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一流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2021-02-08程诗婷江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程诗婷 江海

[摘 要] 社会工作专业前景明朗,但专业培养和专业建设尚待加强。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但较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知识全面、上手能力強,但缺乏专业项目和专业能力的训练,缺乏宽口径通识知识和能力。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具有向上提升的空间,需要做好人才培养过程的顶层制度设计,落实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为分类培养人才体制奠定基础,强化通识课程,集体化实习,推出完整的项目化训练,加快形成专业特色。

[关键词] 社会工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分类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学习体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优化”(2019YB04);2019年度南京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精神资本与社会教育供给”(YKJ019102)

[作者简介] 程诗婷(1990—),女,山东滕州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江 海(1971—),男,福建闽清人,博士,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0-0053-04    [收稿日期] 2021-06-15

在目前中国文科专业中,社会工作专业是个很年轻的专业。我国社工已经达到76万人,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达到145万人,有望在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至少配备1名社工。相对其他专业人才,社工人才可谓是朝阳产业的人才,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社工的需求越明显。虽然社工的待遇相对其他行业总体上较低,但整体落差不大,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对社工的需求相对较小,社工的待遇相对较差。但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市场、小政府”的格局渐趋明显,因此,对于专业社工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社工行业前景是明朗和光明的。与社工专业的这种时代际遇相适应的是这个专业的双重性:一个是社工专业前景明朗,但从总体上看,待遇较其他行业偏低,所以专业报考第一志愿率低;二是专业培养和专业建设尚在进展中,相比成熟专业,社工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各个院校的差异较大,加之实践性强,专业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可塑性强,使专业建设和专业培养上的边际成本大大减低。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主要背景,也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主要动力和诱因所在。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上述两个特征在目前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中具有很明显的反映。各校社会工作专业办学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密切贴近社会需求和地区需要,师生专业实务实践能力训练较为扎实,师生通过兴办社工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满足地区需要,在地区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培养的人才较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培养的社工就业质量还有待提升,毕业生普遍薪酬水平较低,缺乏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存在,突出显现要重视检讨目前的社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模式,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加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日益突显,将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

综合来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素质良好,但离社会工作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存在提升的空间,导致学生就业情况目前还处于中低水平,反映出培养高级社工应用型人才的紧迫性。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历年毕业生,除了出国与考研以外,就业的毕业生中,普遍薪资水平较低,低于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而且大多数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相关度不大的工作,反映了毕业生在专业综合素质上缺乏挑战高薪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岗位的勇气。

二是学生知识全面,上手能力较强,但缺乏专业项目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与掌握,离专业人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工作需要大量基层普通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各校提供的人才自然能满足。从总体上看,各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认可度较高,但社会工作也需要大量一流人才,特别是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实务人才和研究人才。社会工作和其他领域一样,除了大量的一般性人才之外,还需要专业素质强的高级人才。目前,各校培养的社工人才主要在基层工作,缺乏短时间内胜任高级管理、高级实务和高级研究人才的潜力,说明社工人才的培养还缺乏在高级人才方面的过硬的训练与研究。

三是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较全面,但缺乏宽口径通识知识和能力,缺乏向上和对外拓展的广阔通道。目前,各校培养的社工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从事了与本专业结合度较低的工作,这固然说明社工行业较其他行业缺乏吸引力,在薪酬方面缺乏竞争力的现状,所以造成其他行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虹吸效应,使得社工毕业生更愿意从事其他行业工作,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还不能胜任本行业一流岗位的要求与挑战。从毕业生走向来看,短期内我们不可能扭转这个局面,所以,培养社工人才不能仅仅着眼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应该着眼于现实,加大、加宽学生的通识知识和能力,以打开学生向上和向外拓展的通道。目前绝大多数社工行业的从业者也都是外专业转行,这也充分说明宽口径通识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从目前实际出发,采取下列措施。

1.梳理目前人才培养过程的顶层制度设计,形成人才培养的新共识,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目前,在社工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存在着三种认识:一是主张研究型;二是主张实务型;三是主张混合型。虽然片面主张研究型和实务型的人数并不多,但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偏向研究或实务的做法,而混合型没有把握好分寸则极易陷入无所适从或“骑墙”的误区。实际上,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应以这个目标为指向规范研究型或实务型主张。一流社会工作人才无论离开何者,都不可想象,但具体哪些方面注重实务,哪些方面注重研究,则受到一流人才培养的制约,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形成共识。从总体上看,目前各校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是高级应用型社工人才,以实务为主,兼顾研究的混合型培养方向,在大力加强高级实务方面的课程及训练外,保留学生转向研究型的向上通道。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梳理目前人才培养过程的顶层制度设计,做好人才培养的设计与完善工作。

2.落实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为分类培养人才体制奠定基础。紧扣学生向上发展的分类培养要求,分别开设研究性和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向研究型(如考研、出国深造)和应用型发展的需求。目前,受本科生培养体系的限制,分类培养难以做到截然分明,只能通过课程体系的分类加以引导。为此,可以加大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研究型、实务型、混合型的选修课程体系,并重点投放在三四年级,为学生的分类发展奠定基础。

