前观远帆稀。广水浮云吹,江风引夜衣。旅雁同洲宿,寒凫夹浦飞。行客谁多兴,当念早旋归。”[15]953和诗云:“春江下白帝,画舸向黄牛。锦缆回沙碛,兰桡避荻洲。湿花随水泛,空巢逐树流。建平船柹下,荆门战舰浮。岸社多乔木,山城足迥楼。日落江风静,龙吟迥上游。”[15]772和诗《艺文类聚》卷八引(牛、洲、流、楼四韵)题为王台卿作,而《初学记》卷六、《文苑英华》卷一六二以为庾信作,赵以武指出,诗中所写为前往江陵的江景,而萧纲天监十三年为荆州刺史时,只有两岁,不可能作诗。故和诗约为王台卿作。[16]156《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南平王》:“(南平王伟)世子恪字敬则,弘雅有风则,姿容端丽。位雍州刺史。年少未闲庶务,委之群下,百姓每通一辞,数处输钱,方得闻彻。宾客有江仲举、蔡薳、王台卿、庾仲容四人,俱被接遇,并有蓄积。故人间歌曰:‘江千万,蔡五百,王新车,庾大宅。’遂达武帝。帝接之曰:‘主人愦愦不如客。’寻以庐陵王代为刺史。”[17]1292《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十三年春正月壬戌,以丹阳尹晋安王纲为荆州刺史……十四年二月辛丑,以新除中抚将军始兴王憺为荆州刺史。五月丁巳,以荆州刺史晋安王纲为江州刺史……十七年二月癸巳,镇北将军、雍州刺史安成王秀薨。”[18]55,58《梁书》卷三《武帝纪下》:“普通三年正月己未,以宣毅将军庐陵王续为雍州刺史。”[18]65《梁书》卷四《简文帝纪》:“天监十四年,徙为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十七年,征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戍军事,寻复为宣惠将军、丹阳尹,加侍中。”[18]103庐陵王续是代南平王世子恪为雍州刺史,则可推知天监十七年二月安成王去世后,接替其为雍州刺史的是萧恪,直至普通三年萧续代萧恪为雍州刺史。天监十三年春至十四年五月萧纲为荆州刺史,大约此期间王台卿随萧纲在荆州,萧纲任江州刺史,王台卿当亦随往。天监十七年隨萧纲回建康,此后随萧恪前往雍州,普通二年萧恪被召回,王台卿亦随之回建康,前往南徐州重入萧纲幕府,普通三年与萧纲唱和,有《奉和往虎窟山寺》等。王台卿与萧纲早有渊源,并作诗唱和,故后来随萧恪回建康后,会再入萧纲幕府,赵以武之说正合理,今从之。据萧纲诗“沧波白日晖,游子出王畿。旁望重山转,前观远帆稀”,则是时刚离开建康,此地长江两岸多崇山,而今芜湖鸠江区大桥镇与马鞍山和县白桥镇间长江两岸的东梁山、西梁山(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即指此)正与萧纲诗中描写的地理位置和景象相合,萧纲原诗及王台卿和诗约即天监十三年春离开建康不久,途经东西梁山一带的江面所作。王僧孺《至牛渚忆魏少英》,魏少英,即东汉桓帝时期的贤士魏朗。据《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魏朗》,魏朗曾为尚书,因遭党锢之祸,免归家,后窦武等诛,朗以党被急征,行至牛渚,自杀。著书数篇,号《魏子》。[19]2201《梁书》卷二九《王僧孺传》:“起为安西安成王参军,累迁镇右始兴王中记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普通三年,卒,时年五十八。”[18]467《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十三年春正月丙寅,以翊右将军安成王秀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18]54是诗即作于天监十三年春随安成王秀前往郢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途经牛渚(在马鞍山采石镇),想起贤士魏少英在此自杀,感怀而作。

