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啃手指的女儿

2021-01-31田永蕾

师道(人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手指头手指女儿

田永蕾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吮手指、 流口水, 这是人类婴幼儿时期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 女儿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行为, 初为人母的我还稍稍有点遗憾, 觉得少了点童真乐趣。

女儿3 岁开始读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个月, 偶然发现她在啃手指, 我童心大起, 特意偷拍了她啃手指的视频发到微信亲友圈, 配文: “女儿终于学会了啃手指, 恭喜她有了一个完整的童年。”

两个星期后女儿还在啃手指,我开始生气了——不卫生, 没家教, 一经发现立刻批评。 女儿的认错态度很好, 从不否认自己吃手指的错误, “我知道错了, 以后不敢了” “我没有忍住, 下次记住了”。刚开始我很有信心, 女儿本身就是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 啃手指只是一时好奇, 相信过不了多久就能戒掉。

然而, 到了中班时, 生活老师私下对我说全班同学都不吃手指了, 就我女儿还啃得津津有味, 要求我加强对孩子的卫生教育。 被老师特意叮嘱让我觉得好丢脸, 也意识到必须让她戒掉这个坏毛病。 此后, 全家人高度警惕, 严防她在家啃。 我们上有政策, 女儿下有对策, 家里啃不了, 就在学校里啃,午休时躲在被子底下悄悄啃。 十个手指甲啃得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没有剪过, 甚至有的还露出粉红色嫩肉, 我又心疼又生气。 每天早上幼儿园门口都有校医值班, 为入园的学生测体温, 检查双手卫生, 每次检查到女儿时都会叮嘱她: “小朋友吃手指不卫生, 以后不能吃了哦!” 有次校医说完女儿后, 又意味深长地抬头看了我一眼, 周围好几位家长都无声地笑起来, 当时我羞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何让女儿尽快戒掉吃手指的坏习惯成为我那两年很焦虑的事情, 尝试了很多 “专家” 和 “过来人” 的妙招良计。 如物质奖励诱惑: 只要能保持一个星期不啃手指, 就带女儿去吃一次她想吃的西餐或者去儿童乐园尽情玩; 威胁恐吓: 搜索甲癣、 手指变形的图片,警告她继续啃手指就会变得这么丑, 甚至可能得截指; 苦口婆心的教育: 手指上的细菌病毒会通过口腔进入肠胃, 不卫生不健康, 还会被小朋友嘲笑……然而这些方法要么不起任何作用, 要么昙花一现没有持续效果。 我是黔驴技穷, 女儿是照啃不误。 有时候实在生气, 简单粗暴地打一顿, 挨打后的女儿哭着保证以后再也不吃了, 但过不了几天又故态复萌。

大班时听从老师的建议, 早上送她上学时在她十个手指上涂上双黄连, 中午特意去学校里再涂一遍, 持续了两个月却收效甚微。 我问女儿, 双黄连那么苦, 为什么还要啃? 女儿回答, 刚开始啃是很苦, 多啃几次就不苦了。 听得我哭笑不得。 因为女儿啃手指, 家里人也分为两个阵营: 姐姐说吊起来打一顿狠的, 保准以后长记性再不敢啃了, 都是我平时太纵容才养成这毛病的, 听得我委屈又恼火; 父亲说不要管了, 孩子还小, 长大了自然就不吃了, 说女儿样样都好, 就是爱啃个手指头, 谁家的小孩能没个毛病呢? 说我太小题大做了。 我正无处发泄, 脱口而出: “谁家女孩子这么大了还在啃手指头? 丢不丢人? 都是你们惯的!” 父亲气得隔天就回了老家。 事后, 我也追悔莫及, 但于事无补。

整个幼儿园期间, 女儿最让人揪心的还不是啃手指, 而是她上中班后睡觉会发出很响的类似成人的呼噜声。 医生检查的结果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 建议动手术摘除,否则会影响大脑发育和五官特征。权衡考虑后, 我采取了保守治疗,给女儿做推拿、 贴膏药、 喝中药,再配合饮食调理, 持续了两年。 那段时间最担忧的不是她是否啃了手指头, 而且她也并没有天天、 时刻在大人面前啃, 总觉得等她长大一点就好了。 哪曾想, 漫长的求医之路都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下来, 一年级后女儿睡觉不打呼噜了, 手指头却越啃越上瘾, 我又开始为这个抓狂了。

女儿啃手指头这件事让我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 女儿也慢慢成了一个自卑自闭的孩子, 家庭关系一度紧张。 而我也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为此埋怨过, 找人倾诉过, 还在深夜痛哭过, 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做得实在太失败了, 教育孩子无方。 可是事情越发超出我的掌控, 女儿发展到最后, 专挑一些重大场合啃, 比如朋友聚会、 讲台领读、 兴趣班的舞台表演……因为控制不住自己啃手指, 女儿自己也觉得很丢人, 怕惹我生气, 不敢和我待在一起, 和我越来越疏远。 不愿意外出, 不愿意见陌生人, 不愿意表现自己, 虽然品学兼优, 却不愿意做任何班干部, 拉丁舞明明跳得很好, 却不愿意登台表演, 还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默不语, 甚至用笔尖捣自己的手指头。 看着自卑像一粒种子在女儿的内心里生根发芽, 我心急如焚。 读二年级后, 女儿越发懂事, 有次毫无征兆地大哭着对我说: “妈妈, 我也不想啃手指头, 可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我都想拿刀把我的手砍下来……” 看着女儿小小年纪崩溃的状态, 我无比心疼。

