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基于三部纪实文学的解读

2021-01-27成都齐泰宇

现代企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想主义长征理想

□ 成都 齐泰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精神。而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精神源泉、思想标准、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实践中的理想主义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今世界理想失落、物欲横流的历史条件下,展示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所在。本文基于对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解读,浅析理想主义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一、理想主义精神内涵

理想主义精神的理论前提是实践观基础上的理想概念,思维方式是方法论视野中的理想本质,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层面上的理想追求,追求目标是历史观论域中的理想境界。

1.实践观基础上的理想概念。实践,既是现实的活动,又是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在这里,“思想体现为现实”是指要如实地揭示和把握事物的现实状态;而“现实趋向思想”则是指通过革命实践使事物的现实状态趋向理想状态。马克思认为对待现存世界的两种根本态度:缺失理想维度地为现存世界辩护以及在理想维度观照下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显然,前者是一种实证的态度,后者才是一种革命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革命的态度。

2.方法论视野中的理想本质。正是从对现成事物的肯定理解与否定理解的辩证统一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观察事物的双重视野:事物的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关于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之区分和统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3.价值观层面上的理想追求。马克思主义考察事物的理想本质维度,一方面基于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而言,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和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而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借助于“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一观念,马克思肯定了人相对于自然界而言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地位,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的理论体现,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

4.历史观论域中的理想境界。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科学分析,但同时也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人对社会规律作用的调节,虽然是以对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为前提的,但同时也是以人的价值追求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科学分析与价值追求的统一,体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二、理想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1.《长征》与“高度乐观主义精神”。《长征》作为作家王树增纪实文学作品中的革命史系列代表作,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史料丰富了读者对当时历史环境的追忆与想象。作品注重对生动情节的描述,注重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摹和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渲染。还特别讲究挖掘与披露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长征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人自身极限的征程,虽然党内存在意见分歧、指挥混乱等问题,但是由于共产党初期创始人和领导人的坚定意志和斗争精神给予了队伍极大的热情,在《长征》中可以看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青春作伴好还乡”不再是一句笑谈。

2.《解放战争》与“坚定英雄主义精神”。相比《长征》中体现出的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放战争》用更恢弘的气魄将国共两党决战期间大大小小数百次交锋淋漓尽致地铺开。作品从军事谋略、政治智慧、民心向背、国际风云等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历程,刻画了战争参与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人为之叹服。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和战士在每一次的争分夺秒中充分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每一名站着的、倒下的共产党人都是一名英雄,他们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自己的生死之上。他们参战的初衷或许有出入,但革命实践让他们认识到信仰的力量,触摸到信念的质感。

3.《朝鲜战争》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谈及国家人道主义精神,或许有些空泛,但其实不然。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里,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能做出出兵朝鲜,并且以“志愿”的名号,固然有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需要,但仍需要极大地勇气和胆识。此“志愿”非“支援”,刚刚从内战的硝烟中走出来的解放军们,还没来得及在齐鲁大地感受全国统一的欢愉,就要奔赴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开始新的战斗。不同于长征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两党之争,这种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对理想主义精神的升华,为了理想而理想,信念已化为血液融入骨髓之中。作品中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志愿军失利的过程,这既是忠于当时客观环境的描写,重现了当年的艰难困苦,更是向读者传递出坚定的革命信仰之于志愿军的意义。

三、理想主义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1.《长征》的“泛人类精神”。长征的这支红军队伍基本上由两个奇特的层面组成,一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化政治精英分子,另一个就是来自中国社会最低层的目不识丁的赤贫阶层。这两个阶层结合所撞击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令人感动。2000年底,美国时代出版公司的一本书,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者将长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竭力提取的是长征这一伟大行动所蕴涵和映射出的那一群人的不灭信念、坚定追求和永恒理想,从而使长征精神具有了“泛人类精神”的意味,也就使其具有了普适性。

2.《解放战争》的“革命心灵史”。作品中没有盲目神化中国共产党,而是实事求是地将胜利的取得归于人民的支持。作品没有回避1947年的南麻战役,因为决策失误,我军伤亡很大,王树增在书中对这次战役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同时还披露了很多战略部署,如毛泽东与粟裕之间的军事来往电报、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关于辽沈战役锦州之战的来往电报等。同时更偏重对国民党军将领及其命运的记述。所以解放战争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无论对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解放战争是一次心灵的成长。解放战争解放的不仅仅是家园,也是心灵、是人性。

3.《朝鲜战争》的“超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客观实际的存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注重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但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每一场革命实践都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考验,但《朝鲜战争》的笔墨带给我们“超现实”的体验。因为这是一场军事上、政治上都不能输的战争。与国民党的对抗是民族内的矛盾,纵有国际力量的介入,中国共产党仍凭借宣传优势做好了群众的政治工作,群众相信中国共产党,这是群众向往安居乐业、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在朝鲜战争,志愿军的背后同样站着这些善良的群众们,举全国之力支持前线,《朝鲜战争》中提到一个细节,由于部队开拔之前不了解气候环境,志愿军是穿着单衣前往朝鲜,情况返回国内,全国人民加班加点赶出棉服送到前线,每个家庭省出口粮做好压缩饼干留给部队,使得那些“最可爱的人”成为一代标杆。

四、理想主义精神的时代意义

1.时代诉求理想主义精神。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环境瞬息万变,潮流昼改夕替,身处其中,我们难免迷茫,难免彷徨。这样一个飞速运转的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改革精神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同样也需要理想主义精神来支撑人们精神世界的统一。理想主义精神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性的,这种特质符合时代的需求。理想主义精神的批判性帮助人们梳理时代变化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理想主义精神的革命性帮助人们挑战时代发展中的不足与不公。总之,理想主义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迸发出它独有的精神魅力和功能作用。

2.个体渴求理想主义精神。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类谱写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关键在于人需要精神层面更高水平的追求。时代之于个体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因而处于时代中的个人需要辩证的看待时代中层出不穷的现象,而理想主义精神作为一种辩证的方法论,可以给个人带来认识上的逻辑。每一个个体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基础上都要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而理想主义精神就是在个体追求价值观层面的独立、平等、自由等需求的支撑。理想主义精神并不是一味的自我鼓励、乐观、积极,而是也存在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在反思中追求更多进步。因而,时下的个体更加渴求理想主义精神,因为这种革命精神能带给个体更为深入、辩证、系统的思维分析视域,从而提供更为理性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理想主义长征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