庾肩吾《游甑山》,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一八:“甑山,在当涂县东三十里,上有尨窟。遇岁旱人多焚此窟以起尨,往往得雨。”[3]876《梁书》卷四九《庾肩吾传》:“初为晋安王国常侍,仍迁王宣惠府行参军,自是每王徙镇,肩吾常随府。历王府中郎,云麾参军,并兼记室参军。”[18]690《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十三年春正月壬戌,以丹阳尹晋安王纲为荆州刺史。”[18]54此诗大约天监十三年随萧纲到荆州途中经甑山作。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云:“江派资贤牧,宗英出建旟。不劳王布鼓,无赖露田车。弼政非责实,求名已课虚。长卿病犹在,修龄疾未祛。讵知亭长肉,宁挂府丞鱼。不能未能止,内讼惭诸已。黾勉从王事,纚舟出淮涘。朋故远追寻,暝宿清江阴。明旦一分手,翻飞各异林。归舟随岸曲,犹闻歌棹音。行者日超远,谁见别离心。夕次冽洲岸,明登慈姥岑。水流多回复,余归良未寻。江关寒事早,夜露伤秋草。心缕姑苏台,目送邯郸道。葭苇日苍苍,亲知慎早凉。”[15]1247淮涘指秦淮河,江指长江,自秦淮出长江正是离开建康溯江西上的路线。天监十五年秋,陆倕前往荆州任晋安王纲长史、寻阳太守离开建康,以此诗赠前来送行者。《艺文类聚》卷二一录是诗题作“赠京邑僚友”,结合《文苑英华》诗题中的“别后”,则该诗是作于离开建康后,离开建康后来到南豫州即今安徽江面上,故该诗约作于此处。萧绎《泛芜湖》,芜湖,古湖名,在今安徽芜湖市东。诗云:“桂潭连菊岸”[9]169,当作于夏秋之际。普通七年(526)十月萧绎自丹阳尹出为荆州刺史,大同五年(539)九月自荆州回建康,大约在回建康途中曾游芜湖作是诗。

(二)宣城郡

宣城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分汉以来扬州之丹阳郡而置,为原丹阳郡的中部地区。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皖南沿江一带,即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西南部(繁昌区、南陵县等)、铜陵市的长江以南地区、池州市大部分(不包括东至县以西地区)等。宣城诗歌主要作于宛陵一带。

1.晋。无名氏《为陶汪歌》,据《陶氏家传》,东晋咸康中陶汪为宣城内史,广开学舍,教化百姓,民作七言歌颂之。[9]119

2.南朝宋。袁淑《登宣城郡》,《宋书》卷七十《袁淑传》:“卫军临川王义庆雅好文章,请为咨议参军。顷之,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以母忧去职。服阕,为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六年,迁尚书吏部郎。”[20]1835《宋书》卷五《文帝纪》:“元嘉十六年夏四月丁巳,平西将军临川王义庆为卫将军、江州刺史……十七年冬十月戊午,以司空、南兖州刺史江夏王义恭为司徒、录尚书事。戊寅,卫将军临川王义庆以本号为南兖州刺史……二十一年二月己丑,司徒、录尚书事江夏王义恭进位太尉,领司徒。甲午,以广陵王诞为南兖州刺史。”[20]85,87,91,则袁淑元嘉十六年为卫军临川王义庆咨议参军,十七年随义庆回建康,为司徒江夏王义恭僚属,大约元嘉二十一年,义恭进位太尉,袁淑出为宣城太守,是诗大约元嘉二十一年(444)作于宣城。

3.南朝齐。谢朓《始之宣城郡》,谢朓大约建武二年(495)夏出为宣城太守,是诗作于此时。[21]458谢朓《郡内登望》:“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王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岩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5]1971到宣城已经一段时间了,深秋登高远眺。《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扬州》:“(宣城太守)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20]1035广阳县治今安徽青阳县广阳镇。陵阳子明得仙之山,因以名陵阳山。春谷泉在春谷县,治今安徽繁昌县西北。该诗描写了宣城郡内的秋景,约作于建武二年(495)秋。谢朓《敬亭山》,《文选》卷二七该诗李善注引《宣城郡图经》:“敬亭山,宣城县北十里。”[5]1716据该诗中所写秋景及仕隐的矛盾心理,大约建武二年秋作于宣城。谢朓《落日怅望》“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21]230,《赛敬亭山庙喜雨》“登秋虽未献,望岁伫年祥”[21]236,约建武二年秋作于宣城,谢朓《祀敬亭山庙》约亦同期作。

谢朓《冬日晚郡事隙》,据谢朓《将游湘水寻句溪》“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波”。则建武三年秋冬之交谢朓已经离开宣城。谢朓《游山》《高斋视事》中之“山水郡”“大国”皆指宣城郡[21]234,281,二诗亦写冬景。以上三诗约建武二年冬作于宣城。谢朓《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郡指宣城郡。《文选》卷三十吕向注:吕僧珍,齐王法曹也。《梁书》卷十一《吕僧珍传》:“齐随王子隆出为荆州刺史,齐武以僧珍为子隆防合,从之镇……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高祖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18]211永明九年春,谢朓为随郡王文学从之到荆州,而吕僧珍亦从随郡王在荆州,可知二人曾为同僚。《南齐书》卷六《明帝纪》:“建武二年春正月辛未,索虏寇司、豫、徐、梁四州……秋七月壬申,以冠军将军梁王为司州刺史。”[22]86陳庆元已指出齐王为梁王之误,是时萧衍未拜梁王,乃史家追书。[23]200约建武三年春作于宣城。谢朓《赋贫民田》:“中岁历三台,旬月典帮政……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21]242“典邦政”正指谢朓为宣城太守,诗中写春耕景象,当作于建武三年春。

