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少年的你》大热成因探析

2021-02-08曾婧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期待视野

摘 要:由曾国祥导演执导的《少年的你》是2019年的国产“爆款”,它的迅速走红背后,除了电影文本自身的优质表现,主创方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本文将从接受视角出发,结合电影外部机制和内部文本,研究《少年的你》在营销上、题材的运用上、人物设定上以及叙事方式等方面与受众审美的契合,从而对其成功之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少年的你》 隐含读者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少年的你》是由曾国祥执导,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青春校园电影,于2019年10月26日全国上映。截至12月8日最后一天公映,该片以突破15亿票房获得了票房大捷,并在微博、知乎等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一路飙升。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少年的你》都称得上是2019年的国产电影的一匹黑马,它的成功,离不开主创方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接受美学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以姚斯、伊瑟尔等人为代表的,重点观照文学四要素中“读者”这一维度的新兴理论。电影中的接受美学,使创作者突破了仅仅关注电影文本本身的幽闭视野,将目光投向观众的接受过程,挖掘接受者的心理反应、参与感受与审美体验,并且追求电影创作与观众反应之间的谋和之道。

一、隐含读者的诱导与激发

随着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带来的青春电影市场的大热,人们掀起了一场追忆青春、缅怀青春的浪潮,持续输出大量青春影片,也为电影市场培养并筛选出一大批青春片受众。现阶段的电影创作为了获得票房保证,往往会选择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流量明星担任主演。《少年的你》作为非典型青春校园片,又有顶级流量易烊千玺担任主演,因此它的潜在受众具有一定的明晰性。潜在受众,在接受美学中可定义为“隐含读者”。对隐含读者的诱导和激发,成为让数以万计的群众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因素。

“隐含读者”是伊瑟尔提出的区别于真实读者的理论概念。《阅读行为》指出:“如果我们要文学作品产生效果及引起反应,就必须允许读者的存在,同时又不以任何方式事先决定他的性格和历史境况。由于缺少恰当的词汇,我们不妨把它称作隐含的读者,他预含使文学作品产生效果所必需的一切情感,这些情感不是由外部客观现实所造成,而是由文本设置。因此隐含的读者观深深根植于文本结构之中,它表明一种构造,不可等同于实际读者。”a隐含读者的理论概念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视为创作方法。《少年的你》主创团队充分挖掘了电影“隐含读者”的多种可能性,把握他们的心理预期与审美期待,在前期宣发策略、电影主题的选择等方面对其进行诱导与激发,从而最大可能实现“隐含读者”向“实际读者”的转变。

《少年的你》的隐含读者无非分为三类——易烊千玺粉丝、“青春校园”类影片爱好者、网络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的原著粉。由于第三类的人数规模与粉丝效应与前两类无法相提并论,主创方没有将其作为主要堡垒进行攻破,因此本文也将不再赘述。主创方抓住了易烊千玺这个顶级流量以及青春校园题材这一类自带话题热度的类型电影,充分贴合观众的观影兴趣。易烊千玺的粉丝号召力不容小觑,也自然承担起电影的营销策略的重要责任。例如,在前期的宣发中,“少年的你官方微博”发布了诸多类似易烊千玺“寸头照”、拍摄花絮等营销卖点,并在影片上映当天发布视频“易烊千玺第一次成长特辑”,获得了粉丝的热烈响应。青春片爱好者的共同特征也十分显著,他们往往更加感性、细腻,容易被情绪煽动,因此在电影消费市场中也更易被操纵。因此,主创方在前期宣传上走的大多都是温情路线。例如,在先导预告片中,“七月与安生”原班人马成为了一个主打的营销卖点,这部电影珠玉在前,吸引了一大批观众;剧组“全员寸头照”的发布极具煽动性,迅速增强了许多情怀至上的观众们对剧组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极易移情至电影本身而最终成为消费动力;“校园暴力”这一题材的引入极大调动了影片的话题度与参与度,同时也强化受众心中预留的正义感……这些宣传发行举措足以看出主创团队的营销策略:通过一种情绪的渲染,增强了这批“90后”的潜在观众对作品的认同感,并且达到由隐含读者朝着实际读者转变的目的。

二、期待视野的超越与迎合

《少年的你》未播先热。这种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与影片顺应或超越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不无关系。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被定义为“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b。在伽达默尔和姚斯看来,接受者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头脑中就有了对这部作品带有预设的观点,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引导、鼓励着接受者的阅读过程。在电影艺术中,期待视野主要表现为观众依据过去的审美经验对各类型电影的各个要素的心理预期与情感态度,这些要素既包括文本内部如剧情、人物、画面、叙事等等,也包括如演员的选定、宣传发行策略等等外部机制。《少年的你》从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方面入手,借助情节改编、镜头语言运用、媒体营销等多种方式提升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一)外部机制:受挫与超越

