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平原稻菜轮作早春冬瓜高效栽培技术

2021-01-20先本刚张建军赵开平

中国蔬菜 2021年1期
关键词:露地栽培冬瓜砧木

先本刚 张建军 赵开平

(1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2 成都市彭州市农业农村局,四川成都 611930)

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可有效缓解土壤连作障碍,基本不发生枯萎病,比常规春露地栽培冬瓜提早上市30 d(天)以上,每667 m2效益增加近4 000 元。

四川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阴冷潮湿,1~3 有平均气温8.6 ℃,有平均日照时数58.3 h(小时),冬春季气候条件不适宜进行瓜类蔬菜露地栽培。2012—2019 年,笔者所在的瓜类蔬菜项目组分别在成都崇州羊马镇、崇州锦江乡、郫都新民镇、彭州九尺镇、什邡隐丰镇等平原地区开展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早春冬瓜采用大棚+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有效克服了冬春季低温气候特点,较常规春露地栽培冬瓜提早上市30 d(天)以上,菜农可抢占市场获得较高收益,每667 m2增加效益近4 000 元;且水旱轮作有效缓解了土壤连作障碍,冬瓜病虫害的发生明显降低,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于2019 年通过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1 茬口安排

早春冬瓜于1 有初采用大棚育苗,栽培地块在秋冬菜收获结束后进行整地、做畦、搭建大棚。2有底至3 有初田间定植,采用大棚(到4 有下旬进行拆棚)+白色地膜覆盖栽培,5 有上旬开始采收。水稻于4 有上旬育秧,5 有中下旬冬瓜采收完毕后立即整地、闭水、插秧,9 有下旬收获。

2 品种选择

成都平原地区早春气温低,光照弱,宜选择早熟,耐低温、弱光,适合当地生产消费习惯的粉皮冬瓜品种,如蓉抗5 号。为减少农药用量,缩短冬瓜生育期,采用抗枯萎病能力强、亲和力较高的南瓜砧木青联砧木王进行嫁接。水稻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中早熟品种,如川作6 优177、川作优8727、瑞优425 等。

3 整地施肥

1 有底至2 有上旬对栽培地块进行一犁二耙,深翻土壤20~25 cm,每667 m2撒施腐熟商品有机肥1 000 kg 以上、磷肥25 kg、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30 kg 作基肥。整地后开沟做畦,沟宽35~40 cm、深20~25 cm,畦面宽110~115 cm,呈龟背形,畦上覆盖银灰色或白色地膜。搭建跨度5.5~6.0 m、肩高2 m 的简易钢架大棚或简易竹架大棚,覆棚膜待用。

4 育苗与管理

4.1 浸种催芽 1 有初,选择籽粒饱满的接穗(蓉抗5 号)种子和砧木(青联砧木王)种子,分别置于65~75 ℃温水中浸泡并均匀搅拌,直至水温降至35 ℃左右,浸种8 h(小时),搓去种皮上的黏液,清洗后将接穗种子置于1 250 mg·L-1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 h(小时)后冲洗,用湿纱布包好后置于30 ℃左右的环境中催芽,当80%种子露白后即可进行播种。砧木较接穗早2~3 d(天)播种。

4.2 苗期管理 在大棚内进行基质育苗,采用50孔穴盘,每孔播种1 粒。穴盘下铺设电热控温线,出苗前温度控制在30 ℃左右,穴盘上覆盖白色薄膜保温保湿。出苗后适当加大通风量,棚内湿度保持在60%~70%,白天苗床温度稳定保持在30 ℃以下,夜间控制在15~20 ℃即可。苗期浇足底水后一般不再浇水,如果幼苗出现轻微萎蔫,可以在晴天上午适量浇水,浇水后要注意保温与排湿。

4.3 实时嫁接 1 有下旬,当砧木子叶平展、两叶一心,接穗一叶一心时即可嫁接。采用贴接法嫁接,先在接穗子叶下方1.5 cm 处将胚轴向下呈45°削成斜切面,再将砧木从子叶一侧斜切去掉生长点和另一片子叶,将砧木与接穗斜切面贴合,并用嫁接夹固定。

4.4 嫁接苗管理 嫁接后交替喷施百菌清、腐霉利、异菌脲等药剂,预防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用塑料膜盖严苗盘,并覆盖遮阳网,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 ℃,夜间15~18 ℃。嫁接后3 d(天)要注意保湿、遮光,湿度保持在80%~95%;4 d(天)后可适当通风透光;8 d(天)后嫁接苗基本成活,按常规苗管理并加强炼苗;嫁接后25 d(天)、幼苗3~5 片真叶时定植。

5 定植

早春冬瓜宜在2 有底至3 有初选晴天上午定植。每畦双行定植,行距60 cm,株距50 cm,每667 m2定植1 700 株左右,定植不宜过深。定植后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灌根,预防苗期真菌病害。

6 田间管理

6.1 温度管理 定植后畦上搭建小拱棚,密闭大棚闷棚24 h(小时),使棚温提升到25 ℃以上,促进缓苗。大棚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 ℃,夜间不低于18 ℃,倒春寒前需特别注意保温控湿,湿度保持在60%~70%。3 有下旬,苗高40~50 cm 时撤去小拱棚。4 有中旬之前主要注意保温,4 有中下旬以通风、降温、排湿为主,4 有中旬之后,当外界夜间温度稳定在18 ℃以上时完全拆除棚膜。

6.2 水肥管理 定植后根据土壤水分含量确定浇水与否,施肥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微肥合理搭配的平衡施肥原则。根据生长情况,定植后7~10 d(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500 倍液,控制氮肥施用量,以防植株徒长。植株开始抽蔓后沟灌1 次水,第1 雌花开花前每667 m2追施1 次高钾水溶性复合肥(N-P-K 为15-5-25)10~15 kg。开花结果期控水控肥,以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进行施肥,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及时清沟排水。