谢朓《秋竹曲》、朱孝廉《白雪曲》、檀约《阳春曲》、江奂《渌水曲》、陶功曹《采菱曲》,谢朓与朱孝廉等以乐府唱和,谢朓集中,檀约题为秀才,江奂题为朝请,二人事迹未详,仅因《隋书·经籍志》著录齐中书郎《江奂集》九卷,而知江曾为中书郎。朱孝廉、陶功曹,事迹未详。谢朓集云“同赋杂曲名”,并指出谢朓“时为宣城守”[21]173-178,则作于建武二年夏至三年在宣城太守任上。檀、江、陶、朱或为谢朓宣城太守的僚佐,故可以与谢朓在宣城唱和。

谢朓《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江兵曹,闻人倓、曹融南皆以为江兵曹指江泌,檀主簿指檀超。朱孝廉当即作《白雪曲》者。诗云:“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21]247上国指都城建康。建武三年春谢朓在宣城送江兵曹等回建康而作是诗。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春秀良已雕,秋场庶能筑。”[5]1981春秋时吴国都城有馆娃宫,此处代指南齐都城建康,西晋石崇在河阳有别业,此处约指故乡。谢朓第一次离开建康是永明九年春随随王子隆到荆州,第二次离开建康是建武二年夏前往宣城任太守,直至建武三年冬前往湘州。据上引诗句可知该诗建武二年或三年秋在宣城遥和。八公山在今安徽寿县。诗中根据王著作诗中的描述,想象八公山之景。王著作,名与事迹未详,《八公山》已佚。谢朓《后斋迥望》诗云:“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21]230是诗约建武二年或三年夏秋之际作于宣城。谢朓《侍筵西堂落日望乡》《新治北窗和何从事》,第一首为联句诗。西堂在宣城。参与连句者有:太守谢朓、纪功曹晏、曹丞、何从事,后三人为谢朓僚佐,事迹未详,写深秋景象。第二首为和何从事之作,何从事原诗已佚。二诗建武二年夏至三年秋作于宣城。

谢朓《纪功曹中园》《往敬亭路中》《祀敬亭山春雨》《闲坐》,四诗皆为连句。纪功曹即参与西堂联句的谢朓僚佐纪晏,他大约是宣城当地人,中园是他的庭院。该诗谢朓、何从事、吴郎一同联句。《往敬亭路中》为谢朓、何从事、陈郎一同联句。《祀敬亭山春雨》为谢朓、齐举郎、何从事一同联句。《闲坐》为谢朓、纪功曹、何从事、陈郎一同联句。四诗皆称谢朓为府君,前三诗皆写春景,约建武三年春作于宣城。第四首写夏景,建武三年夏作于宣城。

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沈尚书即沈约。郡,即宣城郡。诗云:“夏李沈朱实,秋藕折轻丝。”[5]1639沈约任五兵尚书当在建武三年秋。所以谢朓该诗作于建武三年夏秋之际,因为建武二年秋虽然亦在宣城,但此时沈约任东阳太守,并不是尚书。沈约在建康作《和谢宣城》以答。谢朓《将游湘水寻句溪》:“既从陵阳钓,挂鳞骖亦螭。方寻桂水源,谒帝苍山垂……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21]250句溪在宣城,陵阳山在今安徽青阳广阳镇。桂水源,指桂阳县,治今湖南郴州。谒帝苍山垂指到衡山祭祀南岳神。当时谢朓还未离开宣城,这是想象湘州的人文景点。谢朓《临溪送别》《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溪即句溪,二诗约作于建武三年(496)秋离开宣城前往湘州时。《还途临渚》为何从事、吴郎之联句,谢朓遥和之。据吴郎之句“伤此物运移,惆怅望还律”,则亦作于秋季,感叹又将临近岁暮了。谢朓联句云:“白水田外明,孤顶松上出。即趣佳可淹,淹留非下秩。”[21]411大约谢朓急着赶往湘州,未能同何、吴联句,离开宣城不久,遥和何、吴之联句。[16]95

