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隐喻视域下气候变化新闻漫画分析

2021-02-03周凯妍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气候变化符号

摘要:在当前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文章探讨主题为气候变化的文字—图片多模态新闻漫画隐喻表征方式及其内涵。研究共搜集28幅漫画作为分析语料,基于批判隐喻分析方法,以气候变化作为目标域,其源域包含多种极端天气和异常自然灾害中的元素符号,其中烈火隐喻最普遍。文章从新闻评论视角看待气候变化事件,从原因、结果和解决办法三个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隐喻构建。结合实例分析隐喻数量最多的原因和结果隐喻,发现漫画主要使用国旗、联合国气候大会及人类活动符号表达原因隐喻;而使用空间和时间隐喻以及文化符号表达结果隐喻。这解释当下媒体舆论的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原因与灾难性后果。

关键词:气候变化;多模态隐喻;新闻漫画;新闻评论;符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0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培正学院校级青年基金项目“多模态隐喻视域下英语新闻漫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pzxmqn29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地球面对的主要威胁,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自1995年起,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开启了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历史大门,相关新闻报道数量也随之上升。新闻媒体报道反映了某一时间点的社会意识,并塑造了人们谈论、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气候变化漫画的兴起和隐喻元素的增加表明观众对气候变化有足够的了解。通过特定元素的刻画,画家认为读者能够理解日益复杂的气候问题[1]。

国外对于气候变化的新闻图像研究侧重于视觉传播策略,主要关注信息框架和内容,依托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如威斯勒等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多模式新闻框架,发现在产生可识别的框架时,文本和视觉元素的对应在插图文章的多模态集合中变得明显[2]。但是,现有的研究似乎避开了图像元素的内涵。许多量化的分析虽有助于捕捉大量的交流数据,但忽视了其意识形态和后果以及产生影响的权利关系。国内气候变化隐喻研究近五年才逐渐兴起,对象主要集中于文字语料,且研究内容聚焦于隐喻类型的识别[3]。对于气候变化的多模态隐喻构建,尚无系统研究。鉴于媒体描述问题的方式,可能会影响事件的前景,如鼓励或反对观众参与气候相关活动,甚至会影响人们将来在此议题上的参与方式,笔者试图从多模态隐喻的角度拓展现有的研究,研究气候变化的文字—图片隐喻表征方式及其内涵。

二、理论框架

多模态隐喻是福塞维尔基于莱考夫与约翰逊(1980)的概念隐喻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4]。这个新定义的研究表明隐喻的出现并不局限于语言,隐喻思维可以以不同的表征方式组合存在。多模态隐喻的“目标和源域各自有不同的表征模式或主要表现”,同时以一种以上的模式受到暗示”[5]。文章关注文字—图片形式的多模态隐喻。

文章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不仅认为隐喻的主要作用是使复杂的问题更容易理解,还通过分析实效和意识形态理解隐喻特征[6]。隐喻与认知相互作用,在媒体话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性隐喻分析为归纳、分析不同社会问题话语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因此,文章的隐喻被视为有助于理解某些社会问题的话语手段,更具体地说,是气候变化的主题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潜在概念。

三、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西方媒体英文多模态新闻漫画,在全球气候政策舞台上,西方媒体极具影响力。分析的对象源于权威新闻漫画数据库(https://www.politicalcartoons.com/),该数据库由美国社评漫画家创建,网站内的新闻漫画刊登于各大主流新闻媒体,能够代表舆论主流观点。

提取分析样本时,以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为关键词搜集符合多模态隐喻标准的漫画。漫画的年份限定在1995年至2021年,在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联合国气候大會谈判涉及的国家数量众多,各种国际性公约和文件相继出台。根据福塞维尔的多模态隐喻标准,从数据库中筛选出28幅图片—文字新闻漫画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时首先以气候变化为目标域,识别相关的多模态隐喻,其次以气候变化事件为切入点归纳隐喻表现形式,最后基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深入分析漫画中的隐喻内涵。

文章具体研究问题主要有三点。

第一,以气候变化为目标域,对应的概念源域有哪些?

第二,以气候变化作为事件,其隐喻主要有何种表达形式?

第三,多模态隐喻场景如何简化和促进对气候变化的理解?

