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手机快速充电器浅论

2021-02-07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郭修根

电子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电荷泵充电器高通

东莞市奥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郭修根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智能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话工具,同时还是办公工具、生活工具、娱乐工具、信息终端等,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手机屏幕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带给消耗者更好的使用体验,与此同时,手机的耗电急剧增加,智能手机多采用一体化设计,不能更换电池,消耗者已经难以接受长达2h充电等待。为此,快速充电器应需而生。

1 快充的起缘——第一代快速充电器

在本世纪初,USB2.0协议规定外设从USB接口抽取电流的最大值为500mA,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500mA的充电电流将会使得手机充满电的时间变的很长,于是,2010年,USB-IF下属的BC(Battery Charging)小组发布了BC1.2标准,将充电电流最大扩展到5V 1.5A,一段时间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当3000mAH以上电池的智能手机出现后,也有些消费者认为BC 1.2标准的充电时间也太长了,这个时候,知名手机芯片商Qualcomm(中文名:高通)在2013年推出QC1.0,充电电流扩展到5V 2A,突破了BC1.2的1.5A电流上限,充电速度提升40%,一时间,被各大手机厂商,如三星、谷歌、HTC、诺基亚等给采用,由此拉开了快充的序幕。

2 第二代快充——高压快充

QC1.0确实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消耗者越来越喜欢快速充电器,对充电速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推动了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由此引发了各手机方案商以及手机厂家快充之间的相互竞赛。

在2015年以前的Android手机,充电接口多数采用Micro USB接口,理论上常规的Micro USB接口能承载的最大电流为2A,再增大电流,则有接口过热的风险。因此,这个时候,5V2A就成了手机充电器的最大功率。然而,屏幕越来越大,电池越来越大,用户希望充电的时候越来越短。于是,高通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既然充电电流不能提高,那我们就提高充电电压来提高充电功率,于是就有了QC2.0。

2014年,高通推出QC2.0,QC2.0电流还是2A,但把电压提高到9V或12V(classB提高到20V,较少采用,不详述),这个时候最大功率可以达到24W(当时的应用多数还是以12W和15W为主),充电速度较之10W提高了很多。很多人可能会疑问,9V给手机充电,不会烧坏手机吗?实际上,此时手机内部充电电路,增加了一个直流降压芯片,将输入的9V电压转成了5V电压,给到手机充电。为了不使9V充电烧坏不支持快充的手机,这个时候,高通就做了一个握手协议,只有充电器和手机握手后,才会输出9V电压,在未握手时,还是输出默认的5V电压,可以给到非快充的手机充电。得益于高通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同时高通在其Snapdragon(中文名:骁龙)处理器中内置了握手协议,使用非常方便,QC2.0很快得到广泛应用,LG、HTC、MOTOROLA、谷歌、乐视、小米等手机厂均有采用,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手机厂商,看到了这个商机,推出类似的充电协议,如华为的FCP、三星的AFC、MTK平台的PE+等。这些协议,在细节上和QC2.0有些差异,但总的充电原理是类同的。额外说明一下,以上这些协议多数是采用USB的D+,D-来传输协议,只有MTK旗下的PE+是不需要D+,D-,直接采用Vbus和GND来传输协议,看上去更有优势,但随着MTK方案在手机厂商采用率不及高通,最终,MTK的PE+快充协议使用普及上也不如高通QC2.0。

在2015年高通又适时的推出了升级版的QC3.0,QC3.0相对于QC2.0将电压精度提升到200mV一个阶梯,在3.6~12V内连续可调,这样的话可以选择一个最适合手机内部降压芯片工作的电压,让手机端降压芯片发热降至最低,温度低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充电电流,在此不细述这个工作过程,详细的情形,可以参考《电子世界》2018年10月上拙作《浅谈手机充电器的发展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QC3.0充电器最小功率被要求到18W,需要有6V3A的输出能力(早期允许过6V2.5A),这个时候充电器端一般采用USBA接口,手机端一般采用Type C接口,可以支持到3A的电流,充电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充电模式,和前面提到QC2.0,AFC,PE+等是类似的,在这个时候也出现很多兼容多家协议的充电器芯片,因为其工作原理基本类同,厂家只需要把多家协议放进去,在握手时进行选择就可以了。略为说明一下,三星手机处理器一直采用双平台,即高通的骁龙和自研的Exynos,因此,三星的手机一般既支持自身的AFC制式充电器,也支持高通制式的QC制式充电器。