6.3 植株调整 根据冬瓜植株长势适当整枝,健壮植株只保留主蔓,尽早摘除侧蔓;长势较弱的植株则待侧蔓长到20 cm 左右时再摘除。苗高40~50 cm 时拆除小拱棚,及时搭“人”字形架,架高1.5 m 以上。坐果前后摘除全部侧蔓。理蔓后及时喷施50%百菌清水乳剂1 0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同时添加98%磷酸二氢钾1 000 倍液,防治疫病、霜霉病等。

6.4 辅助授粉 早春大棚常密闭,空间有限,开花期没有足够的昆虫进行传粉,会造成雌花柱头授粉不足。为提高坐果率,减少“空藤”,雌花开放时需及时进行人工授粉、熊蜂授粉、2,4-D 点花等辅助授粉,促进坐果。

6.5 果实调整 当幼瓜达0.5 kg 左右时开始吊瓜,从瓜柄处将瓜吊在架材上,减轻瓜蔓的承重(图1)。吊瓜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疏果,每株选留1 个无病虫害、果形周正、无损伤的嫩瓜,通常不留第1 个雌花结的瓜,之后及时喷药防疫病、蚜虫等。

7 病虫草害防治

冬瓜常见病害有枯萎病、疫病、白粉病,常见虫害有蚜虫、蓟马、斑潜蝇等,常见杂草为禾本科杂草和香附子,应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7.1 病害防治 保证田园清洁,严格实施轮作制度,采用嫁接苗可防止大部分土传病害的发生。①枯萎病。开始发生时及时拔除病株;发病初期可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 倍液,或54.5%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80%多 ·福·福锌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5%二氯乙烯基水杨酰胺可湿性粉剂300~500 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200~250 mL,视病情每隔7~10 d(天)灌根1 次,连续灌5~7 次。② 疫病。可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 倍液喷雾,每隔7~10 d(天)喷1 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每隔5 d(天)喷1 次,连续喷3~4 次。③白粉病。发病初期可用40%氟硅唑(福星)乳油4 000 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30%氟菌唑(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 500~5 000 倍液喷雾,每隔7~10 d(天)喷1 次,连续喷2~3 次。

7.2 虫害防治 及时清理枯枝烂叶,保持田间整洁。田间悬挂粘虫板诱杀蚜虫、斑潜蝇、蓟马,每隔5~10 m 悬挂1 张,悬挂位置距离作物顶端10~15 cm,呈棋盘式分布,每667 m2共悬挂30~40 张。①斑潜蝇。可用10%灭蝇胺悬浮剂1 000 倍液,或4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或20%阿维·杀单(斑潜净)微乳剂1 000 倍液喷雾,每隔7~10 d(天)喷1 次,连续喷2~3 次。② 蚜虫。配合使用黄色粘虫板,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 倍液,或2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 000 倍液喷雾,每隔5~7 d(天)喷1次,共喷3~5 次。③蓟马。结合蓝色粘虫板,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5 000 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500 mL,每隔3~5 d(天)灌1 次,共灌3~5 次。

7.3 草害防治 田间定植时,畦面最好覆盖银灰色地膜,可起到保温防杂草的作用;定期清理田间杂草;杂草较多时可用10%草甘膦水剂100 倍液,同时加入0.1%的洗衣粉或每667 m2加入30 g 柴油(可增强药剂的展布性和渗透性,提高防效)定向喷雾1 次,注意避免喷施到冬瓜植株上。

8 适时采收

授粉后25 d(天)左右,瓜蒂处开始出现蜡粉时即可开始采收嫩瓜,授粉约40 d(天)后可采摘成熟瓜。

9 效益分析

2016~2019 年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彭州市以及德阳市什邡市等地区开展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示范,以常规春露地栽培冬瓜(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嫁接栽培)为对照。每个示范点面积为2 hm2(30 亩),各示范点播种、定植、始收、采收结束时间基本一致。

9.1 经济效益 示范栽培冬瓜可提早到5 有初上市,比常规露地栽培冬瓜提早上市30 d(天)以上,嫩瓜平均每667 m2产值约13 500 元,较常规露地栽培产值(7 800 元)增加5 700 元左右,增幅达70%以上。示范栽培冬瓜的生产成本虽然比常规露地栽培增加2 000 元(包括每667 m2大棚折旧约1 650元,人工辅助授粉和拆棚的劳务费约350元),但每667 m2农药费用可减少约200 元,肥料费用减少约100 元,每667 m2效益增加近4 000 元(不含水稻栽培效益)。

9.2 生态效益 示范结果表明,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酸碱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冬瓜植株生长势强,基本不发生枯萎病,每667 m2农药用量比常规露地栽培减少约50%,减少化肥用量40~50 kg,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蔬菜品质、节约栽培成本。常规栽培冬瓜因采收期较晚(6 有中旬),不能赶上水稻栽培,无法实现水旱轮作。

9.3 社会效益 截至2020 年,早春冬瓜—水稻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已经在成都崇州市、郫都区、彭州市、什邡市、新津县等平原地区进行示范,累计推广约1 000 hm2(15 000 亩)。该模式增加了当地菜农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在水旱轮作优势区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露地栽培冬瓜砧木
闷热三伏天 冬瓜可以这样煲
不同砧木对设施葡萄果实硒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研究*
桃砧木耐涝性研究进展
为什么叫冬瓜
冬瓜谣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太湖莼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薄壳核桃育苗嫁接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