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逻辑进路

2021-02-16李祥兴王顺

江淮论坛 2021年6期

李祥兴 王顺

摘要:我国国家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提升话语的叙说质量,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也存在现实难题,其症结在于高质量的话语转换不足、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尚未打破、话语投送能力不够等。要推动话语创新,促使国家制度优势及时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从聚焦内容实现转化、积极促成话语赋权、优化话语转化机制等几个方面着力。

关键词:国家制度优势;话语优势;话语转化;话语格局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1)06-0062-006

我国国家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制度范畴、制度逻辑、制度优势、制度认同、制度自信、制度发展,以及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但是,集中探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成果则不多见。有鉴于此,探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价值意蕴、面临的问题、路径优化等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价值意蕴

制度是定国安邦之根本。我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投资目的地,且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根本在于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不但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而且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经济呈正增长的实体。若能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提升话语叙说质量、扩大话语影响力。

1.破除西方的话语霸权。“话语权的核心是权力关系,具体表现为设置话语议题、赋予话语意义、制定相关规则的权力。”[1]253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有助于从议题设置、意义赋予、规则制定等几个方面破除话语霸权。

首先,增强设置话语议题能力。毋庸讳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占据优势。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西方的话语,相应地也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一定的优势。基于世界舆论场的话语霸权,西方国家预设话语议题,向全世界推销反映其制度的范畴、规范、价值等话语,影响世界舆论场,进一步强化、维系其在世界上霸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话语殖民,西方国家通过话语殖民剥夺了其他国家的话语权,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有效合法的伸张。若能将我国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增强话语议题设置能力,扩大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话语霸权与话语垄断。

其次,赋予中国话语世界意义。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建构国家制度话语权,可以向全世界呈现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和魅力,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借鉴。邓小平指出:“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2]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而且可以赋予中国话语的世界意义。赋予中国话语世界意义,可以改变西方话语独霸世界舆论场的局面,进而更好地为发展中国家代言,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失声、失语的被动局面。

再次,消解西方话语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担心其中心地位被取而代之,利用话语霸权对中国进行造谣、歪曲、中伤,甚至发动舆论攻击,遮蔽、抹黑、唱衰中国,企图混淆视听,干扰中国发展。于是,“中国威胁论”“中国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形形色色的歪曲言论粉墨登场。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国家制度的内涵、特点、优势,表达中国的基本立场、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更加客观地向世界呈现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本真的中国,以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误解、误判,乃至傲慢和偏见,从而消解西方话语带来的负面影响。

2.提升话语的叙说质量。“一定话语內容的存在是话语权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话语质量好坏影响着话语权力。”[3]95这表明,话语叙说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话语内容的科学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也取决于话语呈现形式的亲和力和大众化程度。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可以从话语内容、话语体验、话语自信等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增强话语内容的说服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国家制度话语是国家制度的文本呈现形式,国家制度是国家制度话语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话语质量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话语内容。如果能将一种作为客观存在的具有最大政治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话语,可以充实话语的内容,增强话语的可信度,进而提升话语的质量和影响力。我国国家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经过长期实践并不断修正错误而探索出来的符合国情的制度。它不是抽象笼统的,而是具体丰富的,是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充分挖掘这些制度中蕴含的优势,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话语,可以提升制度话语的科学性、解释力和说服力。

其次,提升话语体验的实效。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好的形式可以较好地呈现内容。因此,选择适当的话语呈现形式,可以较好地表达和呈现国家制度优势。事实上,国家制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存在,往往是以“宏大叙事”的形式呈现的,与当下话语叙事向“微”场域转化的趋势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宏大叙事”往往难以触及普通民众的话语神经,难有深刻的话语体验。将国家制度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可以提高普通民众话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制度优势的认同,进而自觉把思想和力量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

再次,破除西方话语崇拜。在对外开放与交流的过程中,一些人片面强调与西方话语接轨,“简单搬用西方概念、范畴和理论”来裁剪中国活生生的现实,甚至“盲目认同西方理论、崇拜西方话语权威、自愿捐献学术话语权”[1]260。西方话语崇拜现象,表面上看是缺乏话语自信,根源在于对西方制度的盲目崇拜,看不到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所在。如果能将国家制度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可以纠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片面强调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接轨的认识偏差,跳出西方话语的窠臼,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做到主动全面系统发声,破除对西方话语的路径依赖。

3.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4]169,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大小,除了与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紧密相关外,还要靠话语权等软实力的提升。

首先,提供优势话语文本。尽管我国国家制度优势不言自明,但在一个全媒体时代,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优势话语文本,并给予适当的宣传仍有必要。因为舆论的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就会有其他人占领,如果不主动出击,主动宣传自己、介绍自己,我们的声音就会被弱化,影响力就会式微。然而,现实情况是,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的利益攫取,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害怕中国的崛起,于是,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媒介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覆盖面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妖魔化、污名化我国国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正面宣传的努力,弱化了我国国家制度话语的影响力,导致那些对中国了解不多、知之不深的国家和民众深受蒙蔽,引发对我国国家制度的误读、误解和误判,反对中国发展,甚至抵制中国的一些国际项目。那么,在对外宣传中如何占领舆论的制高点?“现代管理学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仅要做,而且要让人知道做了什么”[5]209。这就是说,我们要及时地将国家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以国家制度的比较优势赢得话语的比较优势。

