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共情: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与舆论场融合*
——基于《大江大河》新浪微博的扎根分析

2021-02-01

情报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改革开放

王 润

(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杭州 310018;2.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杭州 310007)

0 引 言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成为网络舆论表达的重要渠道,与之相关的是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交汇和引发公众追忆的重要事件和热议话题[1]。改革开放主题电视剧《大江大河》集中表现人民大众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揭示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历史趋势,播出后网民结合改革开放事件和剧情进行网络表达形成广泛的网络舆论。据尼尔森网联全国网统计,该剧收视率(1.995)高于被广电总局全年赞扬电视剧的平均值(1.383),市场份额(3.6)高于被赞扬电视剧的平均值(2.499)。与此同时,该剧还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网等视频综合类网站同步更新播出,取得积极反响,且豆瓣评分(8.9)和褒贬值(0.359)高于被赞扬电视剧的平均值(6.854、0.349)[2]。大数据勾勒出大致的情感表征和态度倾向,但未就网络舆论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机制展开分析。

与以往仅通过收视率、市场份额等收视指标体现热点事件和电视剧目的社会反响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在线流量和文本数据全面地体现传媒收视的用户反馈和社会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3]。此外,以往网络舆论研究以突发类和群体性事件为主,缺乏从非突发类的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现象中分析背后的社会机制及社会影响。基于此,本文要探究的研究问题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网络舆论形成关于“改革开放”热点事件怎样的舆论表达?第二,网络舆论场的多元主体表达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心理?第三,主流话语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能否形成两大舆论场的弥合与整合?

1 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与舆论场融合

1.1网络舆论的研究范式早期网络舆论研究聚焦舆情领域,对功能主义范式的依赖与日益市场化的舆情产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者指出应摆脱行政式的管理思维,通过询唤多元主体的不同情感、构念和记忆,多维度、综合地考察不同舆论主体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使网络舆论研究重回舆论本源[4]。此外,以往主流意识形态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主流话语的政治传播和社会引导[5],但处于较难衡量的状态,而主流话语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传播与反馈能较为直观地反映社会舆论的状况。本文选取改革开放电视剧这一现实生活化题材来考察主流话语的网络舆论反响,并基于热点事件分析网络舆论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1.2网络舆论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重要的分析传统,也是将舆论形成过程中微观个体与宏观社会连接起来的理论工具[6]。相关网络舆论研究分析了网络舆论扩散与衍化的路径与形成机制,一类是关注到媒体议程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作用。大众传媒的议题设置和报道是引发网民关注的重要信息来源,公众(网民)与媒体议程的互动、意见领袖的作用而形成网络舆论的扩散[7],新媒体的普及使信息生态发生变化,由社交媒体引爆、传统媒体跟进报道与网民联动的网络舆论模式正在逐渐形成[8],而电视与微博类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社交电视与粉丝互动的微博舆论传播方式[9]。另一类则是关注到形成舆论引爆与公众情绪宣泄启动有关,转型期的社会现实与社会信念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利益相关、价值共振、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生成的根本原因[10]。有研究者指出,情感在当代中国网络舆论和网络事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受情感驱动并不等同于非理性的盲目行动[11]。本文基于改革开放热点事件和电视剧的网络舆论传播,把握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的社会心理动因及情感因素在网络舆论中的体现。

1.3多元舆论场的分化与融合网络舆论场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形成多元的舆论主体,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与民营自媒体平台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信息生态格局;不同舆论势力在相互博弈中此消彼长,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中的舆论力量不同的新特征[12]。此外,当前信息舆论生态的复杂性体现在传统媒体舆论场与网络空间舆论场的叠加,呈现为群体与功能的分化,理性化与情绪化的博弈,存在两个舆论场相隔离的现象[13],主流话语提供了正能量传播的方式,在多元化的网络舆论场内是否会形成意见的分化是值得关注的内容。当然,如何打通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网络空间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成为研究信息舆论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议题,提出包括推进传统舆论场生产机制转型,吸纳和鼓励民间话语方式等举措[14],但还缺乏对网络舆论传播扩散的深层机制,特别是对网民的社会动员和情感认同的心理动因展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过往研究已对网络舆论形成的社会机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展开相关研究,但现有研究过多考察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演化和规律,缺乏对非突发事件和主流话语传播的经验考察,以及揭示多元网络舆论场域中舆论传播的社会情绪和心理动因。网络舆论表达提供了直观、可见的在线文本,通过质性文本分析可分析文本背后的社会心理[15],为理解网络舆论的社会心理机制提供可能性。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实施

