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共生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析

2021-02-14罗壮桂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言意共生的途径,提出教师要有珍言惜意的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言意共生探索环节,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设计,依言探意、感言会意、赏言明意、心言生意、知言达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启迪,以期全面提升其学习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言意共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90-02

言意共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追求。所谓“言”,一是指文本的言语内容,二是指言语内在素材;所谓“意”,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情感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之言,讲授其内在之意,引导学生在言意共生中明理达意,让语文学科回归本位,这应该是当下核心素养培养的追求。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不仅要做好文本解读,还要对学生学习基础进行客观分析,找到言意共生的契机,形成崭新的教学成长点。

一、引趣激兴,依言探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言意共生的最佳对接点,引导学生潜心研读,对文本语言进行筛选和推敲,体会作者言语的布局和设计,推出更多言意学习任务。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教师要借助更多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媒体展示、示范诵读、问题调度、故事讲述、鉴赏示范等,都能够给学生感官带来冲击,让学生自然进入言语探究环节。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热爱生命》,这是一篇随笔,属于散文,带有谈话的色彩,注重道理的陈述。教师这样设计:“我们都热爱生命,但对生命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不妨来听听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然后再来阅读蒙田的随笔《热爱生命》,仔细思考一下,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学生进入聆听环节,教师跟进指导,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感悟生命的价值。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对热爱生命这一话题进行深度研究。学生有阅读思考的经历,自然能够展开深入思考和讲述。有学生这样解读:“这篇随笔针对生命话题展开分析,先说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然后解读如何热爱生命,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有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解读:“热爱生命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珍惜每一分钟,让生活过得更为精彩。比如虽然学习生活很辛苦,但我们要乐在其中。”

教师推出配乐诗朗诵,给学生增添研读的兴趣。学生对生命话题比较熟悉,自然能够主动展开学习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文本分析,让言意共生有了更多拓展的空间。学生进入阅读核心后,教师要做好具体的引导和启动,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

二、情节梳理,感言会意

教材文本有不同内容,其情节、人物、环境、结构、表达、主旨、情感等都属于阅读学习内容。教师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针对语言学习推出合适的学习任务,为学生顺利进入言意共生学习环节创造条件。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大多会关注人物和情节,如果有精彩的语言表达,也会给予一定关注。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时,要布置一些语言鉴赏任务,让学生在语言体验中提升鉴赏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时,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让学生在情节概括中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建立言意共生认知。如曹禺的《雷雨》,这是一部围绕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展开具体描绘的话剧,其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阅读价值较高。教师要求学生对其中某个人物进行重点关注,抓住其细节描写内容展开鉴赏分析,形成典型认知体验。学生进入文本核心,对人物命运进行深入思考,很快就找到了一些精彩的对话片段,对人物内心进行了深度发掘。如周朴园这个人物,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资本家,满嘴仁义道德,却干出许多令人不齿的事情。再如鲁侍萍这个人物,命运总是与她作对,太多的磨难对其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她是当时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学生对文本人物命运展开深入解析,对重要情节进行梳理,能收获更多学习启迪。学生对人物对话进行解读,让言意共生自然发生。学生对话剧的表现形式比较陌生,教师从学生关心的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通过言语探索人物心理,其设计角度比较合理。

