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述机制与价值建构的关系探究

2021-02-07温立红

艺苑 2021年5期
关键词:白蛇传

温立红

摘 要: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适应现代青年观众审美的叙述机制建构伦理价值,引导观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重构观众价值判断系统。其倒叙结构强调时空流变下人物命运和人伦关系复杂变化中的“情”字主旨;以粤剧本体语言、灵魂曲调、别具一格的唱腔等强识别性地域文化建构精神空间,打造“粤港澳风味”电影;以快节奏、奇观叙事、虚实结合等修辞技巧满足观众心理期待获取情感认同,赋予时代审美与传统内涵。影片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与创新式传播的战略宗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探索性举措,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域下湾区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力实践。

关键词:粤剧电影;叙述机制;《白蛇传·情》;影像修辞;叙事价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叙事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GJ065);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级科研人才专项项目“主体性询唤与重构: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题材影叙事空间的伦理识别”(项目编号2021SDKYB02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间性哲学下的电影观: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题材影片叙事伦理批评研究”(項目编号GD20XYS08)。

粤剧电影在中国内地开始重新出现,受益于国家政策层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可发掘其所蕴含并世代传颂的文化密码,实现创新式传承目的。粤剧既是大湾区共同的文化遗产,又是湾区血脉相连的文化纽带,其文化意义已然超过其戏剧本身,上升为一种让湾区人民甚至全世界广府人产生认同感、身份自觉的文化符号。“自2002年起,粤港澳三地已经建立文化合作机制,携手共同发展粤剧,联合出台多个与粤剧振兴有关的政策”[1],包括设立“穗港澳粤剧日”、申请粤剧列入“非遗名录”、拍摄“粤剧电影”(1)等。

张险峰执导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粤剧振兴”政策背景下的产物。该片取材自民间传说《白蛇传》,由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粤剧院、佛山文化公司联合出品。影片以浓重的国风感、国潮范儿打动青年观众,终极预告在B站播放量达数百万,“国粹”“水墨画”“国风”“唱腔优美”“传统文化的美”等成为弹幕高频词(2),影片以时尚、唯美、绚丽的电影化手段诠释岭南民族文化、诗性传统、《白蛇传》的人文精神内涵,作品国风意蕴浓厚、意境虚实相生、气息澄明隽永,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与审美愉悦,使其成功“出圈”。基于此,对该片叙述机制与价值建构关系探究,一方面可以为同类型文本创作者如何在叙述机制维度将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纳为底色、潜移默化引导受众中华文化认同意识提供可参考性的叙事策略,优化和提升同类型文本价值建构的路径与方法,为创作兼具多元文化色彩、强化中华文化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的精品电影提供策略启示,以此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的目标;另一方面,该片是对弘扬传统文化战略宗旨的创新性举措,对其“精神力量”“艺术品质”的影像修辞呈现研究,是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良性互动,可以提升粤剧电影重构与询唤观众主体性身份、引导观众价值判断系统的功能,进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建设。

一、叙事结构编排凸显人性情感

电影导演往往会在叙述中展开对时间的游戏,对时间的安排决定着电影的形式,而“电影的形式取决于整个故事时间长短以及整个故事梗概中挑选那些关键的时刻”[2]337-338。有研究者通过票房排名统计,得出“广东电影观众青睐具有文艺气息的作品,且在经济发达、文化生活丰富的珠三角市场,观众选择更加多样化”这一结论。“将结局前置”的倒叙时间形式,恰恰是探索多元艺术形式,增强叙述的曲折、突兀和顿挫,利用形式丰富叙事内容的有效叙事手段。在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叙事主体利用影像时间的可逆性与重复性,以及对叙事时长的控制与编排,重回主流价值观念,讴歌与赞颂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人性情感、道义、道德与信仰,达到引导观众伦理价值的叙事意图。如此“倒叙”[3]13结构,是典型的将有意味的形式与内容相融合。

