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本小说近十年(2010—2020)研究综述

2021-01-27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话本小说研究

任 莹

话本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不仅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更是整个中国文学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九十多年的研究中,大量话本小说及资料整理出版、专论性著作相继问世,为之后话本小说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间对话本小说的起源、历史地位、篇目考证、以及结构体制、艺术特征及文化蕴含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关注,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近十年(2010—2020) 以来,随着西方文学理论译介不断增加、学界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以及对话本小说本体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对话本小说这一文学形态进行艺术特征、美学特征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对象也扩大到话本小说的文体特征、发展演变过程、语言学以及作家个案研究等多个方面。

一、文体特征研究

(一) 结构体制研究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解释了话本小说中“得胜头回”的作用,郑振铎先生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不论是鲁迅先生还是郑振铎先生,都认为入话、头回是说话人考虑到观众而设置的。常鹏飞在《“明确头回”与“隐藏头回”——浅析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头回”》 (2012) 中,以程毅中所著的《宋元小说家话本集》中收录的前40 篇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头回”的具体表现形式,认为话本小说中的头回可以分为“明确头回”与“隐藏头回”,并将“隐藏头回”这一现象追溯到了敦煌变文。①张晓庆的《论拟话本小说“入话”成因》(2011) 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入话的成因,认为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入话的形成有着多重原因:一是历代“说话”技艺的继承;二是受了诗经六艺“兴”的影响;三是话本小说文人化的结果,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入话的新角度。②

在此期间,对于话本小说结构体制的研究颇多,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有所创新。郭俊超在《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 (2010) 中一方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叙事学理论,一方面也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浅层的技巧型结构与深层的哲理性结构。③叶楚炎的《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连环结构》 (2016) 则阐述了话本的结构与小说叙事视角、本事改编及其体制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④王委艳的《论话本小说的奇书文体、转折性结构和劝谕图式 ——以〈八洞天〉 为例》(2011) 则以《八洞天》为例,探讨了话本小说中的“奇书文体”。⑤

近十年以来对话本小说的结构体制的研究,开创了许多新的角度,同时接受借鉴了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方式方法和原理,研究也更为细化。

(二)美学特征研究

此前,张兵先生在《话本小说简史》中简要介绍了在全盛时期的话本小说的艺术体制及思想和艺术特征。他认为,在结构技巧上,南宋话本小说主要采用单线式纵向发展、多线式交叉推进以及运用“巧合”法进行故事的编织;在人物形象上话本小说中所出现的人物均表现出了特征非常鲜明的特点;对于语言艺术,南宋“小说”话本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形象性和耀眼的色彩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口语化、个性化以及数字化的运用使话本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⑥陈如毅《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2011) 基本与张兵持相同的观点。⑦王委艳的博士论文《交流诗学——话本小说艺术与审美特性研究》 (2012) 对话本小说的“交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话本小说的“交流性”塑形对其文本艺术形式和审美特性具有强大的塑造作用。话本小说最核心的艺术和审美特性是交流性,并指出话本小说的这种“交流性”对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结构模式、情节模式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作者在《论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 (2013) 中探讨了话本小说的情节的重要表现模式之一就是叙事节奏,因为话本小说的“拟书场”的特点形成了话本小说的独特叙事节奏。指出话本小说创作时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为了更适合用来讲给观众听,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⑧作者考虑到了话本小说的读者,把对接受者的囊括了进来,为话本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向。

(三)人物形象研究

话本小说中人物形象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的研究上,如底层女性的生存现状、思想状况以及悲剧命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赵维《唐传奇到宋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内变原因》 (2008) 认为,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从贵族大家闺秀到平民市井女子的转变。女性形象也由温良恭俭对命运不反抗的女子转变为大胆、泼辣的敢于反抗命运、封建礼教的女子。对于其变化的原因认为主要缘于女子身份、性格、婚恋观和性欲观等这些偏个体的因素。⑨研究者普遍认为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出身底层、生活境遇较为凄惨,但是她们身上饱含着温柔、浪漫等优秀特质并且有着极强的反抗精神。郝文静的《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2009) 集中分析了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包括闺阁女子、家庭妇女以及妓女、婢女、媒婆等形象。在文章中,作者对李渔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对这些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⑩

