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硫与铜反应实验再改进

2021-01-22王强

化学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验改进实验探究

王强

摘要: 梳理教材及文献中硫与铜反应实验的利与弊,用铜粉代替铜丝,师生共同参与对该实验的再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改变了加料方式,使反应过程中铜粉与硫蒸气充分接触,加快了反应速率,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同时确保实验的安全环保,充分实现了其教学价值。

关键词: 硫与铜粉反应; 实验改进; 实验探究;紫铜粉;碱石灰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1)10-0071-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硫是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2019年版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简称新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中提到硫能与铜反应,但仅对该反应作了符号表征(2Cu+S△Cu2S),而未设置相关实验。

实验是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兴趣的源头。在此实验中由于硫与铜反应是放热过程,理论上还能通过反应后铜变红热现象呈现反应能量的变化,若能加以演示,可使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的生成,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从宏微结合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变化观念。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983年版高中化学教材(以下称老教材)曾设置了硫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1],具体操作步骤为: 给盛有硫粉的大试管加热,加热到硫沸腾产生蒸气时,用坩埚钳夹住一束擦亮的铜丝伸入管口(如图1所示),观察实验现象。

该装置易于组装,实验操作简便,现象较为明显,便于课堂演示,发挥了实验的教学功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 实验中产生二氧化硫,若不及时处理,则会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

(2) 当温度相对较低的铜丝插入含硫蒸气的大试管中时,铜丝表面往往会有少量硫单质凝结。若降低加热效果,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应有的现象。该操作还可能造成铜丝与试管壁沾粘,影响实验现象的观测。

2  对相关实验改进文献的简述

经典的教材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源,以及改进和创新的广阔空间。杨育民[2]将试管截短,然后加入硫粉,并将试管垂直固定于铁架台上,酒精灯加热,待试管内硫生成5cm高的蒸气时,从管口插入铜丝,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该改进实验克服了试管过长时铜丝易与试管壁沾粘不易插入的缺点,同时增加了硫蒸气高度,提升了实验的成功率,但没有解决副产物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

蒯世定[3]将生活中常见的细铜丝导线用于实验改进,剥去细铜丝导线外表的塑料皮,将细铜丝松散地绕在一段约30cm长的玻璃棒上,伸入加热产生硫蒸气的试管中,铜丝立即呈红热状态(如图3所示)。该改进实验可观察性较强,避免了铜丝会被硫蒸气粘在试管壁上,但依然没有解决二氧化硫的污染问题。

张涛[4]利用粗短具支试管代替大试管,有利于产生足量的硫蒸气,并连接盛有碱液的烧杯。加热盛有硫粉的具支试管,当试管内产生部分高温硫蒸气后,慢慢将玻璃棒向里推,使铜丝与硫蒸气反应(如图4所示)。该改进实验不仅有效吸收了二氧化硫气体,而且避免了铜丝与试管壁的沾粘。

娄青燕[5]采用套管装置,将铜粉与硫粉混合物平铺于小试管中,然后将小试管塞上石棉绒,再横放入大试管中,大试管则固定在铁架台上呈水平方向,用导管通向氢氧化钠溶液。对准小试管部位加热,即可观察到红热现象(如图5所示)。套管装置保证了实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对空气造成污染。

盛锡铭[6]为避免硫蒸气对视线的干扰,便于控制铜丝伸入的深度,同时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环境,将大试管竖直固定于铁架台上,并将缠有细铜丝的铁丝固定于大试管内,大试管顶部则通过橡胶塞连接装有湿碱石灰的球形干燥管进行实验(如图6所示)。该装置起到了简化实验操作、提高成功率、消除污染的效果。

王建芬等[7]将一束细铜丝缠绕在一根粗铜丝末端,将安全套和蒸馏瓶组装成密闭装置。实验过程中通过朝不同方向扭转安全套,控制铜丝深入试管的深度,以防止加热硫粉时细铜丝被氧化或覆盖一层单质硫。在蒸馏瓶支管处连接盛有干燥脱脂棉和湿碱石灰的球形干燥管,以避免二氧化硫外逸(如图7所示)。该装置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取材容易。

化学工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设计,从不同角度出发,就地取材,改进和创新实验装置,甚至还对反应条件及产物进行分析探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上述改进实验的背后,也還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有些实验为达到硫与铜的反应和二氧化硫的吸收装置一体化的目的,通常将铜丝或玻璃棒穿嵌在橡胶塞中,再将橡胶塞塞入试管,这样会造成抽拉铜丝较为困难,且在抽拉铜丝的过程中,往往会带出橡胶塞,破坏装置的气密性,造成二氧化硫外逸,影响改进效果。另外铜丝或玻璃棒穿嵌在橡胶塞中不易控制插入试管内的深度,尤其固定铜丝时,更加难以确保铜丝恰好处于高温硫蒸气所处的区域。