3 直充的先行者——VOOC

如上所述的高压智能快充,在手机端会有一个降压芯片,这个降压芯片会有一定的损耗,产生热量,众所周知,电池是不能工作在高热状态下(一般认为应<60℃),所以热量会限制充电的功率。在大家还在研究高压快充的时候,有一家手机厂家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另辟蹊径,采用了低压大电流直充方式,不可不谓眼光独到。2014年,手机厂家OPPO推出了VOOC1.0,该方案采用直充模式,即充电器的输出直接加载到电池上,手机内部没有电压转换电路,这样手机端的发热最小。电池充电时对加载在其上的电压非常敏感,稍高的电压都有可能导致电池寿命下降,甚至鼓包,造成安全隐患。因此,直充模式下要求充电器输出电压非常精准,达到几十mV级。采用低压直充的模式,不能提高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只能提高电流,在前面说到,通用的MicroUSB接口能通过的电流为2A,既然通用的不行,VOOC就采用定制的MicroUSB接口,在普通5PIN的MicroUSB接口上,两边分别增加一个PIN,变成7个PIN,共用4个PIN来传输Vbus和GND。电流提高到5A进行低压直充,实现“充电5min,通话2h”。这种充电方式,功率增加到了25W,但手机本身的发热却很小,迅速的得到一些消费者的喜爱。但这种充电模式是一整套的定制方案,充电器,线材,手机都必须对应,如果有一个不配套,都不能进入到快充模式,电流也较大,对应充电器和线材成本相对也较高一些,加上一些专利保护的原因,其它的手机厂商,并没有马上跟进,继续沿用本身也还不错的QC2.0或QC3.0,对低压直充处于观望的态度。

4 集大成者——PD协议

PD(Power Deliver)协议其实在2012年就已经推出,PD的宗旨旨在统一所有供电设备的接口,统一所有的充电方式。因为标准PD必须要采用Type C接口进行电力传输和握手,那时候的手机多采用Micro USB接口,因此,在早期,并未被手机厂商所采纳。Type C规范除了可以支持到更大功率充电外,数据的传输速度也较之以往的USB2.0有超过10倍的提升,这对大数据传输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知名厂商苹果以及谷歌率先在其笔记本电脑上采用了,带动了笔记本电脑厂商PD的使用。2017年的时候,USB-IF在PD中提出了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的概念,支持电流最大5A,功率最大100W,允许电压从3.3~21V之间可调,且允许生产商在此范围内自定义输出电压和电流,从这个定义看过去,目前所有快充的电压电流几乎都包含在内,这也正是USB-IF的初衷。此时,手机快充阵营朝着两个方向在走:国外的手机厂商逐渐接受PD协议,在手机上开始采用,如苹果、谷歌、三星、LG等;而国内的手机厂商,更多希望兼容之前的充电头和充电线,故希望仍然在充电器端采用USBA的接口,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未立即切入到PD协议,仍然保留D+,D-通讯的模式,沿着这条道路,各厂家派生出各种不同的充电协议。

5 百花争鸣——高压直充的涌现

虽然QC3.0最大可以达到60W的功率(Class B等级),但前面提到,它的典型功率却还是18W,这是因为如果功率再加大,手机内部的降压电路发热将非常严重,制约了充电器功率的进一步提高。如果要加大充电功率,手机端的降压电路发热必须减少才有可能实现。科技的发展,有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两种方式,消耗者对充电速度的无限追求,推动了上游器件的发展。2017年,电荷泵(charge pump)开始在手机充电系统上应用。电荷泵也称为开关电容式电压变换器,与传统采用电感作为储能元件的电感式开关变换器相比,他只能得到一定比例的电压,例1/2倍、2倍、3倍等。但因为里面没有高速电磁变换,因此它有更高的效率。手机端通常采用1/2倍的电荷泵,效率可以高达98%。手机电池电压最大为4.2V(也有采用4.35V的,原理相同,不赘述),电荷泵的作用是将输入的电压减半,对应电流则加倍,因此,在电荷泵的输入端电压就必须达到8.4V以上,考虑到手机端的一些线路损耗,通常供给搭配了电荷泵手机的快充,充电器输出电压一般标称为10V,电流大的,考虑到更大的回路损耗,标称11V。这也就是目前一些10V2.25A,11V5A充电器的由来。这类充电器,虽然电压并不是直接加载在电池上,但因为电荷泵只是一个半压转换,并不影响输入电压电流的精度,整个充电原理同直充是类同的,因此我们一般称之为高压直充。虽然这种充电模式,手机端还是会有降压损耗,但因为电荷泵的效率高达98%,这一点损耗还小过于大电流时的线路损耗,以低压直充5V5A和高压直充10V2.5A相比,后者的系统损耗会更优于前者,且采用的器件需要的电流应力会更低,传输线也可以细很多,成本和安全性都会更好,因此,这类的快充,迅速得到国内手机厂商采用。