4.南朝梁。刘孝仪、刘孝威皆作有《帆渡吉阳洲》,《读书方舆纪要》卷二七:“吉阳矶,(东至)县北三十里江滨。”[12]1345《(嘉慶)东至县志》卷一:“吉阳矶之下有吉阳洲。”[24]吉阳洲,位于今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梁书》卷四一《刘孝仪传》:“晋安王纲出镇襄阳,引为安北功曹史,以母忧去职。王立为皇太子,孝仪服阕,仍补洗马,迁中舍人……(孝威)初为安北晋安王法曹,转主簿,以母忧去职。服阕,除太子洗马。”[18]594《梁书》卷四《简文帝纪》:“(普通)四年,徙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18]103《梁书》卷三《武帝纪下》:“(普通)五年春正月辛卯,平西将军、雍州刺史晋安王纲进号安北将军……中大通三年秋七月乙亥,立晋安王纲为皇太子。”[18]67,75服丧期为27个月,则孝仪兄弟去职约在中大通元年(529)二月,普通四年(523)至中大通元年二月孝仪兄弟在晋安王雍州刺史府。二人回建康途中经过吉阳洲各作一诗。

刘孝绰《夕逗繁昌浦》《月半夜泊鹊尾》,《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百二十:“泥浦港,在繁昌县西北三十五里,与月子港、横山港三港合流入江,曰三港口。刘孝绰诗有繁昌浦即此。”[25]刘孝绰一生中天监九年随安成王秀到荆州,十二年春回建康。天监十三年随郢州刺史安成王秀到郢州,十四年春回建康。普通八年(大通元年527)任荆州刺史湘东王绎咨议到荆州。大同元年(535)任荆州刺史湘东王绎咨议参军到荆州,二年回建康。这几次都会经过繁昌浦及鹊头、鹊尾渚,至于二诗作于哪一年则未详。

(三)庐江郡

庐江郡源自秦之九江郡。秦得楚淮南之地置九江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江西省大部(不包括今省辖九江市西部、宜春市、萍乡市等)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分九江郡江南地区立庐江郡,治番阳(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东北)[26]40,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大部及江西大部(除九江市西部、宜春市、萍乡市等)。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元狩二年,汉武帝分庐江郡东部归丹阳郡,西部归豫章郡,至此江南不复有庐江郡。分九江郡西部为六安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以其南部诸县并衡山郡东部(即今长江以北、巢湖大别山一线以南地区)置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西南)。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汉章帝元和二年(85)以庐江郡置六安国,汉和帝章和二年(88)六安国除为庐江郡,此后庐江郡未有变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芜湖以西的皖北沿江一带及皖西大别山区,即今安徽省辖芜湖市和铜陵市的长江以北地区、合肥市的巢湖以南地区、安庆市、六安市东部,以及河南省辖信阳市的固始县、商城县等。现可知庐江诗歌较早作于东晋时,庐江诗歌主要创作地在沿江一带。

1.汉。《陈留耆旧传》曰:“爰珍除六令。吏人讼息。教诲其子弟。歌之曰:‘我有田畴,爰父殖置。我有子弟,爰父教诲。’”[27]2139六县(治今安徽六安市),东汉时改称六安县(治今安徽六安市东北)[26]377,990,此处称六县,则当作于西汉时。(2)

2.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庚子为隆安四年(400),是时陶渊明在荆州刺史桓玄幕府,因公至建康,诗云:“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可知在回荆州治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途中,计划经寻阳省亲,在到寻阳前,阻风于规林(在今安徽宿松县境内),作是诗。[28]198

3.南朝梁。何逊《至大雷联句》,大雷在今安徽望江县,何逊天监九年(510)六月随建安王伟前往江州,经过大雷时作此诗。大约在此遇到刘孺、桓季珪(当为垣季珪)联句作诗,刘孺为何经过大雷,未详。《梁书》卷二二《始兴王憺传》:“天监九年春,迁都督益宁南梁南北秦沙六州诸军事、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开立学校,劝课就业,遣子映亲受经焉,由是多向方者。时魏袭巴南,西围南安,南安太守垣季珪坚壁固守,憺遣军救之,魏人退走,所收器械甚众。”[18]355南安郡治南安县(今四川剑阁县)。《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九年春正月乙亥,以尚书令、行太子少傅沈约为左光禄大夫,行少傅如故,右光禄大夫王莹为尚书令,行中抚将军建安王伟领护军将军,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始兴王憺为镇西将军、益州刺史,太常卿王亮为中书监。丙子,以轻车将军晋安王纲为南兖州刺史。”[18]49大约垣季珪为始兴王憺司马,天监九月春未随憺前往益州,是年六月前往益州任南安郡太守,在大雷遇到何逊、刘孺一同联句。何逊《临别联句》,诗云:“君望长安城,予悲独不见。”(《六朝诗集·何水部集》卷二)[29]约作于《至大雷联句》之后。大约何逊前往寻阳,刘孺回建康。何逊《道中赠桓(垣)季珪》:“晨缆虽同解,晚洲阻洪入。犹如征鸟飞,差池不可及。”(《六朝诗集·何水部集》卷二)[29]可见二人一同出发,而目的地不同。大约过大雷后刘孺继续往东回建康,何逊与垣季珪继续西上,何至寻阳,垣至益州,在大雷至寻阳的江上何逊作该诗。

