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探索与思考

2021-01-28董馨雨

四川劳动保障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服务业协同人力资源

文/董馨雨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通过构建与产业相适应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全力支持重点产业引进“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同时,建立覆盖城乡和各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系统,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求职、招聘提供服务,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主要做法和成效

人力资源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持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折叠公共服务的空间距离,构建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城乡均等、全域覆盖”的四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用工求职、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25项就业及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事项延伸到基层平台办理,实现窗口服务“向前移、就近办”。目前,开设基层服务窗口共计114个。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办理各项服务335158件。

人力资源协同体系趋于完善。建立了由职能部门、各园管委会、镇(街道)共同参与的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实施“订单式”人力资源配置,为企业(项目)提供全阶段的“保姆式”人力资源保障服务。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金青新”大港区建设,与多地开展区域人力资源合作,举办跨区域合作招聘活动12场。与中江县签署了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人力资源多元化市场初具规模。致力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为企业壮大发展提供全程的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外包、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全业态服务。同时,积极搭建平台,引进高端猎头公司,与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线上招聘、“直播带岗”、签约企业等方式拓宽招聘渠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新增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9家、劳务派遣机构19家。

人力资源服务成效更加明显。以青白江人力资源市场为主阵地,依托微信公众号、智联招聘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96场,发布岗位19.2万余个次。积极引导青年精准、有序就业,指导企业申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依托成都人才网、青白江招聘平台及时为11家见习基地发布见习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和区内见习基地牵线搭桥。设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档案托管等“一站式”服务;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以就业促进、基层成长、开展见习为着力点,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岗位推荐及就业指导工作。“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7700人。

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相对滞后。目前,全区共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2家,无规上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市场主体相对分散。另一方面,与全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增速相比,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主导产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较弱。

人力资源协同体系有待完善。从政府宏观主导作用、企业微观主体的重要作用、人才个体的能动性三个维度来看,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有待加强、人力资源区域交流机制有待畅通、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体系有待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性成本有待降低。这就要求围绕实现扩大人力资源有效供给、提高人力资源供给质量、保持人力资源适度流动性、降低人力资源交易成本的目标,构建更加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协同体系。

人力资源品牌影响亟待打造。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青白江区尚无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亟待进行品牌建设和打造,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

工作建议

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强化市场主体。一是加强多元化市场培育。加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等多元市场主体培育,引导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组建人力资源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能力。组织开展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规升级专项行动,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创业载体建设,鼓励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大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创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人力资源双创”活动。二是完善企业家梯队建设。分批次培养企业传承精英、创业精英、管理精英,打造一支青年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家创业兴业能力,加强与川内外知名高校合作,组织开展多领域、专业化、多形式的企业家培训和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三是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常态化组织“服务人力资源企业周”活动,开展人力资源企业减税降费、融资对接、科技创新、人才引培等服务。落实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联系民营人力资源企业工作制度,破解制约民营人力资源企业发展的准入、融资、人才等重点难点问题,分级分类化解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加快人力资源产业集聚,推进园区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载体,统筹安排一定的空间作为青白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核心载体。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中高端人才提供硬件优越、功能完备、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环境舒适的综合空间。依托核心载体和协同场景,对标青白江区主导产业,做好全球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赛道分析,厘清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产业链,精准招引与青白江区各主导产业的细分领域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专项服务,逐步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高质量集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鼓励企业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并按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区内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和高新技术企业名录。支持成立区级国有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鼓励设立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基金,扶持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发展。

提升人力资源区域影响,创建特色品牌。依托亚蓉欧商品馆集群打造“蓉欧国际人才集市”,联合国际人才在蓉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人才活动。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盟的影响力,通过联合举办重大活动,加强宣传,共同打造青白江“蓉欧国际铁路港+人才港”的“双港”特色品牌,吸引全球商贸、物流人才在青白江形成集聚。鼓励青白江人力资源产业园入驻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推动人力资源异业合作,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互联网”,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依托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互联网+人力资源”企业,搭建立足青白江辐射大港区的“蓉欧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线上平台,将政府、用工企业、个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人力资源服务的各参与方纳入平台,针对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实现供需高效对接、业务联动协同、数据互通共享的区域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依托生态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展与金融、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行业的跨界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带有金融属性的产业与产业协同、产业与人才协同、线上与线下协同的生态平台。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打通产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推动产业间跨界互联、转型升级。支持“人力资源+金融+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异业合作。打造协同服务的示范应用场景,引导和培育本地龙头人力资源企业参与“人力资源+金融”“人力资源+互联网”“人力资源+大数据”的跨界服务产品创新。同时,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基础,健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

加大人力资源人才引培,汇聚各方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将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纳入有关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行业领军人才库,及时准确且全面地掌握行业领军人才情况。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校、职业院校、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等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行业高层次人才培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理论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研修活动,着力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服务业协同人力资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