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8赵丹丹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赵丹丹

摘要:在传统的初中学科教学中,历史并不是一门被重视的学科。但是时代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教师心中,历史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因此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质教育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师的重点探讨问题。本文将以教育核心素养为研究背景,针对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展开探究,期望下述内容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引言: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件为主。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难以理解历史事件中蕴含的道理以及对自身的影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历史教师与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更应重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清楚历史教学的意义,从而主动探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

一、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

所谓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不仅要针对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怀,提高他们对历史的感悟能力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当前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加关心学生的历史成绩,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单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其历史学习成果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误区,采用传统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导致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历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课堂是教学的主场,针对当前各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得知现存的教学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为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将课改为历史故事大讲堂,学生单纯地以听为主,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与梳理不足,学生虽在课堂中听到了有趣的历史故事,但是并未领悟到历史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导致历史知识与个人情感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核心素养不能得到充分培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将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一定的局限,同时逐渐对历史失去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其核心素质的培养。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一)导入合理问题,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以及教师希望实现的教学目标。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摒弃实施题海战术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导入合理的问题,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首先,笔者根据课题进行提问:洋务运动出现的背景、时间、口号以及具体内容是什么?笔者利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梳理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了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接着,我引导学生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上导入合理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了解了洋务运动虽未使中国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设直观情境的教学策略十分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创设直观情境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标。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使学生简单了解了鸦片战争前英国与中国的社会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侵华的根本原因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培养了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整理了学习内容。这样,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助力学生深刻体会了林则徐的民族情怀,进而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三)合作学习去大组化,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

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能够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了调动每一名成员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发表个人的观点,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每个同学都会积极参与进来,个个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获得了展示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中收获快乐和成长。目前,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合作意识与技能,主要表现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发言,只关注自己;在合作学习时,学習好的同学成了“权威”;小组间的竞争缺乏团队精神;等等。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策略:按学习程度、性别、性格构建异质小组;小组长作为活动的组织者,为了让后进生主动地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先让后进生发言;在交流展示时,一展小组内交流达成的共识,二展本小组还没有解决的疑点或困惑;发言的学生以“我代表本小组……”等开头,体现答案是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的结果,代表着小组集体的智慧。另外,为鼓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一份份精美的奖品对青少年学生来说的确有很大的诱惑力。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伸出大拇指,或适时地口头夸奖,足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对于优秀小组的奖励,可以引入量化积分机制,每周评选周冠军,每月评选月冠军,让学生因集体的荣誉而感到无比荣耀。

(四)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

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和孤立,因此初中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不应单纯地为学生讲述历史,还要通过历史结合当前社会的形式变化提高学生用历史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与时代相结合才能引发学生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关注,在提升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同时,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土地改革”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历史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目前我国实施的土地改革政策和相关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采用历史过程中的土地改革,能够符合当下国家发展的方向?”并请学生为此具体表述。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结合当前我国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历史土地革命,并通过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品质,创新教学设计,敢于打破教材的固有编排,优选史料,深度剖析。这样,呈现的一定是充满生机、灵性而又有质量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海军.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学周刊,2020(10):79-80.

[2]张新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4.

[3]王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33):59-60.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