《白蛇传·情》是非传统戏剧的“顺叙性”叙事[4]30-36,其以明示的方式进入倒叙。叙事结构上,打破按照因果逻辑先后叙述的历史传统,将影片结局“白素贞被囚禁于雷峰塔下”前置,并以其作为叙事起点,事件结尾的影响弥撒在故事的全部过程。影片围绕“事件结果之所以如此”即“白素贞之所以被囚禁”的潜在问题中,展开“钟情-惊情-伤情-求情-续情”的内情节叙述。导演借助电影时空转换灵活多变的优势,带领观众由现在回到过去。如此叙事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又以影像中可逆的时间重申或提醒观众,时空流变下人物命运和人伦关系复杂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白素贞对许仙忠贞之爱,以此带领观众重回主流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对具有普世性价值观的情理、道义、真爱的共情。其中有两处体现出明显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不协调,从而使故事时间得到了叙事时间的主体性烛照。第一处,影片叙事起点是“白素贞被囚禁在雷峰塔内”,而这一情节本是影片结局,该情景下穿插的是白素贞回忆与许仙的相遇、成婚后“有情有爱有家”的时光,利用现在时空中的阴暗囚室与过去时空中的明亮色调形成反差和对比,引导观众对人物经历的关注,由此顺畅过度到对结局为何如此的以“情”为主的过程叙事;第二处,导演将白素贞与许仙早有前缘的情节置于影片结尾,在白素贞痛心于许仙背叛的情境中,以闪回画面回溯幼年许仙湖边救护小白蛇情节,现实时空的残酷与过去时空的动人情景穿插,再一次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人物悲情。这两处语境利用时空断裂扩展叙事范围,累积强化情感,追溯、交代白素贞与许仙今世的至爱至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回忆往事叙写前世情缘,回溯此世爱恨纠葛的深层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自叙事起点进入到以“情”为主的过程叙述后,影片依然是按照因果逻辑顺叙展开,许仙与白素贞“相遇、相爱、救赎、水漫金山和怀思”,对“情”的阐述,既利用观众熟知的日常生活经验获取信任感与亲近感,又融入现代思考,将人情、人性聚焦于对最能获取观众共情的真善美等普世价值。游湖“钟情”以白蛇“我想遇见他”为推动力,在白蛇青蛇唱腔与舞蹈中,观众情感被动作延伸,与画面中人物情愫产生心理认同;端午“惊情”与昆仑山“求情”的叙事空间场域以及场面调度协同辅助叙述爱情的至真至美,“若无灵芝仙草救回我夫,我生有何欢,死又何惧”叙述白蛇对人间痴恋、对人间真情坚持、冒险救下失手仙童的善意,仙童献草,尽显人性善之美;水漫金山“伤情”则是对情理冲突最为典型的现代思考。情理纠葛,外化表现为白素贞与法海的矛盾,内化体现为许仙内心的爱与舍,更浸润在法海对现世规则的妥协上。法海作为规则维护者,却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产生情感偏斜:一边“上呈佛祖,再行处置”,一边并未惩戒放走许仙的徒弟,而是留下一句“仁者有心,也难怪于你”,这人性犹疑空间也是法海有“情”的叙事。但情与理的矛盾,最终指向许仙内心,“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叙述许仙终对白素贞矢志不渝情感的彻悟;断桥“续情”中“此生终情不泯,来世再结鸳盟”则将情归为一处。这段叙事中,法海、仙童的新形象以及人物关系建立,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述,塑造出白素贞忠贞情义、法海与仙童的慈悲善念,为人物的现实行为和选择提供心理依据,以思想的描绘来丰富人物形象。按照格雷马斯提出的“符号矩阵理论”,白素贞与法海、仙童人物关系从“对立到矛盾不对立”[5]98(法海网开一面,仙童赠仙草),人物情感直接传递给观众,在观众之间形成感官反映场,由打动“反面人物”到打动观众。影片在聚焦白素贞与许仙的至情至爱叙事中,蕴含着现代独立女性敢爱敢恨、为冲破压迫做斗争的精神气质,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极易获得观众共鸣,而对法海、鹿鹤仙童人性之善的细节呈现,透现出影片的人性之光不是出于怜悯弱者,而是直抵人类灵魂的真善美等普世价值,这正是《白蛇传·情》的“情”之所在。