近十年来话本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拓展到了话本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如僧人、道士、清官等形象。项裕荣在《试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淫僧形象——以明代话本小说为讨论中心》 (2012) 中对话本小说里的淫僧形象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举例说明认为明代话本小说中的淫僧形象塑造的是失败的。⑪赵益《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意义》 (2010) 以“三言二拍”中的话本小说为例分析了其中道教人物角色及其蕴含的文化特点。⑫冯英华的《明清话本小说中的清官形象研究》(2014) 对明清话本小说中的清官形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且对清官形象的文学渊源进行了考证,将清官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作者对创作者塑造清官形象的手法也予以分析,并阐述了清官形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另有施文斐的《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 (2017) 把小说人物性别形象塑造、性别气质的流动与变化与其动因的形成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层面。

二、话本小说发展演变研究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以五个篇章来介绍话本小说发展演变,从宋之话本到宋元拟话本到元明讲史再到明朝拟话本。后来很多的研究者多接受沿袭了这一观点。张兵先生的《话本小说简史》 对话本小说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简略的介绍。他在书中将话本小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全盛期、衰落期。他认为话本小说的萌芽期是在唐代,而唐代话本的出现正是隋唐时期说话的盛行所促成的。他考证分析了敦煌变文与唐代话本的区别,认为只有《庐山远公话》 《韩擒虎话本》 《唐太宗入冥记》 《师师谩语话》 《秋胡》和《叶净能诗》可以基本确定为唐代话本。话本的崛起则在北宋,当时娱乐业发展状况较好,市民文化出现,因此说话盛行,促进了话本的崛起。这从《宋事实类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以及《东京梦华录》中都可以看出。北宋话本代表作有讲史的《梁公九谏》以及说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张兵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所提出的“拟话本”概念应为“准话本”。“一般认为,‘拟话本’表现为它对话本在艺术形式(或者说,是艺术体制)上的模仿,它的产生必定在话本之后而非相反。如果我们把鲁迅在这里所说的‘拟话本’改为‘准话本’,无疑将会更接近于历史事实。”⑬张兵先生提出了和鲁迅先生不同的新观念,对话本小说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更科学细致地分析,分类也更明确。他认为全盛期则为南宋到清代中期,这段时期历史跨度长,话本小说的发展速度快,作品众多,流派纷呈,与此同时,话本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三言二拍”等纷纷面世。衰落期则为清朝中叶至清朝末年,这一阶段中国小说处于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但是话本小说却日渐衰落。

在话本小说发展演变的研究上,研究者们尝试从多个角度解释话本小说的兴衰的原因。如冯保善的《明清江南出版业与明清话本小说的兴衰》(2011) 通过大量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明清江南出版业与话本小说兴衰的关系,指出明清江南出版业既促进了话本小说的快速兴盛,也因其急功近利的商业性,为话本小说的衰落埋下了种子。⑭吉玉萍的《明清社会心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兴衰》 (2012)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了话本小说兴衰的原因。⑮

三、语言学研究

随着对话本小说研究的日渐深入,话本小说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向外拓展,近十年来,有较多关于话本小说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毛向樱的《明清时期联合式复音词构成特点研究——以拟话本小说〈石点头〉 为例》 (2013),以《石点头》为语料,对明清时期联合式复音词进行分析。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界提供了明清时期复音词的特征,有助于学界进一步研究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也拓展了话本小说的词汇学研究的领域。李颖的《〈型世言〉 语言价值新探》 (2015)则把明朝晚期陆人龙编撰的《型世言》作为研究明朝时期语言特点的语料。⑰由此可见,在话本小说的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多选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话本小说作为语料进行分析,从而一窥该话本小说所处时期的汉语语言状况及特点。话本小说是作为研究汉语发展演变很重要的语料。

四、作家个案研究

近十年对于作家个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渔、冯梦龙和凌蒙初身上。 郭俊超《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 (2015) 中对李渔创作的话本小说的浅层技巧型结构、深层哲理性结构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孙多多的《凌蒙初小说理论探析》 (2014) 则对凌蒙初的小说创作理论作了较为客观、全面和深入的论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掘凌蒙初不被关注的有价值的理论。⑱罗小东《对历史叙事观念的突破——论冯梦龙和凌濛初的小说理论》 (2011) 中则对冯梦龙和凌蒙初提出的自己的小说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两人的理论极大的突破了历史叙事观念的束缚,显示出了新的特质。⑲