因为充电器的电压为非常规的5V,且功率也加大的很多,手机充电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自己的手机被充坏,国内手机厂商都设置了自己握手协议,例如华为的SCP、vivo的Flash-Charge、OPPO的VOOC3等等,小米也采用类似的模式,只是没有对其快充方式命名。私有协议的出现,对整个充电系统的安全性确实有提高,握手不成功的配件都不会进入快充模式。但也带来一个缺点:相互之间不能通用,即各品牌的手机,要实现快充模式,必须采用自家的充电器,换用其它品牌的充电器,进入不了快充模式,只能以最基础的5V2A充电。

6 一往直前——充电功率的迅速增大

2014年QC2.0刚出来时,消费者对它的充电速度用“惊讶”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由此也引发了安卓阵营手机充电速度的竞赛,几年下来,充电器的功率由18W上升到30W,上升到45W,上升到65W,甚至目前上升到120W。充电时间也由原来的90min降到60min,再降到30min,再降到15min。曾经的充电5min,通话2h变成充电5min,开黑2h,变成充电5min,娱乐5h。目前120W的充电器,充满总容量4000mAH的电池,只需要15min,充到一半,仅需要5min,这无疑对手机频次使用高的商务人士和游戏发烧友,有巨大的吸引力,遇到差旅时,只需要充电5min,就能充到50%,满足半天以上的需求,对于惜时如金的高端商务人士,将是一个最好的支持。目前高功率的充电系统,基本都是采用高压直充的模式。只是,为了加大功率对电荷泵进行了并联处理,对电池进行了串联处理。举例目前120W的手机充电系统,手机端采用了两个或三个并联的电荷泵,采用两块6C 2000mAH的电池串联,充电器端输出20V6A的功率给到手机,经过电荷泵后转换成10V12A,然后分压在两块电池上,每块电池承担5V12A的充电功率,如图1所示。

图1

7 GaN材料小型化及峰值功率的巧妙应用

手机充电器是一个使用频次很高的电子配件,所以消费者都希望它有个小的体积,方便于携带。然而,充电器的功率却在逐渐增大,同等条件下,功率和体积是成正比关系。因此,在市场驱动下,各个充电器厂商都在研究小外形充电器。要减小充电器的体积,常见两种办法:—是提高充电器的效率;二是减小充电器内部元件的体积。这个时候,一些高端功率器件,如CoolMOS,GaN开始应用,这类器件,本身有着较低的损耗,同时,也支持更高的频率,CoolMOS能支持200KHz左右的频率,而GaN器件可以支持到500KHz甚至1MHz的开关频率,能够将产品体积大大缩小,采用这类器件的电源,65W的充电器外形体积和以前的30W相当,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便携性的需求。除了靠电源的技术提升来减小尺寸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睿智的厂家,从产品的应用上想到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多数人对充电速度的需求,表现在希望短的时间内,能够充到一部分电量,满足应急的需求。譬如,你现在要出差了,但发现手机没电,这个时候你希望能在5min之内,充到25%以上的电量,满足你临时出差的需求。基于此,厂家提出峰值功率的概念,如65W的手机充电器,在接上的5min内,采用满功率充电,能迅速的充入27%的电量,而后,手机和充电器会沟通,通过计时和温度等各种条件综合评估,将功率降至35W(大概值)来进行充电。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因为是瞬时高功率,产品发热未达到最高点,功率就降下来了,相对于长时间满功率充电,充电器的温升就会低很多,这样整个产品的体积会做到和35W充电器相当,但又能享受到短时间的高功率充电,确实是个非常巧妙的应用,目前华为、vivo、OPPO、小米在高端旗舰机型上,均有采用这样的设计,这类产品,一般在产品铭牌上功率后面会标有Max字样。