二、地域文化建构叙事空间引导观众文化认同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出圈”的另一原因在于利用地域文化建构精神空间,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坚定文化自信与身份自觉意识。电影的生成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脱离了客观的文化环境,电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电影的地缘文化特质建立在文化地理的视域内”[6]5-22“粤剧产生于清代中叶,用广东方言演唱,流传于广东、广西及港澳等地”[7]312。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是利用强识别性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粤剧,以大众最为接受和认可的电影化手段呈现出来,以此建构地域文化的精神空间,打造具有鲜明城市标签以及浓郁地域特色的“粤港澳风味”电影,这既是讲好湾区故事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重构观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

由“舞台化”(3)到电影化转变,改变的是呈现方式与手段,不变的是粤剧艺术自身韵味独特的本体粤语、灵魂曲调和独特唱腔。以如此强识别性地域文化建构精神空间打造“粤港澳风味”电影,即粘合了广州和香港为主体,深圳、佛山等为核心的岭南文化受众群,又以适应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审美价值的叙事形式活化传统,成就影片独特韵味,进而获取观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影片以粤剧“唱念做打”的台词、动作等叙述高流传度的传统故事,地方戏剧融合经典神话故事,获得粤剧拥有者、传承者自认与外来者他认相互作用的影响。一方面,白蛇传故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与文化符号端午节互文,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传播度与知名度。有研究指出,“最早关于白蛇传说的故事收在明末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8]308中,因故事集玄幻、古装、鬼怪题材于一身,成为戏剧、电影、电视剧、广告、动画片等诸多“文本”(4)改编的宠儿。“自1926年第一部由‘白蛇传’神话故事改编的电影《义妖白蛇传》上映以来至2011年,有30部由民间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得以上映,其中‘白蛇传’的电影改编次数以13次居于首位”[9]83-94,且该数据并不包括如《白蛇·缘起》(黄家康、赵霁,2019)以及《白蛇传》(傅超武,1980)、《白蛇传·情》(张险峰,2019)等在内的动画电影和戏曲电影。另一方面,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融合多种艺术手段,凝聚中华民族独特生活情感、道德情操、喜怒哀乐及价值观念。“中国戏剧艺术特征在于地域性、民族性与多样性”[10]73-92,在300多个不同形态、不同风格的剧种中,京剧、评剧、川剧、婺剧等都演绎过《白蛇传》, 它们用不同的地方方言、唱腔曲调、民间音乐等抒发感情、塑造人物、渲染环境。而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是以其地域“语音”体现出情感的细腻与缠绵,吐字归音有韵有律,观众即便不明其意,仅闻其声, 也能融入声乐所营造的情景之中。影片在保留传统粤剧唱腔基础上,使用粤歌小调、流行粤语改编的主题曲《圆我的愿》通俗优美且描绘出故事梗概,表达了以“情”为重的心声;最大限度保留了粤剧戏曲中的经典手势、台词等,将唱、念、做、打融入叙事,水袖翻飞,节奏张弛,在以“歌舞演故事”为指导下旧戏新编,赋予现代人的审美与价值观。

三、重构观众价值判断系统的修辞技巧

叙事主体利用了快节奏、奇观叙事,以及虚实结合建构叙事空间等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构成的感性团块留在观众意识中的深度、强度和绵延度,直接引导着观众的价值判断系统,使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完成意识形态询唤。

影片以快节奏满足观众心理期待,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在舞台剧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造,使其更適合于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影片聚焦点更清晰,节奏明快不拖沓,按照“钟情—惊情—求情—伤情—续情”的发展轨迹赋予“情”字明确定位,一改舞台剧的缓慢(5),满足电影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观影节奏习惯。电影版删减了舞台戏剧版中游湖、相见、还伞等诸多细枝末节,通过特定叙事情景营造,让观众短时间内感受到画面中人物内心情愫的升腾,以此为叙事原动力,借助特效手段重点演绎西湖钟情、端午惊变、水漫金山等奇观叙事。诚然,有人指出如此对戏曲相关情节的弱化和删减等改编,“从戏剧结构的完整性来看,不利于夯实传统戏曲的内在逻辑性与外化的戏剧性”[11],但是统观全片,不难发现,戏曲电影依然延续舞台版五折场景框架,对铺陈式段落的删减与整体编排使叙事结构更加紧凑,更贴合电影叙事逻辑。这种快节奏、强推动力与视听效果共同对观众形成在场感,在视听上满足观众心理期待,进而同化观众对片中“情”的感受力、共情力,达到获得观众心理与情感认同、掌控观众情绪、制造潜意识能动效应的叙事意图。

