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与着力点

2021-02-16胡媛媛易华勇王岩

江淮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着力点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胡媛媛 易华勇 王岩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当下表现形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文化自信、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关键作用,具体表现在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共识、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文化话语权。立足于巩固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将一元主导与尊重多元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包容并蓄与批判超越相结合、多维解读与恪守边界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构建大众化的话语体系、增强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引领作用和积极拓展我国价值观对外传播渠道。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6-0068-00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意识形态工作实践可以看出,文化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然而,建党百年之际,西方的一些政客和媒体仍然假借“人权、自由”等名义,围绕涉港、涉疆议题肆意捏造和传播“种族灭绝”“强迫劳动”“强制节育”等谎言,对中国的内政横加干涉,企图向中国进行价值观输出、制造思想混乱。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始终存在,这启示当下仍然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尤其是在国际舆论场中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有效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强化思想共识。基于巩固文化建设成就、引导社会思潮发展、主导社会价值建构、提升中国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继续深入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基本原则和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通过创造、表达、运用和传播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引导和支配话语客体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权力和能力,植根于现实世界,表现为现实的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赖于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价值观的话语影响力,一方面,有利于在国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巩固文化自信的思想共识和价值共识;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价值观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提升我国的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一)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然是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需要刚性的制度规范,也需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潜移默化地激发人们情感层面的共鸣,在情感驱动下强化理性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反映了人们心中最深沉而笃定的精神寄托,表征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

虽然马克思主义曾遭受国际社會的极大质疑,直到如今关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失灵论”等种种论调仍然存在,但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到个体层面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坚定信念和强烈信心,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现实行为和理想追求。曾经,马克思主义确实存在被标签化、空泛化和边缘化的状况。例如,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羞于在人前说自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的理论经济学教育中存在“重西薄马”的状况,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具有普遍真理性,这些错误的言论和做法直接误导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价值意蕴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重要使命,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通过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话语方式的创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得以澄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议得以化解,民众在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内在驱动下能够自觉抵御错误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侵蚀。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将会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持续彰显,民众在接受价值观的精神熏陶中体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和现实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知将会持续加深。

(二)有利于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愿景的价值表达,它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向,是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同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价值共识是人类共同形成的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构成了主体建立价值自信与价值认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价值共识的地位,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牵引夯实群众基础,巩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共识。

葛兰西将包含了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意识形态比作“水泥”,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并营造有利于政治统治的舆论环境的这种功能比喻为“团结统一的水泥作用”。作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同样发挥着团结统一、汇聚合力的作用。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占领舆论宣传阵地、化解舆论冲突、消解舆论噪音,实现对社会舆论价值导向的有效调控,在全社会确立共同的价值规范,并不断增强这种价值规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支配力与影响力,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另一方面,在全社会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利用共同的价值追求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在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下,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遵循价值规范、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阐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使社会成员认识自己的价值诉求与社会整体价值目标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在价值共识和思想共识的引领下团结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三)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文化话语权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所代表的不仅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也彰显着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文化通过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然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源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重视价值观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文化软实力直接决定了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文化话语权。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其所属文化的魅力将会得到更为全面的展现,文化的影响力自然也会增强,在面对未来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时亦能构筑坚实的安全防线。

美国之所以具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其不断输出话语权。约瑟夫·奈曾指出,当一个国家推行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责任感相联的关系,该国如愿以偿的可能性就得以増强。[3]美国正是通过价值观输出来增进资本主义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21世纪初期发生在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颜色革命”正是受到美国的蛊惑;深受国人追捧的“好莱坞大片”惯于宣扬美国的平等、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增强了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这也印证了通过价值观输出增强文化影响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策略是具有实效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价值资源和话语资源,从话语权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的话语内容层面来看,话语内容的创新必然要汲取和借鉴文化当中的话语资源,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自然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彰显。“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概言之,由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奠基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时成为国际舆论场中获得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来源。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功能、特征及其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据当前国情,针对文化建设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长期目标厘定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虽然这些原则不是具体的方法或程序,但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能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

(一)一元主导与尊重多元相结合

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如何平衡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基本要求,这就意味着在价值观领域首先要持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和话语主导权,同时积极整合多元话语,引领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其产生、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价值观领域的主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的。特别是面对一些事关价值选择的重大原则性和理论性问题时,要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引领作用,巩固其在价值观领域的主导权。当然,一元主导原则绝不意味着无差别、无理性的否定,主导的目的是为了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尊重多元是指反对一切价值观话语霸权,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方式尊重差异性的价值观念和人们对多元价值观念的选择权。在一个健康有序、文明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既能够自由追求和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也要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这样才能在建构自身价值观系统时坚持正确的方向。社会价值观发展方向需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但是也不可脱离多样性,如果一味排斥和压制其他价值观话语的传播,那么主导性更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反而会使社会价值建构丧失活力。

因此,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以宽容贵和的态度对待各种非核心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包容当今时代最先进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观话语。当然,尊重多元原则绝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容忍和退让,而是坚决反对一切话语霸权,坚决抵制一切错误价值观。必须强调的是,尊重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尊重的底线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没有构成危害。

