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当群主乐陶陶

2021-01-25金洪远

新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师友群友群主

金洪远

五十多位年过花甲的老文青聚集在一起,每天群里吟诗论文,欢畅无比,虽然退休前岗位不同,但年轻时共同的爱好在夕阳红里又欢聚于此。于是人称“老码头”的蒋荣兄提议,“祥和”应运而生。

也许是为人比较热心随和,群友捧场,我被戴上群主的桂冠。家人担忧,你既无情商又缺少智商,群里高人多多,你不见许多所谓的群主在众口难调的境况下焦头烂额而黯然下台吗?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金刚钻,何必去揽瓷器活,别自找苦吃,到时吃力不讨好,懊悔来不及。

3年过去了,“祥和”从当初6个人,到如今的五十多号人,群友虽身份各异,性格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像个祥和的大家庭,让我这个平庸的群主辛苦着,欢乐着混迹至今。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我们不生产饮用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某品牌的饮用水的广告语,相信对于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祥和群里不少热心的师友喜好将群友刊发在报刊的文章“搬”到群里共享,切磋。

被师友大赞的群里“搬运工”希平兄,一枝独秀。一般说来,发现沪上主流报刊登载群友的诗文作品并不难,但他的独门秘籍是轻松地将沪上区报区刊群友的文章下载到群里,而且是“眉清目秀”的清晰版,让我们这些“老文青”佩服有加且自叹不如。前年我三篇文章被天津《今晚报》刊用,竟也难逃他的火眼金睛,他除了通风报信,还神通广大通过“关系”将样报送递寒舍,看着他一脸乐呵呵的模样,怎能不心生敬意。可他说,为群里师友搬运来喝彩,心里最开心。

如果你以为希平兄只是在网络上将师友的作品轻松“搬运”就失之偏颇了。群友郑兄告诉我,去年,他从报刊上知晓郑兄喜好散文随笔,顶着酷暑,拎着一袋沉甸甸的书籍,辗转搭乘公交将书送到郑兄家中,茶也顾不上喝一口,让郑兄至今念念不忘;因为聚会时妙瑞兄一句“喜欢签名本”,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于是希平兄珍藏的两册珍贵的签名本飘然而至王府,接過快递送来的“礼物”,让当年在第13野战军红军师服役的老战士妙瑞念叨不已:希平老弟有一颗红亮的心。

讲座自有高人来

现在网络上群很多,有同事群、战友群、同学群、邻居群等等,不一而足。常听周遭一些熟悉的群友抱怨:开始群里热情高涨,可没几次就冷冷清清,因为话题难以聚焦,到后来就偃旗息鼓散伙了。如何走出这个魔咒和怪圈,许多师友提醒我说,定期举办讲座是凝聚群友,增强向心力的好举措。

也有师友建议说,你人头熟,是否能请些名家来举办讲座,让我们“提高、提高”。主意是不错,但我想,群里有资深的报人,有评论高手和散文随笔作者,“祥和”群里高手多多,何必身在宝山不识宝,舍近求远呢?实践证明,高手在民间!

第一次讲座请马兄主讲,他是《新民晚报》的特约通讯员,有多次文章获奖的经历,但这次策划他独辟蹊径,讲的是他获晚报照片一等奖的来龙去脉,想不到文友反应强烈,不少听讲者说,功夫在诗外,处处留心皆出彩,马兄的获奖故事让我们脑洞大开。

接下来推出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受到追捧:群友何振华是沪上主流报刊的评论家,时常在新闻评论名专栏《解放论坛》亮相的他,宣讲的“四史”(党史、近代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浅出;人称沪上斋名大王朱亚夫的“书房文化”别具一格,他的心语“小康不小康,主要看书房”“房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地方”,语惊四座,让采访他的新华社记者击节赞赏。

作家自华的“我是如何为报刊写稿的”,诗人弘毅的晚报“三言两语”专栏,费兄聚焦《新民晚报》名专栏“灯火”的写作实践和体会,因为接地气因为干货多多,大家获益颇丰。不少师友评价说,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对我们写作太有启发了。而擅长演讲的吴德胜是李白烈士纪念馆的名誉馆长,他在上海影城的“我与李白烈士三代缘”的宣讲,被赴会的师友们称之为“有激情有情怀”,令不少观众泪洒现场。

“祥和”群讲座至今已开讲了8场,还吸引了闻讯搭乘高铁和长途大巴,不远百里赶来的江苏昆山、启东的文学爱好者。有的师友还吟诗点赞道:最喜讲座听宏论,振聋发聩耳目清。休说诗书寂难忍,“祥和”群里有知音。

天天都是“丰收日”

几个新加盟的文友微我,群主啊,怎么这一阵文友在“祥和”群里的诗文如万紫千红的迎春花开,让我们目不暇接;有的干脆放言相告“来不及拜读了”!

