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该如何解决学生私藏手机问题

2021-01-21徐宪新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磊情绪爸爸

徐宪新

【案例描述】

周日学生返校的夜自习课间,按照原先班级里的约定,我提醒同学,如果少数同学因一时联系需要把手机带到学校来的,现在请大家把手机交给我。很快,班上好几个同学把手机交给我,到周末放假我会还给学生。我统计好学生手机后,把这份名单发到了家长群里,以便让学生家长知晓。到了晚上九点多,小磊同学的爸爸,在QQ里联系到我,明确指出,小磊肯定带手机来了,要求我把小孩子的手机收掉。夜自习下课,我就把小磊同学单独叫出来,说他家长知道他带手机到学校了,要求把手机交给老师。结果小磊同学神色肯定的对我说,手机没带过来,放在家里了。至于放在家里什么地方,他爸爸不知道的。他向我承诺,晚上回到宿舍之后,他会跟家长用宿舍的固定电话说清楚的。那天晚上,我照例去巡视学生宿舍,特意转到小磊同学宿舍看看,结果等到快熄灯了,我还没看到小磊回到宿舍,更别说和他爸爸打电话了。

第二天我和小磊爸爸联系,告诉他小磊不承认自己带手机,坚持说手机在家里。小磊爸爸听了非常生气,因为昨天夜里十点多了,也就是学生宿舍熄灯了,小磊明明用他带来的手机跟他爸爸通话的,小家伙居然在电话里要求他爸爸和他一起来骗我,就说手机在家里!他爸爸当然不同意,坚决要求小磊把手机交给我。在电话里小磊爸爸生气地跟我说,手机必须要收掉。如果小磊不肯交出来的话,他爸爸非常直接地要我把小磊赶回家,不让他上学了。听得出来,小磊和他的爸爸之间沟通非常的糟糕。如果我真的照小磊爸爸的要求,强行收走手机或者赶他回家,只会把事情搞僵,根本无法起到育人作用。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

【问题解决】

表面上,看起来是小磊的问题,他违规带手机,拒不交出,甚至还要欺骗老师。在这问题的背后,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小磊和爸爸之间的沟通不畅,小磊对他爸爸的心门是封闭的。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是无法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我决定采用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倡导的非暴力沟通,想办法打开孩子心门,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慈悲等,而非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一)远离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中提到了暴力沟通的四种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复盘小磊和他爸爸之间的冲突,我能感觉到小磊爸爸对孩子的道德评判:这个孩子就是太任性了!这种道德评判,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批评和指责。家长以强硬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作为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

我也注意到,小磊爸爸要求孩子马上把手机交出来,不然的话,要勒令孩子马上回家。这里,我能解读出,小磊爸爸对孩子的一种威胁和强势要求,属于典型的强人所难。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看到的案例中的小磊,用撒谎、隐瞒等手段来对付家长。我也可以预料到,如果随着小磊爸爸态度愈加强烈,手段愈加粗暴,小磊只会用更多的办法来应对。我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果断摒弃暴力沟通。

(二)平复负面情绪

其实,当我听了小磊爸爸的讲述,知道孩子在欺骗我隐瞒事实时,心中也涌起生气、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我也能理解小磊爸爸在电话里和我讲到孩子时,为什么会情绪激动。确实,小磊这个孩子确实不让人省心。但我知道,要解决事情,必须先处理好情绪。发泄情绪的方式如果不正确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教育专家王仁萍曾经说过,今天你对孩子喊,就别怪他明天对你叫。你经常打骂孩子,就别怪他日后崇尚暴力,或者唯唯诺诺,奴性十足。