(四)淮南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以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置淮南国,封英布为淮南王,不久英布即投汉,都六县(今安徽六安市)。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反,汉高祖率军破之,国除。以英布故地封长子刘长为淮南王,治寿春(今安徽淮南市寿县)。汉文帝七年,淮南王国除,入汉为九江、庐江、豫章、衡山四郡。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封刘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仅领九江一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之大部。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谋反,国除为九江郡。元狩二年,汉武帝分庐江郡东部归丹阳郡,西部归豫章郡,至此江南不复有庐江郡。分九江郡西部为六安国(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以其南部诸县并衡山郡东部(即今长江以北、巢湖大别山一线以南地区)置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合肥市庐江县西南)。则九江郡只剩淮河以南、巢湖以北地区,此九江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辖淮南市淮河沿线以南地区(即不包括北部之潘集区)、蚌埠市淮河沿线(即蚌埠市区、怀远县等)、合肥市大部(即不包括庐江县)、滁州市大部(不包括明光市、天长市)、马鞍山市的江北地区(和县、含山县等)等,此后辖境变化不大。曹魏时改九江郡为淮南国。西晋时称淮南郡,仍治寿春。现可知淮南郡诗歌始于西晋,主要作于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

1.汉。无名氏《淮南王歌》,《汉书》卷四四《淮南王传》:“(孝文六年)乃不食而死。县传者不敢发车封。至雍,雍令发之,以死闻……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上闻之曰:‘昔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为我贪淮南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如诸侯仪。”[30]2143则淮南王刘长卒于雍县,亦葬于是。刘长为文帝弟,故云兄弟二人。大约是淮南民思王而作是歌,因此孝文帝封城阳王王淮南故地。刘安《八公操》,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刘安封淮南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谋反自杀。诗中所述是刘安在淮南求仙学道生活的显现,则是诗约为淮南王期间作于壽春,具体时间未详。

2.晋。陆机《赠顾交趾公真》、顾秘《答陆机》,《唐钞文选集注汇存》:“顾尚,字公真,初曾同事太子,令出为交趾太守,故赠之也。”[31]289《文选》卷二四《赠顾交趾公真》李善注:“《晋百官名》云:交州剌史顾秘,字公真。”诗云:“发迹翼藩后,改授抚南裔。”李善注:“藩后,吴王也。《顾氏谱》曰:秘为吴王郎中令。南裔,谓交趾。”[5]1535则顾秘与陆机同为太子属官,后又同为吴王郎中令,陆机元康四年秋至元康六年(294—296)冬为吴王郎中令,吴王镇淮南郡治寿春(治今安徽寿县西南),此期间顾秘出为交趾太守,陆机在寿春作此诗赠别,顾秘作诗答之。[32]79陆云《答吴王上将顾处微》,陆云元康六年冬接替陆机为吴王郎中令,而元康八年秋冬之际陆云入为尚书郎[32]84,故是诗大约此期间作于吴王治所寿春(治今安徽寿县),顾处微赠陆云诗已佚。无名氏《历阳歌》,《晋书》卷二八《五行志》:“庾楷镇历阳,百姓歌曰:‘重罗黎,重罗黎,使君南上无还时。’后楷南奔桓玄,为玄所诛。”[1]848庾楷太元十五年(390)至隆安二年(398)为豫州刺史,镇历阳[2]3461-3462,此歌大约此期间作于历阳(今安徽和县)。