作为群主,我也有点纳闷。前些年,文友散见沪上报刊的诗文每周也不过七八篇,而近年来,群里师友人人都出彩。难不成是接地气干货满满的讲座为它添劲加力:从沪上报刊到全国各地报刊都留下我们这些“老文青”耕耘的足迹,有建党百年的诗文,有讴歌魔都巨变的小说,更多的是充满烟火气的退休生活的散文随笔。最有劲的是《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的上稿和《劳动报》文华副刊,好几次被师友作品“挤占”;伟忠和志良的言论几乎是各报的常客,被师友戏称是天天见“忠良”;炽越和妙瑞的独具一格的散文以新奇巧见长,他俩发表在报刊的作品,被师友誉为“越写越好”。最有趣的是,春节前那天沪上几家报纸同日刊发了群友《母亲的春节菜单》《竹翁画竹品自高》《自行车社区须缓行》《小话汤圆》《街角的年味》《牛司令说牛》等9篇文章,乍看标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平诗人用他的奇思妙想,用串联词的形式将不同作品的标题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人拍案叫绝。母亲春节有“菜单”,街角年味话“汤圆”,“竹翁”画竹品自高,社区“行车”须缓慢。群里为何牛气足,只因有个“牛司令”。此串联词刚一亮相,博得群里一片喝彩。有人点赞:多年童子功,今朝张口来。其实他们可能忘记了,本色是诗人的平兄,多年练就的童子功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十多年前,上海市杨浦区向全国征集歌词,应征者不乏词坛名家高手,他以《和谐杨浦》应征,在二千多来稿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叫好又叫座的聚会

过去常听张罗聚会的群主诉苦说,选一个大伙都满意的聚会地点费心费神,有时还叫好不叫座,这叫众口难调,总有遗憾相随。笔者有同感。毕竟不是退休前在单位,一声令下,大家各就各位齐步走。

不过,在“祥和”群里,贵为群主的我很潇洒。因为群里总有几个热心人,自告奋勇来操办。比如云海兄,选点比三家,还要好中选优,如此严谨办事,和他退休前会计师的头衔,脱不了干系。

这次群里金秋聚会,他选聚会点在位于市中心某宾馆,地铁公交下来不超五分钟,价格亲民,百把元美味菜肴,还有下午茶奉送。最可心的是:仗着他的人脉,大包房环境幽静,可以让群友畅所欲言“八个小时”,如此实惠群友当然跷起大拇指。却不知六十好几的他在附近酒家和宾馆来来回回许多趟,为的是方便来自四面八方的群友。如此热心精心选点,聚会的师友们当然满意又开心啦!

记得那天聚会结束前,许多群友对云海兄的选点都啧啧称道,连新加盟的王女士也不甘寂寞地表露心声:“优雅的包房环境,让你们这些老文青思路敏捷,妙句迭出。”我说:“尊敬的王女士,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是不是将老文青的老字去掉,我们这些初心不改的文青其实并不老,都是小弟弟啊!”

我当群主乐陶陶,因为有了“祥和”群里齐心协力的热心人,每天沉浸在喜悦的时光里,我这个平庸的群主也跟着沾光了。有些熟识的文友见着我们都说,多年不见,容光依旧焕发。有点纳闷,难道真应了那句老话:祥和群里精神爽,文化养老人不老啊!

猜你喜欢

师友群友群主
《体育师友》稿约简则
逝者师友二题
大树当群主
师友交往与黄燮清戏曲创作的变革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变出“精彩”
心灵相聚
——老年人群友之歌
天上不会掉馅儿饼
幽默新群规
兔子当群主
王群友寒夜跳江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