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曲《月光》中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2021-01-27

戏剧之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风格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一提到德彪西,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印象主义这个音乐流派。确实,在整个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德彪西可谓是印象主义的鼻祖,他对音乐的开拓和创新使他成为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今天要研究的这首《月光》就是其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之一。

一、印象主义与德彪西

(一)什么是印象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的欧洲各种内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形成萌芽并逐步发展,而“印象主义”这个词就在此时诞生了。它最早是用于形容一些法国画家的流派,他们放弃了浪漫派绘画传统中的宏大主题和程式化的因素,强调户外写生和表现客观物体瞬间的光色变化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后来这个词就被借用到了音乐中,所以在音乐方面,就出现了这个重要的流派——印象主义,便是德彪西的音乐。

印象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有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因素,另一方面在向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过渡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因此也更多地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一些特征。由此可见,印象主义的出现和形成并不是偶然,而是顺应历史规律的伟大产物。它旨在追求表现客观物体在瞬间的光色变化给人带来的主观印象,并用恍惚松散的音乐氛围暗示象征客观事物。

(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德彪西出生于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在学校时就公开蔑视学院派陈旧而迂腐的教学规则,大胆地弹奏不符合常规的和弦。因此,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和声。

德彪西被概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他关注音乐的瞬间效果,强调音乐中可以立即感知的因素,因此他更关心和声与音色这两个因素以及它们所唤起的情绪和感官的印象。他注重和弦的色彩,而不是和弦之间的关系和功能,所以作品中的和声不再采用传统方式,而是避免典型的终止式的出现,使不协和音摆脱了解决的需要。德彪西爱用全音阶,这也使得他的音乐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加细致入微,有一种捉摸不定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具有一种游移不定的朦胧韵味和细微的情感变化,这在他的代表作《月光》中有着深刻体现。

二、钢琴曲《月光》的音乐风格

钢琴独奏曲《月光》创作于1890年,是德彪西早期作品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该作品是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分为三个部分和尾声。

第一部分(1—26小节):分为a(1—14小节)、b(15—26小节)两段。调性是降D大调,9/8拍子。

a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8小节),开头双手不同音区的大三和弦由弱拍进入,相继奏出,力度为pp,给人营造出宁静、饱满的感觉,紧接着后面的七个小节一直模仿第一小节的音程奏出,旋律也在进行着半音下行,音乐有了扑朔迷离的起伏感,仿佛预示着夜幕逐渐降临,展现了一个静谧幽深的夜景。

第二乐句(9—14)是第一句的平行乐句,旋律相似,但和声更加丰富和浓郁。高音区的三度音程扩展为八度音程,中低音区则由之前的双音变为了不太谐和的和弦,并在第13小节进行了短暂的变调,使音响更为充实与神秘,预示着月亮的出现。

第一部分

b段(15—26小节),整个b段双手都变为了丰富多彩且极富张力的和弦,开头与a段一样,前五小节旋律为半音下行,力度为pp,节奏也在之前二连音、三连音的基础上加入了六连音,乐句中大量的不谐和和弦轮流交替,但右手的高音部分始终穿插着主旋律,丰富了乐句的色彩感和神秘感,仿佛描绘了一轮圆月即将升起时四周万籁俱寂的美丽景象。伴随着中间五个小节的过渡和逐渐走高的音色,本应到达曲子的高潮部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两个小节渐弱的琶音和弦,使刚刚富有激情的旋律又平静了下来,给人出其不意的想象,也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手法,体现了其创新性。琶音和弦结束在属功能上,为后面第二部分乐句的出现做铺垫。

第二部分(27—36小节),这个乐段无论是从织体还是情感上都与第一部分有所区别,整首乐曲也是通过这段走向高潮。此乐段分为三个乐句。

第一乐句(27—36小节),降D大调,整句的右手看似是由没有旋律的音程组成,但其实高声部依然是乐段的主旋律,每小节配合左手的分解琶音,再加上踏板的运用,使其声部分明的基础上增添了旋律的连贯性和流动性。强弱力度的变化使音乐显得生动活泼,仿佛让人看到了正在升起的皓月。而和声中出现的一些变音记号和降三级六和弦,也使和声色彩更加新颖独特,增强了音乐的神秘感。

第二乐句(37—42小节)调性变为了E大调,这简短的六个小节模仿了第一乐句开头的旋律和节奏,但音色更高,力度也更强,音乐在此时被推到了高潮,但随之又迅速恢复平静,这样的起伏感仿佛描述了月亮升起时忽明忽暗、飘渺不定的朦胧感。结尾处右手双音的下行和左手伴奏织体的改变引出了第三乐句。

第三乐句(43—50小节),调性又转回了降D大调,但音乐出现了新的织体和旋律。这一乐句的前四小节主旋律由高声部转换到了中声部,而左手的低音声部变得坚定而平稳,为听众描述了月亮高挂星空、光洒大地的优美画面。后四小节主旋律又回到了高声部,并且运用了之前的音乐材料,力度也随之减弱,为第三部分的再现做准备。

第三部分为紧缩再现(5—65小节),变化再现了第一部分中的a乐段。开头的力度记号为ppp,比之前更弱,在弹奏时可以使用弱音踏板。高八度的音区使音色更加空灵,富有韵味。速度和乐思都与之前一样,很好的展现了首尾呼应的特点,使音乐具有完整性。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是,和声色彩更加鲜明,在平静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层次感。

尾声(66—72小节),材料与第二部分相似,减慢和减弱的结尾给人意犹未尽的遐想。最后结束在降D大调主和弦上,柔和的琶音给人余音萦绕之感,将全曲结束在难以忘怀的意境之中。仿佛夜深人静,一切声响在月色的笼罩中慢慢消逝。

由此可见,这首《月光》虽然篇幅不长,结构也不复杂,但是每一句旋律都颇有意境,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神秘朦胧的感觉。整个乐曲不论是和声色彩还是表情记号都比较丰富,因此每个和声织体都要细细推敲,才能体会出该曲细腻柔美、层次鲜明的抒情特征。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结论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核心与标志,他通过音乐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朦胧细腻的印象主义风格,他的音乐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使学者们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这首《月光》钢琴曲虽然篇幅不长却层次分明、富有意境,音乐风格朦胧、典雅又具有诗意,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美学特征都值得仔细推敲和研究。它的问世,为印象主义增添了更加亮丽的色彩,可谓将印象主义音乐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音乐风格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浅谈许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义》
最好的礼物——印象主义大师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