3.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扩大学生今后在跨领域和多方向的就业与发展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强化通识课程,并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宽口径、跨专业和多专业发展的可能[2]。强化通识能力是为学生毕业后多向发展奠定基础。在大一、大二阶段,通过学校通识课程,跨专业选修、创新创业能力等模块以实现通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跨专业选修这一模块,应该鼓励学生选修与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

4.改变课程实践环节和学分分散的现状,努力做到集中化实习,以实现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使学生可以完成完整专业的项目化训练。社工专业普遍重视实务实习,但各校的做法不一。不过,从目前社工专业的情况来看,大多高校陷于学时、学分分散。分散实务实习有利于各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及教学进程管理,符合一般专业与课程的需要。但从社工专业的特色与所属行业特点来看,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社工专業客观上倾向于集中化、项目化实习,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学生受过程化的训练,也为实习单位所乐于接受。所以,社工专业有必要设立项目化实习实训,当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因校而异、因人而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统一形式。

5.建立一流专业所必需的人才培养外部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行业与高校并重的外聘教师队伍,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引入行业与外校师资,专业核心课程的五分之一课时由外聘教师授课;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争取学生三分之一核心课程在校外实践基地体验相关教学环节。

三、新时代一流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分析

为解决以上问题,从整个学科发展和社会形势来看,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一流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这个中心,研究目前妨碍目标达成的一些堵点和难点,积极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形成新时代一流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根据上述分析,目前我们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1.在人才培养中完成本科生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以使学生可以在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得以发展。要培养社会工作一流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是必要的现实选择。相比其他专业,社会工作是应用型与实用型极强的专业,但因为毕业生中少部分学生向考研、出国等方面发展,就业的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本专业领域就业,多数则选择在本专业以外领域发展。要使这三部分人才都实现向上提升,分类培养是必然选择。要做到分类培养,需要在强化专业核心课程以外,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力争使学生在大三后实现分类发展,一方面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学生考研、出国等做准备;一方面培养高级实务人才,增加学生实务方面的课程及培训等,并加大实务与项目化训练,努力做到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2.在专业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社会工作人才得益于地缘、生源优势且注重实践,学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上手能力强。这方面的优势要保持和强化,但与此同时,要注重特色的培养和特长的养成。以办学的现状来看,选择基础较好的一个或两个方向深入聚焦、群策群力、凝聚共识,实现集体攻关、集体作业,办好专业特色才是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受专业方向的深度训练,以及知识与能力的深入培养,形成专业特长才是我们培养一流社工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3.在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过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专业和多专业发展的前景。培养一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不是意味着培养狭隘的本专业人才,而是应立足于新时代一流人才的要求,培养多面向、跨专业发展的一流人才。我们不仅仅培养本专业领域的一流人才,而是使学生转入其他专业领域后可以快速转型为各领域的一流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方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强化新时代各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训练,如写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人格养成等[3],因此专业核心能力和通识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育方案中同等重要。为达到此目的,专业课程应该面向多专业学生,以扩大学生的通识知识和能力[4]。针对各校的不同情况,对旧有的一些课程进行“翻新”与“改造”,如“应用文写作”注重社工专业应用文,可以将之改造为“写作与沟通”课程,不以社工专业为限;“学年论文”注重毕业论文写作,可以改开“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即主要转为一般性学术论文写作。为扩大学生的通识知识和能力,类似的课程转变还有很多。

4.在校期间,接受完整的项目化训练,积累相应的经验,以支撑胜任行业要求。目前,不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按照学硕申报的要求,实现了本科生四年800小时的实践实习学时的要求,在实践或实习课时上有了保证。实践性强、注重实操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在校期间,学生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但目前的实践设计多为模拟性、片段化的,学生缺乏完整的项目化训练。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行业组织的联系,加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学校管理方面对此类课程或项目化训练实行特殊政策,使学生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接受完整的项目化训练,成为一流的社会工作人才。为此,配合专业实习需要,各校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在基地稳定性、长效性上下功夫,强化督导教师的作用,提升与专业内容的结合度、挑战度,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在稳固常规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培育发展高层级政府等机构和行业高水平代表性机构的实习基地。目前各校的社工专业实习局限于基层政府部门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要着力培育市级政府部门、全国性社会组织等高水平行业机构作为实习基地。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基地督导教师的工作制度,建立基地负责人和督导教师联络制度。通过每年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专业负责人和校内指导教师负责每年邀请基地负责人开展座谈、讲座;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前与基地督导教师加强见面联系;建立督导教师日志,由督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实习评价。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培养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一流应用型社会工作本科人才,上述的思考与做法,将不断接受实践检验,适时转变,以适应和迎接日新月异的社会工作新局面与新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王焰新.构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2,33(10):99-103.

[2]乐传永,许日华.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缘由、方向与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0(2):56-62.

[3]屈婧婧,赵耐丽,柴文静.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5):84-85.

[4]倪龙,姚杨,姜益强.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29-31.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