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包”与[绣荷包调]的历史脉络之研究

2021-01-27

大众文艺 2020年16期
关键词:荷包民歌民间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荷包”的历史脉络

所谓“荷包”,指的是人们佩于腰间的一种囊、袋。历史上,其质地多样,品类繁多,有皮质、丝织绣品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情趣。追溯“荷包”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荷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刺绣工艺的品种之一,它在“男耕女织”的社会模式中产生,是手工业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且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一个小小的荷包,不仅寄托了人们一份绵绵无尽的情思,更是装载了中华民族那深厚博大的民俗风情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风情。

秦汉时期,随着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品尤其发达。此时社会富豪崛起,以此形成了新的消费阶层,刺绣品也日渐普及,刺绣工艺逐渐成熟。在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绣花香囊、镜套等物。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民丰尼雅遗址中也曾出土过丝质的刺绣香囊。①据《隋书·礼仪志六》记载:“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肇帅。官无印缓者,并不合佩肇囊及爪”。②可见,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时期,能够佩戴绣制精美的荷包则是身份的象征。

至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荤图》中的吐蕃使者身上所佩戴的荷包就反映了当时的习俗。可见当时比较流行。

宋元时期,领导穿着更为注意细节,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品位,荷包也很讲究。

明清时期,《金瓶梅》第三回:西门庆“便向茄袋里取出银子来,约有一两一块,递于王婆子,交备办酒食”。据《啸亭续录》记载:“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賜岁岁平安荷包。”③荷包民间传统延伸到了民国时期,也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手工作坊。用绛丝或绵缎缝成的荷包成了当时人们追求奢华,彰显富贵和身份的一个标志与象征。而在民间,荷包的刺绣则成了“女红”技艺的一个代表与传递情感的载体,也是诸多刺绣品类中实用与审美皆备的物件之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与品格。佩戴荷包的风俗沿袭至民国在诸多的文艺作品中,如小说《红楼梦》中也多次出现由“荷包”而引发的事件;而京剧《锁麟囊》则直接以荷包为主线,演绎了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民间,也同样流传着女子绣荷包的习俗与绣荷包的民歌。由于“荷包”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传承,使得风格各异的民歌《绣荷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各民族之间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

二、“荷包”研究现状概述

从以上有关荷包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包”作为民间手工艺品,在过去的千百年岁月里,不仅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而且成为女性情感的载体。由此,许多民俗学者将“荷包”纳入其视野之中,对于“荷包”的源流、形制、实用价值与其所体现的情感内涵与外在的形式美感及其象征性符号的研究也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相关的专著有:耿默、段改芳的《民间荷包》;王金华、孙建君、王连海编著的《中国民间绣荷包》;包泉万的《中国民间荷包》;章用绣编著的《鉴藏香荷包》和王光普、王晓玲编著的《刺绣与荷包:人类童年时代吉祥物》。学术论文分别有:张芩的《荷包、香囊之源流——民间艺术研究》④;金琳《中国古代织绣囊袋》⑤;王义芝、宋琪《中国古人的配饰:荷包》⑥和杨莉《精美绝伦的白族绣荷包》⑦;张佳佳《小物件大情感——品民间绣荷包图案纹样的情感内涵》⑧;马倩倩《谈中国西部荷包纹样的形式美感》⑨;鲁一妹、彭莉娟《女性的情感载体——荷包》⑩和李宏复《小剧照大舞台——民间戏曲刺绣的象征符号》(11)等。

[绣荷包调]究竟源于何时?这一问题已无法考证。但在现存的史料中,我们还是能够见到此曲的部分早期形态和传唱的盛况的。据现代曲艺家傅惜华先生考证:“[绣荷包调]为清代中叶民间最盛行的一种‘时调’小曲,自乾隆末迄道光年间,流行甚广,举凡城市乡村,无不唱此曲者。”(12)

近几十年来对于明清小曲[绣荷包调]的相关研究,数量大致有50多篇。所涉及的内容有关于[绣荷包调]历史源流、各地《绣荷包》音乐风格与审美情感以及《绣荷包》与当地的民俗之间的文化解读之研究,主要学术论文如:冯光钰的《明清俗曲[银钮丝调][绣荷包调][对花调]考略》(13);黄代柯《从女红到民歌——浅谈<绣荷包>的文化意义》(14);项多《对民歌<绣荷包>的民间流传及乐曲变体的探讨》(15);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16);童鑫《三首同词异曲的山西民歌<绣荷包>浅析》(17)等等。另外,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有:黄代柯《民歌<绣荷包>的民俗与文化解读》(18);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的传统艺术风格及审美观》(19)以及龚楚涵的《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20)等等。