3.南朝宋。谢庄《从驾顿上(丘)》,并没有顿上一地,约为顿丘之误。医学书局本严可均《全三国文》之《曹瞒传》中“(曹操)迁为顿丘令”,“丘”避孔子讳作“  ”[35],极易讹为“上”。顿丘本在今河南清丰县。此地已接近今河北省,谢庄不可能有机会到此地。此处之顿丘指侨置顿丘县,属于徐州新昌郡,治今安徽滁州市。《宋书》卷六《孝武帝纪》:“大明五年九月丁卯,行幸琅邪郡,囚系悉原遣。”[20]128琅琊郡属于徐州,治费县(今山东费县)。大明五年(461)九月孝武帝幸徐州,从建康出发到徐州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必然会经过顿丘(今安徽滁州),《宋书》卷八五《谢庄传》:“大明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20]2176则谢庄大明五年正在建康,诗云:“中权临楚路,前茅望吴云。冀马依风蹀,边箫当夜闻。”[9]1066将要前往的彭城正是楚地,这一带已临近当时刘宋边境,故此诗乃大明五年九月从孝武帝至徐州经过顿丘时所作。

4.南朝齐。吴均《初至寿春作》《登寿阳八公山》《寿阳还与亲故别》,《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永元二年500)二月乙丑,裴叔业病死,兄子植以寿春降虏。”[22]99《梁书》卷三《武帝纪》:“普通七年(526)十一月辛巳,夏侯亶、胡龙牙、元树、曹世宗等众军克寿阳城。丁亥,以寿阳置豫州,合肥改为南豫州。”[18]70 500至526年寿春属于北魏,而吴均卒于普通元年(520),则吴均作于寿阳一带的诗当作于500年之前。林家骊认为建武三年(496)吴均沿淮河以南一线游历过寿阳、北兖州等地。[33]260《宋书》卷三五《州郡志》:“兖州刺史。宋末失淮北,侨立兖州,寄治淮阴。”[20]1060而北豫州寄治寿春。吴均游历的北兖州、北豫州地区在淮河以南。八公山在寿县。《登寿阳八公山》云:“远涧自倾注,曲石溆戋戋。含珠岸恒翠,怀玉浪多圆。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15]754《水经注》卷三二《肥水》:“肥水西径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径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流注于肥水。”[10]750吴均描写的大约就是八公山上见到的北溪等水流。据所写景致,吴均初到寿春约在建武三年夏,前二诗作于此时。《寿阳还与亲故别》云:“露繁秋色慢,气怆蟪声煎”[15]1454,则吴均离开寿阳约在是年秋。《梁书·吴均传》未言吴均游历北兖州、北豫州,这些诗歌可补史之缺。

5.南朝梁。《梁书》卷二《武帝纪中》:“天监四年冬十月丙午,北伐,以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临川王宏都督北讨诸军事,尚书右仆射柳惔为副……五年五月辛未,太子左卫率张惠绍克魏宿预城(今江苏宿迁东南)。乙亥,临川王宏前军克梁城(今安徽淮南市东南淮河南岸)。辛巳,豫州刺史韦睿克合肥城(今安徽合肥市)。丁亥,庐江太守裴邃克羊石城(今安徽霍邱县东南);庚寅,又克霍丘城(今安徽霍邱县)。”[18]42-43梁城、寿阳、霍丘等淮河沿岸地区即是北伐的前线,大约吴均亦随军,吴均大约此期间作有《战城南》三首、《入关》、《从军行》、《胡无人行》、《边城将》四首、《咏怀》二首(又题作《九江咏怀》,秦置九江郡治寿春)等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33]270

无名氏《北军歌》,《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临川王宏》:“(天监)四年,武帝诏宏都督诸军侵魏。宏以帝之介弟,所领皆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军次洛口(今安徽淮南市东北青洛河与高塘湖北入淮河口),前军克梁城。宏部分乖方,多违朝制,诸将欲乘胜深入,宏闻魏援近,畏懦不敢进,召诸将欲议旋师。吕僧珍曰:‘知难而退,不亦善乎。’宏曰:‘我亦以为然。’……北军歌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武。’武谓韦睿也。”[17]1275萧吕指想要退兵的萧宏、吕僧珍。北魏军之歌约即天监五年作于淮河对岸。无名氏《夏侯歌》,普通七年至大同四年谯郡夏侯亶、夏侯夔兄弟先后为豫州(治寿阳)和南豫州(治合肥)刺史,皆有善政,故乡民作诗“我之有州,频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赞之。(《梁书》卷二八《夏侯亶传》)[18]419,421