其次,增强话语传播自觉。话语自觉源自话语自信,因为“只有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锐意的创新,才能在话语权构建进程中保持定力与韧性”[3]93。这就是说,增强话语自信,可以提升话语传播的底气和自觉。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媒体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全局思维和战略思维还不够,还不能完全站在提升国家制度话语权的制高点上来审视和加强自身建设。在推进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尚存在目标不明、定位不准,甚至满足于“做了”和“做过”,盲目追求量的简单增长,缺少针对受众群体实际需求、接受习惯的深入调研,缺少对宣传目标、方式方法的深入思考,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规模缩减,影响力下降”[5]39的现象。

二、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问题症结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将国家制度优势及时转化为话语优势,重点要将我国国家制度“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讲出去、讲清楚、讲明白。然而,要进一步把国家制度优势及时转化为话语优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高质量话语转换不足。话语质量决定话语优势。在国家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转换的过程中,高质量的话语转换明显不足,“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明显不相称。[4]175

一是中国风味不浓。话语语境影响着话语风味。国家制度话语的语境不仅是理解国家制度话语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其特质形成的根源所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目标不清、站位不高、自信不够,陷入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方面片面强调文化交流和输出,在对外宣传中文艺表演和传统习俗占了大量比重,有时甚至出现了为表演而表演的现象,特别是后期出境演出质量良莠不齐,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过于强调与西方接轨,缺乏话语自信,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简单搬用、套用西方话语及理论去解读中国生动实践的现象。这种脱离中国话语实践而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由于缺乏中国表达、中国修辞和中国语意,不仅难以彰显中国的话语特色,凸显中国风味,而且缺乏魅力,影响受众对其的理解和接受。

二是不够接地气。话语质量还与话语的亲和力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如果话语的亲和力越强,受众就越易于接受,越是愿意去深入了解。“讲理论要接地气”[5]100,在国家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转换过程中,由于担心叙说的理论高度不够、内容不全,不能充分展示出国家制度的优势,所以形成的制度話语往往描述的是宏大叙事,而不是从人们工作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来切入和展开,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让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及,不易理解和接受。此外,部分话语特别是专业话语缺少必要的转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晦涩难懂的情形,群众看不懂、不理解,不想听、不愿听。

三是互通性不足。话语体系要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前提和基础是获得话语共识,而这种共识很大程度上源自话语的互通性。在国家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转换的过程中,能否立足中国话语基础,构建起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判断和新表述,将直接影响话语的互通性。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受众的习惯和特点的不同,阐释国家制度优势的话语与世界话语之间的有效互通不足,中国话语还没有成为国外受众读懂中国的标识,更没有较好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道”,导致中国制度话语影响力不够大。

第二,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自恃强大的综合国力,大肆对外实施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推行话语霸凌主义,致使全球话语整体呈现西强东弱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制度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面临西方话语垄断。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仍然由西方主导,相应地在制度话语体系中,西方话语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出现了西方国家垄断制度话语的概念、内容、形式、标准的局面。西方国家凭借话语垄断,向全球推销其价值观念,将价值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植入发展中国家的话语体系之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5]199就是集中的体现,其结果是严重削弱了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公信力、影响力。

二是遭遇西方话语陷阱。受西方话语垄断惯性影响,尤其是最初在引进西方话语时对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不够,以致出现了许多简单地搬用西方的话语来观察、分析、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问题,导致中国话语往往遭遇西方话语的预设陷阱。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搬用西方话语,不仅不能准确地阐释中国的生动实践,反而会丧失话语主动权,甚至可能把优点说成缺点,深深陷入西方预设的话语陷阱。因此,“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6]。

三是话语认同度不够。话语认同源于制度认同。我国国家制度作为一种“新生”制度,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即便是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补”,西方发达国家对此也并不否认。当前,我们对国家制度优势阐释的还远远不够,制度优势话语与国家发展的需要还不匹配。一方面,由于阐释技巧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知晓率和认同度还不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斗争是必然的、长期的。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媒介总是习惯戴着过滤镜和有色眼镜报道中国。由于西方媒体长期对我国国家制度存在偏见,致使西方民众对我国国家制度的认知存在错位,进而影响对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认同。由于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度不够,使得我国国家制度话语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5]100。

第三,话语投送能力亟待加强。尽管我国媒介的投送能力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投送范围、话语质量等方面与西方媒介相比仍不占优势,还存在着短板和弱项。

一是媒体融合度不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兴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受众所处的时空环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接受习惯和信息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媒介和终端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尽管我国媒体为迎接这种挑战,作了种种准备和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很多还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做简单嫁接”,“没有实现融合”[5]46。从整体而言,还是不同种类媒体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不是深度融合,没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没有做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二是西方媒体主导国际舆论。依靠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发达的媒体终端,西方媒介的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还远远高于中国媒体,主导着国际舆论格局。相比之下,“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5]39,“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他塑’而非‘自塑’”[5]21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媒体还不忘时时妖魔化、污名化我国国家制度,误导一些不明真相的受众,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正面宣传的努力。

