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有盼头 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2021-02-04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贫困县贫困地区

徐兴利 黄家伟

贫困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不能避免且必须攻克的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消除贫困既是庄严承诺也是重要使命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互联网+”农业逐渐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与此同时,还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决定》强调,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完成使命 兑现承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的伤痛和离别,带给经济和社会的冲击如同一柄巨锤狠狠地砸在原本平静的湖面上。但也正是这场异常凶猛的疫情风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坚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但丝毫无法阻挡中国向前迈进的脚步,无法阻挡脱贫攻坚的进程。2020年是兑现承诺、完成使命的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在变。如今,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插上了特色产业、“互联网+”的翅膀,飞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建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線,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同时,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脱贫路上少不了农业助力

脱贫工作和农业发展紧密相连,覆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环节,极大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进,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许多贫困乡村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

数据显示,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其中,直接参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贫困户分别为1158万户、935万户、168万户;贫困劳动力在本县内乡村企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超过1300万人,占务工总人数近一半。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贫困地区提供了平台载体,加快推动了交通、物流、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据统计,贫困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创建各类扶贫产业园2100多个,组建4100多个产业技术专家组,招募4000多名特聘农技员。

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才能致富一方百姓

目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已经颇具规模,相关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升,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产销衔接的问题。如何将辛勤劳动的成果销售出去,从而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致富当地群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产品产出来是基础,卖得出、卖得好才有效益,贫困群众才有更高收入。”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贫困地区,加大农产品营销推介和帮扶力度,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与贫困地区精准对接,完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出村进城,卖上好价钱。据了解,农业农村部主要采取了搭平台、育品牌、补短板等措施,积极解决产销衔接问题。

搭平台:2018年以来,组织举办了20余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帮助700多个贫困县销售农产品500多亿元。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上都设立了扶贫展区,指导全国50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推动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专门开设扶贫专馆,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渠道。

育品牌:将贫困地区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优先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支持贫困地区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缩短认证时间,减免相关费用。目前,贫困县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800多个,认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1.1万个,比2012年增长4倍多,市场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补短板: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公益服务平台,提升了贫困地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水平。启动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贫困地区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补助比例提升到50%。支持建设田头预冷、冷藏保鲜等产地设施,为鲜活农产品错峰销售、减损增值提供条件。

避免同质化竞争

贫困地区大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特色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农业农村部针对上述问题,作了以下几项工作部署,助力资源有效转化,避免同质化竞争。

魏百刚表示,我们组织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每个省、每个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确定好扶贫的主导产业,力争在产业选择的开始,就能够实现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

2020年年初,农业农村部组织832个贫困县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了系统化梳理。组织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对扶贫面广、带贫人数多、增收效果好、排在前18位的主导产业,逐一编制了产业发展指引,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优化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精扶贫主导產业。

在同质化竞争问题上,魏百刚表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在种植阶段,你也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发展大枣,我也种大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拓宽市场空间。各地原料有差异,但都是优质的,加工出不同的产品,打造不同的品牌,转化增值的程度就不一样。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农业方面的生产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县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农业产品综合利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既避免了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竞争,也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

品牌的打造和特色的凸显都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要突出特色,做好品牌文章。2020年11月,农业农村部组织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其中重要环节便是推介农产品的企业品牌。832个贫困县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发展了一批“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产品。一些企业品牌越来越亮,市场销路很好,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脱贫有榜样

据了解,湖北省咸丰县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34年的贫困县。34年来,咸丰县从极度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向小康迈进,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加大对咸丰县定点帮扶力度,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来抓,帮助制定了产业扶贫规划,系统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咸丰县委书记郑东来表示,到2019年,全县1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已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郑东来介绍,在产业扶贫实践中主要抓“六化”。一是基地规模化。因地制宜按照高中低海拔分区、长中短产业结合,发展起了茶叶、林果、中药材、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110万亩,年出栏生猪60万头,这些产业覆盖了4.8万户、14.89万贫困人口,咸丰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全国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县、湖北生猪调度大县。二是加工工业化。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把农产品的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和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108家,年产值在30亿元以上。三是产品品牌化。把全县原来100多个杂牌商标整合在“唐崖”公共品牌下。唐崖是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了“唐崖茶”“唐崖米”“唐崖果”“唐崖蜜”等10多个系列产品,唐崖系列产品年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四是发展融合化。推动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作坊变工厂、茶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店销变网销,三家4A级景区和50个美丽乡村带动了846家民宿和农家乐,电商体系263个村全覆盖,直接和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就业。五是利益连接化。形成“市场主体+贫困户+村集体”的利益联结,企业有利润、农民有“三金”,集体经济有收入,把三方利益绑在产业链上,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六是投入多元化。在产业扶贫中制定了《咸丰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十条意见》,对农业主体实施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土地保障和项目支持。对贫困户实行差异化补贴,建立75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农业产业形成了政府奖、主体投、银行贷、平台撬等多元投资格局。

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应重视脱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相关扶贫产业发展中的不足。由于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周期不一致,很多问题在攻坚期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考虑,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将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后,脱贫攻坚工作也将迈上新的台阶,从而进一步扩大“脱贫攻坚战”战果,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提升人民幸福感。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贫困县贫困地区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