二、汉晋六朝皖地诗的特点

现可知汉晋六朝皖地诗约87首,现存约84首。丹阳尹西部18首(现存),宣城郡37首(现存36首),庐江郡6首(现存),淮南郡26首(现存24首)。汉代3首(现存),晋代13首(现存12首),南朝宋7首(现存),南朝齐35首(现存33首),南朝梁29首(现存)。有主名的作者约39人(存诗两首及以上者标出诗歌数,名下有下划线者其皖地诗已佚):刘安、陆机、陆云、顾秘、顾处微、袁宏、顾恺之、殷仲文、庾闡、陶渊明(2)、谢庄、袁淑、鲍照(5)、谢朓(26)、江泌、檀超、朱孝廉、纪晏、曹丞、何从事、吴郎、陈郎、齐举郎、檀约、江奂、陶功曹、王著作、吴均(16)、何逊(4)、刘孺、垣季珪、萧纲、王台卿、王僧孺、陆倕、庾肩吾、萧绎、刘孝绰(2)、刘孝仪、刘孝威等。还有无名氏6首。

丹阳郡开发较早,又是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其西部属于皖地的江淮文化区,建康的门户,早在东晋时期已有诗歌,此地的诗歌主要是在建康的门户姑孰,姑孰的九井山、楚山、甑山等是重要的游览地,亦是重要的诗歌创作地。仅今当涂、马鞍山、芜湖一带就有诗歌14首,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中“景气”四句,描写九井山秋景,虽然诗中尚有一些理语,但已开对玄言诗风转变的端倪。鲍照《还都道中作》:“鳞鳞夕云起,猎猎晓风遒。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倏悲坐还合,俄思甚兼秋。”[5]1713鲍照《还都道中》其一:“急流腾飞沫,回风起江濆。孤兽啼夜侣,离鸿噪霜群。”其二:“风急讯湾浦,装高偃樯舳。夕听江上波,远极千里目。寒律惊穷蹊,爽气起乔木。隐隐日没岫,瑟瑟风发谷。鸟还暮林喧,潮上水结洑。夜分霜下凄,悲端出遥陆。”其三:“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霮■冥寓岫,蒙昧江上雾。时凉籁争吹,流洊浪奔趣。”[13]379-384是较早描绘皖江宏阔之景的诗作,亦以秋景萧瑟衬诗人内心之凄凉。

宣城郡是皖地留存诗歌最多的郡,早在东晋时就有民众颂扬太守陶汪所作七言歌。刘宋时袁淑任宣城太守,是现可知较早在宣城作诗的文士,该诗四句似乎是残句,此四句未描写宣城之景,全诗是否有描写已无从知晓。六朝宣城诗最主要是谢朓任太守期间创作的,现存诗26首,其中十二句以上的长篇约17首,其中押仄声韵者达11首,可见谢朓宣城诗中犹以五古为多。谢朓宣城诗所描绘的主要是皖南丘陵地带的风貌。谢朓之后,宣城诗歌归于沉寂,说明南朝时期宣城本土诗歌创作尚不繁荣。

谢朓宣城诗还体现一定的文体观。如,同样是写景游览之作,谢朓《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5]1716上半部分以十四句铺陈描写敬亭山风光,下半部分八句抒情,表达虽为官同时亦能寄情山水。此类诗还有《宣城郡内登望》。又如《游山》也是前景后情的模式,全诗三十句,铺叙描绘山景达二十句。而描写相对小一些的景物则更多使用新体,如《后斋回望》:“高轩瞰四野,临牖眺襟带。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巩洛常眷然,摇心似县旆。”[21]230

除了皖南丘陵地带外,皖江作为来往吴楚地区的必经路,亦是皖地诗歌的重要表现内容,如果说鲍照的诗歌更多以五古表现皖江的萧瑟,那么刘孝绰等的皖江诗则以新体诗描绘皖江的恬静以及江上人家的生活,如刘孝仪《帆渡吉阳洲》:“扬帆乘浪华,噪鼓扬风力。近树倏而遐,遥山俄已逼。”刘孝威《帆渡吉阳洲》:“江潮凌晚急,钲鼓候晨催。幸息榜人唱,聊望高帆开。联村倏忽尽,循汀俄顷回。疑是傍洲退,似觉前山来。”[9]488刘孝绰《夕逗繁昌浦》:“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15]784

庐江郡诗歌主要创作于今皖地江北沿江一带。现存诗有一些写及这一带皖江的阴云和急流,如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28]201何逊《至大雷联句》:“闵闵风烟动,萧萧江雨声。(何逊)密云穷浦暗,飞电远洲明。(刘孺)”(《六朝诗集·何水部集》卷二)[29]

