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点”聚力,助力学生武术学习力的可持续发展

2021-02-09陈依方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习力武术趣味性

陈依方

【摘   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现阶段武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关注点。在武术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武术学习具有可持续性,教师应设置灵动的教学情境,提升武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设乐雅的教学结构,保障武术课堂学习的规范性;渗透弘毅的人格修养,发挥武术课堂的育人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武术;学习力;趣味性;核心素养

武术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但当前的体育课堂存在着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也喜欢武侠片,但不喜欢上武术课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变革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学生武术学习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以2019年江苏省武术教学研讨课上无锡市育红小学掌庆为老师执教的水平二(四年级)《剑术:刺、劈、截》一课为例,阐述在聚合学生武术学习力,提升武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设置灵动的教学情境,提升武术课堂的趣味性

教学前,教师应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器材场地等因素进行预设。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技能。

武术学习中,手型、步型及其组合动作是武术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学习其他套路、器械、格斗技术的基础,在各个版本的中小学武术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长期学练这些基本功,既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勤奋刻苦、谦和忍让的品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弘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武术动作的理解力、运用能力有限,对进行规范的基本动作练习时身体所要承受的磨炼没有概念。因此,在进行《剑术:刺、劈、截》一课的情境设计时,教师深入研究了教材与学情,对剑术的基本动作进行了游戏化處理,将其与“武林大会”的情境有效融合,构建了本课的新基本框架。

首先,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构建了“武林大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武功、保家卫国的情感。其次,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慢跑照镜子”的游戏和有氧搏击操的活动,初步模拟剑术中的基本动作,来检查“各大门派”的精神面貌。接着,教师在基本教学环节,用精练的语言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剑术,以“一箭穿心”“声东击西”“开天辟地”等游戏引领学生投入课堂。该环节中,刺、截、劈的动作由单人单式练习发展为两人合作练习。最后,学生在攻防中利用所学招式自由创编,将枯燥的武术动作变得形象生动,也彰显了武术的攻防含义。教师巧妙地将武术课堂融入到“武林争霸”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攻防对抗演练中运用已经学过的招式,使得剑招更加巩固,课堂变得更加灵动,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可见,教师注重武林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剑术。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增强与同伴的交流,提升了互助合作的素养和能力。

二、创设乐雅的教学结构,保障武术课堂学习的规范性

创设灵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必须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规范性为前提,做到“活而不散”“活而不乱”。鉴于此,以“乐雅”为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乐雅,顾名思义,就是快乐且规范、典雅。教师要对教学结构,即课堂的基本教学元素,如内容、方法、手段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编,使整个教学流程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快乐而有规范的教学流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武术课堂上积极学练,促进技术、体能水平的提高,并在过程中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在《剑术:刺、劈、截》一课的教学中,具有乐雅特色的教学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典范:在学生的学练方法模糊时

在交互学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体内化的经验和与同伴分享的学习感悟,在重复学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具有典范性的学练方法。

比如在进行“一箭穿心”的游戏时,学生先思考如何才能不偏离靶心。有些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对此,教师适当做出引导,选出具有典范性的学生进行演示,先让学生体验原地刺剑的感觉,再和同伴合作,在移动中刺剑时把握身体重心、力度。当发现学生在移动中刺剑,没有按正确的练习方法进行时,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提醒学生注意步型及出剑的力度及方向,同伴间互相提醒,从而让练习变得更加规范、安全和高效。

(二)立榜样:在学生练习积极性较弱时

当学生练习懈怠时,教师要以榜样为引领,指引学生认真练习,为后期剑术组合及攻防比赛打下基础,为武术学习开辟前行之路。

在初学单个剑术动作时,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教师一般采取语言刺激法,如“加油”“还要再进行3次练习,要坚持”。或以肢体语言,如击掌、竖大拇指等方式来鼓励学生,使其保持练习的积极性。此外,前期学情的把握也至关重要,该授课教师在课前就了解到授课班级中有一位在校外学习武术的学生。在上课时,教师及时让该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出了武术的精气神,产生了视觉上的不可替代的直观体验。授课教师以此为契机,用先进典型作为榜样,坚定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三)立规矩: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时

小学生自控能力和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必要时需要教师进行训诫。例如,在“点穴”素质游戏中,教师要求两人一组互相利用剑指进行对抗练习,如被点中则要原地下蹲起立5次。其中一名男生几次被点中,却拒不进行“惩罚性”练习,还有意妨碍其他小组的游戏练习。授课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劝诫:“其他同学在被点中后都能自觉做素质练习,这是武林精神的体现。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通过耐心教育,学生服从了点穴游戏的规则,完成了惩罚练习。这样的方法既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又避免了学生间矛盾的产生,同时还发展了学生深度思考和遵守规则的人格特质,可谓一举多得。

三、渗透弘毅的人格修养,发挥武术课堂的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武术道德”。弘毅,意思是宽宏坚毅,是武术教学的精神指归。内外兼修,动静结合是现代武术的方法,具体可分为立志、炼气、用心、力行。

《剑术:刺、劈、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不仅合理自制了纸剑,还充分考虑到了“人”这一最大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教技术,还应该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养成核心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这节课中,授课教师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武术视频,讲解人生道理,让学生在心中初步形成情感志向。之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利用武术口令,动静结合的剑术,双人对抗的比赛,合理的换位打练、武术情境等,在过程中渗透“炼气、用心”的武术思想。整堂课以“游戏+”的方式合理展开,以“素养+”的方式助力弘毅人格的养成。课后,教师通过布置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将知识转换成实际行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各项运动,互相帮助,勇于克服困难。这都体现了武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的武术品德。

中华武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又有典雅深邃的内涵。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更加坚定了对学习武术的决心,深层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教师要用武术课发展学生的技能、体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青年。

参考文献:

[1]许欢欣,蔡振伟.体育教学中体育品格的有效培养[J].武术教学,2019(12).

[2]张繁荣.小学室内武术课程构建与实践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9(12).

[3]裴绍志.继承·创新·思考——参加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交流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2019(11).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   214063)

猜你喜欢

学习力武术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以画之名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趣味几何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