三是国际化一流媒体不多。尽管通过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等种种努力,中国媒体开始更多地走出去,开设的点更多,覆盖面也更广,但国际化程度整体上还不高,国际一流的旗舰媒体建设还相对滞后,数量严重不足。如果能够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旗舰媒体,则能连点成线,扩线成面,极大提高传播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流媒体还没有真正站在抢占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上来审视和加强自身的投送能力建设,致使中国好声音发不出,好故事听不到、传不开。

三、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路径优化

要推动话语创新,将国家制度优势及时转化为话语优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聚焦内容实现转化、积极促成话语赋权、优化话语转化机制为重点。

1.聚焦内容实现转化。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7]这表明,要推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必须聚焦国家制度本身。

一是要呈现话语事实。我国国家制度之所以具有优势,不仅因为这一制度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因为这个制度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符合中国国情,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是构建话语优势的最大保障和最足的底气。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就是要系统全面地把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良好的发展势头用话语事实呈现出来,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用话语事实呈现出来,就是要把我们党的执政,我们的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用话语事实呈现出来,力求做到可看可感可触,使人产生共鸣。用大量的事实说服人,为优势话语创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做到正确归因。要推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要紧扣构建话语优势是为宣传阐释国家制度优势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阐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开展制度归因。要基于话语事实,用普遍的、通俗的、易于接受的概念层层进行阐释,对国家制度在实践中彰显的优势进行精准分析和正确归因。要在总结自身经验、发掘其他领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善于创造、借鉴,运用新概念、新表述、新提法,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阐释的新话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变。

三是要善于构建话语体系。我国国家制度是一个体系,既要根据受众需求特点分领域宣传阐释,也要注重不同领域间的相互联系,把优势完整地呈现出来。要基于国家制度优势的事实,梳理国家制度话语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关于国家制度优势的理論话语,构建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话语体系。在国家制度优势向话语优势转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概念的提炼、判断的形成,还是推理的演绎,无不要聚焦国家制度优势本身,否则国家制度话语优势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因为“内容永远是根本”,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5]46。

2.创新载体促成转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东升西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体量”和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基础性建设和有针对性地投入,西方媒体“独大”的格局在逐步消解。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力争做到从成功“破冰”到全面“破题”。

一是要善用传播媒介。要做好对不同种类媒体的统筹运用,既要根据其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所长,也要“心往一处想”,形成工作合力,做到相得益彰。要找准和用好人们关注的话题和兴趣点,在继续强化传统交流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创新交流沟通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5]202等多种传播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国家制度的优势,提升宣传的水平和效果。

二是要精于表达。要在主动适应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实现引领,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5]213,把我国国家制度优势宣传好、阐释好、表达好,让世界人民知晓、理解、接受我国国家制度优势的存在事实,达到对我国国家制度的认识、认可和认同。

三是要巧用新媒体。宣传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宣传的重点就在哪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重点和依托,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宣传阐释的同时,尤其要善于发挥新兴媒介的作用,在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方面下足功夫,多制作和推出高质量的图片、海报、Vlog、微视频等融媒体产品,灵活生动地阐释好国家制度的优势。

四是要妙用故事。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故事是全世界最“通用的语言”。通过各种精心组织的故事载体,将国家制度优势寓于其中,让受众在听故事的同时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我国国家制度的了解。不仅要让受众爱听想听,而且要达到“听有所思,听有所得”的效果。

3.注重策略强化转化。在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运用科学的策略促成转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要主动发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要抓住当前“时与势”整体于我有利的机遇,主动发声,不仅让别人知道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与具体表现,而且要让别人知道其深层原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让国家制度优势在受众的脑海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加以批驳辨析,要当“战士”不当“绅士”,敢于亮剑发声,让正确的声音盖过它,不能让错误的声音先声夺人,导致“以讹传讹,反倒让世人觉得我们输了理似的”[5]116。

二是要久久为功。宣传工作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细致入微、有条不紊上下足功夫,保持战略定力。要坚持不懈地展开转化,反复经常地宣传国家制度优势,克服久在深山无人知的被动局面,以消除受众的隔阂,增强受众对我国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了解和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而且要经常讲反复讲。”[8]108

三是要及时消除负能量。增加正能量要对着负能量去,有的放矢,正面交锋。要特别注重及时揭露和驳斥种种不实之词,因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8]107、114。敌对势力总是企图按照这一荒谬的逻辑污名化和妖魔化我国国家制度,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各种错误言论及时地进行揭露和批判,有助于受众第一时间分辨真假,并通过比较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所在。

四是要协同发力。阐释宣传我国国家制度优势,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在“推动内外宣传议题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5]211上下功夫,让真理的声音越来越洪亮,主旋律越来越鲜明,中国故事越来越精彩,让世界全面、立体、真实地认识我国国家制度。

参考文献:

[1]陈金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话语建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225.

[3]方爱东.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权提升的几个问题//第二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5]習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34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8]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焦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