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21-01-29福州英华职业学院蓝秋香

商展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 蓝秋香

1 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理应成为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脱离实体经济而偏向虚拟经济的问题,且这个问题伴随着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疯狂发展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脱实向虚”问题产生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非正当垄断现象,导致金融服务和实体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公平、不充分、不顺畅。在实体经济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利润;而在虚拟经济领域能快速获得高额利润。在这种由非正当垄断引发的利润驱动下,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就不强烈,不愿意为实体经济配置很多的金融资源,这就大大制约了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如何增强银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行了研究。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义

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石,从实体经济角度而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2.1 推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心针”,提供“助燃剂”,推动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而在我国,在国家金融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配置,精准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省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这些企业注入了“强心针”,帮助它们渡过难关,在疫情影响下依然保持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2 保证经济金融稳定与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远远小于间接融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我国基础设施融资、企业中长期投资以及中小企业融资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够提高我国基础设施融资、企业中长期投资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的比重,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步达到平衡。另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可以有效解决以上融资和投资因某些原因产生的流动性风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使直接融资的比重增加并达到适度规模,进而使融资结构得到优化,促进经济金融稳定与良性发展。

3 宏观层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1 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金融要素在实体经济领域实现最优配置,提升实体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要从提高实体经济金融要素供给质量出发,用货币政策改革的办法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在具体工作中,应采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让利,缓解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

3.2 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

信贷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政策在信贷资金供应方面的重要体现。信贷政策主要由贷款供应政策和贷款利率政策组成。其中,贷款供应政策直接影响着信贷资金供应的对象和规模;而贷款利率政策影响着贷款利率的水平和结构。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贷资金的保障。结合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在信贷政策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支持力度。例如,对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要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延期还本付息信贷政策的积极性,应给予它们一定奖励。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当地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制定信贷投放增长目标,适当降低信贷发放利率。

3.3 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服务

首先,要开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自身的金融政策导向功能,提升针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专项金融资源,并积极落实到位。同时,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幅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贷款额度。其次,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金融政策环境和激励约束机制。要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贷款规模控制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金融服务监管评价体系。再次,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支持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创新投资企业以及天使投资者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额。最后,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供应链形式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融资效率,促进金融资源快速向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集聚。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研发针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专项金融服务工具。从具体的科技创新领域来看,应加大对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半导体等领域的金融服务。

3.4 进一步落实金融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离不开实体经济。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帮助其脱贫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立足“金融+扶贫”,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首先,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境的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当地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其次,要重点为贫困地区小微企业以及“三农”领域急需资金的创业公司提供金融资源支持,加大贷款投放,同时为它们提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最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贫困地区教育局、文化与旅游局、建设局、农业局等对接,实现金融服务和当地教育、文化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的联动贯通,实施产业融合的精准扶贫。

3.5 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建立市场化次序

实体经济领域高杠杆率不仅会增加实体经济自身的偿债负担、弱化自身的盈利能力,而且会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加剧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进而提高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鉴于此,应当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做好实体经济领域中高杠杆的压降工作,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为了不影响经济实体的健康发展,需要全面分析经济实体的发展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放松或收紧它们的融资需求。通常,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实体,要及时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反之,则要及时引导它们进行破产清算。针对实体经济过度依赖债务性融资的问题,应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进一步丰富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

3.6 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是绿色发展理念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领域,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等都应当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首先,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对绿色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配置。其次,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绿色信贷相关工作,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再次,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各种绿色项目,促进绿色实体经济发展。最后,指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考察它们的绿色信贷制度执行情况、绿色信贷业务增长率、绿色信贷业务余额等。期间,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自评工作。

3.7 积极关注国家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

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点战略实施相关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要加强地方治理,为三地金融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三地金融市场一体化改革,督促三地金融机构减少竞争,加强合作。推进三地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市场的建立,确保三地实体经济金融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其次,全力打造区域间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加强三地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中的沟通交流,打破金融资源配置方面的壁垒,建立符合三地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区域金融服务机制。最后,加强金融服务创新。例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资源相对不足的河北多设立服务网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事业部,负责积极推行全行层面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工作,还要不断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3.8 金融政策制定者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精细,又要准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金融政策制定者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效的沟通需要具备规范化、简单化、一致性和平稳性四个特点。规范化是指通过正式的沟通平台进行沟通,如会议、访谈等。简单化是指沟通的信息要简洁,通俗易懂,不容易产生曲解和歧义。一致性是指沟通的信息和后续执行的信息应当保持一致。平稳性是指沟通的氛围是和谐的,沟通过程中不能出现独断行为。有效的沟通能够让金融政策制定者清楚地了解微观经济主体当前遇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金融政策,实现“对症下药”,提高金融政策的精确度。

4 微观层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4.1 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国家强力监管和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下,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债务违约可能性很大。在此背景下,很容易导致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额上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银行和企业是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例如,帮助企业快速获得信贷支持,确保信贷资金直达困难企业,确保准信贷资金投入给真正有需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对企业的信贷资金和资产存量进行优化重组。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补充资本,增强自身信贷供给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2 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进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探索创新,提升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专业能力。要紧密结合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大力推动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以及时、高质量地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风险管理问题等,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例如,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体经济领域所存在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如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在具体工作中,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

5 结语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金融政策为依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猜你喜欢

银行业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