据冯光钰的《明清俗曲[银钮丝调][绣荷包调][对话调]考略》一文研究,各地[绣荷包调]的唱词基本上都与《白雪遗音》中的[绣荷包]有渊源关系,只是表达方式存在着区别。在曲调方面,则大多数的[绣荷包调]都是在本地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彼此的差异极大,只有少数的曲调是以[湖广调]为“母体”派生而来。(21)

三、[绣荷包调]体裁类型梳理

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各省份所收集到的曲谱统计,流传于各省市地区州县的《绣荷包》就有141首之多。几百年来,它不仅流传于汉族文化区域,在西部少数民族区域也有流传。可见“满街齐唱《绣荷包》,真可谓名副其实”!

那么,[绣荷包调]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风格类型呢?笔者对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小调形式以外的其他体裁类型做了一次梳理,根据主要分布的13个不同地域大致分为20种体裁,篇幅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四、结语

“荷包”在过去的千百年岁月里,从一个小小民间手工艺品,发展成为人们爱不释手,以至于“满街齐唱《绣荷包》”,是因为它成为人们“情感的载体”。由此,使得许多民俗学者、音乐学家将这“荷包”纳入其研究视野之中。对于其所体现的形式美、象征性符号以及情感内涵也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民间小调《绣荷包》也成为许多歌者演唱会上的保留曲目。

本文通过对“荷包”的历史文脉进行研究,并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各省份所收集到的曲谱进行统计,了解到流传于各省市地区州县的[绣荷包调]有着不同的风格类型。针对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的小调形式以外的其他体裁类型做了一次梳理,从中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间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反映出民歌之发生,离不开自然景观、日常生活、民俗信仰和方言语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特定的风土制約。因此,通过探究传统民歌与自然环境,民歌与民间习俗的深层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价值与意义,并展现其多姿的风采与情调,让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至于在时代的变迁中落寞。

注释:

①宫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页.

②引自魏征等.《隋书·礼仪志六》.中华书局,1973年.第242页.

③[清]昭梿撰.《啸亭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6-267页.

④张芩.荷包、香囊之源流——民间艺术研究.《饰》,1998年第2期.第39-40-9页.

⑤金琳.《中国古代织绣囊袋》.《南方文物》,1999年第2期,第117-121页.

⑥王义芝,宋琪.《中国古人的服饰:荷包》.《寻根》,2006年第2期,第60-63页.

⑦杨莉.《精美绝伦的白族绣荷包》.《民族工作》,1999年第6期.第41页.

⑧张佳佳.《小物件大情感_品民间绣荷包图案纹样的情感内涵》.《美与时代》(中),2015年06期,第69-70页.

⑨馬倩倩.《谈中国西部荷包纹样的形式美感》.《明日風尚》,2016年16期,第10页.

⑩鲁一妹,彭莉娟.《女性的情感载体——荷包》.《大众文艺》,2010年第24期,第190-191页.

(11)李宏复.《小劇照大舞台_民间戏曲刺绣的象征符号》.中华文化画报,2006年04期,第74-81页.

(12)傅惜华.《曲艺论丛.绣荷包考》.上海:《上杂出版社》,1953年,第90页.

(13)冯光钰.《明清俗曲[银钮丝调][绣荷包调][对花调]考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32-26页.

(14)黄代柯.《从女红到民歌_浅谈_绣荷包_的文化意义》.《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第178-180页.

(15)項多.《对民歌<绣荷包>的民间流传及乐曲变体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105-107页.

(16)刘正维.《令人惊叹的共同音乐特征——鸟瞰民歌<绣荷包>》,《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年第4期,第96-104页.

(17)童鑫.《三首同词异曲的山西民歌<绣荷包>浅析》,《才智》,2008年14期,第213-214页.

(18)黄代柯.《民歌<绣荷包>的民俗与文化解读》.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9)曹芳芳.《论民间小调<绣荷包>的传统艺术风格及审美观》.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0)龚楚涵.《试论民间绣荷包的审美情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1)冯光钰.《明清俗曲[银钮丝调][绣荷包调][对花调]考略》.《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32-26页.

猜你喜欢

荷包民歌民间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剪下个荷包样
小话痨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穿花衣 唱民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