从电影的外部机制来说,撤档事件客观上产生了流量效应。在2019年6月24日宣布撤档之后,《少年的你》的曝光度和话题度不减反增,并在2019年10月22日宣布再次上映时达到高峰,带来了单日票房超过一億的好成绩。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观众的期待视野在此次撤档事件中经历了一次受挫,这种受挫没有偏离观众对影片所预设的接受范围,反而诱导了更多非潜在观众向潜在观众的转变。这类营销手段可称之为“撤档营销”,在院线电影发展历史中并不罕见:2017年上映的《芳华》在经历撤档营销之后,所获得的票房发酵不亚于今日之程度。

此外,选角上的成功超越了观众期待视野。周冬雨获金马奖影后,易烊千玺更是自带流量。启用流量明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影片来说,明星流量具有强大的票房转化力,但同时也会为电影质量本身造成反噬,打造观众心目中的先见低预期。但是,易烊千玺作为国内顶级流量,他的第一部电影贡献了观众预期之上的惊喜演技,用实力驳斥了“高流量、低口碑”的市场定律。这不仅仅归功于易烊千玺本人的天赋与敬业,也是因为在《这就是街舞》和《长安十二时称》里所积攒的路人缘以及粉丝们对“养成系偶像”天生的包容力,过滤了大量恶意。因此,两位主演的精彩表现是对观众“期待视野”的一种超越,带来的是电影票房和口碑的持续发酵。

(二)内部机制:对市场痛点的有意迎合

首先是校园暴力主题建立起了一种期待图式。近年来,随着观众对青春片的要求提高,国产青春片也不再满足于三角恋、堕胎等狗血情节,尘封于深处的灰暗角落被挖掘出来。例如2017年《嘉年华》聚焦少儿性侵问题、2018年《狗十三》关注教育问题等等,国产青春片开始向现实主义大潮回归,将触手伸向隐秘在乌云中的充满伤痕的青春现实。《少年的你》顺应了现实主义潮流,将“校园暴力”这一难以解决却广泛存在的社会痛点引入影片。在预告片中,导演不断向观众传递了并加强一个信息:这是一部以校园暴力为题材的电影。观众由此产生心理预期,想看看这个融合了家庭教育、学校安全、社会法治等多种矛盾的主题在电影中将会怎样呈现、呈现到何种程度。同时,电影在呈现校园暴力场面的时候,也给出了人性化的处理,极大程度上契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如通过直接画面呈现往扇耳光、扒衣服、拍裸照等在观众心理承受范围内的暴力举动;而过于血腥的画面,如把同学活活打死的案例,则通过警官之间的对话来传递。可以说,导演做到了既表现出校园暴力的严重性,又考虑了观众的可能承受力,删减了引起观感不适的血腥暴力镜头。

通过电影上映后的社会评价来看,“校园暴力”作为主题引入的策略引起了深广的社会反响。例如知乎讨论“校园欺凌真的有《少年的你》中这么严重吗”获得大批用户关注,各大媒体如《人物》《中国青年报》等也纷纷发文讨论这一论题。这些热烈的社会反馈证明了电影所构建的“校园暴力”的样本图式既契合了社会热点,又满足了观众观影预期。

其次,删减上对观众的主动迎合。这里所定义的删减,指的是在撤档后,为了过审或其他原因而对原片某些镜头、情节或者人物设定上的修正。为了进一步迎合观众的期待视野,主创团队进行删减时在人物形象上、结尾设定上和镜头语言的设计上独具匠心,以赢取更多观众的认同与共鸣。

首先是对主人公小北和陈念二人的形象进行美化处理。电影宣布公映后被迫撤档整改,但根据电影中所遗留的蛛丝马迹,可以推测出删改版并非最初导演旨在呈现的全部,而是蕴藏了更加深刻的内容:演职人员名单中显示,影片中小北的老板是“裸贷公司老板”,因此小北的身份不只是偷鸡摸狗的小混混,而是裸贷公司的打手。陈念在放学回家路上遭遇欺凌,导演给出了一个“偷窥者”的远视角,而这个视角正是小北在陈念家门口催债时的视角;再结合在手机维修店里小北面对陈念的质问“你是哪种人,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时的沉默不语等细节,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小北曾经的身份就是催裸贷的陈母还钱的“施暴者”。施暴者小北目睹了被欺凌者陈念的悲惨遭遇,良知逐渐被其驯化,完成了从“施暴者”向“保护者”的角色转变。此外,陈念也是美化过的形象:在最终上映的影片中,导演特意留下了两个耐人寻味的镜头:其一,最后一次见魏莱前陈念偷偷藏了一把刀;其二,魏莱死后陈念在盥洗池前疯狂地洗手。这两个没有被删去的镜头,似乎在向观众无声地宣告导演心中的真相——比起删减版中陈念“完美受害者”的形象,会愤怒、会扭曲、会心生恨意、会恶意报复,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出现的“正常反应”。陈念的身份并非始终纯良和弱小,而是沉沦与堕落。在导演看来,“施暴者的自我救赎”与“受害者的沉沦”是他渴望表现的深层主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呈现的,是净化成了“保护者”的小北和作为“完美受害者”的陈念,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影片的深度被大大削弱,这对电影本身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是,这种删减却成全了票房——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删减更加符合传统角色“脸谱化”的观影习惯,因此这种“美化”无疑是一种迎合观众对人物的期待的无奈。