本文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微博评论为研究资料,通过扎根理论和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网络舆论表达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并延伸到关于“两个舆论场”融合话题的讨论。鉴于本文的研究问题和电视剧的实际特征,以“大江大河”和“改革开放”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取2018年12月1日起三个月内(截止为2019年2月28日)作为微博评论分析的时间段,根据“浙江传媒学院视频监测与分析系统”共监测到微博12 804条,使用人工智能的语义分析技术,计算网络用户对于视频和明星的网络褒贬值为1.62。经新浪微博自动省略相似结果后(可视为精华帖),搜索结果共计34页、606条微博帖子,经测评606条微博的褒贬值1.39。大数据监测(N=12 804)的褒贬值大于精华帖(N=606)的褒贬值,且数值近似,因而通过分析精华帖可较为近似地反应出该议题整个网络舆论的倾向和表达特征。随后在一名学生助理的协助下,保存、单独编码、归类,并对差异部分进行讨论、二次编码,去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实际共计584条微博帖子,数据特征与实施过程如下:

2.1网络舆论数据基本状况从微博搜索出的精华帖来看,三个月间日均推出精华微博帖子6.49条,出现最多的在2019年1月5日,达到36条;其中出现10条以上的共23天,分别为2018年12月16日、18-23日、26、28、30日,2019年1月2、4-14日、19日。从电视剧12月10日开播到12月18日前后,再到1月4日剧终前后出现两波网络舆论表达的高峰,其中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召开与电视剧播出掀起网民对“改革开放”的表达热潮,而随着电视剧的剧终再次引发网民讨论,线上网络舆论的热度与线下电视剧热播、热点事件相呼应,把网络舆论推向高潮。

图1 《大江大河》微博舆论时间分布

微博精华帖在搜索区间内的首条微博帖子为“优酷剧集”12月3日的微博帖子:“突然惊喜!#大江大河#先导片来袭!该剧讲述了1978到198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间……#大江大河定档1210# 不愿辜负,期待播出[给力]@王凯kkw @杨烁 @董冬咚d @童瑶”。该影视大v通过新浪微博率先向网友推介即将上映的《大江大河》基本剧情,为后续播出预热。

据统计,584条有效微博帖的平均字符数为145.8个,其中微博字符数最多的为“新世相”1月11日发布的微博,占2 873个字符;微博字符数最少的为“果壳面壁者”1月5日发布的微博,占13个字符。微博帖子的字符数表明,与弹幕语言表达简短、内容相对碎片化的特征不同,该议题有效帖子的网民发言内容丰富,且有一定深度,为后续展开扎根理论分析奠定基础。此外,微博评论的网民身份也体现出多样性,既有“人民日报”“南都娱乐周刊”“新京报”等媒体官微,又有“淮安司法行政”“C科技”“世界经理人网站”等企业及机构微博,还有电视剧官方微博“大江大河官微”,更多的是普通微博网友。

2.2扎根理论分析实施过程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建构扎根理论最初是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16],并逐渐运用于社会科学和网络舆论研究中。本文将抓取的《大江大河》新浪微博的评论作为扎根理论分析的经验资料,实施开放式编码、轴向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三个编码过程,进行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根据经验资料提取概念并发展相关理论,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研究结论通过验证则形成相关理论,反之再次编码直到通过检验[17],从而考察主流电视剧传播的网络舆论和社会心理机制。将爬取的新浪微博帖子按顺序进行编号,XT01代表第一个帖子,最终得到85个初始概念(an)和45个类属(An),并基于微博帖子的核心主旨、博主身份、话题情境、言说动机等方面,形成14个主类属(Bn)和4个核心类属(Cn)(见表1)。