奇观叙事赋予时代审美与传统内涵。奇观场面作为影像画面的一部分,是符码系统中最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及情感感染力的意象符号。“符号是人类用以代替其他事物或涵义的简便形象形式,它是某种概念或意识活动相对应的物质载体”[12]111,影片用一系列奇观画面组成奇观场面符号,形成整体意象,实现导演的“编码”意图。观众以其自身审美判断系统,感知体味之后对其“解码”,而实际上, 导演在编码的过程中就已潜藏了能够引导观众向某一方面进行解码的修辞技巧,观众的“解码”过程就是借“象”表“意”的叙事目的实现的过程。导演借助奇观画面的具象性、直观性和逼真性,将动作、身体、速度、色彩、形状等以奇观性画面满足观众视觉快感和猎奇心理;在这一切“物象”之外的深层则是“表意”,唤起观众审美情绪的理性启示。《白蛇传·情》充分利用特效技术制造奇观效果,赋予形式以传统文化东方美学与现代人性情感题旨意趣相得益彰的叙述意图。制作方指出该片“超过90%的镜头为特效画面”[13],宏大的画面背景、高科技技术手段虚拟出无比逼真的时空替代观众想象,延伸人的触觉。触目惊心的水漫金山、震撼的对抗十八罗汉的感官刺激,被成功转换为面对漫天狂卷滔天巨浪的惊恐感受,转换为对白娘子为爱付诸生命的内心感受,奇观成为引人深思和讲述“情”的叙述部分。叙事意图在场景建构、镜头调度以及景别取舍等形式不断调整试探中最终聚集起来:以不浓艳庞杂的画面造型、黑白影调、新奇构图、精妙线条、宋代绘画风格的简约、留白、含蓄之气韵,获取观众水墨国风的感官反应。在色彩上以黑白灰影调为主呈现水墨画效果,追求的是清新淡雅,浓淡相宜。如演员的造型“既古又今”,满足青年观众的审美接受倾向;水漫金山中的海浪以水墨色突出写意观感,光影反差低,在特效加持下,如同像蘸着墨汁的毛笔肆意挥洒,引发奇观效果;在构图上以多维空间的精妙设计展示线条美,宅景中门窗的横竖直线与月亮门、外墙弯曲脊背的圆弧线交错生辉,构成极优美的几何图形;大俯拍镜头拍摄白素贞与十八罗汉对战,长棍组合成一簇圆形“放射线”,与处于圆心中挥袖回击的白衣女侠,构成新奇的构图。上述奇观场面无一不具有呈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叙事功能,从而完成了对观众由形式到价值的指引,由表层感性刺激到深层理性观照的逾越。

虚实结合建构叙事空间场景营造独特水墨国风感。《白蛇传·情》电影化手段最为明显地体现于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营造气韵独特的水墨国风感。影片在叙事空间场景上既非纯舞台布景的写实记录,又非纯实拍外景,而是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将舞台戏曲电影化,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戏曲艺术韵味,实现电影与戏曲的深度融合。影片借助特效三维技术、合成技术,在将影片定位为宋代绘画风格的理念下,实现传统戏曲高雅之美的视觉化呈现:游船钟情时,背景是绿湖粉花轻落、灵鸟彩蝶飞舞、红莲碧波鱼游弋、西子湖畔拱桥;前景是亭亭玉立的佳人,情生心至,清丽优雅。水漫金山时,背景是呼啸排空、汹涌奔腾的滔天巨浪;前景是白素贞与小青以水袖和长剑为利器起舞,挥动的衣袖、舞蹈式的打斗使人景相融、虚实相生。昆仑山求仙草处,背景是昆仑冰山仙境,前景是白素贞与鹿鹤二仙的激烈打斗,动静结合;断桥续情,背景是断桥残雪白絮飘飘,前景是白素贞、小青与许仙翩翩起舞,以景叙情,浓淡相宜。这些动态仿真场景与人物动作的虚实融合,制造出景美如画、人在画中的艺术效果,既有现代艺术的新鲜感,又不失中国传统戏曲的虚拟、写意、夸张等舞台艺术魅力,更富有诗情画意和神奇浪漫色彩,尽显东方写意之美,给观众带来水墨国风的即视感。