同时,电影选择了更加理想主义的结局。导演曾经透露,电影其实有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是定格在小北入狱之后,两人无疾而终;而第二个结局,就是最终观众所看到的,陈念成为一名机构教师,而小北依然跟在她的后面守护着她。这种結局的设定,虽然违背了现实原则,但是迎合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许多观众往往会对有着悲剧结尾的电影产生抵触情绪而拒绝观影,预计损失的票房难以小觑。因此,选择一个温暖的结尾更能抚慰人心。

三、建构纵横字谜式的召唤结构

在《少年的你》中,叙事过程中的空白同样值得研究。曾国祥导演所惯用的非线性叙事技巧使故事出现了大量的空白:胡小蝶死亡的原因、魏莱死亡的真相等关键剧情的缺席成为一个个谜点,这些谜点不断刺激观众,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并且通过观众解谜的过程来完成电影故事完整性的构建。例如,警方多次询问陈念“胡小蝶自杀前说了什么”以及陈念的三缄其口,都在暗示观众,胡小蝶自杀的原因并非高考压力过大这么简单。随着叙事的一步一步推进,陈念的形象也逐步丰满。她被魏莱推下楼梯之后,说了一句“懦弱的不止胡小蝶,有你,也有我”,直到这个时候,影片才揭开胡小蝶自杀的真凶——除了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之外,更多冷漠的看客也难辞其咎。而陈念,也是带着“同谋者”的原罪进入到受害者身份的。这个真相暴露之时,影片表达的观点——充当暴力的看客,同施暴者无异;若所有人都保持沉默,那么当你成为受害者时,也不再有人为你发声——才植根在了观众心里。在这个叙事过程中,通过 “胡小蝶为什么自杀”这个充满神秘性的悬念细节,再通过 “警察的询问和陈念的三缄其口”对其强化,又抛出一个谜点“胡小蝶对陈念说了什么”,进一步升级观众的疑惑;随着剧情的扩展,这些谜点一步一步引诱观众参与解谜,并且自主建构起故事原貌与人物形象,最后在对故事的主动参与中完成对主题的深化认识。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纵横字谜”式的叙事模式,它是指:“一种增强故事叙事留白效果的特殊叙事技巧,其文本特征与纵横字谜游戏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当下西方悬疑性影视作品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在叙事过程中,会有大量引起观众疑惑的 ‘谜点式细节,不断刺激、影响观众,进而增强观众的疑惑感和主动参与破解 ‘谜点的欲望。”c对“胡小蝶为什么自杀”的追问,并且在追问中所唤起的观众对于校园暴力的问责和反思,就是 “谜点”的巧妙运用。

这种“纵横字谜”式的叙事模式实际上是对接受美学中的“召唤结构”的一次精妙的实践。“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代表学者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与一般性著作不同,文学作品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空白,它们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运用各自的想名词术语象力,填补意义空白,赋予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文本的意义由于读者的参与而现实化、具体化”d。《少年的你》在文本存在空白领域,观众在接受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认知以及对影片的主观把握去参与填补空白(谜点),完成二次创作,形成新的文本。主创团队建构了纵横字谜式的召唤结构,设置了诸如胡小蝶死亡原因、魏莱死亡真相的“谜点”,也引导着观众不断反思校园暴力这个复杂命题:谁是悲剧的制造者?怎样正确对待校园暴力?在这种不断的追问和猜测中,观众根据自身的审美体验和个性解读得到答案;同时,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影片表达的厚度与张力。

实际上,这种“纵横字谜”的叙事模式带来的空白,实现了观众在接受过程中与主创团队的互动,使得原本与作品完全平行的读者被作品中的空白结构所召唤,“第一文本”在此基础上转变为具有审美意义的“第二文本”。同样,正是基于主动参与,观众才能在观影中体验到类似解密的审美快感———领悟感。

结语

尽管《少年的你》在剧情的完成度上、主题的表达上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笔者相信,主创团队充分尊重了观众在观影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影片的审美性和商业性进行了很好的调和,才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少年的你》的成功,也为日后同类型电影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思路。

a 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b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译者前言)》,辽宁人民出版社第1987年版,第6页。

c 刘海娥、王桂亭:《论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叙事模式》,《电影文学》2017年第23期,第104页。

d 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010年版,第480页。

作 者: 曾婧琳,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期待视野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展现成长的痛与热情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少年的你》:难得精彩的与校园霸凌有关的电影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