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师视野解读与重构的策略研究

2021-01-19江腕朝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古诗词核心素养

【摘要】学习个体是稚嫩的、古诗词作品是深奥的、核心素养是必需的。这三者之间如何产生勾连?在“学习个体”与“核心素养”之间搭建一架桥梁,而桥梁就是古诗词教师视野的解读与重构,本文以统编版杜甫诗歌为例,尝试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师视野解;解读重构

让学习个体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诗词作品,前提是教师对诗词作者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专家学者”的解读具有比较高深的学术性;“普通读者”的解读往往具有比较自我的随意性。“语文教师”的解读有明确的指向性——学习个体。基于教师视野的解读要坚守两条原则:一是具有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上限的学术性;二是具有以基本理解诗词知识为下限的全面性。

一、古诗词学习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学习古诗词曲作品,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扇窗,更是建构传统文化自信的一道门,当华夏子孙打开这扇窗,穿过这道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触摸到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随着朝代变迁与更替呈现出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生活性相结合而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

二、古诗词学习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

让受教育的个体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母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那么,古诗词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诗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原动力与原素材。

三、古诗词教师视野解读与重构的策略

从“走近作者”“作者平生”“创作背景”“作品赏析”四大版块进行深入解读,从“教学链接”“教学关注”两大版块着手优化重构,这是指向于教师视野解读与重构的策略要点。

(一)走近诗人:横向历史维度的“诗圣”

杜甫少年时代曾经游学于各国,也和其他读书人一样热衷于仕途,渴望通过入仕而现实人生理想,他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崎岖艰辛的“求仕”道路。

诗歌风格:相对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言,似乎杜甫一辈子都没有过诗仙那样的洒脱与不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家命运、社会面貌、人民疾苦始终是他进行诗歌创作的三大素材。杜甫在“求仕”道路上求索多年,了解低层人民的疾苦,其诗歌作品多为记叙真实的历史面貌与抒发真实的内心感情,“沉郁顿挫”,激愤悲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显露无疑。

“朋友圈”:杜甫与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合称“大李杜”,并且两位唐代伟大的诗人有着交集,王维、岑参、高适、李龟年、严武、郑虔等均与杜甫有过交往,朋友圈大咖云集。

影响力:杜甫约1500首诗歌流传于世,优秀到具有超时代认知和鉴赏能力的文艺作品通常不容易被同时代的主流人群所接受,但历经时间的洗礼,却留传下来并滋养了千百年后人们的心灵,其作品是伟大而不朽的。

(二)诗人平生:纵向文学维度的“诗圣”

1.忧“我”的“诗圣”

“审言生闲,闲生甫。”杜甫是名门之后,并且自幼聪颖好学,可他的仕途之路荆棘丛生。开元二十四年即736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这是杜甫第一次考进士,名落孙山,此后的八年时间里也一直未如愿。天宝六载即747年,杜甫再次参加考试,因大臣李林甫作梗,包括杜甫在内所有参试学子均落选。天宝十载即751年(《唐才子传》等书所中记为“天宝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為了个人前程,杜甫无奈之下地走上了自己极不喜欢的攀附权贵之路。从此,杜甫入仕之路充满坎坷,令人唏嘘不已。

2.忧“民”的“诗圣”

仕途坎坷,才子杜甫一生没有得过重用,居“庙堂之高”没有,“处江湖之远”经常,对杜甫而言是一生的悲剧。但也正是如此,他也才可以更长时、更广泛地与底层劳苦大人接触。历经世事沧桑,人生苦难,以自己的坎坷之路看底层人民的疾苦,这是一个将人民写进诗里、装进心里的伟大诗人,他是唐朝诗歌文化的重要符号,他是中国人民永恒的唐诗记忆。

3.忧“国”的“诗圣”

忧民者必忧国。看到叛军攻破长安帝都,城池破碎,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的战火燃烧多年,烧破了帝都,烧破了家园,他写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军收复蓟北,他写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安史之乱”的战火刚刚熄灭,吐蕃攻陷长安,内忧外患威胁着大唐江山,他写下“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仕途不顺,官位卑微,但却不影响他热爱与关心自己的国家。

(三)创作背影:深刻理解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冬,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谋的“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入长安城,士兵肆意劫掠,甚至纵火烧城,曾经辉煌的帝都成了一片破败的废墟。诗人看到了这一切,痛心地写下了这首诗歌。

(四)诗歌赏析:全面梳理诗歌作品的教学要素

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冬,大雪纷飞。“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大唐的一场浩劫,也是杜甫的一场灾难,他的人生之旅变得愈加颠沛流离。看着战火纷飞的国都,杜甫用颤抖的手拿起沉重的笔,蘸着血与泪写下了这首《春望》。