8 不甘落后的Qualcomm

2017年后,高通的QC3.0虽然还在广泛使用,但高端机型却已经开始转用高压直充或者PD协议,高通快充老大哥的位置逐渐不保,虽然在2016年的时候,高通就已经强势推出了QC4.0,也将典型功率拉到了27W,但手机厂商好像并不感冒,只有为数不多的厂商如锤子、努比亚等采用,显得鸡肋。QC4.0本身兼容PD,更多的人认为,它只是在PD基础上加入了一些高通定制化的东西。如上文提到,国外的手机厂商更愿意采用影响力更广的PD协议,而国内的手机厂商则不愿意换成Type C接口,同时认为直充更有优势,开始转向定制化私有协议的直充。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方案商,高通显然不甘落后,于是,在2020年推出了QC3+和QC5,用来抢战中高端市场。很多人肯定会奇怪,高通都已经有QC4.0了,为什么又会退回来一个QC3+。其实,QC3+是个非常符合中国特色的快充协议,实则是Q3.0和高压直充的一个结合体。前面说到,中国的手机厂商,为了兼容旧的充电头和充电线,充电器端没有立即切换到Type C接口,仍然采用早年的USBA,QC3+就是采用传统USBA的D+,D-来进行握手,但相对QC3.0而言,它把电压的步进由原来的200mV提升至20mV,这样就可以实现直充充电,而相对于QC4.0或者PD而言,它的协议又相对简单,目前SOT23-6的封装即能装下,芯片厂商英集芯,伟诠均有相应的芯片,这样的话,相对于QC3.0的芯片而言,成本增加极少,但却能实现直充。高通最早支持QC3+的芯片组是骁龙765和765G,现在6系列的都已经开始支持(备注:高通高端的为8系列,也支持QC3+),一个新的协议,并不是在最高端机型上首发,而是兼容到高中端机型,这在高通的快充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以看出,高通是希望能藉以这套最具性价比的充电方案,重新加大市场占有率。再来说说QC5,QC5官方的宣称支持100W+的功率,支持双充技术(双电池充电),其实就是类似上图所示的120W充电原理,用于手机超大功率充电的一个协议。高通在2020年强势推出“紫青双剑”--QC3+和QC5,希冀借此重返手机快充充电霸主的宝座。

9 快速无线充电器的发展

手机无线充电的应用,早在10年代初NOKIA,Plam等厂商就已经开始尝试,无线充电有着非常好的体验,但因为充电速度及成本的问题,当时并未普及。直至2017年苹果支持无线充电的iPhone8系列发布,再次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而早在2008年,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协会就开始制订无线充电标准,目前手机无线充电基本都遵循WPC下的Qi协议,这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性:只要符合Qi协议的无线充电器都能给你的手机充电。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机品牌都在发布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如苹果、魅族、华为、OPPO、小米、三星等。但目前Qi协议只定义最大15W(EPP)的功率,很显然,这个充电功率难以让用户满意,为了得到更好的体验,手机厂商正在逐渐提升无线充的充电功率,30W已然成为一个主流,65W的无线充也开始出现。因为已经超出EPP范围,各家只能搭载自己的私有协议,那么,只有标配自家的无线充电器,才能支持超过15W的充电功率;而在搭配非自家的充电器时,最大只能实现15W的充电功率,通常为10W左右。基于此,WPC也正在考虑增加Qi协议定义的最大功率。另外,高通也看到了无线充这块发展的势头,推出了QC-Wireless的认证,这个认证是考量无线充搭配QC充电器的能力,认证无线充输入端QC协议的兼容性。因为目前很多手机配备的还是QC充电器,且市场上也有不少存量,如果能够直接用QC充电器给到无线充发射端供电,那么无线充就不需要另外配一个适配器,这也是对能源的一种节约。但随意的搭配,又可能产生危险,高通适时在这个时候推出QC-Wireless认证,对支持QC的无线充也是一个保障。

10 不紧不慢的苹果

作为安卓阵营之外的苹果,手机一直走在高科技及创新的前沿,但在充电这一块,却一直不紧不慢,自始至终标配的都是5V1A的充电头,时至今日。也有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其实在2014年发布的iPhone6 Plus可以支持约5V2A的充电,在2017年发布的iPhone 8系列,可以支持到9V2A的PD充电,在2020年,苹果将充电头的功率升级到了20W,这是目前苹果手机充电器的最大功率,相对于安卓阵营的65W甚至120W充电头而言,功率确实难以比肩。苹果是基于更安全选择了保守还是准备厚积薄发,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去妄自揣度,更多期待苹果有新的科技出现。

猜你喜欢

电荷泵充电器高通
实用电源管理技术中几种基本电荷泵电路结构
一种快速启动的电容式电荷泵设计
一种宽温度范围电流恒定电荷泵
高通、苹果专利案新进展:苹果拒绝与高通和解
头脑充电器
历史转折后的高通前执行董事长
《福布斯》欧盟罚高通
一种高增益低纹波的电荷泵电路
便携式多功能充电器的设计
高通24亿美元收购芯片制造商C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