(二)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5]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面向中国文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擅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话语 “富矿”,关键在于处理好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坚持继承传统的要义在于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历史厚重感,主要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8]。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传统”并不局限于古代的优秀文化资源,还应该包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社会制度、时代条件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难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糟粕性的封建思想残余。如果全盘机械地坚持“继承传统”原则,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概念和表述作为话语内容,不仅会降低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品质,削弱民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会给西方“普世价值”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曲解和压制提供契机。因而还要强调创新发展,对于陈旧的思想、观念及其话语表述要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话语表述习惯,从而增强话语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推动主体在汲取有益话语资源的同时学习其中的思想精华,从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6];另一方面,重点转换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体现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观话语资源,创造更多既具有传统文化意蕴又与当前社会现实相契合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同时及时筛选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话语内容和表述方式,防止核心价值观话语僵化。

(三)包容并蓄与批判超越相结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势必会加速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难免遭遇价值冲突,这就要求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兼顾开放性、包容性。通过汲取人类文明中的有益话语资源,推进我国核心价值观话语与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共通与融合,这是中国价值面向国际社会,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力的必要之举。包容并蓄意味着批判性借鉴外来文化中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话语资源,借鉴西方国家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有益经验。必须注意的是對于裹挟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话语要坚决予以批驳和剔除。国外一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起步较早,在弘扬本国核心价值观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方案与措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例如,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颁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以五项内容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并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共同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将共同价值观精神融入国家的法律、政策和规划当中,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全面推进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严格掌控媒体的运行方向来加强对共同价值观的宣传,从而使得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全方位的传播。这些经验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发展要求,在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互动中提升话语影响力。

西方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建立在个人主义价值基础上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范畴”[7],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通行的核心价值观。西方大国利用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制定国际标准的契机,主动设置话语议题,掌握制定国际标准、评判国际事务的话语权,而西方媒体更是擅长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以“造谣运动”占据话语霸权地位。坚持批判超越原则,就是要批判西方一些国家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背后的险恶用心,揭露其意识形态扩张的实质,超越话语主体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思维逻辑,既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民族特色,又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四)追求理想与关切现实相结合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表明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知礼节知荣辱”的精神生活,在满足了物质的基本需求之后,人格独立、精神自由和价值丰满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这就要求社会价值建构能够满足人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激励人们突破对物质的片面追求,为实现更远大的人生理想而积极探索和进取。追求理想实质上是人们超越现实、突破自我,对更真、更善、更美人生和世界的自觉追求,与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紧密相连。换言之,它的旨趣在于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对前进道路的探索。核心价值观虽是一种反映现实的价值观念,但现实世界以及人类精神需求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它在诉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必须心怀崇高的理想夙愿。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在马克思看来,追求利益成为支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动因。对利益的功利性诉求虽然揭示了社会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但是它往往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只是根据当下的情形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容易造成人类精神道德的沦丧和社会情感的消亡。“人类精神状态并不简单地依附于物质财富的高度发达,腰缠万贯的富翁依然会有精神无法依托的虚无感。”[9]科学技术的发达、物质财富的丰饶始终代替不了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人类行为不能止步于实然世界的功利追求,还应该赋予目标追求以更为崇高的内涵和意义,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会进一步产生追求价值理想、自我实现和人性完善的高层次精神需求,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基本法则。正是在此意义上,主张坚持关切现实原则就是要寓崇高的理想追求于世俗的物质生活之中,关注世俗平民、世俗生活,表达人文关怀,体现对于人生自然快乐的基本诉求。

追求理想与关切现实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实现现实主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的整合,把现实主义所追求的物质资料的丰盈、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理想主义所追求的个性的解放、人性的完善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有机结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追求理想与关切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将实然性的价值标准与应然性的价值目标相统一,矫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泛滥,以此真正发挥其调和利益矛盾、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避免出现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金钱为唯一目标的畸型发展,同时又不会因为脱离现实的经济基础而变成“空中楼阁”。

(五)多维解读与恪守边界相结合

在多元文化格局中,不同主体所享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机会并不均衡。为了有效化解各主体间的话语冲突与矛盾,我国坚持主张“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以平等交流、协商对话的方式推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恪守平等的话语表达权利和明确的话语表达边界,反对话语主体间的干涉和压制。多维解读原则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换言之,通过汲取中国文化中优秀的话语资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多维解读,坚持在碰撞、交融中不断扬弃、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完善注入活力与动力。

客观而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加强学理性研究,回应价值观领域的理论热点问题,以深刻、彻底的理论阐释增强人们认同和践行的自觉性。所谓恪守边界主要指的就是保持学术论域中的价值边界、话语边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具有一定学术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人民性是必备属性,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要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话语中得到充分彰显。同时,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秉承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旨归。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思维逻辑出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应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才能拓展学理深度和理论厚度,使其成为具备理论性、学术性以及现实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为巩固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意识形态的现实存在及其实际影响,形式上提醒人们不可能离开现实世界而神游在虚幻的迷思之中,实质上则引导人们如何进行思想建构并实际参与人们的思想建构。”[10]无论是面对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的威胁,还是国内文化多元和价值观多元的挑战,都需要继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价值建构的主导。因而,必须进一步立足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和新目标,把握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通过提升话语影响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强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