五、结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十年研究者们开拓出了许多新的领域,同时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细化,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思想也在不断涌入,研究者们视野变广,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话本小说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此时的研究依然处在比较零散、微观的阶段;不能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把握,且忽略了话本小说最基本的口头性传统。在此,笔者就自己的思考,对话本小说未来的研究予以展望。

首先是在编创方式上。话本最初是作为说话人的底本出现的,而最初的话本小说则是由一些文人整理出版的;到了宋元时期,文人们模仿话本的结构体制开始创作,也就形成了“拟话本”;再到明清时期,文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模仿,而开始按照自己的创作观点开始独立创作话本小说。在这个过程中,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经历了从宋元话本形成开始,单纯整理出版到模仿话本小说进行创作,再到打破原有体制开始独立创作。因此,对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研究,不仅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规律研究起到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创作学角度来说,以创作理论来研究话本小说,也可以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为话本小说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仅见学者梁冬丽对宋元话本小说的敷演的编创方式及明末清初的独创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作出简要的论述,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⑳

其次是在域外传播上,中国的话本小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文本传播到了国外,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作品,如孙楷第的著作《日本东京所见小说》就可以证明。当然,话本小说的传播较多局限于汉文化圈之内,但是,如果对比汉文化圈内的小说发展过程,就可发现,话本小说对整个汉文化圈小说的起源以及在创作上的影响很大。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翻案小说”就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的话本小说。对话本小说在域外传播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话本小说历史地位的认识,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运用西方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时,也可以有更新的角度出现。

此外是在受众的研究上。从受众角度上进行的研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还未深入。话本小说的诞生就是因为“说话”伎艺的发展与兴盛,而“说话”要有听众,说话人与受众形成了一种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审美关系。为了获得听众认可,创作者就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来对话本进行改造,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结构体制等都会受到受众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话本小说不妨将受众、甚至整个接受场所一起考虑进去,把话本文本还原到它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进行考察,或将为话本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注释:

①常鹏飞:《明确头回”与“隐藏头回”——浅析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头回”》,《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 期。

② 张晓庆:《论拟话本小说“入话”成因》,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 年第1 期。

③ 郭俊超:《李渔拟话本小说叙事结构与形式涵义研究》,山东大学2010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叶楚炎:《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连环结构》,《文艺研究》2016 年第4 期。

⑤ 王委艳:《论话本小说的奇书文体、转折性结构和劝谕图式——以〈八洞天〉 为例》, 《社会科学论坛》2011 年 2 期。

⑥⑬ 张兵: 《话本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3、18 页。

⑦ 陈如毅:《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2 期。

⑧ 王委艳:《论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4 期。

⑨ 赵维:《唐传奇到宋话本小说中女性形象平民化的内变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 期。

⑩ 郝文静:《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⑪项裕荣:《试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淫僧形象——以明代话本小说为讨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12 年第4 期。

⑫ 赵益: 《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道教角色及其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2 期。

⑭ 冯保善:《明清江南出版业与明清话本小说的兴衰》,《明清小说研究》2011 年第2 期。

⑮ 吉玉萍:《明清社会心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兴衰》,《河南社会科学》2012 年第11 期。

⑯ 毛向樱: 《明清时期联合式复音词构成特点研究——以拟话本小说〈石点头〉 为例》, 《语文建设》2013 年第 14 期。

⑰ 李颖:《〈型世言〉语言价值新探》,《语文学刊》2015 年第 18 期。

⑱ 孙多多: 《凌濛初小说理论探析》,辽宁大学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⑲罗小东:《对历史叙事观念的突破——论冯梦龙和凌濛初的小说理论》,《人文丛刊》2010 年第1 期。

⑳ 梁冬丽:《论独创话本小说的编创方式》,《百色学院学报》2010 年第5 期;《敷演:宋元小说家话本编创方式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6 期;《“白日见鬼”:古代小说编创的有效手段》,《古典文学知识》2016 年第6 期。

猜你喜欢

话本小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看官”是什么官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文学史视野下的“话本”定义思考
入话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