四、气候变化隐喻分析

研究以气候变化作为中心词,分析其源域和目标域表现方式。并且把气候变化作为事件,探索相关的人物、环境、事件多模态隐喻形式,以及各隐喻符号之间的互动方式。

据统计,英文新闻漫画主要借助极端天气符号或者异常自然灾害映射气候变化。源域包括洪水、干旱、烈火、浓烟、冰雪融化、飓风、四季异常。其中烈火源域出现的频次最多(共8次),从作者和读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角度分析,以上极端天气和灾害是画家与读者共有的知识背景。这反映西方主要关注的气候问题是全球变暖,并且直接感受明显的是温度的上升,以及森林火灾的频发,媒体以此为切入点可高效地与读者构建隐转喻意义;而冰雪融化、飓风等现象与气候变化所建立的是间接联系,并且这些现象发生在局部地区,或者因为其他灾害如洪水泛滥,是间接的后果。

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漫画的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评议属性(抓住社会事件的突出矛盾,表达深刻的观点),笔者探讨气候变化源域与其他符号的互动,以理解漫画如何通过隐喻手法表达人物、动物、环境、事件之间的矛盾与联系。经过分析与归纳,笔者发现英文新闻漫画主要探讨气候变化事件的三大元素:原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下文从这三个方面辨别隐喻符号,并试图解释其内涵。

(一)气候变化的原因隐喻

气候变化原因的隐喻符号主要包括国旗、联合国气候大会、人类活动。从漫画发表的时间和主题看,每当全球气候峰会举行时,就会涌现一批相关的漫画,内容讽刺主要气候污染国的利益至上观,其摇摆不定的气候政策加速了全球气候变化。

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主体的漫画为例,图中背景是干枯的地面,映射目标域气候变化。与干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面上的雪人正围堆城墙,城内插着大会旗子,每个雪人头上戴着有不同国旗图案的帽子,映射《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城内每个雪人表情不一,似在各自盘算自身利益。城外却站着表情不满的两个大雪人,代表主要工业国家无法有效参与决策,这间接加剧气候恶化。又如主题为“可能不会在北美和澳大利亚重演”(May not be reprinted outside of North America and Australia)的漫画,画中洪水包围着工厂和房屋,远处有森林大火,一位工人说:“只要我们的活动能继续下去,就没那么糟。”(As long as our activity can go on, it’s not so bad.)漫画中的洪水、浓烟和森林火灾是气候变化的多重源域。在现实中,工厂显然不可能在洪水泛滥时正常运作,该漫画把不同空间的元素叠加在一起,一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冲突,以表达评论观点:人类不理性的经济活动,以及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气候变化。二是为了在同一幅画面中,高效地凸显造成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笔者发现相当多的漫画都加入了工业污染气体排放的符号,该符号的反复出现说明媒体普遍认为无节制的工业生产需引起重视。

(二)气候变化的后果隐喻

气候变化后果的隐喻形式主要是空间隐喻和时间隐喻,也包括少量节日符号隐喻。

空间隐喻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恶劣环境包围人/动物。通过空间的非现实设计,延伸人们的思维,凸显因果关系叙事,强调事件的结果。如“气候峰会”(Climate Summit)漫画,画中海水包围一个北极熊家庭,四只北极熊向上叠起,局促地站在仅够立足的冰块上。这里有两个空间隐喻,首先海水和北极熊形成外—内空间隐喻,外部一望无际的海水表示形势严峻的气候变化,中间的北极熊映射遭受影响的动物生存状况。另外,窄小的冰块也是一种空间隐喻,映射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冰川融化,向上叠起的北极熊也是一种空间隐喻,表明动物的生存空间已经被无限缩小。漫画整体的隐喻是全球变暖导致全球生态和环境系统遭到破坏。

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是蒙太奇式的时间对比,以寓言式的手法警醒世人。具体表现手法包括未来太空的描绘、春夏秋冬的变化、事件发生前后的对比等。如漫画“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展示了四个静态画面,内容相似,画面背景是工厂以及排放的废气。画面中心是竖立的黄色警告牌,前面三张图片文字一致:“气候变化即将来临”(Climate change is coming),只有第4张图片将“即将来临”(coming)划掉,下面补充文字“在这里”(here)。画面下方显示时间,从1970s’变化到2020’s。除了微妙的文字变化,画面中的绿色环境也改变了,最后一张图片,蓝天已经变成黑夜。变化的时间符号和绿色植物符号结合,形成生态环境长期受到破坏的隐喻。工人思考:“哇,没看到即将来临。”(Whoa, did not see that coming.)是一语双关,既表示警示牌上的即将来临一词不见了,又表示过去污染环境的工厂一直在运作,无视灾难性后果的到来。