另外,部分教师利用自制教具改进此实验,若教具的设计和制作过于复杂繁琐,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都会导致教师在实验准备阶段耗时过多,不利于推广。且学生在理解复杂教具制作原理、功能和体验制作过程时,分散了较多精力,加重了认知负担,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减弱了实验的教学功能。

3  硫与铜反应再改进

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对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挥实验育人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化学学科基础,分析现有实验的利弊,设计、优化实验方案,对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辅助手段等进行创新研究和验证,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老版本教材和部分已有改进实验中,大多采用了铜丝与高温硫蒸气反应的模式,由于铜丝在试管中预热时间较长,容易造成铜丝表面氧化,且铜丝表面凝结的硫不利于进一步反应。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师生共同对硫与铜反应实验进行了再改进。本实验用铜粉代替铜丝,改变加料方式,让铜粉自由下落,而硫沸腾产生的蒸气则向上运动,在“对流”过程中铜粉可均匀地分散在硫蒸气中,铜粉与硫蒸气充分接触,提高了反应速率,增强了反应现象的可观察性,达到了简化操作、提高成功率、保护环境等目的。

3.1  实验原理

硫与铜反应主要涉及以下反应及知识:

(1) 硫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 2Cu+S△Cu2S;

(2) 在加热条件下,硫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S+O2△SO2;

(3) 副产物二氧化硫可被堿石灰吸收。

3.2  实验主要用品

紫铜粉(800目,网购)、具支试管(内径20mm,长度200mm)、碱石灰、橡皮管、橡胶塞、导管、小试管、干燥管、酒精灯、铁架台等

3.3  实验方法

(1) 取一具支试管,装入3g硫粉,于支管处连接一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以便吸收副产物二氧化硫。

(2) 在一小试管内放入2g紫铜粉,通过橡皮管、橡胶塞和导管与具支试管上口相连(如图8所示)。关闭弹簧夹,防止加热初期少量硫进入小试管。

(3) 用酒精灯加热硫粉。当硫沸腾产生大量深棕色蒸气时,打开弹簧夹,抬起小试管,使紫铜粉缓缓落入具支试管中与高温硫蒸气反应,并观察现象。

3.4  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下落的硫粉与向上运动的高温硫蒸气形成“对流”,两者接触时很快达到反应温度,可观察到铜粉迅速变得红热,甚至还有火星出现,反应剧烈。反应结束硫蒸气冷却后,可以观察到试管壁上和底部均出现黑色的产物。

3.5  实验说明

(1) 若图8中装紫铜粉的小试管固定困难,可另取一铁架台予以固定,图中不再显示。

(2) 铜粉颗粒应细小,便于添加。细小的铜粉下落时更易分散,利于铜粉与硫蒸气充分接触,进一步缩短铜粉预热时间,利于提高反应速率。为延长观测时间,添加铜粉时,应缓缓抬起小试管,必要时可轻轻抖动小试管,使铜粉顺利下落。

(3) 应充分加热硫粉,使其产生足量的高温蒸气,以增强反应现象和实验效果。

3.6  实验优点与素养培养价值

(1) 再改进实验现象明显,避免了铜丝预热时间较长的缺点,使反应较快进行。铜粉与硫蒸气反应范围广,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下落的铜粉产生火星和红热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产生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增强学生实验的观察力,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念。

(2) 再改进实验充分考虑了二氧化硫的吸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通过梳理分析老教材与已有改进实验的利弊,可以增加学生深入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的机会,按照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流程对硫与铜反应进行再改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以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设计和优化实验的能力。

化学实验蕴含的学科特质对培养并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科学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运用化学知识与技能,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等原则,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按照科学的方法,对实验原理、试剂、装置、步骤和方法等进行设计和改进,通过一系列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化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级中学课本(试用)·化学(甲种本第一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52.

[2]杨育民. 铜和硫反应装置的改进[J].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4, (5): 18.

[3]蒯世定. 铜与硫反应实验的改进[J]. 化学教育, 1999, (4): 37.

[4]张涛. 硫与铜反应的防污染装置[J]. 化学教学, 1995, (8): 10~11.

[5]娄青燕. 硫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J]. 湖北中小学实验室, 2001, (1~2): 48.

[6]盛锡铭. 硫与铜反应实验的探讨[J]. 化学教学, 1997, (12): 12~13.

[7]王建芬, 齐俊林. 硫与铜反应实验的新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11): 56~58.

[8]刘贝贝, 严文法. 中学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设计的误区及应然路径[J]. 化学教学, 2020, (12): 67~71.

猜你喜欢

实验改进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与拓展
对初中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