结 语

《白蛇传》的故事独具强大文化基因、旺盛生命活力、深厚群众基础,已超越民族与时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嵌入到中华几代人深刻的历史记忆中。粤剧电影 《白蛇传》的叙事结构、空间建构以及影像修辞等叙述机制凸显了导演引导观众认同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叙事意图。倒序结构凸显“情”字题旨,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段锚定地域标识,奇观叙事使观众由“表”至“意”,抵达影片深层关怀。叙事形式上,利用超高清视频技术演绎传统戏曲经典,通过奇观视听场面将想象视觉化,实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承载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与传承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叙事内容上,以超凡脱俗的智性之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人性至善至情的东方美学价值观,以及中华子民对精神自由、爱情自由的美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该片既尊重传统故事与戏曲美学原则,同时又以适应现代观众审美习惯和接受度引导观众文化认同与艺术自觉,提炼生活创新程式,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得到创新式传承,绽放出新生命活力,是一次守正创新、固本开源的成功艺术实践。

注释:

(1)2003年,广东省文化厅联合澳门、香港,设立“穗港澳粤剧日”;2009年,粤港澳三地联合申请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粤港澳三地正式签署《粤剧保护传承意向书》;2014年,广州出台《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提出振兴粤剧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项目”;2018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资,广州粤剧院承办,启动“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拍攝10部粤剧电影于全球发行上映。

(2)关键词来自B站《白蛇传·情》预告片弹幕捕捉统计。

(3)粤剧舞台剧《白蛇传·情》于2014年首演,由时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曾小敏担纲饰演白素贞,莫非编导。该剧另辟蹊径,感受时代的气息,以“情”为线索,创出新意,备受好评。2017年,该剧主演曾小敏也因此荣获第28届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4)关于“文本”的概念,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最先使用其比喻词与词之间的相互连接、结构和语言的意志,文化记忆研究学者扬·阿斯曼认为该词为修辞学概念。引自[德]扬·阿斯曼著《宗教与文化记忆》,黄亚评译,2018年第124页。

(5)舞台版《白蛇传·情》时长为133分钟,戏曲电影《白蛇传·情》时长为103分钟。

参考文献:

[1]刘云德,杨毅鸿.传承发展粤剧 保护大湾区共同文化遗产[N].珠海特区报,2020-04-07(007).

[2]约翰·霍华德·劳逊.电影的创作过程[M].齐宇,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3]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模式[J].当代电影,1993(6).

[5]格雷马斯,吴泓缈.论意义[M].冯学俊,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贾磊磊,丁亚平,饶曙光,周星,陶冶,张燕.粤港澳大湾区影视的历史与现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

[7]苟琳.溯源中国传统文化之旅[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8]袁珂.中国神话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9]徐兆寿,何田田.民间传说“白蛇传”百年电影改编述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10]刘文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戏剧传承保护研究[J].戏曲研究,2014(1).

[11]王臻青.《白蛇传·情》实现戏曲电影创造性转化[N].辽宁日报,2021-06-08(008).

[12]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13]许晓蕾.粤剧电影《白蛇传·情》“520”公映,观众“自来水”推荐[N].南方都市报,2021-05-21(005).

(责任编辑:万书荣)

猜你喜欢

白蛇传
“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形象的历史演变
新时期白蛇故事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略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论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
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
《白蛇传》再度翻拍 多部IP剧立项3月立项表分析
浅析戏曲中丫鬟形象与小姐形象的关系
浅析早期日本东宝与香港邵氏合作电影《白蛇传》的美术设计
从青春版《白蛇传》看川剧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
白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