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为非遗赋能,用创意让非遗腾飞

2021-01-18王蕴琦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文化

王蕴琦

摘要:新时代,人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应通过传统文化滋养儿童心灵,关注其知觉体验,让学生以“真发现”带来“真体验”,以“真体验”带来“真情感”,以“真情感”带来“真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之间获得更深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非遗进课堂;传统文化;小学美术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它与课堂的结合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非遗进校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够让非遗获得更好的传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的重要性

对于美术课堂来说,本身美术就会涉及剪纸、绘画、色彩、泥塑等方面的学习,所以美术课堂与非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思想,能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美术课堂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将地方文化和国家美术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小学美术课的授课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非遗的学习。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非遗与艺术类课程相结合的传承模式,是近年来被广泛推广的一种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并且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小学时期是美学启蒙和养成良好美术学习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非遗与美术课堂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到非遗的机会,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眼光。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的策略

(一)要利用好非遗这个“例子”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材本身,而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在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后,学校美术教育的核心也由对美术技能和美术知识的追求转向培养和提高学生有关美术方面的审美文化素养,即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非遗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美术的基本技法,但是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技法。教师应对非遗课程进行开发与整合,让非遗课程与美术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增强文化自信,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呢?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非遗进课堂,本来就是儿童与传统文化的一种对话方式。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我认为,教师应该在传统文化观的背景下,关注并发展儿童知觉体验。由真发现、真体验,进而产生真情感,再回到生活的本身去真表现,从而让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儿童以后的现代生活。

(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郁氛围

在传授学生文化类知识时,应该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如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宣传的力度,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学习行为。例如,在进行《水墨画鸟》这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对水墨的文化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对水墨知识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这一课的学习。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水墨画的传统画,并且对这些水墨画的画法进行讲解,这在丰富学生美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给予理论指导。以《水墨画鸟》这一课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水墨绘画的画法,充分感受笔墨、线条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视觉上的刺激,也能够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通常会将美术课简单地理解为学画画的课程,但是非遗与美术课堂的结合,将赋予美术课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良好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借助画笔去抒发自身的情感,從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水平。

(三)完善梯队建设,开展常规训练

在现阶段的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进行梯队划分,从而展开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梯队划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划分,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美术教材中,会涉及剪纸、风筝、纸版画等多种非遗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充分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将兴趣相同的学生分到一起,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充分开发教材上涉及的非遗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教学素材。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还不强,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小组内的学生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美术实践。比如,在学习《纸版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中国非遗温州屏纸版画的图片,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尝试创作,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难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本身,促成儿童的表达

若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生机,教师就必须顺应时代有所创新,也就是需要回到儿童生活本身,运用现代表达方式来引领非遗课堂,从而促成儿童的表达性自我表现。因此,在“纸塑狮子头”这一非遗项目进课堂的具体教学中,除了教会儿童“纸塑狮子头”的制作工艺,我在作业形式上还充分考虑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非遗元素走进儿童实际生活。依然以“纸塑狮子头”为例,我们的作业形式异彩纷呈:孩子们借鉴“纸塑狮子头”的配色方法进行装饰画创作;用狮子头上的各种纹样装饰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用非遗图案的构图方式解决自己绘画创作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将“纸塑狮子头”做成套娃、笔筒,等等。左手“非遗”,右手“现代”,中间是活泼的儿童。在传统文化观的视角下,创设适合儿童的非遗美术课堂,能激发儿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全面发展儿童美术素养的基础上,让儿童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能提高他们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上优雅行走,让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三、结语

学习与传承非遗文化,最终目的不在于技艺层面的学习,而在于增强学生对其人文层面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知质朴的匠心之美,愿意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工匠精神。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更好地树立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帷玮.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非遗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96-197.

[2]蔡晶晶.传承“非遗”文化,丰盈美术课堂[J].中小学班主任,2019(12):54-55.

[3]李萍.让非遗点米成画融入小学美术教育探析[J].教育界,2020(13):22-23.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传统文化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