文化符号的使用亦有较强的警告说服作用,因为传统文化节日有助于作者和读者构建共同的隐喻意义,类似的文化符号包括节日和传统习俗。以感恩节元素漫画为例,展示了一只球状的烤火鸡,以比喻處于气候变暖境况下的地球,火鸡旁边的“感恩”一词帮助读者建立起感恩节与气候变暖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冲突。美国感恩节的由来隐藏着背信弃义地对待土著民的历史,映射气候变暖同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的伤害。该漫画文化符号构建的隐喻是气候变化将使高温天气席卷全球。

在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事件原因和结果的隐喻数量明显比解决办法的隐喻数量要多。由此可见,英文媒体发表新闻漫画的主要目的是唤起读者的敬畏之心,使大家及时采取行动,阻止灾难发生。

(三)气候变化的解决办法隐喻

少量英文媒体为气候变化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尽管大部分漫画专注于展示气候灾难的极端后果,笔者依然发现一些作品不满足于漫画纯粹的警醒功能,而是为仅存的希望发出呐喊。比如一幅旅程场景的漫画,呼吁人们及时停止自毁性的行为,画中一辆车身绘有地图的蓝色大巴映射地球,车后排放的大量浓烟表示地球上的人类活动破坏气候,车后表示车速之快的气流暗示人们破坏环境的速度之快,同时几乎掉出悬崖的车头回缩,并带着惊讶、恐慌的表情说:“我们应该改变行驶方向!”(We should change course!)暗示人类对自己的过分行为出乎意料,希望及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类似的漫画数量稀少,大概是因为面对全球性的灾害,各国依然在寻求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目前艰难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媒体抱有怀疑和悲观的态度,并且各国的精力过多地被美国的摇摆政策分散。

五、结语

文章围绕气候变化,以批判隐喻分析为研究方法,对英文多模态新闻漫画进行分析。首先探讨以气候变化作为目标域的源域类型,发现源域表征内容主要是极端天气和异常自然灾害元素符号,其中烈火隐喻居多,烈火使读者联想到现实中更频繁和普遍的森林火灾和高温天气,成为帮助作者传达新闻评论观点的重要桥梁。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主要属性,文章从气候变化事件的原因、结果、解决办法三个角度检验漫画构建多模态隐喻的方式。

统计显示,描述原因和结果的隐喻最多,表明当前作者和读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引发气候变化的因素,还有迫在眉睫的极端天气。尽管世界各国都参与气候治理的政策制定,但是过程充满艰辛,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尚未被明确提出,以此解释气候变化解决办法的多模态隐喻极少。

无论何种角度,所有的隐喻符号与气候变化隐喻形成互动,塑造漫画的立场观点,这有助于欣赏隐喻的力量。当然,文章的样本量不够充足,未能捕捉所有的源域和隐喻场景,今后的研究可以以量化研究为主,对该类型漫画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奥尼尔·萨弗隆.不仅仅是肉眼所见:对平面媒体中气候变化图像的纵向分析[J].气候变化,2020(1):9-26.

[2] 哈特穆特·威斯勒,安塔尔·沃茨尼克,鲁玆·霍福尔,等.气候变化的全球多模态新闻框架:世界五个民主国家的比较[J].国际新闻/政治,2016,21(4):423-445.

[3] 李承泽.中美全球变暖媒体话语中的隐喻对比研究:批评隐喻分析视角[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4] 福塞维尔·查尔斯.认知主义框架下的非语言和多模态隐喻:研究议程[C]//福塞维尔·查尔斯,爱德华多·尤里斯–亚帕拉希.多模态隐喻.柏林:德古意穆彤出版社,2009:19-44.

[5] 福塞维尔·查尔斯.书评:批评隐喻分析的语料库方法[J].语言文学,2006,15(4):402-405.

[6] 查特里布莱克·乔纳森.语料库批评隐喻分析方法[M].柏林:斯普林格出版社,2004:26-43.

作者简介 周凯妍,硕士,讲师,教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气候变化符号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2007:绿色企业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