首联写景,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两句吟咏出口犹如满满一杯烈酒流入肝肠,呛得人眼泪横流还伴着几声带血的咳嗽。大唐自开国以来,天子励精图治,人民安居乐业,无论是文化、经济、教育等哪一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让这一切在短短几年中便化作了乌有。战火燃烧,硝烟弥漫,叛军所到之处皆成了人间炼狱,国家如一面从高处坠下的玻璃,支离破碎,天子逃了,城池毁了,家园散了,哀号遍野……这一切被一个“破”字囊括其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破了,哪里还有家?山河无言,依旧静默,而国与家破碎得已不堪视之。物是人非还可幸,物人皆散更可哀!“在”字独出心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深远,它是后来诗人情感迸发的一个鲜明的设置点,物是人非的情景往往有着拨动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

颔联忧国,心理上的直接折射。诗词歌赋,借景抒情,本为惯用手法,往往以明亮之景衬托积极的心情,以暗淡之色表达消极的心情。《春望》却反其而行之,以明亮之景反衬消极的心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时的杜甫不过是一任小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目睹这一切,他的心在滴血。时值春天,他的内心承载着太多太多苦与痛。伤感之时,见到鲜艳的春花而会潸然泪下;恨别之际,闻到传来的鸟鸣而会内心惊恐。“安史之乱”的战火燃烧了整个大唐,曾经辉煌富庶帝都长安如今硝烟弥漫,岌岌可危,这不亚于天堂与地狱的差别。看到草木春深中的山河破碎,杜甫双目血欲流,悲愤、愁苦、无奈、心痛好像春天里丛生的无名藤蔓一般萦绕、裹缠着他,欲救国而无力,欲救民而无方,欲杀敌而无戟,哭而天地无声,笑而内心有恨……这是一种借美好景物反衬痛苦内心的典型手法,使悲剧的艺术色彩更加浓重,更加深沉。

颈联忧民,现实中的共情共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史之乱”的战火还在无情燃烧着唐朝大地,至杜甫创作这首《春望》时也已经有一年有余。曾经坚如磐石的大唐现在如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不知何时会被倾覆。到了潼关失守后,就连唐玄宗李隆基也不得不仓惶地向西逃亡,躲避这场旷日持久且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战火。面对无情的战争,天子尚且要仓皇逃窜,普通百姓将要如何才能趋吉避凶?于是,谁都不难想象这样的场景:硝烟弥漫,战火纷飞,哀号遍野,死伤无数……男丁被抓上战场,马革裹尸,不管是大唐还是叛军都在重新挨家挨户搜寻壮丁,抓上战场,逃的逃、离的离……“三别三史”这些诗歌作品都是“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的真实写照。

尾联写实,情感上忧愤交加。“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家战火纷飞,百姓民不聊生,无力救国,无方救民,无戟杀敌,复杂的感情袭上心头,却又无能为力去做点什么以改变现状,这是最痛苦的无奈,所以“白头”了,这白发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外显示性表现,与其说是岁月的堆积不如说是忧愁的浸染,国破家亡的现实成了一道银白的“染发剂”,一夜的时间便让人愁白了头。忧愁到了极致,头也开始变得贫瘠荒凉,发丝断了、落了,一根发簪也插不上。若问何以至此?曰“国破”,曰“恨别”,曰“烽火三月无家书,生灵涂炭”。尾联,是在以一种以夸张的手法写实,说写实,彼时彼人彼情无比真实;说夸张,诗人的“白头、搔短、不胜簪”已到了常人无法体会的境地。

“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宋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如此评价。读者与诗人在巨大的时空隔离下仍然能在家国情怀上产生无限共鸣,能刺痛灵魂的诗歌,不忍读也,却又想一吟再吟。

(五)教学链接:《春望》教学知识(PCK)选择与建构的补充

大单元语文教学的实施,旨在对主题单元教学中单篇文本进行合理性、深入性、整合性、重组性的重新建构,从而更好地利用特定教学内容(教什么)通过变革性的教学方式(怎么教)培养学习主体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单篇诗歌《春望》教学知识(PCK)选择与建构的补充不可忽视。

(六)教学关注:《春望》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向设计

一切的解读,一切的重构终将指向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关注”版块设置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教学问题,促使學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并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习个体、古诗词作品、核心素养这三者产生有效勾连,教师要在“学习个休”与“核心素养”之间搭建一架“古诗词教师视野的解读与重构”的桥梁,才能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培养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菘舟.诗意语文——王菘舟语文教育牙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

[2]黄沛.唐诗鉴赏[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9.

[3]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M].中华书局,1975:2.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5]江腕朝.走近杜牧的传奇人生,建构语文的素养框架——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赤壁》文本解读与重构[J].广东教学报,2021.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古诗词核心素养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