鉴于此认识,我就自己开导自己:孩子撒谎,肯定有他的理由和想法。于是,我就做做深呼吸,做做肢体放松运动,让自己有点绷紧的身体松弛一下,同时,也释缓了自己情绪。

(三)接纳孩子情绪,同理孩子感受

我知道直接向小磊要手机,当面戳穿他的谎言,最终只会引起孩子慚愧、警觉甚至敌对的情绪体验,达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于是我有意等待可教可谈的机会。很巧,事发两天后正好学校团委在学校操场上组织了爱心义卖活动,整个操场四周跑道上变成了一个个爱心大卖场,很多同学逛逛这里,看看那里,兴致勃勃挑选商品,准备付出爱心。学校广播里也在循环播放《爱的奉献》的歌曲,可以说,整体的氛围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我在操场很快看到了小磊同学,他手里拿着个冰棍正美滋滋地吃着,看得出他心情不错。于是我就走过去跟他说:“小伙子,看来冰棍味道真不错啊”,小磊看着我笑了。“来,陪老师走走”,小磊很自然的和我并肩走在操场上。我就直接对小磊说:“我知道,手机其实被你带到学校来了,在你身上。当然,我也更加清楚的知道。你的本意其实也不想欺骗老师,你撒了一个谎,注定要编更多的谎言,我想这个过程,你的内心其实也很痛苦,是吧?”。小磊听了,用力点头。“你之所以要这么做,你肯定有你的苦衷和想法,傻孩子,你可以和我来说说吗?”我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我通过上面的表达,让小磊感觉到被理解,他隐藏的情绪被“看见”,我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心门慢慢打开了,他很快和我说出了事情原委。据小磊描述,来自单亲家庭的他,平时爸爸对他的手机使用管得很严,甚至小磊发现,爸爸有时要偷偷去翻看他手机里的信息,聊天记录啥的。“看的出,你对爸爸这种偷看你手机信息的行为,很是反感,你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听了小磊的描述,我作出了上述反馈,让孩子感觉到,我是站在他的角度,对孩子的感受,表达出了同理心,这样,就拉近了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为了不让爸爸有机会翻看他的手机,小磊索性把手机带到了学校。

(四)启发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小磊毕竟私带手机到学校,一时不想交出来,说明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管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我尝试启发引导孩子:“现在的情况是,你把手机藏在身上,你爸爸很生气,甚至要勒令你退学回家。我的感觉,这件事没必要搞得这么僵啊。你现在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把问题抛给小磊,小磊沉默了一下,对我说:“我把手机交给老师您。”我马上肯定小磊:“看的出,你是个明事理的孩子。”3B1BAE5D-1649-45ED-AF72-F30E808BE669

听到我的肯定,小磊低头笑了笑。我又对他说:“通过这件事,你有没有想过,你爸爸为什么要来翻看你的手机?”

小磊想了想说:“他对我不放心”

“你的哪些行为,让爸爸不放心?”我又追问。小磊一边挠头一边说:“可能是我在家玩手机时间比较多吧”

“不错,老师发现你自我觉察能力还是不错的”,我竖起大拇指表扬小磊。“假如你是爸爸,看到孩子平时对做作业不上心,玩手机很起劲,会是什么感觉?”

“会很生气”,小磊答到。于是,我就乘机引导小磊,看起来你和爸爸之间的矛盾,是为了手机,其实,背后的问题是,你和爸爸之间要好好沟通,比如手机使用时间,老师建议你,平时可以和爸爸说好,使用的时间,这样也可以让爸爸放心,省的他老是对你不放心。小磊听了,连连点头。

当天夜自习,小磊就把手机给了我,我也很快告诉了小磊爸爸,请他放心,也提醒他,平时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后来,小磊同学每次放假后带手机到学校,当天就能主动交给老师,他和爸爸之间的沟通,也有很大改善。小磊爸爸告诉我,暑假里父子俩回了趟苏北老家,小磊主动帮着爷爷奶奶干家务,老俩口很是高兴。

【案例反思】

现在在校园里,因为手机问题而引发的冲突屡见不鲜,有些甚至引发了事故,令人痛心!如果我们透过现象去追溯本质,我们就会发现,看似是小小手机引发的问题,其实背后折射出人与人(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等)情感沟通出了问题。本案例中的小磊,来自单亲家庭的他,平时和忙于生计奔波的爸爸缺乏有效沟通,未能建立起稳固的亲情链接。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自主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对家长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沟通方式,也越来越抵触。所以,要处理好手机问题,根本着力点,还是在于尝试修复亲情链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真真正正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从而在孩子内心世界营造出稳稳的安全感。

当然,要建立起爱的链接,不妨嘗试非暴力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强调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以能让对方接受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当孩子犯错了,我们家长老师不能用规章制度或“好孩子”的标准简单要求他(她),用“我是为了你好”的名义命令孩子应该这样不许那样。因为这样做,只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抵触,也是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机会。其实,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遇到孩子的问题,就要尝试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链接关系,再去启发引导孩子。用“这件事为什么发生?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件事,你有何收获和启发?”等启发引导句式,来引导孩子,或者我们用提供建议的方式,给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这样做的核心点,就是坚持尊重孩子,激发起孩子身上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只有眼里真正看到孩子,心里真正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启发孩子可以提升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爱的链接,从而构建良好的关系。这应该是非暴力沟通之道,也是育人之道。3B1BAE5D-1649-45ED-AF72-F30E808BE669

猜你喜欢

小磊情绪爸爸
农民才值钱
无法无天的儿子
聪聪叔叔的来信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二叔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