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合发展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实践研究

2021-01-19郭美霞陈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多元融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郭美霞 陈丽

【摘要】佛山市南海石门实验中学附属小学通过研发设计《小学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建设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多维度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多元融合;校本课程;劳动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反观当前劳动教育被淡化,不少青少年劳动意识淡漠、劳动态度消极,欠缺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与当前的育人目标不相符。

针对这一现状,石门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石门附小”)结合校情,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编排了校本教材,建设了校园劳动基地,创新了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多维度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提升了劳动教育质量,让劳动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新载体。

一、多重维度,编排劳动校本教材

按照《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内容进行要求,学校从时间维度、难易程度和空间维度等多个方面研发劳动教育校本教材。

1.根据时间维度,结合传统节日习俗进行设计,以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节日的劳动、劳动学习、成果的展示等环节开展,让学生在劳动课程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2.根据难易程度,结合各年级学情特点,开展日常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小学一二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乐趣。三到六年级则围绕生产劳动进行,让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3.根据空间维度,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载体开展,携手家校共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合佛山本地剪纸、陶瓷文化特色,学习校园之外的日常生活劳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与此同时,同步围绕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和掌握基本技能为大纲,编撰了一至六年级的校本教材——《小学劳动教育》(见图1)。

二、因校制宜,建设校园劳动教育基地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体验机会,学校结合自身资源,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为每个班都安排了一块“责任地”。低年级在校园的空地上“承包”一块班级的专属“责任田”,学校的空地、楼顶、教室等,都是学生的种植天地。高年级负责校园楼道连廊的绿化建设,装扮和种植专属的“责任园地”。

除此之外,学校还打造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按照需求性和合理性原则设计了“本草园”“桃李园”“蔬乐园”“智慧农场”“二十四节气花时令”和“昆虫馆”六个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学校还将每周四下午的第8节课专门设置为固定时间,由各班生活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清除杂物、拔草、翻地、浇水、种植、收获……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会跟随节令变化开展赏花节、采摘节、收获节等活动,使学生跟随节气时令体验种植、养育和收获的过程。学校秉承着真实情境就是“教育平台”的理念,向内合理打造校园劳动基地,给学生创造劳动教育的空间,同时还积极吸纳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小农街”“绿沃川”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校内和校外的劳动基地为学生创设了更多开展劳动实践、劳动体验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见图2)。

三、多元融合,构建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将书本之外的日常生活劳动知识纳入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校借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依据学生的年龄及发展特点,融合现有的自身资源,以培养兴趣、贴近生活、多项选择等为原则,创新了一套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见图3)。

课程内容包括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工艺制作、设计创作和职业体验五大类,课程的设计主要遵循循序渐进、层级式上升、横向拓展的原则进行编排。学校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能力,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层级化培养。

(1)劳动实践课程

通过利用校园劳动基地和校外劳动基地,按照不同年级分别开设了五种课程,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多方采访、悉心调查、详细记录、亲身体验等形式了解种植文化,同时让学生体验种植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药的乐趣,引导学生学会护理植物、饲养小昆虫,学生在劳作和喂养的过程中,与植物、动物的生命建立起了有效和有意义的链接,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2)生活技能课程

“生活技能”课程下设六大项目式学习主题。“家常便饭”是“日常烹饪系列”主题下的学习项目,在这一项目学习中,低年级学生只需要学会水果和凉菜制作,如,“凉拌黄瓜”“蔬菜沙拉”,操作简单,力求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厨艺乐趣;中年级学生则尝试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如,“红烧肉”“可乐鸡翅”等,并进行分享,让学生在体验劳动成就的过程中提高厨艺技能;高年级学生则需要自主设计传统节日主题菜单,了解节日饮食文化,从外观、味道、健康、寓意等多方面展开劳动创意。

(3)工艺制作课程

劳动教育应以劳动为出发点和根本,让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有机融合。工艺制作课程融合了美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按照不同年级开设一系列课程,其中在“非遗传承”课程中的子项目课程“彩扎狮子头”“剪纸”中,邀请了本土“非遗”传承人来校讲授舞狮、剪纸的起源,带领学生学习制作狮子头、剪窗花等,让学生亲身通过劳动体验学习传统手艺,让劳动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

(4)设计创作课程

设计创作类课程根據学生年龄特点,分别设置了多个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地设计自己的作品,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不断地完善作品,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5)职业体验课程

依据学校实际,开设职业体验类课程,该课程以图书馆、学校餐厅、研学基地、校园、红领巾电视台为依托,设置了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拓展的教育空间里,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身经历实际的劳动过程,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四、多维度评价,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学校秉承“呵护多彩童年,润泽有为人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合适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依托少先队“红领巾奖章”,形成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劳动过程体验、重视劳动技能应用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首先,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校学生,鼓励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对劳动产生兴趣。其次,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体验。学校劳动教育評价关注劳动的全过程,以此促进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劳动体验。最后,是重视劳动技能的应用。学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及展示式评价、分享评价、竞赛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用星级评定替代具体量化的分数评定,一星代表“积极参与劳动”,二星代表“基本掌握劳动技能”,三星代表“熟练运用劳动技能”。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的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及评价他人的能力。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希望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劳动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努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让劳动助力学生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邢若琳.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四所小学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20.

[4]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周晓燕,童雅琴,张舒媛.基于“五育融合”的“实景化”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1):3.

[6]赖红云.综合实践活动呼唤表现性评价[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6).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朱光潜美学三大理论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