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地区传统农具秧马设计美学的若干思考

2021-01-28唐璐瑶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具苏轼水稻

唐璐瑶

(长江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我国宋代以来,江南地域逐渐发展得愈发繁荣昌盛,并衍生出“江南熟,天下足”的说法。由此可见江南地区不再仅限于地域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演化为一种经济文化概念。不同时代对江南的定义均有所不同,但均对江南地区的富庶给予了肯定。而古时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的发展占了一定比重,以秧马为首的一系列实用性与设计兼具的农具在江南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秧马设计美学的研究也具有相应的价值与意义。

1 秧马的起源与演变

受历史因素影响,秧马的起源无法进行准确的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秧马在北宋中期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宋代词人苏轼在游历过程中发现秧马以后,为秧马的作业形式及效率所惊叹,并在周边地带大力推广秧马的应用。秧马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在南宋时代,在水稻种植与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之后也被传承至元代。而在元代的某一时期,由于郸州的干旱导致秧马及其他水田农具被闲置,此后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秧马的应用逐渐减少,到了清代的时候已经基本消失。

图1 秧马

秧马在外形上酷似现在的凳子[1](如图1),但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时却是从事水稻生产的重要农具。水稻种植栽培需要农民频繁弯腰,或是长期保持弯腰的姿态,而水稻的种植栽培工作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会严重影响到农民的身体状态,长期依靠人力从事水稻生产还会导致农民腰椎变形,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一户人家受到颠覆性的重创。秧马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自那之后农民在从事水稻生产时得以借助秧马进行,避免了身体因长期劳作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秧马的应用也有效提升了水稻生产的效率。时至今日,随着各种农业机械的大规模普及与应用,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替代了传统的生产工具,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也使得绝大部分传统农具逐渐失去原有的作用,如秧马现在很多就沦为了儿童的玩具或是凳子的替代品。但从整体上来看,秧马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2 秧马的宣传与推广

秧马的宣传与推广来源于各种古时的文献资料,主要集中在农书、类书及笔记诗文集中,农书与类书多仅仅记载了秧马的形态与使用方式,其宣传推广很大程度依赖笔记诗文的作用。而在为数众多的笔记诗文集中,苏轼的《秧马歌》在秧马的宣传推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 使用秧马的假想图(图源:网络)

《秧马歌》的创作来源于苏轼早年游历、途径武昌时所见到的秧马农具[2](如图2),并将其附在曾安止的《禾谱》之后。秧马歌中的前六句描写了农民在种植水稻时弯腰曲背的劳作情形,并通过“筋烦骨殆声酸嘶”这一句表现出农民在未应用秧马之前常规劳作的疲累程度。随后苏轼又用了四句诗文描写出秧马轻快、便捷的特征及功能可塑性强的特征,而且不用额外加入骑马用的腹带、颈带及其他设备。在对秧马的功能、特征进行描写之后,苏轼又将其比喻成古战马“的卢”,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秧马生命力。在最后的三句中,苏轼又进一步对王孙公子进行嘲讽,讽刺了王孙公子们的愚昧,反向肯定了农民这一阶层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价值。

《秧马歌》的内容形式是苏轼在深入了解秧马之后,依据事实展开的描述与刻画,因而不具有即兴或是夸张的创作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秧马歌》可以看做是早期关于秧马的科普读物。秧马本身的宣传与推广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据记载苏轼完成《秧马歌》的创作之后,在日后的游历中曾向各地大力推荐秧马的应用,而且这种推广也使江南一带使用秧马的地区面积大幅增加。

3 秧马的设计审美

作为一种传统农具,秧马的设计者与改良者在强调秧马耐用性的同时,也在设计改良过程中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1 舒适

优秀的产品不仅要体现应有的实用性,也要兼顾技术及审美的要求。受当时的生产条件所限,秧马的主要材料是各种类型的木材,如腹部就采用了榆木或枣木,这是因为这两种木材在质地上比较光滑,稍作处理之后即可在水田中滑行;而为了减轻秧马整体的重量,秧马的背部通常采用密度较低的桐木或楸木,在支撑人体重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了秧马的重量。对秧马造型的设计也加入了其他元素,结合秧马样品图的形状来看,秧马顶部的骑乘位置及底部均进行了一定的弧度处理,并非平直的木板结构,顶部的弧度设计能够使得使用者稳稳地坐在秧马上,不至于在作业过程中发生侧翻或倾倒;而底部的弧度设计则参考了船只的特点,结合秧马在水稻田中应用的特征,同样进行了一定角度的弯曲弧度设计,进而方便秧马在水田中滑行。在之后的改进中,又有人发现栀木的重量更轻,且能够满足在水田中滑行的需求,因而秧马开始采用全栀木的质地,为农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此外,秧马的头部还额外加装了存放秧苗的结构,可根据作业量存放适当数量的秧苗,也就减少了农民插秧过程中反复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农民的劳动力负担。

3.2 简易

除去秧马头部用于存放秧苗的结构而言,秧马整体仅仅由两块木板及数目不等的木条构成,因而制作难度并不高,且整体造型具有简易的特质,完全符合当时农业劳动人民在从事生产作业时对农具的使用需求。秧马结构的简易性使得其制作十分简单,因而制作时间也更短,可在极短时间内大量制作并投入使用。其成本也非常低,且用于生产秧马的原料随处可见,除底部需要保证呈一整块板之外,如果符合条件的木板数量不够,背部同样可以用加固的条形结构构成。除此之外,简易的结构也使得秧马整体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保养维修的难度更低,因而秧马在设计上追求简易的特点也符合当时农具经济性的要求。

3.3 实用

就整体结构及形态来看,秧马的设计完全贴合实用这一要求,无论是用于负载农民的背部或是贴水滑行的腹部均保留了一定的弧度,这就使得秧马在水田中的滑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农民骑乘秧马时的稳定性。从材料及制作难度的角度来说,制作秧马所需的材料以木材为主,而木材则是当时最普遍的生产制作材料之一,秧马在结构上仅仅需要几根木条与木片的特点也使得其推广难度极低,因而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推广,这就间接证明了秧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除了头部用于存放秧苗的结构之外,秧马本身的设计并未加入纹饰或其他复杂结构,这使得秧马的制作难度更低,也进一步突出了秧马简洁质朴的特点,强化了秧马在制作生产上的实用性。

4 结语

秧马在宋朝之所以能够得到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设计审美及实用性的完美均衡,而秧马的使用也使得农民的劳动负担大幅降低,不仅增加了农民劳作过程的趣味性,也有效提升了农事劳作的效率,因而能够在当时及后世得到广泛欢迎。

猜你喜欢

农具苏轼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古代农具“奇妙夜”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从善如流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