三、涵泳揣摩,赏言明意

学生对精彩的语言有较为敏感,教师要及时布置任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鉴赏学习,深度发掘文本语言内涵,在鉴赏分析中明晰语言含义,形成有形鉴赏认知。高中学生有一定的鉴赏认知基础,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鉴赏方法,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如鉴赏角度的选择、鉴赏程序的安排、鉴赏活动的组织、鉴赏效果的评价等,都需要教师统筹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鉴赏学习服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情,对故事情节进行重点解析,对人物形象进行鉴赏讨论,都能够形成鉴赏契机。如在教学《哈姆雷特》时,教师要求学生对哈姆雷特的形象进行梳理感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分析。有学生认为,哈姆雷特有执着的精神,但其性格太懦弱,不能直面生活现实,终究不能成就大事;也有学生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有更宽广的胸怀,做事情很有分寸,是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的人。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一些对话内容,对这些对话信息展开鉴赏分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再度进入深度阅读环节,在广泛讨论中启动言意共生学习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演绎活动,自行挑选角色,准备参与课堂演绎活动。学生对演绎活动比较热衷,自然会积极准备,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对课文核心人物进行性格分析,投放演绎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具体阅读和演绎体验中获得的言语认知会更为丰富。特别是演绎活动,学生对其有一定的期待,不管能不能现场扮演,都会形成更深刻的学习体验,由此建立起来的言语认知也会更为深刻。

四、情感体悟,心言生意

语言鉴赏与情感对接密不可分,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和处理,让学生自然形成言语共生意识,在情感渗透中建立言語认知。选择语言鉴赏角度时,学生大多会关注修辞方法的应用,教师要在情感、主旨、结构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展开深入思考,在感悟、对接、融合中建立言意认知。教辅材料是比较重要的助学工具,教师要正确利用这些资料,发挥其重要启示作用。

教师推出一些语言鉴赏活动,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条件。学生自然进入鉴赏环节,能够获得深刻学习认知。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教师先对驳论文的语言特点进行重点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找到一些经典的驳论语段,尝试展开鉴赏。教师深入课堂之中,对学生的学习跟进指导,传授一些鉴赏的方法。如学生找到这样一段话:“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點,‘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里重点分析了“送去”“拿来”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让人们看清楚问题的实质。特别是“摩登”一词,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具有更强的讽刺效果。教师对学生的鉴赏分析给予客观评价,组织学生开展互动交流,对鉴赏学习进行学法传授,让学生自然进入鉴赏学习环节。

教师推出语言鉴赏任务,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并对这些语言展开专业分析,从驳斥对方观点的角度进行感知体验,形成了丰富的言意共生认知。学生虽然对驳论文不熟悉,但教师能够充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自由鉴赏学习,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选择的权利,将阅读鉴赏推向深入。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带有讽喻意味,其语言具有丰富内涵,教师需要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鉴赏核心。

五、读写内化,知言达意

读写结合是语言内化的重要训练形式,教师要合理设计读写任务,利用任务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自然展开读写操作,在知言中完成达意之目标。读写形式众多,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改写,以及读后感、读书笔记、自由创作等读写训练中达到言意共生学习目标。读写是标准的内化手段,教师要做好升级设计,让读写成为言意共生学习的首要选择。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推出一些读写训练任务,让学生展开对应学习,从语言角度进行内化体验,其训练价值会更为丰富。如在教学《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篇短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内容,对其表达的哲理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对这样的文本有深入研究的意愿,教师通过问题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让学生展开深度研究。在设计读写训练时,教师推出了阅读反思笔记任务:“阅读这样的文本,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更多冲击。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鉴赏角度,说说你的阅读体会,写成阅读反思,准备参与小组展示活动。”学生阅读文本后,都能形成个性学习体验,其阅读感悟也极为丰富。教师适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知实际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对人生展开理性剖析。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人生真谛,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读写结合有较多呈现形式,阅读反思是比较自由的读写操作形式。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面对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感知。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深入阅读思考,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能够形成崭新学习认知。人生有不同追求,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呈现个性化,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

总之,言意共生不是简单的学法应用,应该成为一种学习意识和追求,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教师要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性学习,品味经典语言,揣摩作者情感和文本哲理,在涵泳体味和读写结合中使认知内化。高中学生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要给予方法指导和情境创设,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岳建萍.高中语文跨媒介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8).

[2]孙田宇.构建“情理相润,悦纳共生”的高中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

[3]王玮.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读写结合”设计策略[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Z1).

【作者简介】罗壮桂(1971— ),男,壮族,广西来宾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就职于来宾市第八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