淮南郡是皖地较早开发的地区,此地早期為道家文化传播地,沿淮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带是其政治文化中心,早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就在此作诗,其《八公操》以骚体表达道家思想。西晋元康间陆机、陆云先后为吴王郎中令,在寿春作诗。南朝时沿淮一带是边境地区,南齐末,吴均曾游历至寿春一带,吴均对八公山有较详细描述,又作《八公山赋》铺陈八公山之高峻。天监四年十月梁临川王萧宏北伐,吴均随军,寿春正是北伐前线,吴均第二次来到寿春,寿春的政治军事地位、战争场面以及寿春山水的高峻,感染了吴均而写出多首以战场实际体验为基础的边塞诗歌,可以说是寿春一带成就了吴均诗歌的清拔有古气。

三、结 语

综上所述,皖江沿岸、皖南丘陵一带、沿淮地区是汉晋六朝皖地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区域,该时期皖地本土诗歌创作尚不发达,皖江流域因其是往来上游与建康的必经之地,而诗歌创作较多。位于皖江流域和丘陵地带交汇处的宣城郡,因谢朓任太守而一度诗歌创作繁荣,谢朓在宣城与曹丞、何从事、吴郎、陈郎、齐举郎等僚属联句,这些僚属有可能是宣城本地人,当有一定诗才,但其名皆失传,当非知名诗人。谢朓去任后诗歌创作就归于沉寂。淮南郡是皖地最早开发的地区,六朝时期又是边境前线,此地在边塞诗史上具有很重要意义,是六朝真正边塞诗的产生地之一。但亦无可知的本土诗人。皖地淮南郡、庐江郡开发最早,早在汉代就有诗歌,到了东晋南朝文化中心南移,丹阳郡西部和宣城郡成为皖地诗歌创作的兴盛地(淮南郡因南齐和梁初吴均两次至此作诗,而诗歌数一度提高,但不能改变此地在南朝逐渐下降的文化地位),诗歌创作中心的变迁与皖地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大致吻合。总体上汉晋六朝在皖地作诗的皖地本土诗人不多,与皖地在六朝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地位不甚合。唐代皖地本土诗人约49位:淮南道14人即滁州1人、寿州5人、庐州7人、舒州1人,江南东道歙州9人,江南西道26人即宣州13人、池州13人。[34]唐代皖地诗兴盛地仍在原六朝的丹阳尹西部宣城郡一带(即宣州、池州),皖南新安江一带的歙州文化有所发展,而诗歌创作有所进步。总体上唐代皖地诗人虽较汉晋六朝有一定增加,但在唐代诗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仍较小,且在皖地作诗的著名诗人中本土文士仍不多,这与皖地在唐代的经济文化地位仍不甚合。

注释:

(1)汉代时江南地区开发尚有限,州郡包括范围太广,南朝时期州郡设置泛滥,而晋代江南已有所开发,一些过大的郡已分为若干郡,州郡范围渐趋合理,又不像南朝那么泛滥,故本文政区以西晋政区为纲。本文历史地理政区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现行政区划据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版。

(2)《玉台新咏》所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序言以为焦仲卿为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但此诗大约经过晋至南朝人的敷衍润色。《艺文类聚》卷三三所录为该诗比较接近原始状态的文本(参见章培恒《关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艺文类聚》卷三三该文本但云“后汉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遣,时人伤之,作诗曰”[9]653,并未提及焦仲卿为皖地人,所以该诗难以简单归入皖地诗,该诗创作地只能姑且存疑。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M]//二十五史补编.上海:开明书店.1937.

[3]王象之.舆地纪胜[M].李勇先,点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萧统,编.李善,等,注.俞绍初,等,点校.新校订六家注文选[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7]乐史,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丁福林.鲍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鲍照.鲍照集校注[M].丁福林,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16]赵以武.唱和诗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1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9]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1]谢朓.谢宣城集校注[M].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3]陈庆元.谢朓诗歌系年[J]//文史(2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193-206.

[24李兆洛,等.(嘉庆)东至县志[M].清嘉庆刻本.

[25]潘锡恩.嘉庆重修一统志[M]//四部丛刊续编(第21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

[26]周振鹤,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7]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8]陶渊明.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M].龚斌,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9]佚名.六朝诗集[M]//续修四库全书(15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1]佚名.唐钞文选集注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2]刘运好.二陆年谱[M]//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二).西安:世界图书西安出版公司,2014.

[33]吴均.吴均集校注[M].林家骊,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4]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6-157,160,162.

[35]严可均,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G].北京:中华书局,1958:1455.

(责任编辑 黄胜江)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