表1 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类属分析过程

3 网络舆论场中多元主体的网络表达

本文通过对微博舆论的三级编码,逐渐揭开该议题网络舆论形成的“黑箱”,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及相互关系(见图2):a. 热点事件与剧情传播作为内容题材引发关注而形成微博互动;b. 微博互动中的剧情评价、追星推剧、亲身体验互相作用形成微博舆论;c. 外部宏观的时代变迁提供剧本内容创造及微博互动的来源;d. 剧情传播与网络微博互动形成了主流舆论场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博弈。此理论建构模型初步建立起热点事件主流话语传播与网络舆论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出多元主体的网络表达状况和社会心理。

图2 剧情传播与网络舆论传播互动关系理论建构模型

3.1网络舆论源于热播内容的“剧情评价”网络微博互动的重要起始在于电视剧的上映,引发网民通过微博表达对电视剧的讨论和评价。首先,体现为剧情内容的讨论,包括对改革开放这一热点事件和剧中人物故事的讨论,前者体现剧情所反映的社会阶段,比如有网友评论,“这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剧,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从2018火到了2019……”(XT266)而后者评论剧中的主人公的性格、经历和命运,描述宏观社会进程中的小人物状况、拍摄外景地也成为讨论的对象。网络舆论体现出剧情内容讨论的丰富性,网友基于剧情场景形成对热点事件多样的网络舆论形态。其次,体现为对内容的赏析、推荐以及对下一部的期待。网友在观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通过网络评价电视剧和热点事件,向他人推荐该剧以及对剧情和演员的喜爱,这是网友关注剧情本身最为核心、直接的表达对象,发言主体基本属于作为个体的普通网友,并逐渐引发更大范围的议题热议。

3.2基于个人经历的“亲身体验”网络舆论作为与日常生活贴近、反映改革开放主题的电视剧,随着剧情的展开,网友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或感慨时光流逝、发表个人随想,或联系自身家庭,在情感共鸣中网络发言和个人追忆。有网友感慨到,“大江大河有点好看诶 看看老一辈的那个年代 改革开放40周年,好像离的很近,又好像离的很远。”(XT38)网络舆论中反映出观众在观剧中不断调动个人的情感和思绪,年长者回忆自身的成长经历,年幼者通过剧情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尽管也有极少部分网友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比往昔,有相对悲观的倾向,但依然给予电视剧中改革开放历史较为正面的评价,微博评论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基于个人随想而阐发,将个体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融入于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促使公众情绪不断升华。

3.3网络舆论中多元主体的“追星推剧”“追星”也是推动网络舆论的重要方面,涉及明星外表、演技、演员人气等多方面,还有粉丝自行剪辑电视剧情节制作短视频。网友纷纷表达对剧中明星的喜爱,微博评论中网友讨论演员角色演绎,与剧中演员的命运波折共同情绪起伏。还有多位网友把自己的昵称称为“王凯kkw的一盒虾饺”“王凯kkw哈尔滨影迷会”等与“王凯”名字有关的粉丝团,网友们通过微博对明星群体喜爱的表达十分直白,对剧中主演明星热捧和追逐。此外,“影片推广”“主创感言”舆论中媒体官微和网络大v扩展了普通网民的发言主体。电视剧主创的发言和采访报道反映电视剧内核,引发网民强烈关注。其中媒体大v“人民日报”官微的推送,最多一条微博点赞数7 128,转发数2 292,评论数1 876,成为本研究样本中排名第一的微博帖子,体现出强大的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其他如机构类媒体“淮安司法行政”以主演王凯参加节目“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来助力《大江大河》电视剧播出,以王凯的演讲激励年轻人在改革开放成果下肩负国家的重任,推动网友情绪升华和舆论扩散。据统计,点赞量、转发量和评论量三者相加排名前20的微博帖子中,仅有3个为普通网民(粉丝数1000-3000),粉丝数1-10万的网民(网络中v)共4个;粉丝数超过10万以上的网络大v共13个,这些大v主要是媒体官微和知名评论人,在网络舆论中产生巨大的扩散效应。

可见,多元主体的“追星推剧”也是促使网络舆论扩散的重要方面,喜爱和追逐演员明星而热衷一部电视剧这种“爱屋及乌”效益成为当下网络亚文化群体追星推剧的重要方式;当然,尽管网络舆论场拥有多元的言论主体,但真正发声且能带动网络舆论的是网络大v群体,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能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本和品牌效应,强化对主旋律电视剧的推荐和追捧,促使网络舆论的传播与扩散。