首先,坚持 “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反映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摒弃“话语霸权”的话语主体中心主义思想,尊重其他话语主体的合法地位,并以实现本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价值旨歸,同时高度关切全人类共同福祉,而不是排斥、挤压和损害其他话语主体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在将价值目标的应然追求转化为现实实践的过程中增进认同、巩固共识。

其次,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客观统一的价值标准解决人民群众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冲突,以英雄模范的榜样示范引领人们的价值追求,不断弘扬时代新风,巩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德”和“立言”的有效性,关键在于积极回应最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价值诉求。

再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选择要注重区分对象的层次性,找准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与民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点。关键在于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以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朴实的语言来诠释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反映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追求,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提供有效的价值指导,从而凝聚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充分发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

(二)构建大众化话语体系,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使之既能立足于实践不断发展创新,又能成为指导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价值导向与行为标准。构建大众化话语体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话语易于被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更多的民众所掌握和运用,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将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构建大众化话语体系不是对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外在包装,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基石,以大众化、通俗化、具象化的话语内容体系,以现实性、时代性、鲜活性的话语表达体系,以灵活性、广泛性、交互性的话语传播体系为核心而构成的科学整体。一方面,尊重人民言说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利,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体现民族性,结合民众心理诉求体现人文性,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先进性。尤其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各项制度建设当中,不仅把人民群众当作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主体,更是价值惠及的主体,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12]。另一方面,要促进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深度融合,推动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以及文本话语向群众日常生活话语的转换。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人民群众熟知的俗语、谚语、网络流行语以及人民群众所惯用、喜欢用的话语符号来解释理论,将偏重说理的理论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以人民群众的个人体验和感受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话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性到感性、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形象、由单一到具体,才能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语表达,进而博得普通群众的关注,并被更多人所掌握和运用。

(三)引领网络空间治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长期执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中国的网络用户规模已达到10.11亿,网络普及率达到71.6%。网络已经全面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13]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的重要性,更明确了构建我国核心价值观网络话语权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由畸形“饭圈”、网络暴力、网络恶搞等引发的文化乱象映射出互联网空间道德伦理软约束的缺位。作为一种具有引导性、约束性的价值准则,在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仅能够有助于化解网络空间的价值观冲突和价值困境,抵制和清扫网络文化垃圾,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能疏导网民的负面情绪,培育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对于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生态环境治理,遏制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的传播,整顿网络文化乱象,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结合网络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信息审查和信息筛选的力度、范围以及方式,实现政府监管与网络舆论的良性互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其次,创造有益于培养公众审美情趣、提升公众审美能力、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不断支持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不仅要体现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要彰显其思想性和政治性。以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等媒体平台来拓展文化产品在网络上的传播范围。

再次,明确网络媒体平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责任,运用法治思维引导网络空间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一支网络宣传工作队伍,以传递真实的信息为前提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回应价值问题、化解价值困惑,提升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度。积极培养弘扬主旋律的网络意见领袖,以榜样的力量感召民众。最后,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性、交互性、立体化等特征,建立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同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监管和引导,建立网络安全体系,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四)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

国际舆论场是国家间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建构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体系对国际问题的解释力、影响力,在国际舆论场的较量中掌握话语主动权,这些都需要通过中国的价值观在国际上发挥价值评价的功能,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之间的区别,批判西方话语霸权的根本立场和理论实质,在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文化交流互鉴,积极打造多主体多渠道、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外宣格局。

在一个由“实力政治”所支配的世界,话语权归根结底建立在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基础之上。因此,首先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以强盛的综合国力助力话语软实力的提升。毫不动摇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防,坚持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生幸福,筑牢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其次,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达65个,利用其所搭建的平台来传播中国价值观话语,需要贴近世界发展的现实、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沿途各国民众的语言习惯,以共同需求为内容,打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语汇。为了促进沟通与交流,最为关键的是用他们惯用的语言、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熟悉的事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通中外,以形象生动的语汇对外传达中国愿景,不断增进各方的话语共同点和利益交汇点。再次,借助于以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为主的文化机构与组织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一方面,积极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的文化机构和组织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文化机构和组织中相关教员、工作人员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深入了解所在地区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华文化、中国价值用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言说方式和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最后,利用举办或参与国际会议的契机积极传播中国价值观。重要的国际会议往往能够聚焦全球媒体的目光,成为各国宣传本国价值观、树立国家形象、加深国际交往的战略平台。因此,要主动介入和设置话语议题,以中国的价值观话语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和维护国际现有秩序,用鲜活生动的价值事实、熠熠生辉的中国方案和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153.

[3]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1.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01).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5-10.

[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02).

[7]陈延斌,周斌.国外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 136-14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9]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1.

[10]孙辉,陈立新.误解与澄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27-3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12]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N].新华社,2016-12-31.

[13]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光明日报,2014-2-28(01).

(责任编辑 焦德武)

猜你喜欢

着力点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