二年级寒假, 我也结束了一地鸡毛的家庭关系,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 静下心来反思女儿的教育和成长。 我开始深入追究,啃手指会不会是生理缺陷或者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呢? 怀疑女儿有可能是身体里缺少了某种微量元素, 特意带她到医院里抽血检查, 看着五管子鲜红的血液从女儿血管里抽出来, 我心疼地转过头去, 不忍直视。 同时, 我特意报了网络培训班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 专家说孩子长期啃手指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者家庭氛围紧张, 导致儿童身心不适引起的条件反射。 突然间我觉得自己懂了, 女儿读大班后的那两年,她爸爸创业受挫, 接连失败, 赋闲在家, 脾气暴躁, 摔盘子打碗, 家庭氛围压抑而紧张。 我们白天冷战,晚上等孩子睡着了经常吵架……这几年因为诸多家庭烦心事牵绊, 只顾着忧虑孩子成长中的种种苦恼,解决她一样又一样的 “毛病”, 却从来没有将这些表象和深层的家庭问题联系起来。 以为家庭不和睦只是消耗了成年人的情绪价值, 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生活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 年纪小无法表达, 会不会换一种方式 “发泄” 出来? 啃手指是不是真的是缺爱、 缺安全感的表现? 我已经草木皆兵了, 去省儿童医院花一千块钱住一晚儿童病房进行诊断, 将专用仪器戴在女儿头上, 检测她睡眠状态下大脑发育是否有缺陷; 第二天排队挂了该院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号,检测女儿的心理发育是否健康。 女儿全程乖乖配合着做专家提供的十份试题和各种实验, 提交答案后,怯生生地问我: “妈妈, 这一次是不是就可以检测出来我哪里病了?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我醍醐灌顶, 女儿没有任何身体不适, 就是有啃手指这个坏习惯戒不掉, 我怎么就把孩子带到了精神科来治疗了?太荒唐了! 我幡然醒悟, 轻声对她说: “你什么病都没有, 是妈妈做错了, 我们现在就回家。”

从幼儿园小班到二年级, 差不多 5 年时光, 女儿因为啃手指头在家被我批评嫌弃, 在学校被同学鄙视嘲笑, 小小的心灵承担了多少压力! 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我为什么如此在意女儿啃手指? 我对女儿啃手指的介意,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 到底是为了让孩子讲卫生, 还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把孩子教育得懂卫生?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教育中有一种障眼法就是, 当我们以为是为了孩子而执意要他如何如何时, 其实背后是为了我们自己。 所以, 还是要清除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感, 父母不为面子活着, 就不会把孩子搞得太累。

女儿自己是最想戒掉啃手指头的, 可为什么就是戒不掉呢? 也许很大程度上和我的强化戒掉要求有关。 孩子行为的改变, 思想的成熟, 经常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一再地促成的。 一种意识, 从 “知道了” 到 “做到了”, 需要重复刺激,经过一次次意识撞击, 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从此每当看到女儿啃手指, 我一改往日做法。 不打, 不骂, 不制止, 只是停下手头的事情, 安静而温和地看着她, 简单重复几次, 女儿就明白她又无意识地在啃手指了, 会羞赧一笑, 停止动作。 我也当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 马上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我明白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的事, 如此周而复始, 循环数次, 女儿也逐渐减少了啃手指的频率。 困扰了 5 年多的难题, 最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了。 我不禁感慨: 对孩子的缺点要 “视而不见”, 只要不涉及危险和道德, 一概不管不说。 因为孩子现在内心比较脆弱, 哪怕是很少的否定, 都是打击, 都是在 “支取” 她少得可怜的 “自信存款”。 不要担心孩子,事实上, 各种小毛病只要没有外界一再刺激, 它们在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身上都会慢慢销声匿迹, 孩子的心灵和他们的肉体一样, 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

如今, 三年级的女儿早已经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活泼开朗, 多才多艺, 成绩优秀, 善良感恩, 落落大方。 我很庆幸最后用了温和的方式对待女儿啃手指的行为。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要给她选择权、 尝试权和犯错误权, 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要允许她犯错, 允许她慢慢长大。 对于这些小毛病, 就把它们看作是成长中的必修课。 成长是件缓慢的事, 修正一个问题更不能着急。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让每一天都轻松些、 愉快些。

有些事情我们做家长的忘记了, 孩子可能也会慢慢忘记了。

猜你喜欢

手指头手指女儿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大三的女儿
借你一根手指头
海的女儿
拉钩
拉钩
笔穿手指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