3.4基于社会历程的“变迁感悟”网络舆论通过对微博舆论的扎根分析,还发现许多网友结合电视剧剧情,上升到对社会层面的认识和讨论,感慨时代变迁、称赞国家强盛,甚至向改革开放致敬,情绪由弱到强,总体也呈现积极的网络舆论倾向。最浅层次的网络舆论表现为网友感慨国家政策改革,促成社会进步。变化、社会、时代是关键词,有网友写到“最近两部电视剧《大江大河》《启航》,讲了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的各种改革,真是感慨中国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仍处在不断深化改革中……”(XT64)由社会的变化发展延伸到对改革开放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

其次,网络舆论体现在用中国、祖国、复兴等关键词来表达对国家强大和民族昌盛的刻画,“……我们都有幸生活在一个变革这么大的时代。真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新一代的中国是属于那些敢拼敢闯的勇士们的,中国与他们也算是互利共赢了。”(XT43)网络舆论中充满着网民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和敬佩之情,以及自身努力奋斗的代入感。此外,还有一部分网友的言论表达显得更为强烈,结合剧情感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纷纷表达对时代先行者的感激。“变迁感悟”网络舆论的网民用词相对宏大,但都是普通网民的感言,面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崇高的情怀伴随改革开放事件纪念和剧情热播油然而生,情绪逐渐达到顶峰。

4 融合与共情:网络舆论场的情绪感染与社会心理机制

4.1两个舆论场融合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本案例网络舆论的扎根分析和理论模型建构,代表主流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与代表网络舆论场的微博舆论两大舆论场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状态。微博互动中的剧情评价、追星推剧、情感共鸣三者的互相作用形成了微博舆论场的生产机制,挖掘背后的社会心理归因,其核心在于网络舆论的“共情效应”。有研究者指出,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共情能够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情心理,并做出利他主义的行动[18]。共情是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来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受的过程[19]。当然,本文所认为的共情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理,还是在网络舆论场语境下更多的网民群体对改革开放热点事件与剧情的理解、感同深受的心理状态。

在网络舆论的社会心理机制形成方面,首先,由主流话语为起始的电视剧传播,不仅形成了后续微博互动内容的来源,也构成主流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两个舆论的互动与勾连;其次,微博舆论场内部由普通网友、网络大v和粉丝网友等多元主体构成的互动关系彼此协作,展开剧情评价、追星推剧和个体-社会的情感共鸣,不同面向的共情效应形成微博互动;此外,宏观的社会变迁既影响剧情的创作,又构成网民理解和表达网络言论的外部背景因素。一般情形下,主流话语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处于相互博弈的动态之中,而当网民在热点事件和剧情带动下,结合个体经历和社会背景在网络舆论场产生情绪感染和社会共情效应,就有可能促使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与再造。

4.2社会共情:舆论场融合的新视角本案例表明,需要充分挖掘能有效触及公众敏感神经的现实元素,将宏大的主流话语与个体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追求社会共情是理解舆论场融合的新视角。尽管在突发类网络舆论中也存在情感的动员机制,但本文认为这两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见表2):突发类网络舆论由突发事件引起并迅速引爆,情感的驱动与社会转型期公众的泄愤、情绪宣泄有关,实质是一种应激反应[20],往往网络舆论一哄而上,持续周期不太长;而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并非需要由突发事件而引起,可以是纪念日、社会仪式、新片预告等更具常规化的场景引发[21],情感的驱动是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情境的交融而在网络互动中形成的情绪升华、感情融入,是一种在社会历史氛围中个体与社会命运融为一体、感同深受的心理状态,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

表2 两类网络舆论的类型特征

《大江大河》既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的社会变迁,播出时间又贯穿于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前后,这一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时刻成为网络舆论社会共情的社会历史来源,多元主体的网络舆论表达并未带来舆论场的分化,反而成为各类主体结合电视剧播出而纪念、追忆、追星、商业炒作的重要契机,多元角色间的情绪感染和网络互动进一步调动公众情绪,引发社会记忆,积极联结起主流意识与公众主体,打通舆论场内部的壁垒与隔阂,对社会事件形成情感共鸣。简言之,热点事件通过改革开放热播剧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网民和公众将剧情发展与身份角色、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促使产生社会共情效应,为今后理解其他热点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和舆论场融合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